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理、有序、有境界
——谈高三作文复习教学
每个老师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进入高三后都会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作文的指导上,毕竟作文分数高,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度也很高。那么,我们怎么进行高三的作文复习呢?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雅礼中学语文组在高三作文教学这一块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我以为,高三作文教学的依据有两个:一是高考大纲中对“作文”这一块的要求,一是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都知道,《高考大纲》中对作文
2 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湖南省规定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表达应用为E 级。作文考试的要求又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基础等级共有六条具体要求,分别是:(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发展等级有四条要求,分别是(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
3 手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说起来,这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生都达不到。虽然说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但还是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议论文说理不清,说理不透,没有层次,立意不高;而记叙文选材老套,不会描写,手法单一。于是,老师们感叹:一方面是高考要求高,另一方面却是学生的水平较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作为老师的我们自然是头疼不已。
我想,学生写作文也许是有些乱的,
4 没有想清楚就动笔,而我们老师就绝对不能这样,我们要有序地展开教学。
因此,我们得有计划。高三这一年的作文教学教给学生什么,我们怎样进行复习,这是我们在进入高三之际就要想好的,而不能随意应付。于是,九月初老师们要统一认识,做好安排,这样才好统一行动。
一、关于文体意识
大家知道,现在湖南高考作文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那么,高三作文复习中这两种文体是不可能不作为重点来讲的。然而,现实是,学生的
5 问题意识淡薄,有的甚至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四不像。于是,我们先从文体意识入手,刚进高三就训练写记叙文,题目是《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我们的训练重点落在选材、描写和顺序上。 我们想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独到体验,通过细节写出真实的生活感受,不想学生的选材是:老师爱生如子,抱病坚持讲课,或到医院给学生补课;母亲勤劳善良,关心爱护我;我中考受挫、月考失利等等。我们的努力似乎没有白费,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很生活化的画面:奶奶为我推秋千,隔着车窗和来送我的父母挥手告
6 别,烈日下磨刀老人的辛劳„„ 因为有了生活化的素材,有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描写也就出现了。
我们建议学生这样来描写:(1)设计若干细节。或是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形态动作、脸部表情,或是事情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氛围的某个场面,等等。(2)恰当运用修辞。可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
有同学这样写他在火车站屋檐下躲雨看到的一个蜷卧着的人:在一片混乱中,我被挤到墙角,抬首看到对面墙边的他。头发因油污而板结在一起,面容却因他侧向里卧而无法看
7 清,身上挂着几块不合身的布料,裤脚因长而挽起露出只剩骨头的腿。应该说这种观察是细致的。
如何让记叙文写得清晰、有序?我们通过情节的设计来落实,先要学生注意线索的安排。这线索可以是时间、感情,也可以是事理、实物等。其次,我们推荐了几种方式:
(1)“三”字方针:以三组镜头、三个地点、三次对话、三张照片、三段回忆、三个小标题等来代替“流水账”。(对容易“结构混乱”者很有效)
(2)采用倒叙——把结局或最激动人心的场面放在开头,然后按事情发
8 展的先后顺序慢慢道来。
(3)用日记体——把整篇文章的内容按时间先后分为几块,每块冠以日期、天气,合起来是个完整的故事。
(4)用书信体——文章主体是记叙文,而“外壳”是一封信。(对容易“文体不明”者很有效)
练了记叙文之后,我们又开始训练议论文。
老师们都知道,不少同学写的议论文空洞无物,扣题不紧,或是条理不清。也就是既没有理,也没有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训练时,把重点放在结构框架、如何说理上。
关于结构框架,我们把教材中的《六
9 国论》《劝学》《伶官传序》又讲了一遍。结合这几篇经典作品,我们推荐了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在这几种中,我们又强化了并列式和对照式,因为这两种比较而言容易看到效果。当然,分论点的设置是关键。有的学生没有这种意识,想到哪写到哪;有的学生设置的分论点交叉,分不开层次。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如何设置分论点。
一、横向分解法
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个以上分论点来进行论证,各分论点间是并列的关系,而分论点与中心论点间一般构成因果关系。
10 如:《谈感恩》
中心论点:学会感恩,情满人间。 分论点:①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享受亲情;
②感激朋友关爱之恩,享受友情;
③感激陌生人的滴水之恩,享受人间真情。
二、纵向分解法
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来论证,分论点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如:《谈感恩》
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感恩
分论点:①学会感恩是成就事业的基
11 石;
②学会感恩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③学会感恩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保障。
三、正反分解法
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间是对照关系。
如:《谈感恩》
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感恩
分论点:①学会感恩,是立足社会成
就事业前提条件;
②一个人不会感恩,必将成为孤家寡人。
