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作文课
大河镇白马小学——肖红英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是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不丰富, 缺乏细致的观察、体验与表现生活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创意表达、创新思维、个性化作文,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来说,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文是学生吐露心声的场所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倡导“写真事、抒真情”。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 总是感到无话可说, 提笔就抓耳挠腮, 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呢?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多积累材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好作文, 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 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等, 这些东西都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 阅读是写作的借鉴, 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 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所获得的思想认同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寓
言、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无论是古代的, 还是现代的, 无论是文学读物, 还是科普读物, 也无论是中国作品, 还是外国作品, 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 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摘录下来, 牢记在脑海里, 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多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组织参观、游览, 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阔学生眼界。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2、多体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多体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对农村学生来说, 农村的风景优美, 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乡村有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 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小狗,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狗啃骨头、狗打架、狗摇尾巴等等, 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 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 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 说一说、议一议, 久而久之, 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 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 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
说真话, 写实事、叙真情就是作文。教师利用这种优势, 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读书,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 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 丰富自己语言和情感的表达。首先,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读有所用,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读书的感受, 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 在以后的写作中, 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灵活运用。其次, 教师应采用多种读书方法, 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 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 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 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 达到了互为补充, 共同积累的目的。要多读书, 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 无所适从。
4、多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 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 坚持写日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成长的必需。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 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 看到它深刻的本质。写作必须深入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 街 头巷尾, 田园野趣, 大院清晨, 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这些材料我们的学生都经历过,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了解生活的意义, 为我们的写作打好基矗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教师在组织学生写作时, 总会用一定的观念思想、情感影响学生。学生作文时也一定会涉, 及怎样做人的问题, 努力把习作教学与现有资源结合起来, 我们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定要利用好这块阵地, 培养出更多地优秀人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性质。这既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 又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 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 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 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 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 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 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 写自己的自得之见, 抒自己的自然之情, 用自己的自由之笔, 写自己的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 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 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 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如何上好小学作文课
大河镇白马小学——肖红英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是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不丰富, 缺乏细致的观察、体验与表现生活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创意表达、创新思维、个性化作文,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来说,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文是学生吐露心声的场所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倡导“写真事、抒真情”。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 总是感到无话可说, 提笔就抓耳挠腮, 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呢?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多积累材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好作文, 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 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等, 这些东西都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 阅读是写作的借鉴, 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 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所获得的思想认同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寓
言、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无论是古代的, 还是现代的, 无论是文学读物, 还是科普读物, 也无论是中国作品, 还是外国作品, 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 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摘录下来, 牢记在脑海里, 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多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组织参观、游览, 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阔学生眼界。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2、多体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多体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对农村学生来说, 农村的风景优美, 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乡村有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 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劲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小狗,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狗啃骨头、狗打架、狗摇尾巴等等, 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 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 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 说一说、议一议, 久而久之, 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 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 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
说真话, 写实事、叙真情就是作文。教师利用这种优势, 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读书,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 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 丰富自己语言和情感的表达。首先,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读有所用,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读书的感受, 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 在以后的写作中, 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灵活运用。其次, 教师应采用多种读书方法, 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 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 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 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 达到了互为补充, 共同积累的目的。要多读书, 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 无所适从。
4、多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 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 坚持写日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成长的必需。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 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 看到它深刻的本质。写作必须深入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 街 头巷尾, 田园野趣, 大院清晨, 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这些材料我们的学生都经历过,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了解生活的意义, 为我们的写作打好基矗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教师在组织学生写作时, 总会用一定的观念思想、情感影响学生。学生作文时也一定会涉, 及怎样做人的问题, 努力把习作教学与现有资源结合起来, 我们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定要利用好这块阵地, 培养出更多地优秀人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性质。这既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 又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 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 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 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 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 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 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 写自己的自得之见, 抒自己的自然之情, 用自己的自由之笔, 写自己的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 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 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 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