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清山善行旅游探讨作文6600字

初一作文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 旅游规划教程____

专业年级:_____2010级旅游管理___

学 号:

学生姓名:______

论文题目: 江西省三清山善行旅游探讨

成 绩: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 10 日

1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1善行旅游概念······················································2 2 三清山概况·······················································2

2.1 自然资源丰富····················································2

2.2 人文资源丰厚···················································3

2.2.1 久远的三清道教文化············································3

2.2.2 三清道教古建筑群··············································3 3 三清山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3

3.1 环保意识培养宣传欠缺···········································3

3.2 游客剧增带来潜在压力············································3

3.3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3

3.4 人才易流失······················································4

3.5 景区信息服务不对称··············································4 4 三清山善行旅游对策················································4

4.1 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增强环保理念意识····························4

4.2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控制游客数量··································4

4.3 丰富旅游形式,提升旅游吸引力····································4

4.4 改革人才管理机制,注重人才培养··································4

4.5 搭建“数字旅游平台" ,提升服务质量·······························4 5 政府规划景区在保护中求发展·······································5 6 总结······························································5 参考文献····························································5

2

江西省三清山善行旅游探讨

###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2010级)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的善行旅游得到了响应。善行旅游注重的是基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良好实践,是站在文化和价值的高度进行生态旅游实践化探索的有益尝试,是最可行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清山景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了善行旅游的可实践性。

关键词:生态旅游;善行旅游;三清山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亚太旅游协会(PATA)于2011年4月在协会成立60周年庆典年会上提出了“善行旅游”的概念,并组织发起了善行旅游项目,旨在倡导旅游者、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和当地社区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善行旅游概念

善行旅游是基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良好实践,是站在文化和价值的高度进行生态旅游实践化探索的有益尝试,是最可行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善行旅游”是在“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以及“可持续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强调的是站在文化和道德的高度,将价值观、道德观融入旅游建设

和活动当中,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1]。

2 三清山概况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规划范围756.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29.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16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面积358.57平方公里) ,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最高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三清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 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已开发的奇峰有48座,怪石有52处,景物景观500余处。

2.1 自然资源丰富

14亿年的地质演化形成了奇峰耸天、幽谷千仞的山岳绝景奇观,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

3 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 1997年8月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先生慕名来到三清山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其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她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三清山美在自然,奇在绝迹,奥在道观,享有“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的美誉;三清山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三清山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三清山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象奇观相结合,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景观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其中,“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内资源丰富,景点众多, 景观布局“东险、西奇、南绝、北秀”。著名散文家秦牧赞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著名风景名胜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朱畅中高度赞颂三清山“看罢三清和黄岳,三清定将胜黄岳”。历代名臣名家王安石、朱熹、苏东坡等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2.2 人文资源丰厚

2.2.1 久远的三清道教文化

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始于晋代葛洪,自葛洪开山以后,三清山便渐渐成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之地。唐僖宗时信州太守王鉴奉旨抚民,到达三清山北麓,见到此山风光秀丽,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携家归隐在此。到宋朝时,其后裔王霖捐资兴建道观,三清山开始成为道家洞天福地。明景泰年间,王霖后裔王祜对三清山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并请全真道士詹碧云协助其事,按照“先天八卦图式”布局,布景缀点,摩崖石刻,三清福地始成大观。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观内供奉时刻石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

2.2.2 三清道教古建筑群

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大批古建筑共有230多处,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而且在每一景物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变异”法则。风门、逍遥路、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往往于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在造型艺术上,也渗透着道家“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

3 三清山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环保意识培养宣传欠缺

三清山在开发中,坚持了“人让树、房让树、路让树" 的先进环保理念,从而使三清山

栈道上的古树独具特色,并由此构成了三清山环保一景[2]。三清山对一些脆弱的自然景点采

用了有效的加固保护措施,防止自然力的破坏。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规模,防止人为破坏,保持了山体的自然神韵。对于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地段,坚持以观赏为主,避免游客直接登临接触。

但是在景区规划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忽略了三清山景区周边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3]。居

民缺乏应有的环保意识,在经济利益的牵引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无法把景区环境作为要

保护的对象,对景区的环境优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景区公共厕所等公共区域卫生的落实

