体验式作文教学作文27800字

初一作文

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

学科专业名称 学科教学·语文

申请人姓名 杨宏丽

导师姓名 王景科 教 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06年 月 日

前 言

新的课程改革促使语文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一条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一方面惊喜于语文教学的变革促成了课堂教学恢复了生机与活力,促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困惑于作文教学的改革还处于比较迟缓的阶段,还需要我们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经历探求一条作文教学改革之路。

当我走进一节又一节的作文教学的课堂的时候,作文的知识性教学极大地触动了我的

2 内心,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还对作文的技能津津乐道,而对学生的感受体验不管不问置之度外,这样的教学现状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什么?作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作文教学的指向应该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究,于是我决定把这一语文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更值得高兴的是,在山东师大老师们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的选题得到了肯定,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帮助下,自己做了一点粗浅的思考和总结。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可能会出现不少缺点和疏漏,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

1. 中外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

2. 《语文课程标准》所呈现的写作取向

3.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4.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内涵

①生活体验、阅读体验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②作文教学的过程体验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意义

1. 实现对生命个体的主体关怀

2. 实现生命体的自我超越

3. 使作文回归到生活的原点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建构

1.作文过程的心理分析

2.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观照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②多元智能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③解释现象学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3.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本质及特征

3 四、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

1.指导学生心入生活,多角度多层面地体验生活

2.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

3.情境还原,引导学生入境表达生活体验

4.学生出境修改,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

中文摘要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的颠覆,它构建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 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的是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由“意”到“文”的技术性转化的错误做法;力图将作文教学的重点回归到写作主体的发展上来,打通作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深刻地体验生活、观察分析生活,以形成个人独特的感悟,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看法,构建他们完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体验式作文教学解决的是写作的根源问题,力图使作文教学回归“原点”。作文教学只有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从关照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作文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全面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努力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在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生活格调上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完满的可能的生活,不仅使他们学会写作,更要学会品味、建构美好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体验式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对写作的全过程的体验。作文是一个体验、构思、写作、修改、发表、反馈和在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在欧美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把写作作为思考和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使准备写作、

4 打草稿、修改、编排和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指导学生完整地经历和体验写作过程的每一步。而以往的作文教学,重复的仅仅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这样的简单化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写作任务的执行者和评改结果的承受者,作为写作者的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结果,而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地位并未得到实现,其身心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就是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它不但关注到学生的写作源泉的问题,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而且,它赋予学生作文以评改的权利,在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思考教师、同学提出的多方面的意见之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作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这样,一次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培养创造力、提升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对他的全面发展,对他的生命质量的提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说,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就是体验作文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命体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知识、策略性学习

引 言

由于地理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差异,各国作文教学的发展道路不同,理论观念不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地球是一个村落”的现代社会中,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了共同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化;二、实用化;三、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写作的观念、内容、过程及要求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势: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全面关注写作过程,关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我修改等。国内编辑出版的多种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写作部分也力求体现新的课标理念,重视作文教材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活化,突出学生写作的主体性。

然而,各版本实验教科书大都把读写听说和语文知识等若干方面的内容混编在一起,往往造成顾此失彼或眉目不清,乃至成为“大拼盘”或“油水”分离,写作部分的作用被

5 削弱。写作训练设计本身也存在不够完善之处,缺乏对写作作为一个连续的内部认知过程的动态把握,缺少策略和方法,过于笼统,学生基本上靠“自我摸索”完成任务。

现在的作文教学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缺乏应有的指导,有些教师自己对写作过程也缺少深入的体验和认识;从学生的写作方面看,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的积累,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求,缺乏创作的内趋力;同时学生还缺乏对写作全过程(体验-构思-写作-修改-展示-回馈-再修改)的体验,往往只经历了作文的生成阶段,体验不到创造的快乐,不能完全体验生命体成长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主体教育的观点、建构主义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世界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加拿大的马克斯·范梅南教授从解释现象学的角度阐释生活体验与写作的关系;国内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和老师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山东的曹明海教授就体验式作文教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深层次的阐释,上海的毛荣富老师对“体验”在写作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剖析。

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体验式作文教学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缺乏理论上的系统建构,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也相对薄弱。然而现有的成果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因此,从理论和具体的实践层面上进行深入探索,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及写作教学状况

在考试评价中二者也是平分天下,各占半壁江山。但就当前我国写作教材的编制和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不容乐观。

1. 中外母语写作教材的比照

①从我国写作的教材发展看

阅读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从我国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来看,阅读及写作教材的编制也一直伴随着国家的课程改革不断地变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写作教材的变革尤为突出。

自1978我国教育部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体系无论是分科型还是综合型,都在作文教材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地尝试,并不断向“生活化”“社会化”迈进。

6 综合型教科书以单元的教学目标作为核心和依据,把读写听说和语文知识若干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符合读写听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规律。但往往由于教材过于重视选文,而写作部分受到忽视,容易使写作部分眉目不清,乃至成为“大拼盘”或造成“油水分离”的现象。尽管有的教材采用分编合本式,把每册课本相对集中地分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等板块,“写作、口语交际”部分能自成系列,而且目标明确、训练有序。但仍然是注重传授写作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能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因而劳而寡效,收效甚微。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使用的分科型的作文教科书头绪分明,系列清楚,写作教学自成体系,比较严整、有条理,知识结构完备,能力训练集中,有利于给学生以规律性知识,从而保证了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的全面性、系统性。这种教材以单元组合的模式,每个单元基本上由写作知识、写作例文和写作练习三部分组成。每单元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例文分析、知识阐述,以指导学生借鉴例文、运用知识练习写作。力图使学生在作文练习中运用、验证、“自悟”这些知识。但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带着落实知识技能的任务进行写作的,而不是源于生活的触发而产生灵感进行写作,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苦于没有写作的素材而无从下手。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建设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次的课程改革促使写作教学理念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作文教材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写作习惯,更是把适应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因此,

7 各种版本的新课标写作教材都由过去传统的写作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转向对学生写作态度、过程体验的关注,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很好地体现了作文教材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加强了两个整合:把作文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加强了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主动地体验生活,记录、积累生活的感受;把作文教材与阅读材料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联系阅读时产生的联想、阅读后的感受体验进行写作,这二者(生活体验、阅读体验)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无米下锅”的难题。这样就实现了从写作知识中心向写作实践中心的转变。不但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苏教版作文教材配以《写作学习指导》,主要是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源泉问题,写作指导的短文和文题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渠道、多角度地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积累生活的体验。并且,苏教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体验,在教材中有序地安排了16次分散修改练习、6次专项修改训练,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锤炼语言的同时来锤炼思想,是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同步。

综上所述,我国作文教材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渐趋完善的时期,写作教学的理念更是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②从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制看

美国母语综合型教材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很好地融合,达到了“读写合一”的境界。教科书选文练习的安排很少有单项的听、说、读、写作业,绝大多数是在特定的情景中,把听的、说的、读的、写的作业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且,教科书以文本为纲,让学生主动地把个人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经历和

8 感受进行连线,使学生学会观照、审视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教科书的每篇选文后都设置了“作品累积”这一栏目,而这一“作品”指的是学生个人的作品累积。它又分设“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两个小栏目:

“点子库”根据选文的内容设计活动设置具体情景,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真切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文本,继而在走出文本之后以写作的方式将独特的阅读体验书写出来,如《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一文“点子库”的设置是这样的:

1. 日记 作为弗吉尼亚州众议院的一名议员,你刚刚听到了亨利强有力的演说。写一篇日记记录你的感受。

2. 演讲 想像你是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一名发言者,你不同意帕特里克〃亨利的看法。写一篇演讲稿,反驳亨利的每一个观点。

3. 评论 评议员理察德〃比曼认为:亨利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理解(当时)政治事件的中心意义和重点的能力。(他是)美国曾经产生的最有力、最有效、并且一般来说最有建设性的地方政治家。”利用这篇演讲中的证据,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来对比曼的评价做出回应。

我们不难看出:日记、演讲、评论都是实用文体,而教材编写者巧妙地将实用文体的写作与文本的解读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必须转换角色深入其中,做一次议员、发言者、评论员,这样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至于落空;另一方面,由于情境设置具体更能使学生拿起笔来的时候,有的可写,不必另外“找米”,更不会架空写一些空话、套话。而且,每一单元的每篇选文之后都有三个这样的写作练习,或做摘要、或续写结尾、或写新闻报道、或做旅游广告、或写书信,每一次都让你身临其境,每一次都让你亲自体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积累阅读体验和日

9 常写作的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完成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主体目标。

“微型写作课”一般是根据选文的体裁或文章写作上的特点,连线个人生活经历设置写作练习。如学生在学习《富兰克林自传》后,“微型写作课”就引导学生“从你的生活中选择一次重要的经历”写成一篇自传式叙述;而学生在读过马克吐温的《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娃》一文后,“微型写作课”则布置

学生“选择一件你听说的或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有趣的事”“写成一则幽默轶事”。而且每次的写作不只是有题目有要求,还有“写作技巧重点”,并且举出选文中运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让学生充分体会使用这种技巧所达到的表达效果。这似乎与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思想相悖,但我们读一读教科书中的提示或许会消解我们的疑虑。以《富兰克林自传》一课为例:

写作技巧重点:表现因果关系

在你的叙述文中清楚地表现一次经历在你生活中产生的效果。注意富兰克林是怎样有意识地预期每种美德将会产生的效果。

《自传》中的范例

而一旦“果决”成为习惯,我就能在获得下面的美德的努力过程中更加坚决。“节俭”和“勤劳”将会使我从残留的债务中解脱出来,变得富裕和独立,这会使“真诚”和“公正”的实现更加容易,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由此可见,写作技巧不是不可以教的,关键是怎样教的问题。像这样将写作技巧的指导细节性地融入在每一次的写作实践中,每一次在写作上给学生一点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能随之“致用”,而不是架空的地说教,不能不说是教材编制者的高妙所在。

