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说课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104010020
2 《七颗钻石》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是第1号考核的学生,汉语言文学10D 班的李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颗钻石》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出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篇课文通过一篇简短的童话,联系了价值观和学习理念,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加之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想象能力,能独立进行想象作文的创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爱”的伟大力量,陶冶情操,学会关爱他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本文重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学体会和领悟小女孩的爱心、水罐传递所表达的实际内涵,从而通过教学使学生心灵得到涤荡;
(二)教学难点:基于学情考虑,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尚不够成熟,所以在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上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要深入、全面地感受文本透露出来的信息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四、说教学教法
(一)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个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配合多媒体手段协助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分为:教师泛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代表读、集体读几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来突破重难点。
(二)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时,我考虑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3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和长辈一起度过的童话故事吗?童话往往能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神秘而又魔幻的世界。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走进童话的世界,倘游童话的海洋。有一位大师,他叫列夫•托尔斯泰,他用他的魔法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那这个小女孩回来怎么样了呢?我们跟随他的神笔来走进这个村庄看一看。(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
2、初读课文,营造感情——我来读故事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指名说说课文大意,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听读课文。要求能够把握到文中的感情色彩和基调(让学生在读中领略故事情境,感受童话的艺术魅力,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掌握必要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领悟感情——我来品故事
(1)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水罐的变化过程。同时我结合ppt 的展示完善板书。(这一设计重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3)迅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描写小姑娘富有爱心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仔细品读
(4)学生交流汇报,我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②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④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这一设计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让自由品读,学会筛选信息、理解感悟与把握文章美点的能力,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发挥想象,自主创作——我来写故事
(1)展开想象的翅膀——当这股清泉流向人间时,地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发挥想象,进行100字左右的小练笔,学生分享,教师评议。(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的想象作文创造的能力,通过想、写、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快速作文的能力,进一步把握童话的特点)
(2)以“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爱心是_______________”的格式, 书写爱的箴言,我将这些箴言收集,张贴在班级板报上展示。(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自然拓展,使学生在情感上再度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5、课堂总结——深度熏陶
播放数张灾难来袭时社会各界热心救援的图片,让学生领悟“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4 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真谛。(通过课堂总结充分肯定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用另一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了爱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6、作业布置——再度强化
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再度感知文章的感情色彩,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六、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七、说时间安排
这篇文章用一课时完成,一共45分钟,用5分钟导入,约5分钟时间进行尾声部分的讲解,主要是小结和布置作业,中间35分钟用于课文正文部分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入,具体的感受爱的力量,受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
说课完毕,谢谢!
神 奇 1
神 奇 3 神 奇 5
水罐里涌出水流,跳木罐变银
空罐装满水 神 奇 2
掉 地 未
洒
银罐变金罐 神 奇 4 爱
5
《七颗钻石》说课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104010020
2 《七颗钻石》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是第1号考核的学生,汉语言文学10D 班的李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颗钻石》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出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篇课文通过一篇简短的童话,联系了价值观和学习理念,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加之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想象能力,能独立进行想象作文的创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爱”的伟大力量,陶冶情操,学会关爱他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本文重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学体会和领悟小女孩的爱心、水罐传递所表达的实际内涵,从而通过教学使学生心灵得到涤荡;
(二)教学难点:基于学情考虑,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尚不够成熟,所以在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上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要深入、全面地感受文本透露出来的信息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四、说教学教法
(一)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个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配合多媒体手段协助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分为:教师泛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代表读、集体读几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来突破重难点。
(二)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时,我考虑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3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小时候和长辈一起度过的童话故事吗?童话往往能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神秘而又魔幻的世界。今天,我们再一起来走进童话的世界,倘游童话的海洋。有一位大师,他叫列夫•托尔斯泰,他用他的魔法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那这个小女孩回来怎么样了呢?我们跟随他的神笔来走进这个村庄看一看。(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
2、初读课文,营造感情——我来读故事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指名说说课文大意,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听读课文。要求能够把握到文中的感情色彩和基调(让学生在读中领略故事情境,感受童话的艺术魅力,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掌握必要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领悟感情——我来品故事
(1)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水罐的变化过程。同时我结合ppt 的展示完善板书。(这一设计重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利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3)迅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描写小姑娘富有爱心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仔细品读
(4)学生交流汇报,我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①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②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③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④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⑤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这一设计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让自由品读,学会筛选信息、理解感悟与把握文章美点的能力,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发挥想象,自主创作——我来写故事
(1)展开想象的翅膀——当这股清泉流向人间时,地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发挥想象,进行100字左右的小练笔,学生分享,教师评议。(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的想象作文创造的能力,通过想、写、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快速作文的能力,进一步把握童话的特点)
(2)以“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爱心是_______________”的格式, 书写爱的箴言,我将这些箴言收集,张贴在班级板报上展示。(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自然拓展,使学生在情感上再度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5、课堂总结——深度熏陶
播放数张灾难来袭时社会各界热心救援的图片,让学生领悟“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4 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真谛。(通过课堂总结充分肯定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用另一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了爱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6、作业布置——再度强化
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再度感知文章的感情色彩,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六、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七、说时间安排
这篇文章用一课时完成,一共45分钟,用5分钟导入,约5分钟时间进行尾声部分的讲解,主要是小结和布置作业,中间35分钟用于课文正文部分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入,具体的感受爱的力量,受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
说课完毕,谢谢!
神 奇 1
神 奇 3 神 奇 5
水罐里涌出水流,跳木罐变银
空罐装满水 神 奇 2
掉 地 未
洒
银罐变金罐 神 奇 4 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