12 几种结构推荐下去后,作文的头绪确实清晰了不少,让我们颇感欣慰。其实,文章有了一定的构架,学生学会了设立分论点,学会了围绕分论点分析,道理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接着,我们就着手来解决更让人头痛的问题, 那就是学生不会讲理,不会扣题。如,我们练习写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是一首小诗:“在五颜六色的盛夏,在山花烂漫的草原,我们不得不惊叹,每一种草都能开花。”学生知道这首诗的核心是最后一句“每一种草都能开花”,
于是,有学生引出材料后提出观点:因为相信,所以开花。相信,让每一
13 株草都开花。但是,接着他就全去写“相信”了。相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相信让每个困难都能被克服。相信让每一个期望都有实现的可能。主体部分完全丢开“草开花”,自己还浑然不觉。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做修改,将分论点、将举例与议论都和材料中的关键词联系起来。
二、关于题型训练
高三作文复习必须注意到题型,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每一次作文,包括月考作文,怎么命题,这也应该是有序的。
14 大家知道,作文的题型只有这么几种: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最近这几年,话题作文已经退出,命题作文也在悄悄淡化,材料作文纵横天下。2011年只有重庆卷是话题作文,还有7道命题作文题(安徽、广东、湖北、江苏、山东、四川、浙江);2012年话题作文完全消失,命题作文就只剩下江苏卷了,其余都是材料作文题;2013年除了天津是半命题作文之外,其余都是材料作文。而2014年整个就只有材料作文了。
根据这种变化,在作文复习时,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我们都得练,但自然得以材料作文为
15 主。只是,应该注意到材料的不同。如,寓言材料、新闻材料、漫画材料、诗句材料、名言材料,等等。最好能各种材料都试一试。虽然可以是随机的,但题型应该是早就预设了的。这需要统筹安排。
三、关于境界提升
境界提升,主要指的是审题时的确立中心、选择角度。
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平时埋头做题,不太关心身边发生的事,家长还不让看书看报看电视,所以,他们识见不高,也属正常。
我们借作文审题训练,一方面是
16 为了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认识境界。
有次我们出题:
很多成人感叹活得太累,甚至说:‚唉,我累死了!‛不少高三的学子说,你们那算什么,我们才是中国最累最累的人呢!有的学生说身累,有的学生说心累,有的学生说两者兼而有之。那么,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呢?累值得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累?
请以“累的思索”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有感觉,也觉
17 得老师很理解自己,于是,就在作文中倒起了苦水。无形之中,把文章的重心放在了“累”上,而忽略了真正的重心“思索”。讲评时,我们引导学生关注题中的提示语: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呢?累值得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累?告诉他们,这才是命题老师的意图。
2014年3月月考我们的作文题是: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解释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对于“行百里者半九十”,你有怎样的认识或
18 体验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高三学生学到3月份,不少人已有些疲惫,甚至有的有些懈怠。这道题,我们就是想让学生懂得,后面两个月是最难的,并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
境界提升:阅读材料
1 有理、有序、有境界
——谈高三作文复习教学
每个老师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进入高三后都会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作文的指导上,毕竟作文分数高,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度也很高。那么,我们怎么进行高三的作文复习呢?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雅礼中学语文组在高三作文教学这一块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我以为,高三作文教学的依据有两个:一是高考大纲中对“作文”这一块的要求,一是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都知道,《高考大纲》中对作文
2 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湖南省规定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表达应用为E 级。作文考试的要求又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基础等级共有六条具体要求,分别是:(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发展等级有四条要求,分别是(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
3 手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说起来,这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生都达不到。虽然说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但还是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议论文说理不清,说理不透,没有层次,立意不高;而记叙文选材老套,不会描写,手法单一。于是,老师们感叹:一方面是高考要求高,另一方面却是学生的水平较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作为老师的我们自然是头疼不已。
我想,学生写作文也许是有些乱的,
4 没有想清楚就动笔,而我们老师就绝对不能这样,我们要有序地展开教学。
因此,我们得有计划。高三这一年的作文教学教给学生什么,我们怎样进行复习,这是我们在进入高三之际就要想好的,而不能随意应付。于是,九月初老师们要统一认识,做好安排,这样才好统一行动。
一、关于文体意识
大家知道,现在湖南高考作文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那么,高三作文复习中这两种文体是不可能不作为重点来讲的。然而,现实是,学生的
5 问题意识淡薄,有的甚至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四不像。于是,我们先从文体意识入手,刚进高三就训练写记叙文,题目是《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我们的训练重点落在选材、描写和顺序上。 我们想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独到体验,通过细节写出真实的生活感受,不想学生的选材是:老师爱生如子,抱病坚持讲课,或到医院给学生补课;母亲勤劳善良,关心爱护我;我中考受挫、月考失利等等。我们的努力似乎没有白费,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很生活化的画面:奶奶为我推秋千,隔着车窗和来送我的父母挥手告
6 别,烈日下磨刀老人的辛劳„„ 因为有了生活化的素材,有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描写也就出现了。