更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关注的是,每次的“微型写作课”都设置了“构思”“写稿”

10 “修改”三个栏目,对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中做必要的指导。教师会根据教材编制者的提示指导学生写作的全过程,直至修改定稿完毕。

因此,如果说“点子库”的设置是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的话,“微型写作课”栏目的设置则是引导学生书写生活体验;并且尤为可贵的是教材的编制者一直像以为引路人一样,引导写作者体验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生活素材、文章选材、文章构思、文章写作、文章修改等方面对写作者进行关注指导。这实际上是在直观地告诉学生,作文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不断修改、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文中的讲解,一步步地跟着操作,亲临其境,亲自体验,从而对整个过程形成具体形象的认识。

从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制上看,又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可贵之处。更多的是引发我们语文教师的有价值的思考:如何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益的融合?如何在生活作文的写作中进行必要的技巧的点拨?如何指导学生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如何通过作文的教学关注写作者即学生的“主体”发展?正是这些思考为体验式作文的探索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2.中外母语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作文教学的取向

四国母语课程标准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比较

12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四国中学语文课程在写作教学上呈现出新的共同的趋向:

①重视将写作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

我国的课程标准提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美国则要求学生“清楚而忠实地描写”生活,能“认识到写作既是与他人交际的方式,也是个人学习和修养的方式”,把写作当作个人生活的方式及与人交往的方式。日本主张“从广阔的范围发现课题,收集必要的材料,加深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法;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要传达的事实、事情”,课题的发现及材料的收集必然要在个人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新的写作理念已经将写作的视野引向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注意整理、积累这些生活的体验,用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和生活阅历。

②强调了学生对写作全过程的体验

我国要求学生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英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坚持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在纸上或计算机上进行自传规划、起草、修改和校读等各过程的能力”,美国提出学生应该“学习写作构思,将头脑中的思想加以选择和组织,寻求表达思想的恰当方式,会

评价和修改自己写过的文章” ,日本则使学生“反复阅读所做

的文章,经过整理使之成为有说服力的文章;相互阅读所做的文章,注意其中的逻辑叙述方法和有效利用素材的方法,用做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这些都是在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应该体验由搜集素材-构思立意-修改校读的全过程。

从上述的表格及比较来看,当前的课程理念为体验式作文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13 随着当前课程理念和作文教材的改革,作文教学的现状也有了改观,但是因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所以,无论从教材建设还是教师的教学,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从教科书的建设看,我国现行的作文教科书较之以前的教科书已经呈现出“生

活化”“社会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关注作文教学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的联系。但是,从与美国母语教材的比较来看,我国的作文教材还有许多可以开发的空间。比如,如何将阅读教材与作文教材很好地融合?如何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抒写出来?如何在学生走出文本之后,能从个人的生活经历或社会见闻中采撷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叙写故事,或发表评论?如何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写作的全过程的体验做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从作文教学的目标看,作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育一个个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

的生命个体。因为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生命的行为。所以,“作文教学的起始点与终归点应是从‘生命’的点化或润泽,从对人生的体悟、对人的回归的角度来思考,而绝不能把

写作建立在技术操作的层面。”〔1〕但是,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仍是多“教”而少“育”,教的是写作手法、语言技能,缺少的是心灵的培育,精神的滋养。不少的教师还在用一套模具压制着一件件相同的“产品”,更可悲的是,为了应试的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新的“八股”,学生学做“模式作文”“入格作文”“保险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造成的是学生“心灵的缺失”,学生缺少良好的心理品质,缺乏生活的观察、心灵的感悟、人生的体验,因而写出的文章“严重缺钙”、无病呻吟;考场作文中搬用素材、叠加故事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有的学生为了掩饰这种空虚的思想,便以板块式、排比段等看似优美的形式呈现,以漂亮的语言掩盖虚无的思想,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不知所云。这些都应该足以引起我们语文教育者的思考:我们在教给学生相同的作文技法的时

14 候,同化的绝“不仅仅是作文的文体和文风,更是人的丰富的情感与个性!”〔2〕究其原因,

就是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剥离,舍“本”而逐“末”。

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原点”,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作文教学应该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情感,应该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唤醒曾经的生命体验,抒写深刻的生命印迹,把写作当作一种生存的方式,一个生命体成长的过程。这也正式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4.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的颠覆,它构建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但由于对它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上的系统建构,在实践操作层面也相对薄弱。然而现有的一些课程理论及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下面,笔者试从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谈谈个人的认识:

① 生活体验、阅读体验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写作的过程要经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的过程。其中有“物”到“意”的转化,是写作行为发生的前提,只有当客观的事物被写作主体认识、体验并形成个人的感悟,即主观意念后,写作才有可能发生。

而写作主体体验的获取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实践,即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生活体验;二是借助书籍或其他的信息渠道获得的间接的体验,我们称之为“阅读体验”。二者都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 生活体验

生活世界,即我们生活体验的世界。

生活着本身就“意味着爱

着、活动着、感受着、直接体验着世界。”〔3〕 换言之,世间万物从不同的角度被人类认识着、体验着。因此,体验需要情感的介入,它需要写作主体投入浓浓的情感,惟有如此,写作主体在走近客观事物、深入生活的时候,才会

15 睹物生情、触景生情,而此时情与景在内心世界的融合,就是写作主体在认知与审美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内心世界的涌动,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从而完成了由“物”到“意”的转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既是写作材料的源泉,又是提炼思想和情感

(表达主旨)的源泉,它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思想意念。正如叶老所

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可见,作文的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使写作主体获得丰富而充分的个人体验,才会获得独有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把握”。而“只有对生活有了自己特有的体验,写作才是充满激情

和创造的活动。”〔4〕

¤ 阅读体验

张志公先生认为:“文章里有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浏览、阅读书籍、报刊、网络资源既可以获取知识、接受思想,又可以体验情感、陶冶情操。

如果说“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结果,那么,阅读则可以说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既可以帮助形式丰富和扩展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因为人不可以事事亲历),还可以

提升自己的体验水平,使其学会体验。”〔5〕中学生的生活领域比较狭窄,有许多经验要依

靠阅读来获取,在阅读时,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或许会唤醒、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事物形象,因而产生相关的联想或想像。这种阅读者由“身”入文本到“心”入文本的过程,就是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就是产生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发学生的灵感从而会产生表达创作的欲望。而此时,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事物形象和语言材料一旦被激活,就可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气呵成。

由以上两点的阐述可以看出: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的是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由“意”到“文”的技术性转化的错误做法;力图将作文教学的重点回归到写作主体的发展上来,打通作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深刻地体验生活、观察分析生活,以形成个人独特的感悟,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看法,构建他们完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体验式作文教学解决的是写作的根源问题,力图使作文教学回归“原点”。作文教学

16 只有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从关照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作文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全面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努力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在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生活格调上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完满的可能的生活,不仅使他们学会写作,更要学会品味、建构美好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②作文教学的过程体验

体验式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对写作的全过程的体验。作文是一个体验、

构思、写作、修改、发表、反馈和在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在欧美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把写作作为思考和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使准备写作、打草稿、修改、编排和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指导学生完整地经历和体验写作过程的每一步。而以往的作文教学,重复的仅仅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这样的简单化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写作任务的执行者和评改结果的承受者,作为写作者的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结果,而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地位并未得到实现,其身心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就是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它不但关注到学生的写作源泉的问题,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而且,它赋予学生作文以评改的权利,在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思考教师、同学提出的多方面的意见之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作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这样,一次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培养创造力、提升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对他的全面发展,对他的生命质量的提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说,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就是体验作文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命体成长的过程。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意义

17 1.实现对生命个体的主体关怀

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强调对学生的主体关怀,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的生活、享受和发展等主体需求之中,融入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之中。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生活即是作文,作文即是生活。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获得对生活的个性化的独特体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的重要途径。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是一定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这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或一句鼓动人心的话语,或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点爆的学生表达欲望。此时的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学生有更多的时空自由表达,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不因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使它每一天都焕发时代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个性也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受应试教育及不良学风和文风的影响,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的现象非常突出,学生作文虚假成风,空话套话连篇;文章作法模式化,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把作文搞成作文知识的不断累积,将作文能力的培养扭曲成作文知识的记忆,偏离了作文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对学生

18 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述自己的情感,培养和提升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

上文我们提到:写作主体体验的获取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实践,即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生活体验;二是借助书籍或其他的信息渠道获得的间接的体验,我们称之为“阅读体验”。作文要想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就必须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留心观察就得让学生走出课堂,广泛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参与实践,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想象,从而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

再就是阅读积累,这一点更多的是侧重于语言积累。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老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学生大量的阅读,不但会提高其思想内涵和文化品味,同时还会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如积累一些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段,丰富的词语等,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学生表达起来就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

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并不一定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作文是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体验的表达、流露,而不是现实的“拷贝”,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根据不同类型的作文,对症下药,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写人、叙事的可用情景再现法,唤醒学生的感情,描景、状物类可通过现场观摹,实物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自然能够触动孩子们心灵的弓弦,激发出感情的火花。

另外每个人的感情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体悟的深浅也各有千秋。在学生动情后,还应当进一步拓宽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因此,对同一个作文题目,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地体悟、深入地思考,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的思想深度,调和感情的浓度。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单一的“学会作文”,缺乏对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导致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丧失,把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上,作文成了语文知识的“试金石”。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育不仅要造就一代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达的新人,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直

