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3、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小作者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出示课文第二小节,齐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金蝉脱壳》,齐读课题,强调“壳”的读音。
二、出示学习目标
指名读
三、感受脱壳前
1、文章哪几小节写金蝉脱壳的过程?按什么顺序写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指名回答。
3、蝉虫停下来不动,它想干什么呢?
四、感受怎样脱壳。
1、这金蝉是怎样从坚硬的壳里慢慢爬出来的,快速找到课文描写这情景的小节,读一读感受一下。
2、蝉虫在脱壳时,肯定不是一下子就从壳儿里跳出来的,他身体的各部位得一样一样地出来,哪个部位先出来,哪个后出来,即它脱壳的顺序你们清楚吗?指名读第四小节,感受它的脱壳顺序。 它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背-头-脚-尾
3、合作学习:
如果小作者把各部分出壳的次序打乱了写,好不好?为什么?各部分出壳的描写各不相同,妙趣横生,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再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这样是按照蝉各部分出来的先后顺序写的,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人看了清楚明白。所以说,作者写得有顺序。
让学生注意,要想把头脑中的这清晰的场面表达出来,必须得控制好语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词语说给慢一点,饱满一点,如“头钻出来了”,“头”后虽然没有停顿,但必须得停一下,把这个“头”说饱满一点,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
4、在蝉脱壳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
请大家欣赏这有趣的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的、艰辛的蜕变过程,可是蝉却把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得自然协调,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
作者的的文字就如同摄像头一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观察仔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四、感受脱壳后的蝉
1、请大家自由读第五小节,同桌配合完成表格。
2、人的长大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树的成长也要三年五载,可是蝉脱壳后翅膀的长大,颜色的变化都是在瞬间完成的,面对这样一个瞬间,我不禁赞叹到——(引读)“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这个奇特里有什么?(神奇,特别,不可思议,令人激动)这个动人里有什么?(感动,震撼!)把你们所有的情感融入一句话——金蝉脱壳,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金蝉脱壳——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引读)
3、同学们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引读)——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
4、至此,整个金蝉脱壳的过程就完美的结束了,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无比深刻的。
五、总结全文
作者能够将金蝉脱壳这一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离不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读一读与善于观察有关的名言。
六、当堂检测
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来描述你最喜欢的小动物。
【教后记】
教学《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我依循了如下思路:1、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引读导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奇特的情景。2、在感悟的基础上,懂得仔细观察是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金钥匙,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3、组织讨论,知道作者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才让大家都知晓了金蝉脱壳的情形,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阅读和体验构建的过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金蝉脱壳”时的情景。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字、等多种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引导学生从细致描写中领略作者用词精当,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完课文以后我告诉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在这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欣然接受。
《金蝉脱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3、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脱壳的过程,感受自然的神奇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小作者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出示课文第二小节,齐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金蝉脱壳》,齐读课题,强调“壳”的读音。
二、出示学习目标
指名读
三、感受脱壳前
1、文章哪几小节写金蝉脱壳的过程?按什么顺序写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
2、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指名回答。
3、蝉虫停下来不动,它想干什么呢?
四、感受怎样脱壳。
1、这金蝉是怎样从坚硬的壳里慢慢爬出来的,快速找到课文描写这情景的小节,读一读感受一下。
2、蝉虫在脱壳时,肯定不是一下子就从壳儿里跳出来的,他身体的各部位得一样一样地出来,哪个部位先出来,哪个后出来,即它脱壳的顺序你们清楚吗?指名读第四小节,感受它的脱壳顺序。 它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背-头-脚-尾
3、合作学习:
如果小作者把各部分出壳的次序打乱了写,好不好?为什么?各部分出壳的描写各不相同,妙趣横生,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再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这样是按照蝉各部分出来的先后顺序写的,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人看了清楚明白。所以说,作者写得有顺序。
让学生注意,要想把头脑中的这清晰的场面表达出来,必须得控制好语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词语说给慢一点,饱满一点,如“头钻出来了”,“头”后虽然没有停顿,但必须得停一下,把这个“头”说饱满一点,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
4、在蝉脱壳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
请大家欣赏这有趣的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的、艰辛的蜕变过程,可是蝉却把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得自然协调,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
作者的的文字就如同摄像头一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观察仔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四、感受脱壳后的蝉
1、请大家自由读第五小节,同桌配合完成表格。
2、人的长大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树的成长也要三年五载,可是蝉脱壳后翅膀的长大,颜色的变化都是在瞬间完成的,面对这样一个瞬间,我不禁赞叹到——(引读)“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这个奇特里有什么?(神奇,特别,不可思议,令人激动)这个动人里有什么?(感动,震撼!)把你们所有的情感融入一句话——金蝉脱壳,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金蝉脱壳——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引读)
3、同学们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引读)——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而留在一旁的蝉壳,——透明发亮,闪着金光!
4、至此,整个金蝉脱壳的过程就完美的结束了,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无比深刻的。
五、总结全文
作者能够将金蝉脱壳这一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离不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读一读与善于观察有关的名言。
六、当堂检测
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来描述你最喜欢的小动物。
【教后记】
教学《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我依循了如下思路:1、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引读导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奇特的情景。2、在感悟的基础上,懂得仔细观察是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金钥匙,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3、组织讨论,知道作者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才让大家都知晓了金蝉脱壳的情形,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阅读和体验构建的过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金蝉脱壳”时的情景。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字、等多种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引导学生从细致描写中领略作者用词精当,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完课文以后我告诉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在这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