也不够,景区内环保标语太少等。

3.2 游客剧增带来潜在压力

三清山现有三个服务区,各服务区的建设内容包括客运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接待

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3]。随着三清山成为世界遗产地、AAAAA 景区,名气渐大,游客量剧

4 增,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不能随着游客量的增加而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三清山景区及周边地区酒店数目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在旅游高峰期游客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坐上索道等。游客的剧增若超过景区最大的环境容量,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3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三清山不仅是自然资源集中的区域,也是文化圣地。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游客在三清山游玩时,主要还是以登山观景为主。三清宫的开发,仅停留在其古拙小巧、朴素、粗犷的建筑风格,没有辅以道教文化知识的介绍。景区内的旅游纪念品没有特色,没有深度挖掘其旅游产品。

3.4 人才易流失

三清山景区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和生态旅游较高的素质要求不相匹配,虽在旅游规划中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将是三清山发展的

主要难题[3]。

3.5 景区信息服务不对称

景区内信息服务不对称,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游客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所需的旅游资源,加长了等待时间和不能及时获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4 三清山善行旅游对策

4.1 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增强环保理念意识

合理分配旅游收入,注重社区的作用,肯定居民的贡献[4]。加强环境保护,不能为了迎

合旅游业的短期需要,在景区内肆意破坏生态。生态旅游的功能之一便是推动社区发展,使当地居民受益。只有处理好了旅游发展与居民的关系,生态旅游才能得到居民的支持,善行旅游才能实现。同时加强落实卫生环保执行力度,增强环保知识宣传教育,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调动居民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身善行旅游的同时还能引导他人善行,共同优化景区环境。

4.2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控制游客数量

在景区环境承载能力内,要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规模。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避免破坏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在开发时,要重视其文脉、

地脉和人脉。加强部门合作,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5],有效治理景区的脏、乱等问

题。根据预先测定的旅游地的负载能力和游客容量极限,科学合理地控制游客总量和对游客进行分流,以减少其对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维持其生态属性,从而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生

态环境效益的兼顾与平衡[6]。在旅游高峰期进行分流,旅游淡季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游客

等,缓解假期黄金周的游客压力。

4.3 丰富旅游形式,提升旅游吸引力

三清山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一朵风景奇葩。三清山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三清福地各建筑在选点布局融汇了道家“有无相生”理论,应该将自然和人文景

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3]。三清宫的开发,不能仅停留在其古拙小巧、朴素、粗犷的建筑风

格,而应辅以道教文化知识的介绍,使游客在欣赏建筑工艺时也能接受到道教文化的熏陶,提升旅游品位。同时应根据景区自有特色,设置特殊旅游区,加强游客的参与性,使三清山由观光圣地过渡到观光与修养并重的最佳选择区域,全方面提升三清山风景区的吸引力。针对本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日益向深层次、高端方向发展,由此

增加了其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7]。开发既有知识性又兼具参与性和娱乐性的多元化旅游产

品, 在重点开发主打产品的同时,积极挖掘其他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包装和整合,以提升三清山品牌力。

4.4 改革人才管理机制,注重人才培养

5 通过培养本系统内部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措施,保证本区域内旅游人才的需求。对引进的人才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大胆使用,坚持“在使用中培养" 的原则,给人以才华施展平台。善行旅游是一种高素质、高品质的旅游方式,三清山景区发展善行旅游不仅要依靠优美、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要有一支独立的管理队伍。改革人才管理机制,挖掘并留住人才,提高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水平,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4.5 搭建“数字旅游平台" ,提升服务质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三清山的旅游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运用旅游信息

化和旅游电子商务,搭建三清山“数字旅游平台”[8],进行数据库营销,使吃、住、行、游、

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充分对接,有效地保证了信息流、人流、物流的畅通。公共停车场环境改善、停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使得游客可以及时进入景区;餐饮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5 政府规划景区在保护中求发展

资源保护得越好,景区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为有效保护景区资源,三清山于2005年正式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通过申遗,形成了规划、立法、行政和科普、共建共享等系

列保护措施[3]。从规划保护的角度,先后投入1 800多万元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