19 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我们的教学活动如果单纯地着眼于认知活动和智力发展,学生的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康发展的。同样,作文教学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符号、概念、逻辑上,学生就会丧失写作的热情,创作的喜悦也更无从谈起,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展开,而且更难以形成良好素质。有效的学习需要认知与思考,还需要赋予感情、作出判断。因为外在的认知对象只有内化到人的情感个性中,才能变为人的素质,那种没有感情渗入的认知活动很难融入人的生命之中,也就很难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体验式作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学生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在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上的提升,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更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2.实现生命个体的自我超越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自信是作文重要的内驱力。要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具有兴趣和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毫无自信心,他怎么还会自主写作?他只会讨厌写作,视写作为畏途,避之惟恐不及。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提供和创造写作机会,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

其次,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使学生写好作文,首先的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同样如此,没有素材,是无从下笔的。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各种观察方式也就往往需要同时并用,在作文前,引导学生自觉地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才能全面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才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获得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的情趣。

第三,体验式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成熟、对事物有独特见解的思想,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且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在面对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的碰撞中去观察和思考,

20 而不是用我们已经形成定势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去代替它。

3.使作文回归到生活的原点

体验式作文教学以生活为本源,从生动、丰富、鲜活的生活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还给学生丰厚的生活底蕴,从而使学生作文回归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的土壤里,关注自然、社会、人生,最终使学生在与生活的磨擦、对话、融合的体验和感悟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刘国正早在1981年发表的《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一文中就提出了“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观点,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他认为,作文的“米仓”有三个:一是生活,二是资料,三是必须使学生的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便只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范登伯斯说:“世界并不是一个仅靠物理科学就能描写各种事物的简单混合体。”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是我们主观世界的物化。无论是谁,如果想了解教师、母亲、父亲或者孩子世界,就应该倾听他们生存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话语,懂得这个世界各种事物的含义。〔6〕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活,使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都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思考和启迪。而这种知识经验的形成往往比任何教学中的形成要深刻得多,影响也更为深远。

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就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种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写作的过程又会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引向深入。正如威廉·W ·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机能》一书中所说:“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

这样也就实现了上文所说的:“打通作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深刻地体验生活、观察分析生活,以形成个人独特的感悟,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看法,构建他们完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 〔7〕而此时“作文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8〕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建构

1. 作文过程的心理分析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具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以纯文学基本原理

21 的角度描述为:生活――意识――文章;这一过程,傅德岷教授将之表述为:“物――意――文”的双重转化。

①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

“物”指的是社会现实生活;“意”是指作者的写作意识;由“物”到“意”的过程是将现实生活反映到转化为作者的写作意识。写作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积累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当他们经过思考、筛选,将这些生活以意识的形式积淀下来时,就完成了生活到意识的第一重转化,即“物――意”的第一重转化。在这一重转化中,写作者要经过观察――感受――分析――加工提炼的心理过程。

这一心理过程,用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就是作者要进行写作,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但生活中的素材很多,要进入作品,就必须进行分析、加工、提炼,把那些最能表现自己写作意图的材料储备起来,以备今后作文。

② 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

当现实生活转化为作者的写作意识,并以写作材料的形式积淀起来之后,一旦有了写作的冲动或需要,作者就会把这些材料提取出来,以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完成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在这重转化中,作者的心理过程是:选材――剪裁――谋篇――表达。

这一转化过程,用文学基本原理来阐释,就是作者头脑中积淀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为了表达某种意识(主题),作者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把那些最能表达中心的、典型的、新颖的材料筛选出来,并进行详略处理、主次处理。之后,再把这些材料按一定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这就是谋篇布局。最后,作者用精确而科学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的过程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早已有所体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是说“物”动而“情”生,“情”发以辞现,在文章中描形绘貌要随“物”的本来面目而宛转;联辞谐声要随“心”之变化而变化。这里,刘勰提出的“物――情――文”的转化过程,就是“物――意――文”的转化过程,而“情”与“意”就是写作者的心理体验,这即创作之源。

2.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观照

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

22 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且,有些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因而建构主义者断言,离开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来谈“建构”是毫无疑义的。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②多元智能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③解释现象学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诗人里尔克曾描述过生活体验、回忆、时光、思考是如何在一首好诗当中交织在一起的:

“人必须有回忆„„但是仅仅有回忆是不够的。在回忆太多时,他必须能够忘记,同时又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它们重现,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直到它们融入我们的血液、眼神、手势中,无以名状,再也无法与我们分离开的时候,直到那个珍贵的时刻,诗文的第一个字才会出现并发展下去。”

2.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本质及特征

体验式作文教学一种以人的生命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理解丰富生命意义、满足成长需要的活动,其本质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体验式作文教学过程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

23 与超越而不只是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不断激活着生命、确证着生命、丰富着生命,不断提升着生命的价值与质量。体验式作文教学带有强烈的情感成分,主体总是从自己的经历,,从内心的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内在的情感的生成,是对生命的深情感悟。学生在教学中投入着情感、滋润着情感、陶冶着情感,通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感受生命的涌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也充盈着灵性与感性的整体的人。体验教学是主客消融、天人合一的美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不把天人他物看作是单纯的认识对象和认识物,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情境交融的创造活动中而忘掉了各自的角色。教学中所呈现的材料也不是单纯的用来认识和使用的“物”,而是内涵着意义的“生命体”, 因而教学过程是充满者人文意蕴、物我同一的过程。

体验教学关照生命的整体性。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感情、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人质题,那就简单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体验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单纯的认识知识并不能理解知识的内在意蕴。“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体验教学是让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体验式作文教学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人的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条件,然而生命本身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它,但无法取代它,如果取代它,生命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人“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的本性,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并在探寻、追问、创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感。如果教学中漠视人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会越学越“没味”,因为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人还“天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如果教学埋没人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的,是难以持久的。体验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学生通过自主而非被动的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

24 力,亦即总是学生的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在自我不断超越的从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体验式作文教学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与动物在生命意义上的本质不同首先是人的未完性和非特定化,“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

四、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

1. 指导学生“心”入生活,多角度多层面地体验生活

①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体验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学会写文章,就要先在观察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要去关心、观察、发现、寻觅生活,进而感受体验生活。人只有体验生活,才能热爱生活,才能感悟人生精彩!

不少同学认为,“三点一线”的学生生活实在太平淡。其实,独特的发现不会自己跑到你的身边,而是要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生活中不是缺少精彩,而是缺少感受与发现,只要我们用心灵去贴近生活,就会发现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蕴含着最真实的生命,感动也就会随时叩响我们的心门。关键在于不但要“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只有“心入”生活,善于观察,才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的生动的东西。否则,就会身在生活,心却游离,再有特点的事物,再有价值的细节,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生活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我们要让学生留心生活,能尽情地体验生活的甘苦,进而唤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就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生活中的乐趣。比如,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鼓励学生发展课余爱好;也可以让学生趁课余空隙或节假日之闲,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

25 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总之,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努力使学生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学生一旦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就会对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会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

其次,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如不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还是不可能触发写作的灵感。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观察不只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才能避免观察的笼统,才能“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

只要用心去观察,勤于观察,就会对周围事物抱有一种好奇心,就会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就会有所感受和体验。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体验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不断观察,不断积累,写作时就会手中有“米”。

另外,也可借助教材文本的教学或者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作文,来熏陶指点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总之,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拥有一双慧眼;养成积极审视生活的习惯,拥有一颗慧心,是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的先决条件。

2.以活动“心”入生活,深切体验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的确,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作文也才会有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途径很多。以活动“心”入生活,是形成体验的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精心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心”入生活,深切体验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经历、体验生活,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获得富有个性化的真切的生活体验。比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母亲献孝心”活动,可以为母亲作一件事,可以给母亲一件礼物,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等等,相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对亲情有更深切的体验、理解和感悟。

人们常说,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我们能开展的语文活动当然也会是多姿多彩的,可以调查、演讲、竞赛、读书交流、演课本剧等等,可以走进自然,走进家乡,走进

26 社区,走进农田,走进网络„„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必然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养料”,激发学生说写的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这就把作文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加强了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不但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顺势且充分利用这些“综合性学习”,围绕它们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使学生主动地体验生活,循序渐进地记录、积累生活的感受。

3.以读 “心”入生活,诱发生活体验

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生活的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内容比较单一,对他们而言,最直接、最便利的甚至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诱发生活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这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清代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书中阅读到的内容,是一种更广阔的生活,古今中外,可尽收眼底。我们要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广泛地读书。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可以读当代流行的时尚之作,可以读报刊杂志,也可以网上阅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只要是有益的、读得懂的,都可以看。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独自的体验。

广泛地阅读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式阅读,一种是指向性阅读。自由式阅读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书籍阅读;指向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某一时段内必须阅读完规定的书籍,教师也要对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指向性阅读可以结合“课标”规定的必读篇目和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来制定阅读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阅读课。阅读课也可以是既有既定的必读篇目,也可以自由选阅。

为了检查和激励学生阅读,也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可以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阅读体会,畅谈阅读感想;可以在班中定期开展“读书明星”的评比,也可用写“读书体会”、“班级读书征文”等形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保证学生阅读的“量” 和“质”。

27 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采用朗诵、美读、品味重点词句等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大多数的语文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品味,当阅读能达到“物我”的同一,体验也就产生了。

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

当我们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阅读中,形成了诸多体验,它们可能是匆匆的过客,其他的感觉要抹掉它的余味和记忆,宛如一个海浪冲去前面的海浪留在沙滩上的痕迹。这就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

①读书笔记——积累阅读体验

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需勤于从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材料。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够的,还应养成随手勤记的好习惯。积累的方法很多,做读书笔记,是积累阅读体验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为了让学生积累有“方”,我们可以规定统一的读书笔记形式,要求在每次阅读课后或者是自由阅读后完成,也可以规定好在一定的时段内必须完成的读书笔记篇数。