我们建议学生这样来描写:(1)设计若干细节。或是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形态动作、脸部表情,或是事情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氛围的某个场面,等等。(2)恰当运用修辞。可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
有同学这样写他在火车站屋檐下躲雨看到的一个蜷卧着的人:在一片混乱中,我被挤到墙角,抬首看到对面墙边的他。头发因油污而板结在一起,面容却因他侧向里卧而无法看
7 清,身上挂着几块不合身的布料,裤脚因长而挽起露出只剩骨头的腿。应该说这种观察是细致的。
如何让记叙文写得清晰、有序?我们通过情节的设计来落实,先要学生注意线索的安排。这线索可以是时间、感情,也可以是事理、实物等。其次,我们推荐了几种方式:
(1)“三”字方针:以三组镜头、三个地点、三次对话、三张照片、三段回忆、三个小标题等来代替“流水账”。(对容易“结构混乱”者很有效)
(2)采用倒叙——把结局或最激动人心的场面放在开头,然后按事情发
8 展的先后顺序慢慢道来。
(3)用日记体——把整篇文章的内容按时间先后分为几块,每块冠以日期、天气,合起来是个完整的故事。
(4)用书信体——文章主体是记叙文,而“外壳”是一封信。(对容易“文体不明”者很有效)
练了记叙文之后,我们又开始训练议论文。
老师们都知道,不少同学写的议论文空洞无物,扣题不紧,或是条理不清。也就是既没有理,也没有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训练时,把重点放在结构框架、如何说理上。
关于结构框架,我们把教材中的《六
9 国论》《劝学》《伶官传序》又讲了一遍。结合这几篇经典作品,我们推荐了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在这几种中,我们又强化了并列式和对照式,因为这两种比较而言容易看到效果。当然,分论点的设置是关键。有的学生没有这种意识,想到哪写到哪;有的学生设置的分论点交叉,分不开层次。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如何设置分论点。
一、横向分解法
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个以上分论点来进行论证,各分论点间是并列的关系,而分论点与中心论点间一般构成因果关系。
10 如:《谈感恩》
中心论点:学会感恩,情满人间。 分论点:①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享受亲情;
②感激朋友关爱之恩,享受友情;
③感激陌生人的滴水之恩,享受人间真情。
二、纵向分解法
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来论证,分论点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如:《谈感恩》
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感恩
分论点:①学会感恩是成就事业的基
11 石;
②学会感恩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③学会感恩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保障。
三、正反分解法
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间是对照关系。
如:《谈感恩》
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感恩
分论点:①学会感恩,是立足社会成
就事业前提条件;
②一个人不会感恩,必将成为孤家寡人。
12 几种结构推荐下去后,作文的头绪确实清晰了不少,让我们颇感欣慰。其实,文章有了一定的构架,学生学会了设立分论点,学会了围绕分论点分析,道理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接着,我们就着手来解决更让人头痛的问题, 那就是学生不会讲理,不会扣题。如,我们练习写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是一首小诗:“在五颜六色的盛夏,在山花烂漫的草原,我们不得不惊叹,每一种草都能开花。”学生知道这首诗的核心是最后一句“每一种草都能开花”,
于是,有学生引出材料后提出观点:因为相信,所以开花。相信,让每一
13 株草都开花。但是,接着他就全去写“相信”了。相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相信让每个困难都能被克服。相信让每一个期望都有实现的可能。主体部分完全丢开“草开花”,自己还浑然不觉。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做修改,将分论点、将举例与议论都和材料中的关键词联系起来。
二、关于题型训练
高三作文复习必须注意到题型,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每一次作文,包括月考作文,怎么命题,这也应该是有序的。
14 大家知道,作文的题型只有这么几种: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最近这几年,话题作文已经退出,命题作文也在悄悄淡化,材料作文纵横天下。2011年只有重庆卷是话题作文,还有7道命题作文题(安徽、广东、湖北、江苏、山东、四川、浙江);2012年话题作文完全消失,命题作文就只剩下江苏卷了,其余都是材料作文题;2013年除了天津是半命题作文之外,其余都是材料作文。而2014年整个就只有材料作文了。
根据这种变化,在作文复习时,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我们都得练,但自然得以材料作文为
15 主。只是,应该注意到材料的不同。如,寓言材料、新闻材料、漫画材料、诗句材料、名言材料,等等。最好能各种材料都试一试。虽然可以是随机的,但题型应该是早就预设了的。这需要统筹安排。
三、关于境界提升
境界提升,主要指的是审题时的确立中心、选择角度。
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平时埋头做题,不太关心身边发生的事,家长还不让看书看报看电视,所以,他们识见不高,也属正常。
我们借作文审题训练,一方面是
16 为了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认识境界。
有次我们出题:
很多成人感叹活得太累,甚至说:‚唉,我累死了!‛不少高三的学子说,你们那算什么,我们才是中国最累最累的人呢!有的学生说身累,有的学生说心累,有的学生说两者兼而有之。那么,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呢?累值得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累?
请以“累的思索”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有感觉,也觉
17 得老师很理解自己,于是,就在作文中倒起了苦水。无形之中,把文章的重心放在了“累”上,而忽略了真正的重心“思索”。讲评时,我们引导学生关注题中的提示语: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呢?累值得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累?告诉他们,这才是命题老师的意图。
2014年3月月考我们的作文题是: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解释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对于“行百里者半九十”,你有怎样的认识或
18 体验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高三学生学到3月份,不少人已有些疲惫,甚至有的有些懈怠。这道题,我们就是想让学生懂得,后面两个月是最难的,并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
境界提升: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