规划、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各类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立法保护的角度,争取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明确三清山管委会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明确各级保护区内所禁止的行为,开创了三清山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保护管理的新局面。从行政保护的角度,将保护管理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建立独立金库,实行一级财政体制,确保每年的门票、税收及其他规费等收入全都用在景区保护管理上。从科普保护的角度,邀请30余批次16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三清山,对景区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国际对比,取得了包括三清山地质地貌及生物多样性论文集、生物多样性图谱、动植物标本集在内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论坛”等国际保护管理会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奔驰中国公司发起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2012一201 3年项目合作地,为遗产地保护管理争取到资金扶持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三清山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新建了遗产展示中心和景区视频监控系统,设立森林防火、景点监测、交通监测点,建立管理站、气象监测站和水质监测站;为科学保护和展示三清山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共建共享的角度,积极开展“三清山绿色环保行”、“发放三清山旅游消费券,上饶人免门票游览三清山”、“世界地球日,免门票游地质公园日”等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增强热爱、宣传三清山的自觉

性,主动参与景区保护[9]。

6 总结

善行旅游站在文化和道德的高度,将价值观、道德观融入旅游建设和活动当中,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文章通过对景区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对应的善行对策,再从政府政策,可以看出善行旅游的可实践性。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 旅游规划教程____

专业年级:_____2010级旅游管理___

学 号:

学生姓名:______

论文题目: 江西省三清山善行旅游探讨

成 绩:

指导教师:

2013 年 6 月 10 日

1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1善行旅游概念······················································2 2 三清山概况·······················································2

2.1 自然资源丰富····················································2

2.2 人文资源丰厚···················································3

2.2.1 久远的三清道教文化············································3

2.2.2 三清道教古建筑群··············································3 3 三清山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3

3.1 环保意识培养宣传欠缺···········································3

3.2 游客剧增带来潜在压力············································3

3.3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3

3.4 人才易流失······················································4

3.5 景区信息服务不对称··············································4 4 三清山善行旅游对策················································4

4.1 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增强环保理念意识····························4

4.2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控制游客数量··································4

4.3 丰富旅游形式,提升旅游吸引力····································4

4.4 改革人才管理机制,注重人才培养··································4

4.5 搭建“数字旅游平台" ,提升服务质量·······························4 5 政府规划景区在保护中求发展·······································5 6 总结······························································5 参考文献····························································5

2

江西省三清山善行旅游探讨

###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2010级)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的善行旅游得到了响应。善行旅游注重的是基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良好实践,是站在文化和价值的高度进行生态旅游实践化探索的有益尝试,是最可行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清山景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了善行旅游的可实践性。

关键词:生态旅游;善行旅游;三清山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亚太旅游协会(PATA)于2011年4月在协会成立60周年庆典年会上提出了“善行旅游”的概念,并组织发起了善行旅游项目,旨在倡导旅游者、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和当地社区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善行旅游概念

善行旅游是基于生态旅游的一种良好实践,是站在文化和价值的高度进行生态旅游实践化探索的有益尝试,是最可行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善行旅游”是在“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以及“可持续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强调的是站在文化和道德的高度,将价值观、道德观融入旅游建设

和活动当中,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1]。

2 三清山概况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规划范围756.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29.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16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面积358.57平方公里) ,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最高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三清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 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已开发的奇峰有48座,怪石有52处,景物景观500余处。

2.1 自然资源丰富

14亿年的地质演化形成了奇峰耸天、幽谷千仞的山岳绝景奇观,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

3 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 1997年8月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先生慕名来到三清山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其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她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三清山美在自然,奇在绝迹,奥在道观,享有“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的美誉;三清山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三清山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三清山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象奇观相结合,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景观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其中,“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内资源丰富,景点众多, 景观布局“东险、西奇、南绝、北秀”。著名散文家秦牧赞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著名风景名胜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朱畅中高度赞颂三清山“看罢三清和黄岳,三清定将胜黄岳”。历代名臣名家王安石、朱熹、苏东坡等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2.2 人文资源丰厚