读书笔记 年 月 日

其中的“精彩回映”可以抄录文中的名言佳句、精彩段落,也可以对书中、文中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摘其要记录下来。“品文感思”可以写一写阅读后的感悟和启迪,有时三言两语也可。当然,读书笔记贵在有恒,要求也可以依据年级不同,而由浅入深,由高到低。

②体验日记——积累生活体验

体验日记 年 月 日 天气

28

我们可以定制专用的体验日记本,也可以规定好每周要完成的体验日记篇数。体验的主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根据这次体验的主要内容来拟定。如,可以分为三类:温馨港湾(家庭生活)、菁菁校园(校园生活)、社会广角(社会生活)。这样就使积累眉目清楚,可以在写作时迅速而充分地搜索到相关的生活体验。“真实再现”就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这次的生活体验经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而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可以写在“小小论坛”里。

体验日记毕竟不是作文,所以,一开始我们不妨把要求降低些,只要“心中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话怎么说,字就怎么写;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必计较章法,不加任何限制,给学生充分自由,也可在一定的阶段,让学生自愿挑选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日记,与大家交流、分享。体验日记的记载,既及时积累了生活体验,又训练了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对此如能长期坚持,不仅对作文、对学习语文,而且对学好其他课程,乃至终生学习、一生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情境还原,引导学生入境表达生活体验

学生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就能激起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学会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写作的材料和作文的灵感。

①营造情境,通过入境诱发体验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 因为“学习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教育的功能在于引领和唤醒。”

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后,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手段营造作文教学情境,有目的的导演“情境”,有意识地“制造材料”, 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诱发、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营造情境的途径是很多的,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比如告别了童年时代,进入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变得敏感

29 而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变得孤独,喜欢独立,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这个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学生的胸襟,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圈子,从写自我,写学校等小社会,逐渐扩展到对大社会的关注。老师用语言为学生描述着这种情境:“当你以为小屋里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当你睁大眼睛看见的只是自己,当你竖起耳朵听见自己失真的声音,当你的情感还走不出一己的世界,你的作文就始终‘大’不起来。请你推开窗子吧,把头伸出窗外,听听外面的风声雨声——你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唤声了吗?你听到了一片森林被毁灭的痛苦的呻吟声了吗?你听到了一片农田被侵占的沉重的叹息声了吗?你听到一条铁路向前延伸的欢笑声了吗?„„”这如诗意般的语言,锤打在学生的心坎上,他们或许有的一惊,外面是什么世界?外面的世界也有呼唤、呻吟、叹息、欢笑吗?我怎么没有关注过、体验过呢?一种期待打开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在一堂作文课上,让学生将家庭相册中的一张照片带到课上,讲讲老照片的故事,在趣味盎然中,打开了学生记忆的心门,让学生将往事记录成文。

②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作文课上,我们可以利用师生、生生的互动把丰富的生活体验引进作文教学,从而使个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的生活体验相联相融,体验也就更加的深入深刻。

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如师生同台演出,接受采访,讲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等。师生互动如何协调、高效,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实施愉快教学,做到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真正与生同“乐”。在相互传递信息时,教师要真心诚意地当好“听众”,当好“导师”,拉家常般与孩子进行交流,尽量缩短心理距离。如一堂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课,老师一开始就和学生谈话聊天,询问学生平时有烦恼了,和谁倾诉?和父母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你认为有多少种沟通的方式?你满意现在的交流沟通状况吗? 你有过成功沟通或沟通失败的经历吗?每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激起学生较大的反响,整节课师生都是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谈话聊天,学生争着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老师也适时地谈谈自己的沟通故事,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对“沟通”的感受和认识更加深刻了,随后写出了不少的佳作。

课堂中,也要注意提供便于生生“情感沟通”的机会,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在一堂作文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同桌的你”。通过这次互动交流,同学之间彼此更加的了解、包容了,也打开了许多扇 “以我为中心” 封闭的心灵大门,引导学生融进了集体,结交了伙伴,促进了友谊,自然写文章时无需“遮遮掩掩”、笔头“留言”,大胆率直地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充分自然地抒发了“同窗”之情。对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写作的体验,更是一次

30 情感体验的迸发。

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互动起来。现在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很少与子女沟通。教师可利用作文的交际功能,在二者之间搭一座桥梁。如可在写作前,先安排学生采访家长,在和谐的交流中酝酿写作的真情实感。另外也可请家长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来,设计“ 眼中的我(你)”系列作文,让学生和家长共同作文,在学生和家长的作文交流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③利用各种“触媒”,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以课文为触媒,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唤醒学生以往的记忆。如教学《散步》一课,不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哪些类似的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的故事,来“我说我家”。这时,在课文亲情的感召下,学生们都能动情地回忆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温馨的瞬间、平凡而动人的亲情,有的学生在倾诉时,热泪涟涟。这样写出的文章怎能不真切动人?再比如,可利用《风筝》课后的一道“研讨和练习”:“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侯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件有趣或难忘的事说给同学听听。”

以他人体验为触媒,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面对一个话题,没有体验或体验不深,这时就可以展示他人的体验给学生看。如借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跨越时空的樊篱,身临其境般地作一番“现场”体验,进入意象情境之中,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受、觉悟、交流、分享、提升,是很有必要的。展示他人体验可以利用幻灯、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设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出境修改,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

“玉不琢,不成器。” 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确实,文章不厌百回改,再好的材料,再好的构思,写成文章后总会瑕瑜兼有,修改,润色,方可成为佳作。修改,是文章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体验——写作——修改,才能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这一过程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学生自我修改。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养成自改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体现主体性和实践性,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改习作的能力,养成自我评改的习惯。让学生做习作的主人,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

31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 首先要让学生在作文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改,在修改中学会习作。学生在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倡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改。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看看立意是否正确、深刻、新颖,结构、布局、过渡等是否合理恰当,语言是否顺畅、简洁、生动等。可在班中举办“答记者招待会”,倡导作者与同学分享写作的快乐,交流自己的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方法。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感受,才能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才能体验自在为文的快乐;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才能感受到琢玉成器的成就感。

第二步是学生互评互改。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评改,认真推敲,写好眉批、总批。然后把批改完的作文交给作者本人审查后写出评改后记,评改后记应侧重诸多体验的收获。在这一互读、互评、互改过程中,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使改评者能亲自去品评同学的作文,能依据自己的情感意愿去评判同学的情感是否真实;写作的内容是否能激起同龄人的兴趣;写作的思想是否能激起同龄人的共鸣。同时使被改评者能看到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 ,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并从中了解到同学改评、欣赏作文的水平及个人好恶。学生不仅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相得益彰,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改评水平,而且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老师的改评而变成了现在自己主动去参与改评,同时也增长了阅读体验、情感体验和写作修改体验。写作学习中,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的地位,才能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长处,并有所突破和发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第三步是师生总评。这是体验式作文的总体评价阶段的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总体评价不可简单化、单一化,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和发展。不妨分几个板块: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总评,在这三项中,每一项都应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整个体验过程中学生态度的评估,二是本次作文的成绩,可以确定好每一项相应的分值比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持续性发展和写作兴趣的提高。

结 语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教师和学生苦恼的问题,教师苦于作文教学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程序,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源头活水。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的进程,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在教师合理的激发和诱导下,将内心丰富的、鲜活的素材引发出来,成为写作的源泉。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学生的人文情操。

32 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尚处于初级的阶段,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去研究去探索。遗憾的是,由于水平有限,很多问题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很多问题的研究力不从心,本篇《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的写作也只是意味着迈出了研究的一小步。但是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让作文教学重新焕发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研究不能停止。相信随着对有关理论的深入学习、实践层面的不断探讨,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会越来越丰硕。

注释

〔1〕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

〔2〕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15页。 〔3〕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4〕〔5〕毛荣富《说“体验”》 《语文学习》2005年第 期

〔6〕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7〕〔8〕《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

参考书目:

1.[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

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日]佐藤 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4年

3.[美]霍华德·加德纳,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1年

4.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7.于漪著《中学作文教学导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8.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3 9.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韦志成著《作文教学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刘海涛、金长民主编《写作学新教程》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洪宗礼主编《汉语文教材评介》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王一川著《意义的瞬间生成: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 济南:山东文艺出

版社1997年

15.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申继亮等著《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后 记

论文写作的过程,让我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的积累进行了重新梳理,才发现要想

写出有价值

的论文,平时需要大量的阅读、反思和积累。而自己,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写作过程。原因主要是自己理论水平的欠缺、实践经验的匮乏,那点花拳秀腿的“功夫”着实让我惭愧不已。值得感谢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王景科教授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悉心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内容方面的确定,均得到了导师不厌其烦地指导。导师的鼓励推动着我走出了写作的困境,导师的学者风范督促着我孜孜去探求,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探求一条真正吻合语文教学本质的作文教学之路。

再次感谢导师王景科教授,同时感谢山师各位任课老师的谆谆教诲。

2006年 月

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

学科专业名称 学科教学·语文

申请人姓名 杨宏丽

导师姓名 王景科 教 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06年 月 日

前 言

新的课程改革促使语文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一条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一方面惊喜于语文教学的变革促成了课堂教学恢复了生机与活力,促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困惑于作文教学的改革还处于比较迟缓的阶段,还需要我们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经历探求一条作文教学改革之路。

当我走进一节又一节的作文教学的课堂的时候,作文的知识性教学极大地触动了我的

2 内心,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还对作文的技能津津乐道,而对学生的感受体验不管不问置之度外,这样的教学现状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什么?作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作文教学的指向应该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究,于是我决定把这一语文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更值得高兴的是,在山东师大老师们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的选题得到了肯定,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帮助下,自己做了一点粗浅的思考和总结。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可能会出现不少缺点和疏漏,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

1. 中外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比较

2. 《语文课程标准》所呈现的写作取向

3.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4.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内涵

①生活体验、阅读体验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②作文教学的过程体验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意义

