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写字训练(转贴)
1、独体字的训练,重在布准主笔。
方块字是二维空间的平面,笔画要考虑到字的高度和宽度,这一任务要有主笔来完成。大多独体字有一两个主要笔画,布准主笔,其它笔画的位置也就容易摆布了。一个字中的主笔一般在顶盖、中腰、中垂线、外框等。
如条形字“喜、重”中的长横是主笔,决定了该字的宽度;
扁形字“ 申、乎”上的中竖和竖钩是主笔,它能增加字的长度; “民、之”的长斜钩或捺是主笔,主笔伸展了,该字也就舒展了, “食、富、运、句、巨、国”的顶盖和外框也是主笔,他们具有包容作用。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汉字也一样,为了突出主笔,一字中若有多横或多竖,一定要有长短变化,左右若有两竖,一般应像小朋友排队时一样,短的在前,长的在后,一字不多捺,有多捺时,其中一捺就要缩成点。如果能把主笔强调突出了,写好了,字自然和谐平稳,富有神采。所以,教学重点便是让学生认准并写准主笔,摆好副笔,做到疏而不空,重心平稳。
2、偏旁部首的训练,重在揭示规律。
偏旁部首大多数是从独体字演变过来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偏旁部首写法的变化规律。为了左让右,凡独体字作左偏旁时,不仅字形要变瘦,而且往右伸展的长笔画要变短。如:做左偏旁时,“口、日、”等位置要偏左上些,“土、王、车、牛、舟、女、立”中
的长横要改为提,“木、禾、米、火、又”等字中的捺要缩成点,以让出位置给右边。上下结构的字中,为了让下面部分尽量舒展,字头要扁,字底要稳重。如“雪”的雨字头、“第”的竹字头、“穿”的穴字头不仅要写得扁而宽,而且往下伸展的笔画如竖、捺等要缩短为点。“您、华、黑、背”等字中的字底要左右居中,能像盘子一样稳稳托住上面部分。
3、合体字的训练,重在把握部件比例。
合体字的结构比较复杂,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合体字中各部分不同的大小比例,使书写比例恰当,匀称美观。教学时,可借助于田字格和结构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汉字在书写上一般应遵循左紧右松、上紧下松、内紧外松的原则。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打比方,让学生体会这些原则,同时体会汉字的妙趣,体会做人的道理。
1、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紧右松。
小朋友大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知道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吃小的。左窄右宽的字,左边部分也像孔融一样是个非常懂事的小弟弟,能处处为右边的哥哥着想,知道哥哥个子大,右半格里坐不下,于是弟弟就把要伸出去的手和脚收拢些,让出一点位置给哥哥坐,让哥哥坐得舒坦些。哥哥见弟弟这么体贴他,就高兴地搂着弟弟,亲亲热热地坐到了一起。如:枫、城。
2、上下结构的字一般要上紧下松,好像人体一样,要上身短,下身修长,左右均衡才好看。
例如:“青、牢、弯”等字上边如果拉长,就好像头大身子矮的侏儒,
很难看;如果加厚,就好像肩上压了块巨石,压得人双腿无法站起来了。所以书写时要注意上边部分只可以加宽不可以加厚,只可以压扁不可以拉长。又如:“伞、食”等字为天覆字,字头像把撑在头顶的雨伞,若“人”字头压得很低,打伞的人就得弯腰弓背了;若雨伞没有充分打开,或伞下的人手脚伸出在外(即没有把下面的捺缩成点),必定会淋着雨。所以这些字上边要突出撇捺,左右开张,下边零件要紧聚翼下,特别注意捺要缩为点。
3、左中右结构的字,为防止写胖,横画要短,竖画要长而挺,左中右三部分尽量靠拢,一些笔画要相互穿插、挪让。一般是前两部分紧凑些,中间部分写得高些,右边部分写得低些,就好像三个人坐三轮车太挤了,如果中间一人身子往前或往后靠,稍微有一点错落,就坐得下了(如:树、游)。
4、上中下结构的字,横画往往特别多(如:意、喜),学生容易把字写得又瘦又长,像串鞭炮。写这些横画时要靠拢些,注意横画平行,间距均匀,特别是要把长横写长些,以增加宽度。
5、半包围结构的字,如:“同、周”等字内部要左右居中,写得偏上些,否则会有要往下坠落的感觉;“区、巨、匹“等字,内部要居中写,外框中的横上短下长,下横能托住上面部分;“迟、还、运”等字内部偏右上些,但不能远离外框,就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
6、全包围的字如:“国、困、图、圆、围”等字外框呈长方形,上下左右都居中,内部要收紧偏上些。
无论何种结构的字都应该有收有放,内紧外松,就好像一个人要内柔外刚,一个民族内部要有凝聚力,亲密无间讲团结,外面要显得强大有力,不懦弱、不畏缩一样。如“我”、“林”等字,内部笔画要收紧,相互穿插,让外围笔画斜钩或捺画等写得舒服。
