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低年级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自升上中年级,涉足到学生作文教学,老师普遍感到:新教材的作文难教!根据这一问题,沉下心来细细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
一、探求原因,反思不足
原因一:教材把握失衡
纵观三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
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老师会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限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再如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次习作,根本不提任何范围,学生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和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学生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可以写什么。面对这样的习作,我们的老师更是犯愁,这可
怎么办,什么都可以写,那不就没有写作规定了吗?这怎么指导呢?一直习惯于限制与规定的他们这样一来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为了便于指导,把没有任何范围的习作统一为:写一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原来没有什么烦恼的孩子为了能达到这次习作要求,一个个都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当然除此之外,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原因二:教学方法不当
在作文教学中,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作文指导时,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何有精彩?如第六单元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本人费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习作前的辅导,等学生拿起笔写的时候我便在教室里巡视起来。A 正拿着笔在思索,见他一副认真的样子就没有打搅他。可是等一周巡视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愣在那里,一副双眉紧锁的样子。于是上前关切地问道:“怎么了?”“老师,我没有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那些地方都不有趣。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一见我问他,就把憋了好久的话说了出来。看着他一脸的纯真,我一时语塞。
二、探求策略,彰显个性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
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我们的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敢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
策略一、蹲下来看孩子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叶澜语)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成人也不是评论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或一个生动的词语;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段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
策略二、善于梳理、合理统筹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握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其他的一切都将徒劳。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
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方面的特点。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练习写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每一册教材里面都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习作教材里面得到了印证。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从上述习作教材的特点看,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第二点,其他都无从谈起。课标也说得很明确: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
策略三、勤于动笔,我手写我心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
道。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生成。
心得体会: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本学期,我班的孩子进入三年级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思考半天,孩子们不仅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是乱编也找不出两句话出来,语言积累太少,很难写成一篇较完整的作文来。 怎样把学生领进作文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在这块未经耕耘的土地里,播种自己想象的种子,长出参天大树;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语,真正发挥作文的功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他们的灵魂;让经典优美的文章,在他们的心灵里生根呢?经过摸索、思考,结合我近段时间来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工作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 循序渐进,在课文学习中融入作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第一步,学生写出格式正确、语句通顺、生动、内容具体的作文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对于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我采取“夯实基础、小步走”的策略、让学生的作文水平逐步提高。对于刚学习作的农村孩子,平时课外拓展阅读很少,词汇量
积累很有限,要把句子写通顺,生动是很难的。
二、模仿写作
从模仿课文的连词造句、积句成段、构段成篇的表达形式入手, 符合小学生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多次模仿写作训练,加深了对状物的写作方法的掌握,不再感到无从下笔,写得不精,但是条理都比较清晰。
三、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小练笔”训练
1. 抓典型——仿写。
2、找拓展——续写。
四、努力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习作提供素材
五、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做摘抄的习惯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储备量
总之,作文教学有章法,却无定法,经过近段时间的研究、摸索,以及孩子们作文习作的进步,我相信我们只要在作文教学中勤于研究、摸索,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应学生的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一条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还有待于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学同仁们进一步努力探索,互相探讨。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
低年级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自升上中年级,涉足到学生作文教学,老师普遍感到:新教材的作文难教!根据这一问题,沉下心来细细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
一、探求原因,反思不足
原因一:教材把握失衡
纵观三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
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老师会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限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再如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次习作,根本不提任何范围,学生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和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学生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可以写什么。面对这样的习作,我们的老师更是犯愁,这可
怎么办,什么都可以写,那不就没有写作规定了吗?这怎么指导呢?一直习惯于限制与规定的他们这样一来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为了便于指导,把没有任何范围的习作统一为:写一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原来没有什么烦恼的孩子为了能达到这次习作要求,一个个都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当然除此之外,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原因二:教学方法不当
在作文教学中,面对开放的习作内容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作文指导时,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说,学生写,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何有精彩?如第六单元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本人费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习作前的辅导,等学生拿起笔写的时候我便在教室里巡视起来。A 正拿着笔在思索,见他一副认真的样子就没有打搅他。可是等一周巡视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愣在那里,一副双眉紧锁的样子。于是上前关切地问道:“怎么了?”“老师,我没有去过什么好玩的地方,我觉得那些地方都不有趣。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一见我问他,就把憋了好久的话说了出来。看着他一脸的纯真,我一时语塞。
二、探求策略,彰显个性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
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我们的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敢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
策略一、蹲下来看孩子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生活、社会永远是有缺憾的,生命进取的力量就是在有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叶澜语)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成人也不是评论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或一个生动的词语;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段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
策略二、善于梳理、合理统筹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握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其他的一切都将徒劳。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
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方面的特点。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练习写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每一册教材里面都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习作教材里面得到了印证。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从上述习作教材的特点看,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第二点,其他都无从谈起。课标也说得很明确: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
策略三、勤于动笔,我手写我心
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
道。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生成。
心得体会: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本学期,我班的孩子进入三年级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思考半天,孩子们不仅觉得无内容可写、即使是乱编也找不出两句话出来,语言积累太少,很难写成一篇较完整的作文来。 怎样把学生领进作文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在这块未经耕耘的土地里,播种自己想象的种子,长出参天大树;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语,真正发挥作文的功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他们的灵魂;让经典优美的文章,在他们的心灵里生根呢?经过摸索、思考,结合我近段时间来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工作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 循序渐进,在课文学习中融入作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第一步,学生写出格式正确、语句通顺、生动、内容具体的作文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对于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我采取“夯实基础、小步走”的策略、让学生的作文水平逐步提高。对于刚学习作的农村孩子,平时课外拓展阅读很少,词汇量
积累很有限,要把句子写通顺,生动是很难的。
二、模仿写作
从模仿课文的连词造句、积句成段、构段成篇的表达形式入手, 符合小学生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多次模仿写作训练,加深了对状物的写作方法的掌握,不再感到无从下笔,写得不精,但是条理都比较清晰。
三、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小练笔”训练
1. 抓典型——仿写。
2、找拓展——续写。
四、努力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习作提供素材
五、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做摘抄的习惯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储备量
总之,作文教学有章法,却无定法,经过近段时间的研究、摸索,以及孩子们作文习作的进步,我相信我们只要在作文教学中勤于研究、摸索,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应学生的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一条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还有待于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学同仁们进一步努力探索,互相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