1. 实现对生命个体的主体关怀

2. 实现生命体的自我超越

3. 使作文回归到生活的原点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建构

1.作文过程的心理分析

2.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观照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②多元智能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③解释现象学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3.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本质及特征

3 四、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

1.指导学生心入生活,多角度多层面地体验生活

2.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

3.情境还原,引导学生入境表达生活体验

4.学生出境修改,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初中语文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

中文摘要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的颠覆,它构建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 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的是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由“意”到“文”的技术性转化的错误做法;力图将作文教学的重点回归到写作主体的发展上来,打通作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深刻地体验生活、观察分析生活,以形成个人独特的感悟,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看法,构建他们完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体验式作文教学解决的是写作的根源问题,力图使作文教学回归“原点”。作文教学只有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从关照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作文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全面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努力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在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生活格调上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完满的可能的生活,不仅使他们学会写作,更要学会品味、建构美好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体验式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对写作的全过程的体验。作文是一个体验、构思、写作、修改、发表、反馈和在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在欧美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把写作作为思考和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使准备写作、

4 打草稿、修改、编排和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指导学生完整地经历和体验写作过程的每一步。而以往的作文教学,重复的仅仅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这样的简单化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写作任务的执行者和评改结果的承受者,作为写作者的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结果,而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地位并未得到实现,其身心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就是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它不但关注到学生的写作源泉的问题,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而且,它赋予学生作文以评改的权利,在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思考教师、同学提出的多方面的意见之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作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这样,一次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培养创造力、提升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对他的全面发展,对他的生命质量的提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说,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就是体验作文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命体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知识、策略性学习

引 言

由于地理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差异,各国作文教学的发展道路不同,理论观念不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地球是一个村落”的现代社会中,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了共同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化;二、实用化;三、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写作的观念、内容、过程及要求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势: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全面关注写作过程,关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我修改等。国内编辑出版的多种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写作部分也力求体现新的课标理念,重视作文教材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活化,突出学生写作的主体性。

然而,各版本实验教科书大都把读写听说和语文知识等若干方面的内容混编在一起,往往造成顾此失彼或眉目不清,乃至成为“大拼盘”或“油水”分离,写作部分的作用被

5 削弱。写作训练设计本身也存在不够完善之处,缺乏对写作作为一个连续的内部认知过程的动态把握,缺少策略和方法,过于笼统,学生基本上靠“自我摸索”完成任务。

现在的作文教学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缺乏应有的指导,有些教师自己对写作过程也缺少深入的体验和认识;从学生的写作方面看,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的积累,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求,缺乏创作的内趋力;同时学生还缺乏对写作全过程(体验-构思-写作-修改-展示-回馈-再修改)的体验,往往只经历了作文的生成阶段,体验不到创造的快乐,不能完全体验生命体成长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主体教育的观点、建构主义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世界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加拿大的马克斯·范梅南教授从解释现象学的角度阐释生活体验与写作的关系;国内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和老师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山东的曹明海教授就体验式作文教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深层次的阐释,上海的毛荣富老师对“体验”在写作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剖析。

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体验式作文教学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缺乏理论上的系统建构,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也相对薄弱。然而现有的成果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因此,从理论和具体的实践层面上进行深入探索,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及写作教学状况

在考试评价中二者也是平分天下,各占半壁江山。但就当前我国写作教材的编制和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不容乐观。

1. 中外母语写作教材的比照

①从我国写作的教材发展看

阅读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从我国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来看,阅读及写作教材的编制也一直伴随着国家的课程改革不断地变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写作教材的变革尤为突出。

自1978我国教育部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体系无论是分科型还是综合型,都在作文教材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地尝试,并不断向“生活化”“社会化”迈进。

6 综合型教科书以单元的教学目标作为核心和依据,把读写听说和语文知识若干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符合读写听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规律。但往往由于教材过于重视选文,而写作部分受到忽视,容易使写作部分眉目不清,乃至成为“大拼盘”或造成“油水分离”的现象。尽管有的教材采用分编合本式,把每册课本相对集中地分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等板块,“写作、口语交际”部分能自成系列,而且目标明确、训练有序。但仍然是注重传授写作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能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因而劳而寡效,收效甚微。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使用的分科型的作文教科书头绪分明,系列清楚,写作教学自成体系,比较严整、有条理,知识结构完备,能力训练集中,有利于给学生以规律性知识,从而保证了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的全面性、系统性。这种教材以单元组合的模式,每个单元基本上由写作知识、写作例文和写作练习三部分组成。每单元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例文分析、知识阐述,以指导学生借鉴例文、运用知识练习写作。力图使学生在作文练习中运用、验证、“自悟”这些知识。但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带着落实知识技能的任务进行写作的,而不是源于生活的触发而产生灵感进行写作,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苦于没有写作的素材而无从下手。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建设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次的课程改革促使写作教学理念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作文教材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写作习惯,更是把适应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因此,

7 各种版本的新课标写作教材都由过去传统的写作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转向对学生写作态度、过程体验的关注,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很好地体现了作文教材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加强了两个整合:把作文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加强了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主动地体验生活,记录、积累生活的感受;把作文教材与阅读材料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联系阅读时产生的联想、阅读后的感受体验进行写作,这二者(生活体验、阅读体验)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无米下锅”的难题。这样就实现了从写作知识中心向写作实践中心的转变。不但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苏教版作文教材配以《写作学习指导》,主要是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源泉问题,写作指导的短文和文题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渠道、多角度地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积累生活的体验。并且,苏教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体验,在教材中有序地安排了16次分散修改练习、6次专项修改训练,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锤炼语言的同时来锤炼思想,是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同步。

综上所述,我国作文教材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渐趋完善的时期,写作教学的理念更是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②从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制看

美国母语综合型教材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很好地融合,达到了“读写合一”的境界。教科书选文练习的安排很少有单项的听、说、读、写作业,绝大多数是在特定的情景中,把听的、说的、读的、写的作业自然地联系起来。而且,教科书以文本为纲,让学生主动地把个人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经历和

8 感受进行连线,使学生学会观照、审视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教科书的每篇选文后都设置了“作品累积”这一栏目,而这一“作品”指的是学生个人的作品累积。它又分设“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两个小栏目:

“点子库”根据选文的内容设计活动设置具体情景,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真切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文本,继而在走出文本之后以写作的方式将独特的阅读体验书写出来,如《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一文“点子库”的设置是这样的:

1. 日记 作为弗吉尼亚州众议院的一名议员,你刚刚听到了亨利强有力的演说。写一篇日记记录你的感受。

2. 演讲 想像你是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一名发言者,你不同意帕特里克〃亨利的看法。写一篇演讲稿,反驳亨利的每一个观点。

3. 评论 评议员理察德〃比曼认为:亨利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理解(当时)政治事件的中心意义和重点的能力。(他是)美国曾经产生的最有力、最有效、并且一般来说最有建设性的地方政治家。”利用这篇演讲中的证据,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来对比曼的评价做出回应。

我们不难看出:日记、演讲、评论都是实用文体,而教材编写者巧妙地将实用文体的写作与文本的解读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必须转换角色深入其中,做一次议员、发言者、评论员,这样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至于落空;另一方面,由于情境设置具体更能使学生拿起笔来的时候,有的可写,不必另外“找米”,更不会架空写一些空话、套话。而且,每一单元的每篇选文之后都有三个这样的写作练习,或做摘要、或续写结尾、或写新闻报道、或做旅游广告、或写书信,每一次都让你身临其境,每一次都让你亲自体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积累阅读体验和日

9 常写作的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完成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主体目标。

“微型写作课”一般是根据选文的体裁或文章写作上的特点,连线个人生活经历设置写作练习。如学生在学习《富兰克林自传》后,“微型写作课”就引导学生“从你的生活中选择一次重要的经历”写成一篇自传式叙述;而学生在读过马克吐温的《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娃》一文后,“微型写作课”则布置

学生“选择一件你听说的或是发生在你身上的有趣的事”“写成一则幽默轶事”。而且每次的写作不只是有题目有要求,还有“写作技巧重点”,并且举出选文中运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让学生充分体会使用这种技巧所达到的表达效果。这似乎与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思想相悖,但我们读一读教科书中的提示或许会消解我们的疑虑。以《富兰克林自传》一课为例:

写作技巧重点:表现因果关系

在你的叙述文中清楚地表现一次经历在你生活中产生的效果。注意富兰克林是怎样有意识地预期每种美德将会产生的效果。

《自传》中的范例

而一旦“果决”成为习惯,我就能在获得下面的美德的努力过程中更加坚决。“节俭”和“勤劳”将会使我从残留的债务中解脱出来,变得富裕和独立,这会使“真诚”和“公正”的实现更加容易,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由此可见,写作技巧不是不可以教的,关键是怎样教的问题。像这样将写作技巧的指导细节性地融入在每一次的写作实践中,每一次在写作上给学生一点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能随之“致用”,而不是架空的地说教,不能不说是教材编制者的高妙所在。

更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关注的是,每次的“微型写作课”都设置了“构思”“写稿”

10 “修改”三个栏目,对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中做必要的指导。教师会根据教材编制者的提示指导学生写作的全过程,直至修改定稿完毕。

因此,如果说“点子库”的设置是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的话,“微型写作课”栏目的设置则是引导学生书写生活体验;并且尤为可贵的是教材的编制者一直像以为引路人一样,引导写作者体验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生活素材、文章选材、文章构思、文章写作、文章修改等方面对写作者进行关注指导。这实际上是在直观地告诉学生,作文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不断修改、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文中的讲解,一步步地跟着操作,亲临其境,亲自体验,从而对整个过程形成具体形象的认识。