2.2.1 久远的三清道教文化

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始于晋代葛洪,自葛洪开山以后,三清山便渐渐成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之地。唐僖宗时信州太守王鉴奉旨抚民,到达三清山北麓,见到此山风光秀丽,景色清幽,卸任后即携家归隐在此。到宋朝时,其后裔王霖捐资兴建道观,三清山开始成为道家洞天福地。明景泰年间,王霖后裔王祜对三清山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并请全真道士詹碧云协助其事,按照“先天八卦图式”布局,布景缀点,摩崖石刻,三清福地始成大观。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观内供奉时刻石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

2.2.2 三清道教古建筑群

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大批古建筑共有230多处,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而且在每一景物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变异”法则。风门、逍遥路、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往往于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在造型艺术上,也渗透着道家“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朴素辩证法。

3 三清山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环保意识培养宣传欠缺

三清山在开发中,坚持了“人让树、房让树、路让树" 的先进环保理念,从而使三清山

栈道上的古树独具特色,并由此构成了三清山环保一景[2]。三清山对一些脆弱的自然景点采

用了有效的加固保护措施,防止自然力的破坏。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规模,防止人为破坏,保持了山体的自然神韵。对于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地段,坚持以观赏为主,避免游客直接登临接触。

但是在景区规划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忽略了三清山景区周边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3]。居

民缺乏应有的环保意识,在经济利益的牵引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无法把景区环境作为要

保护的对象,对景区的环境优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景区公共厕所等公共区域卫生的落实

也不够,景区内环保标语太少等。

3.2 游客剧增带来潜在压力

三清山现有三个服务区,各服务区的建设内容包括客运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接待

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3]。随着三清山成为世界遗产地、AAAAA 景区,名气渐大,游客量剧

4 增,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不能随着游客量的增加而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三清山景区及周边地区酒店数目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在旅游高峰期游客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坐上索道等。游客的剧增若超过景区最大的环境容量,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3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三清山不仅是自然资源集中的区域,也是文化圣地。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游客在三清山游玩时,主要还是以登山观景为主。三清宫的开发,仅停留在其古拙小巧、朴素、粗犷的建筑风格,没有辅以道教文化知识的介绍。景区内的旅游纪念品没有特色,没有深度挖掘其旅游产品。

3.4 人才易流失

三清山景区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和生态旅游较高的素质要求不相匹配,虽在旅游规划中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将是三清山发展的

主要难题[3]。

3.5 景区信息服务不对称

景区内信息服务不对称,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游客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所需的旅游资源,加长了等待时间和不能及时获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4 三清山善行旅游对策

4.1 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增强环保理念意识

合理分配旅游收入,注重社区的作用,肯定居民的贡献[4]。加强环境保护,不能为了迎

合旅游业的短期需要,在景区内肆意破坏生态。生态旅游的功能之一便是推动社区发展,使当地居民受益。只有处理好了旅游发展与居民的关系,生态旅游才能得到居民的支持,善行旅游才能实现。同时加强落实卫生环保执行力度,增强环保知识宣传教育,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调动居民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身善行旅游的同时还能引导他人善行,共同优化景区环境。

4.2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控制游客数量

在景区环境承载能力内,要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规模。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避免破坏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在开发时,要重视其文脉、

地脉和人脉。加强部门合作,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5],有效治理景区的脏、乱等问

题。根据预先测定的旅游地的负载能力和游客容量极限,科学合理地控制游客总量和对游客进行分流,以减少其对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维持其生态属性,从而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生

态环境效益的兼顾与平衡[6]。在旅游高峰期进行分流,旅游淡季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游客

等,缓解假期黄金周的游客压力。

4.3 丰富旅游形式,提升旅游吸引力

三清山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一朵风景奇葩。三清山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三清福地各建筑在选点布局融汇了道家“有无相生”理论,应该将自然和人文景

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3]。三清宫的开发,不能仅停留在其古拙小巧、朴素、粗犷的建筑风

格,而应辅以道教文化知识的介绍,使游客在欣赏建筑工艺时也能接受到道教文化的熏陶,提升旅游品位。同时应根据景区自有特色,设置特殊旅游区,加强游客的参与性,使三清山由观光圣地过渡到观光与修养并重的最佳选择区域,全方面提升三清山风景区的吸引力。针对本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日益向深层次、高端方向发展,由此

增加了其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7]。开发既有知识性又兼具参与性和娱乐性的多元化旅游产

品, 在重点开发主打产品的同时,积极挖掘其他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包装和整合,以提升三清山品牌力。