如何进行写字训练(转贴)
1、独体字的训练,重在布准主笔。
方块字是二维空间的平面,笔画要考虑到字的高度和宽度,这一任务要有主笔来完成。大多独体字有一两个主要笔画,布准主笔,其它笔画的位置也就容易摆布了。一个字中的主笔一般在顶盖、中腰、中垂线、外框等。
如条形字“喜、重”中的长横是主笔,决定了该字的宽度;
扁形字“ 申、乎”上的中竖和竖钩是主笔,它能增加字的长度; “民、之”的长斜钩或捺是主笔,主笔伸展了,该字也就舒展了, “食、富、运、句、巨、国”的顶盖和外框也是主笔,他们具有包容作用。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汉字也一样,为了突出主笔,一字中若有多横或多竖,一定要有长短变化,左右若有两竖,一般应像小朋友排队时一样,短的在前,长的在后,一字不多捺,有多捺时,其中一捺就要缩成点。如果能把主笔强调突出了,写好了,字自然和谐平稳,富有神采。所以,教学重点便是让学生认准并写准主笔,摆好副笔,做到疏而不空,重心平稳。
2、偏旁部首的训练,重在揭示规律。
偏旁部首大多数是从独体字演变过来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偏旁部首写法的变化规律。为了左让右,凡独体字作左偏旁时,不仅字形要变瘦,而且往右伸展的长笔画要变短。如:做左偏旁时,“口、日、”等位置要偏左上些,“土、王、车、牛、舟、女、立”中
的长横要改为提,“木、禾、米、火、又”等字中的捺要缩成点,以让出位置给右边。上下结构的字中,为了让下面部分尽量舒展,字头要扁,字底要稳重。如“雪”的雨字头、“第”的竹字头、“穿”的穴字头不仅要写得扁而宽,而且往下伸展的笔画如竖、捺等要缩短为点。“您、华、黑、背”等字中的字底要左右居中,能像盘子一样稳稳托住上面部分。
3、合体字的训练,重在把握部件比例。
合体字的结构比较复杂,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合体字中各部分不同的大小比例,使书写比例恰当,匀称美观。教学时,可借助于田字格和结构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汉字在书写上一般应遵循左紧右松、上紧下松、内紧外松的原则。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打比方,让学生体会这些原则,同时体会汉字的妙趣,体会做人的道理。
1、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紧右松。
小朋友大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知道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吃小的。左窄右宽的字,左边部分也像孔融一样是个非常懂事的小弟弟,能处处为右边的哥哥着想,知道哥哥个子大,右半格里坐不下,于是弟弟就把要伸出去的手和脚收拢些,让出一点位置给哥哥坐,让哥哥坐得舒坦些。哥哥见弟弟这么体贴他,就高兴地搂着弟弟,亲亲热热地坐到了一起。如:枫、城。
2、上下结构的字一般要上紧下松,好像人体一样,要上身短,下身修长,左右均衡才好看。
例如:“青、牢、弯”等字上边如果拉长,就好像头大身子矮的侏儒,
很难看;如果加厚,就好像肩上压了块巨石,压得人双腿无法站起来了。所以书写时要注意上边部分只可以加宽不可以加厚,只可以压扁不可以拉长。又如:“伞、食”等字为天覆字,字头像把撑在头顶的雨伞,若“人”字头压得很低,打伞的人就得弯腰弓背了;若雨伞没有充分打开,或伞下的人手脚伸出在外(即没有把下面的捺缩成点),必定会淋着雨。所以这些字上边要突出撇捺,左右开张,下边零件要紧聚翼下,特别注意捺要缩为点。
3、左中右结构的字,为防止写胖,横画要短,竖画要长而挺,左中右三部分尽量靠拢,一些笔画要相互穿插、挪让。一般是前两部分紧凑些,中间部分写得高些,右边部分写得低些,就好像三个人坐三轮车太挤了,如果中间一人身子往前或往后靠,稍微有一点错落,就坐得下了(如:树、游)。
4、上中下结构的字,横画往往特别多(如:意、喜),学生容易把字写得又瘦又长,像串鞭炮。写这些横画时要靠拢些,注意横画平行,间距均匀,特别是要把长横写长些,以增加宽度。
5、半包围结构的字,如:“同、周”等字内部要左右居中,写得偏上些,否则会有要往下坠落的感觉;“区、巨、匹“等字,内部要居中写,外框中的横上短下长,下横能托住上面部分;“迟、还、运”等字内部偏右上些,但不能远离外框,就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
6、全包围的字如:“国、困、图、圆、围”等字外框呈长方形,上下左右都居中,内部要收紧偏上些。
无论何种结构的字都应该有收有放,内紧外松,就好像一个人要内柔外刚,一个民族内部要有凝聚力,亲密无间讲团结,外面要显得强大有力,不懦弱、不畏缩一样。如“我”、“林”等字,内部笔画要收紧,相互穿插,让外围笔画斜钩或捺画等写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