从美国母语教材的编制上看,又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可贵之处。更多的是引发我们语文教师的有价值的思考:如何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益的融合?如何在生活作文的写作中进行必要的技巧的点拨?如何指导学生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如何通过作文的教学关注写作者即学生的“主体”发展?正是这些思考为体验式作文的探索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2.中外母语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作文教学的取向

四国母语课程标准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比较

12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四国中学语文课程在写作教学上呈现出新的共同的趋向:

①重视将写作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

我国的课程标准提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美国则要求学生“清楚而忠实地描写”生活,能“认识到写作既是与他人交际的方式,也是个人学习和修养的方式”,把写作当作个人生活的方式及与人交往的方式。日本主张“从广阔的范围发现课题,收集必要的材料,加深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法;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要传达的事实、事情”,课题的发现及材料的收集必然要在个人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新的写作理念已经将写作的视野引向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注意整理、积累这些生活的体验,用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和生活阅历。

②强调了学生对写作全过程的体验

我国要求学生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英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坚持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在纸上或计算机上进行自传规划、起草、修改和校读等各过程的能力”,美国提出学生应该“学习写作构思,将头脑中的思想加以选择和组织,寻求表达思想的恰当方式,会

评价和修改自己写过的文章” ,日本则使学生“反复阅读所做

的文章,经过整理使之成为有说服力的文章;相互阅读所做的文章,注意其中的逻辑叙述方法和有效利用素材的方法,用做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这些都是在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应该体验由搜集素材-构思立意-修改校读的全过程。

从上述的表格及比较来看,当前的课程理念为体验式作文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13 随着当前课程理念和作文教材的改革,作文教学的现状也有了改观,但是因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所以,无论从教材建设还是教师的教学,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从教科书的建设看,我国现行的作文教科书较之以前的教科书已经呈现出“生

活化”“社会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关注作文教学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的联系。但是,从与美国母语教材的比较来看,我国的作文教材还有许多可以开发的空间。比如,如何将阅读教材与作文教材很好地融合?如何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抒写出来?如何在学生走出文本之后,能从个人的生活经历或社会见闻中采撷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叙写故事,或发表评论?如何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对学生的写作的全过程的体验做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从作文教学的目标看,作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育一个个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

的生命个体。因为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生命的行为。所以,“作文教学的起始点与终归点应是从‘生命’的点化或润泽,从对人生的体悟、对人的回归的角度来思考,而绝不能把

写作建立在技术操作的层面。”〔1〕但是,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仍是多“教”而少“育”,教的是写作手法、语言技能,缺少的是心灵的培育,精神的滋养。不少的教师还在用一套模具压制着一件件相同的“产品”,更可悲的是,为了应试的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新的“八股”,学生学做“模式作文”“入格作文”“保险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造成的是学生“心灵的缺失”,学生缺少良好的心理品质,缺乏生活的观察、心灵的感悟、人生的体验,因而写出的文章“严重缺钙”、无病呻吟;考场作文中搬用素材、叠加故事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有的学生为了掩饰这种空虚的思想,便以板块式、排比段等看似优美的形式呈现,以漂亮的语言掩盖虚无的思想,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不知所云。这些都应该足以引起我们语文教育者的思考:我们在教给学生相同的作文技法的时

14 候,同化的绝“不仅仅是作文的文体和文风,更是人的丰富的情感与个性!”〔2〕究其原因,

就是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剥离,舍“本”而逐“末”。

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原点”,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作文教学应该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情感,应该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唤醒曾经的生命体验,抒写深刻的生命印迹,把写作当作一种生存的方式,一个生命体成长的过程。这也正式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4.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对传统的作文教学的颠覆,它构建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但由于对它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上的系统建构,在实践操作层面也相对薄弱。然而现有的一些课程理论及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下面,笔者试从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谈谈个人的认识:

① 生活体验、阅读体验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写作的过程要经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的过程。其中有“物”到“意”的转化,是写作行为发生的前提,只有当客观的事物被写作主体认识、体验并形成个人的感悟,即主观意念后,写作才有可能发生。

而写作主体体验的获取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实践,即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生活体验;二是借助书籍或其他的信息渠道获得的间接的体验,我们称之为“阅读体验”。二者都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 生活体验

生活世界,即我们生活体验的世界。

生活着本身就“意味着爱

着、活动着、感受着、直接体验着世界。”〔3〕 换言之,世间万物从不同的角度被人类认识着、体验着。因此,体验需要情感的介入,它需要写作主体投入浓浓的情感,惟有如此,写作主体在走近客观事物、深入生活的时候,才会

15 睹物生情、触景生情,而此时情与景在内心世界的融合,就是写作主体在认知与审美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内心世界的涌动,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从而完成了由“物”到“意”的转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既是写作材料的源泉,又是提炼思想和情感

(表达主旨)的源泉,它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思想意念。正如叶老所

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可见,作文的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使写作主体获得丰富而充分的个人体验,才会获得独有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把握”。而“只有对生活有了自己特有的体验,写作才是充满激情

和创造的活动。”〔4〕

¤ 阅读体验

张志公先生认为:“文章里有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浏览、阅读书籍、报刊、网络资源既可以获取知识、接受思想,又可以体验情感、陶冶情操。

如果说“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结果,那么,阅读则可以说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既可以帮助形式丰富和扩展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因为人不可以事事亲历),还可以

提升自己的体验水平,使其学会体验。”〔5〕中学生的生活领域比较狭窄,有许多经验要依

靠阅读来获取,在阅读时,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或许会唤醒、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事物形象,因而产生相关的联想或想像。这种阅读者由“身”入文本到“心”入文本的过程,就是与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就是产生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发学生的灵感从而会产生表达创作的欲望。而此时,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事物形象和语言材料一旦被激活,就可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气呵成。

由以上两点的阐述可以看出: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的是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由“意”到“文”的技术性转化的错误做法;力图将作文教学的重点回归到写作主体的发展上来,打通作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深刻地体验生活、观察分析生活,以形成个人独特的感悟,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看法,构建他们完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体验式作文教学解决的是写作的根源问题,力图使作文教学回归“原点”。作文教学

16 只有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从关照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作文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全面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努力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在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生活格调上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完满的可能的生活,不仅使他们学会写作,更要学会品味、建构美好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②作文教学的过程体验

体验式作文教学关注学生对写作的全过程的体验。作文是一个体验、

构思、写作、修改、发表、反馈和在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在欧美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把写作作为思考和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使准备写作、打草稿、修改、编排和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指导学生完整地经历和体验写作过程的每一步。而以往的作文教学,重复的仅仅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这样的简单化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写作任务的执行者和评改结果的承受者,作为写作者的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结果,而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地位并未得到实现,其身心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就是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它不但关注到学生的写作源泉的问题,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而且,它赋予学生作文以评改的权利,在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思考教师、同学提出的多方面的意见之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作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这样,一次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培养创造力、提升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对他的全面发展,对他的生命质量的提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说,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就是体验作文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命体成长的过程。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意义

17 1.实现对生命个体的主体关怀

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强调对学生的主体关怀,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的生活、享受和发展等主体需求之中,融入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之中。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生活即是作文,作文即是生活。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获得对生活的个性化的独特体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的重要途径。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是一定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这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或一句鼓动人心的话语,或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点爆的学生表达欲望。此时的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学生有更多的时空自由表达,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不因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使它每一天都焕发时代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个性也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受应试教育及不良学风和文风的影响,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的现象非常突出,学生作文虚假成风,空话套话连篇;文章作法模式化,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把作文搞成作文知识的不断累积,将作文能力的培养扭曲成作文知识的记忆,偏离了作文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对学生

18 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述自己的情感,培养和提升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

上文我们提到:写作主体体验的获取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实践,即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生活体验;二是借助书籍或其他的信息渠道获得的间接的体验,我们称之为“阅读体验”。作文要想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就必须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留心观察就得让学生走出课堂,广泛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参与实践,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想象,从而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

再就是阅读积累,这一点更多的是侧重于语言积累。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老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学生大量的阅读,不但会提高其思想内涵和文化品味,同时还会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如积累一些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段,丰富的词语等,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学生表达起来就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

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并不一定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作文是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体验的表达、流露,而不是现实的“拷贝”,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根据不同类型的作文,对症下药,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写人、叙事的可用情景再现法,唤醒学生的感情,描景、状物类可通过现场观摹,实物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自然能够触动孩子们心灵的弓弦,激发出感情的火花。

另外每个人的感情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体悟的深浅也各有千秋。在学生动情后,还应当进一步拓宽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因此,对同一个作文题目,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地体悟、深入地思考,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的思想深度,调和感情的浓度。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单一的“学会作文”,缺乏对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导致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丧失,把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上,作文成了语文知识的“试金石”。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育不仅要造就一代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达的新人,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直

19 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我们的教学活动如果单纯地着眼于认知活动和智力发展,学生的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康发展的。同样,作文教学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符号、概念、逻辑上,学生就会丧失写作的热情,创作的喜悦也更无从谈起,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展开,而且更难以形成良好素质。有效的学习需要认知与思考,还需要赋予感情、作出判断。因为外在的认知对象只有内化到人的情感个性中,才能变为人的素质,那种没有感情渗入的认知活动很难融入人的生命之中,也就很难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体验式作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学生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在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上的提升,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更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2.实现生命个体的自我超越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自信是作文重要的内驱力。要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具有兴趣和自信心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毫无自信心,他怎么还会自主写作?他只会讨厌写作,视写作为畏途,避之惟恐不及。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提供和创造写作机会,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

其次,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使学生写好作文,首先的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同样如此,没有素材,是无从下笔的。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各种观察方式也就往往需要同时并用,在作文前,引导学生自觉地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才能全面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才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获得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的情趣。

第三,体验式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成熟、对事物有独特见解的思想,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且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在面对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的碰撞中去观察和思考,

20 而不是用我们已经形成定势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去代替它。

3.使作文回归到生活的原点

体验式作文教学以生活为本源,从生动、丰富、鲜活的生活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还给学生丰厚的生活底蕴,从而使学生作文回归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的土壤里,关注自然、社会、人生,最终使学生在与生活的磨擦、对话、融合的体验和感悟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刘国正早在1981年发表的《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一文中就提出了“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观点,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他认为,作文的“米仓”有三个:一是生活,二是资料,三是必须使学生的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便只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范登伯斯说:“世界并不是一个仅靠物理科学就能描写各种事物的简单混合体。”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是我们主观世界的物化。无论是谁,如果想了解教师、母亲、父亲或者孩子世界,就应该倾听他们生存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话语,懂得这个世界各种事物的含义。〔6〕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生活,使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都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思考和启迪。而这种知识经验的形成往往比任何教学中的形成要深刻得多,影响也更为深远。

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就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这种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写作的过程又会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引向深入。正如威廉·W ·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机能》一书中所说:“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

这样也就实现了上文所说的:“打通作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深刻地体验生活、观察分析生活,以形成个人独特的感悟,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看法,构建他们完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 〔7〕而此时“作文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8〕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建构

1. 作文过程的心理分析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具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以纯文学基本原理

21 的角度描述为:生活――意识――文章;这一过程,傅德岷教授将之表述为:“物――意――文”的双重转化。

①由“物”到“意”的第一重转化

“物”指的是社会现实生活;“意”是指作者的写作意识;由“物”到“意”的过程是将现实生活反映到转化为作者的写作意识。写作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积累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当他们经过思考、筛选,将这些生活以意识的形式积淀下来时,就完成了生活到意识的第一重转化,即“物――意”的第一重转化。在这一重转化中,写作者要经过观察――感受――分析――加工提炼的心理过程。

这一心理过程,用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就是作者要进行写作,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但生活中的素材很多,要进入作品,就必须进行分析、加工、提炼,把那些最能表现自己写作意图的材料储备起来,以备今后作文。

② 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

当现实生活转化为作者的写作意识,并以写作材料的形式积淀起来之后,一旦有了写作的冲动或需要,作者就会把这些材料提取出来,以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完成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在这重转化中,作者的心理过程是:选材――剪裁――谋篇――表达。

这一转化过程,用文学基本原理来阐释,就是作者头脑中积淀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为了表达某种意识(主题),作者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把那些最能表达中心的、典型的、新颖的材料筛选出来,并进行详略处理、主次处理。之后,再把这些材料按一定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这就是谋篇布局。最后,作者用精确而科学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的过程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早已有所体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就是说“物”动而“情”生,“情”发以辞现,在文章中描形绘貌要随“物”的本来面目而宛转;联辞谐声要随“心”之变化而变化。这里,刘勰提出的“物――情――文”的转化过程,就是“物――意――文”的转化过程,而“情”与“意”就是写作者的心理体验,这即创作之源。

2.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观照

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

22 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且,有些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因而建构主义者断言,离开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来谈“建构”是毫无疑义的。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②多元智能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③解释现象学理论与体验式作文教学

诗人里尔克曾描述过生活体验、回忆、时光、思考是如何在一首好诗当中交织在一起的:

“人必须有回忆„„但是仅仅有回忆是不够的。在回忆太多时,他必须能够忘记,同时又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它们重现,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直到它们融入我们的血液、眼神、手势中,无以名状,再也无法与我们分离开的时候,直到那个珍贵的时刻,诗文的第一个字才会出现并发展下去。”

2.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本质及特征

体验式作文教学一种以人的生命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理解丰富生命意义、满足成长需要的活动,其本质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体验式作文教学过程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

23 与超越而不只是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不断激活着生命、确证着生命、丰富着生命,不断提升着生命的价值与质量。体验式作文教学带有强烈的情感成分,主体总是从自己的经历,,从内心的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内在的情感的生成,是对生命的深情感悟。学生在教学中投入着情感、滋润着情感、陶冶着情感,通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感受生命的涌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也充盈着灵性与感性的整体的人。体验教学是主客消融、天人合一的美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不把天人他物看作是单纯的认识对象和认识物,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情境交融的创造活动中而忘掉了各自的角色。教学中所呈现的材料也不是单纯的用来认识和使用的“物”,而是内涵着意义的“生命体”, 因而教学过程是充满者人文意蕴、物我同一的过程。

体验教学关照生命的整体性。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感情、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人质题,那就简单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体验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单纯的认识知识并不能理解知识的内在意蕴。“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体验教学是让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体验式作文教学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人的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条件,然而生命本身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它,但无法取代它,如果取代它,生命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人“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的本性,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并在探寻、追问、创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感。如果教学中漠视人生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会越学越“没味”,因为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价值。人还“天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如果教学埋没人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的,是难以持久的。体验式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学生通过自主而非被动的学习更好地获得知识和能

24 力,亦即总是学生的自主性作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自主性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在自我不断超越的从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体验式作文教学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与动物在生命意义上的本质不同首先是人的未完性和非特定化,“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

四、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

1. 指导学生“心”入生活,多角度多层面地体验生活

①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体验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学会写文章,就要先在观察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要去关心、观察、发现、寻觅生活,进而感受体验生活。人只有体验生活,才能热爱生活,才能感悟人生精彩!

不少同学认为,“三点一线”的学生生活实在太平淡。其实,独特的发现不会自己跑到你的身边,而是要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生活中不是缺少精彩,而是缺少感受与发现,只要我们用心灵去贴近生活,就会发现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蕴含着最真实的生命,感动也就会随时叩响我们的心门。关键在于不但要“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只有“心入”生活,善于观察,才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的生动的东西。否则,就会身在生活,心却游离,再有特点的事物,再有价值的细节,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生活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我们要让学生留心生活,能尽情地体验生活的甘苦,进而唤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就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生活中的乐趣。比如,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鼓励学生发展课余爱好;也可以让学生趁课余空隙或节假日之闲,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

25 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总之,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努力使学生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学生一旦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就会对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会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

其次,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如不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还是不可能触发写作的灵感。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观察不只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才能避免观察的笼统,才能“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

只要用心去观察,勤于观察,就会对周围事物抱有一种好奇心,就会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就会有所感受和体验。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体验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不断观察,不断积累,写作时就会手中有“米”。

另外,也可借助教材文本的教学或者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作文,来熏陶指点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总之,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拥有一双慧眼;养成积极审视生活的习惯,拥有一颗慧心,是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的先决条件。

2.以活动“心”入生活,深切体验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的确,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作文也才会有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途径很多。以活动“心”入生活,是形成体验的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精心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心”入生活,深切体验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经历、体验生活,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获得富有个性化的真切的生活体验。比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母亲献孝心”活动,可以为母亲作一件事,可以给母亲一件礼物,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等等,相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对亲情有更深切的体验、理解和感悟。

人们常说,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我们能开展的语文活动当然也会是多姿多彩的,可以调查、演讲、竞赛、读书交流、演课本剧等等,可以走进自然,走进家乡,走进

26 社区,走进农田,走进网络„„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必然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养料”,激发学生说写的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这就把作文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加强了作文和生活的联系,不但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我们要顺势且充分利用这些“综合性学习”,围绕它们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使学生主动地体验生活,循序渐进地记录、积累生活的感受。

3.以读 “心”入生活,诱发生活体验

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生活的圈子比较狭小,生活内容比较单一,对他们而言,最直接、最便利的甚至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诱发生活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这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清代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书中阅读到的内容,是一种更广阔的生活,古今中外,可尽收眼底。我们要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广泛地读书。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也可以读当代流行的时尚之作,可以读报刊杂志,也可以网上阅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只要是有益的、读得懂的,都可以看。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独自的体验。

广泛地阅读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式阅读,一种是指向性阅读。自由式阅读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书籍阅读;指向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某一时段内必须阅读完规定的书籍,教师也要对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指向性阅读可以结合“课标”规定的必读篇目和教材后面的“名著导读”来制定阅读目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阅读课。阅读课也可以是既有既定的必读篇目,也可以自由选阅。

为了检查和激励学生阅读,也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可以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阅读体会,畅谈阅读感想;可以在班中定期开展“读书明星”的评比,也可用写“读书体会”、“班级读书征文”等形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保证学生阅读的“量” 和“质”。

27 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采用朗诵、美读、品味重点词句等方法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大多数的语文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品味,当阅读能达到“物我”的同一,体验也就产生了。

引导学生积累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

当我们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阅读中,形成了诸多体验,它们可能是匆匆的过客,其他的感觉要抹掉它的余味和记忆,宛如一个海浪冲去前面的海浪留在沙滩上的痕迹。这就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

①读书笔记——积累阅读体验

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需勤于从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材料。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够的,还应养成随手勤记的好习惯。积累的方法很多,做读书笔记,是积累阅读体验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为了让学生积累有“方”,我们可以规定统一的读书笔记形式,要求在每次阅读课后或者是自由阅读后完成,也可以规定好在一定的时段内必须完成的读书笔记篇数。

读书笔记 年 月 日

其中的“精彩回映”可以抄录文中的名言佳句、精彩段落,也可以对书中、文中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摘其要记录下来。“品文感思”可以写一写阅读后的感悟和启迪,有时三言两语也可。当然,读书笔记贵在有恒,要求也可以依据年级不同,而由浅入深,由高到低。

②体验日记——积累生活体验

体验日记 年 月 日 天气

28

我们可以定制专用的体验日记本,也可以规定好每周要完成的体验日记篇数。体验的主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根据这次体验的主要内容来拟定。如,可以分为三类:温馨港湾(家庭生活)、菁菁校园(校园生活)、社会广角(社会生活)。这样就使积累眉目清楚,可以在写作时迅速而充分地搜索到相关的生活体验。“真实再现”就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这次的生活体验经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而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可以写在“小小论坛”里。

体验日记毕竟不是作文,所以,一开始我们不妨把要求降低些,只要“心中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话怎么说,字就怎么写;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必计较章法,不加任何限制,给学生充分自由,也可在一定的阶段,让学生自愿挑选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日记,与大家交流、分享。体验日记的记载,既及时积累了生活体验,又训练了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对此如能长期坚持,不仅对作文、对学习语文,而且对学好其他课程,乃至终生学习、一生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情境还原,引导学生入境表达生活体验

学生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就能激起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学会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写作的材料和作文的灵感。

①营造情境,通过入境诱发体验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 因为“学习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教育的功能在于引领和唤醒。”

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后,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手段营造作文教学情境,有目的的导演“情境”,有意识地“制造材料”, 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诱发、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营造情境的途径是很多的,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比如告别了童年时代,进入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变得敏感

29 而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变得孤独,喜欢独立,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这个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学生的胸襟,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圈子,从写自我,写学校等小社会,逐渐扩展到对大社会的关注。老师用语言为学生描述着这种情境:“当你以为小屋里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当你睁大眼睛看见的只是自己,当你竖起耳朵听见自己失真的声音,当你的情感还走不出一己的世界,你的作文就始终‘大’不起来。请你推开窗子吧,把头伸出窗外,听听外面的风声雨声——你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唤声了吗?你听到了一片森林被毁灭的痛苦的呻吟声了吗?你听到了一片农田被侵占的沉重的叹息声了吗?你听到一条铁路向前延伸的欢笑声了吗?„„”这如诗意般的语言,锤打在学生的心坎上,他们或许有的一惊,外面是什么世界?外面的世界也有呼唤、呻吟、叹息、欢笑吗?我怎么没有关注过、体验过呢?一种期待打开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在一堂作文课上,让学生将家庭相册中的一张照片带到课上,讲讲老照片的故事,在趣味盎然中,打开了学生记忆的心门,让学生将往事记录成文。

②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作文课上,我们可以利用师生、生生的互动把丰富的生活体验引进作文教学,从而使个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的生活体验相联相融,体验也就更加的深入深刻。

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如师生同台演出,接受采访,讲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等。师生互动如何协调、高效,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实施愉快教学,做到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真正与生同“乐”。在相互传递信息时,教师要真心诚意地当好“听众”,当好“导师”,拉家常般与孩子进行交流,尽量缩短心理距离。如一堂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课,老师一开始就和学生谈话聊天,询问学生平时有烦恼了,和谁倾诉?和父母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你认为有多少种沟通的方式?你满意现在的交流沟通状况吗? 你有过成功沟通或沟通失败的经历吗?每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激起学生较大的反响,整节课师生都是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谈话聊天,学生争着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老师也适时地谈谈自己的沟通故事,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对“沟通”的感受和认识更加深刻了,随后写出了不少的佳作。

课堂中,也要注意提供便于生生“情感沟通”的机会,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在一堂作文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同桌的你”。通过这次互动交流,同学之间彼此更加的了解、包容了,也打开了许多扇 “以我为中心” 封闭的心灵大门,引导学生融进了集体,结交了伙伴,促进了友谊,自然写文章时无需“遮遮掩掩”、笔头“留言”,大胆率直地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充分自然地抒发了“同窗”之情。对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写作的体验,更是一次

30 情感体验的迸发。

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互动起来。现在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很少与子女沟通。教师可利用作文的交际功能,在二者之间搭一座桥梁。如可在写作前,先安排学生采访家长,在和谐的交流中酝酿写作的真情实感。另外也可请家长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来,设计“ 眼中的我(你)”系列作文,让学生和家长共同作文,在学生和家长的作文交流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③利用各种“触媒”,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以课文为触媒,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唤醒学生以往的记忆。如教学《散步》一课,不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哪些类似的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的故事,来“我说我家”。这时,在课文亲情的感召下,学生们都能动情地回忆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温馨的瞬间、平凡而动人的亲情,有的学生在倾诉时,热泪涟涟。这样写出的文章怎能不真切动人?再比如,可利用《风筝》课后的一道“研讨和练习”:“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侯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件有趣或难忘的事说给同学听听。”

以他人体验为触媒,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面对一个话题,没有体验或体验不深,这时就可以展示他人的体验给学生看。如借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跨越时空的樊篱,身临其境般地作一番“现场”体验,进入意象情境之中,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受、觉悟、交流、分享、提升,是很有必要的。展示他人体验可以利用幻灯、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设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出境修改,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

“玉不琢,不成器。” 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确实,文章不厌百回改,再好的材料,再好的构思,写成文章后总会瑕瑜兼有,修改,润色,方可成为佳作。修改,是文章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体验——写作——修改,才能完成作文的全过程体验。这一过程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学生自我修改。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养成自改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体现主体性和实践性,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改习作的能力,养成自我评改的习惯。让学生做习作的主人,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

31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 首先要让学生在作文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改,在修改中学会习作。学生在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倡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改。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看看立意是否正确、深刻、新颖,结构、布局、过渡等是否合理恰当,语言是否顺畅、简洁、生动等。可在班中举办“答记者招待会”,倡导作者与同学分享写作的快乐,交流自己的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方法。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感受,才能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才能体验自在为文的快乐;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才能感受到琢玉成器的成就感。

第二步是学生互评互改。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评改,认真推敲,写好眉批、总批。然后把批改完的作文交给作者本人审查后写出评改后记,评改后记应侧重诸多体验的收获。在这一互读、互评、互改过程中,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使改评者能亲自去品评同学的作文,能依据自己的情感意愿去评判同学的情感是否真实;写作的内容是否能激起同龄人的兴趣;写作的思想是否能激起同龄人的共鸣。同时使被改评者能看到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 ,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并从中了解到同学改评、欣赏作文的水平及个人好恶。学生不仅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相得益彰,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改评水平,而且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老师的改评而变成了现在自己主动去参与改评,同时也增长了阅读体验、情感体验和写作修改体验。写作学习中,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的地位,才能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长处,并有所突破和发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第三步是师生总评。这是体验式作文的总体评价阶段的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总体评价不可简单化、单一化,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和发展。不妨分几个板块: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总评,在这三项中,每一项都应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整个体验过程中学生态度的评估,二是本次作文的成绩,可以确定好每一项相应的分值比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持续性发展和写作兴趣的提高。

结 语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教师和学生苦恼的问题,教师苦于作文教学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程序,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源头活水。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的进程,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在教师合理的激发和诱导下,将内心丰富的、鲜活的素材引发出来,成为写作的源泉。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学生的人文情操。

32 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探索尚处于初级的阶段,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去研究去探索。遗憾的是,由于水平有限,很多问题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很多问题的研究力不从心,本篇《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探索》的写作也只是意味着迈出了研究的一小步。但是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让作文教学重新焕发它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研究不能停止。相信随着对有关理论的深入学习、实践层面的不断探讨,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会越来越丰硕。

注释

〔1〕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

〔2〕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15页。 〔3〕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4〕〔5〕毛荣富《说“体验”》 《语文学习》2005年第 期

〔6〕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7〕〔8〕《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

参考书目:

1.[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

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日]佐藤 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4年

3.[美]霍华德·加德纳,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1年

4.刘国正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7.于漪著《中学作文教学导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8.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3 9.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韦志成著《作文教学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刘海涛、金长民主编《写作学新教程》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洪宗礼主编《汉语文教材评介》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王一川著《意义的瞬间生成: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 济南:山东文艺出

版社1997年

15.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申继亮等著《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后 记

论文写作的过程,让我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的积累进行了重新梳理,才发现要想

写出有价值

的论文,平时需要大量的阅读、反思和积累。而自己,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写作过程。原因主要是自己理论水平的欠缺、实践经验的匮乏,那点花拳秀腿的“功夫”着实让我惭愧不已。值得感谢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王景科教授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悉心的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内容方面的确定,均得到了导师不厌其烦地指导。导师的鼓励推动着我走出了写作的困境,导师的学者风范督促着我孜孜去探求,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探求一条真正吻合语文教学本质的作文教学之路。

再次感谢导师王景科教授,同时感谢山师各位任课老师的谆谆教诲。

2006年 月


相关作文

  • 体验式作文教学小结作文3400字
  • 体验式作文教学小结 张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qu ...

  • "体验作文"的价值取向作文2500字
  • 作文教学现状的悲哀在于本来应当以"生命的表达和交流"为原点的作文,已被异化成了与儿童生命状态完全剥离的"技术活".传统的作文教学,有许多不合理因素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诸如片面强调书本学习.课内学习,让学生远离自然和社会,致使学生缺乏感性经验:过于强调学科 ...

  • 将生活引入作文作文0字
  • 将生活引入作文 --浅谈初中作文的体验式教学 闽侯县实验中学 程旭榕 [摘要] 作文来源于生活.但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文思枯寂,硬挤强凑,内容空洞,文不成篇.体验式作文教学是改变现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应将生活引入作文,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使学生的作文 ...

  •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_5作文初二
  •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 --体验式作文教学新思路 杭州文海实验小学 许道栋 [摘 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 ...

  • 体验式作文课题作文2100字
  • <丰富体验,快乐作文>课题研究方案 马秀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 ...

  •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_2作文初二
  •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 --体验式作文教学新思路 杭州文海实验小学 许道栋 [摘 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 ...

  •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_6作文初二
  •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 --体验式作文教学新思路 杭州文海实验小学 许道栋 [摘 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 ...

  •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_3作文初二
  • 回归作文训练的生活本源 --体验式作文教学新思路 杭州文海实验小学 许道栋 [摘 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 ...

  • 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四下)作文16300字
  • 引领学生在作文体验中学会做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第八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四篇中外文学作品.本单元教材围绕以诚待人这一块单元主题展开.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彰显以诚待人的主题,在叙事中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