4.4 改革人才管理机制,注重人才培养

5 通过培养本系统内部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措施,保证本区域内旅游人才的需求。对引进的人才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大胆使用,坚持“在使用中培养" 的原则,给人以才华施展平台。善行旅游是一种高素质、高品质的旅游方式,三清山景区发展善行旅游不仅要依靠优美、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要有一支独立的管理队伍。改革人才管理机制,挖掘并留住人才,提高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水平,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4.5 搭建“数字旅游平台" ,提升服务质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三清山的旅游信息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运用旅游信息

化和旅游电子商务,搭建三清山“数字旅游平台”[8],进行数据库营销,使吃、住、行、游、

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充分对接,有效地保证了信息流、人流、物流的畅通。公共停车场环境改善、停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使得游客可以及时进入景区;餐饮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5 政府规划景区在保护中求发展

资源保护得越好,景区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为有效保护景区资源,三清山于2005年正式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通过申遗,形成了规划、立法、行政和科普、共建共享等系

列保护措施[3]。从规划保护的角度,先后投入1 800多万元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

规划、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各类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从立法保护的角度,争取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明确三清山管委会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明确各级保护区内所禁止的行为,开创了三清山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保护管理的新局面。从行政保护的角度,将保护管理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建立独立金库,实行一级财政体制,确保每年的门票、税收及其他规费等收入全都用在景区保护管理上。从科普保护的角度,邀请30余批次16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三清山,对景区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国际对比,取得了包括三清山地质地貌及生物多样性论文集、生物多样性图谱、动植物标本集在内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论坛”等国际保护管理会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奔驰中国公司发起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2012一201 3年项目合作地,为遗产地保护管理争取到资金扶持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三清山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新建了遗产展示中心和景区视频监控系统,设立森林防火、景点监测、交通监测点,建立管理站、气象监测站和水质监测站;为科学保护和展示三清山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共建共享的角度,积极开展“三清山绿色环保行”、“发放三清山旅游消费券,上饶人免门票游览三清山”、“世界地球日,免门票游地质公园日”等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增强热爱、宣传三清山的自觉

性,主动参与景区保护[9]。

6 总结

善行旅游站在文化和道德的高度,将价值观、道德观融入旅游建设和活动当中,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文章通过对景区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对应的善行对策,再从政府政策,可以看出善行旅游的可实践性。


相关作文

  • 三清山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作文5600字
  • [呈程家健老师审定] 三清山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开题报告 2014级工商管理(1)班 俞宏虎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自201 ...

  • 江西三清山旅游作文800字
  • 江西三清山旅游 三清山[1] 风景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总面积有229平方公里,它由十个大的风景区组成, 其中有四个风景区尤为著名, 它们是三清宫景区.玉京峰景区.西海岸景区和南清园景区.三清山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山上石峰千姿百态,景观类似黄山,又因为毗邻黄山,所以有黄 ...

  • E-三清山介绍材料作文6600字
  • 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 情 况 介 绍 中国·三清山 2012年6月 1 2 弘扬三清山申遗精神 打造世界著名风景区 --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情况介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动策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宜居 ...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发展作文3900字
  • 三清古道的发展 ------三清山道教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汉语言112 7030311078 翁晓慧 摘要:当前着力开发宗教教文化旅游资源对其旅游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突出文化性竞争是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三清山拥有深厚而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也正致力于把三清道教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

  • 有关三清山论文研究作文4600字
  • 三清山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区域概况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根据三清山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保护与发展措施.所提措施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实现三清山的有效保护与利用,保护好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使其完好地保存而不遭到破坏,为三清山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将旅游规模控制在 ...

  • 到江西旅游作文400字
  • 放暑期那天,爸爸和我出发去旅游.我们去了三清山.婺源.景德镇,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三清山了. 那时,我们下了汽车后,就去坐缆车上山,我们先买了票,大人要100元!没超过一米四的小朋友半票:50元.因为天下着雨,我们就买了两件雨衣,一件2元5角,两件就5元.那件雨衣对我来说非常大,一直垂到我的脚背上,我走 ...

  • 鄱阳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揭牌成立作文500字
  • 鄱阳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揭牌成立 6月6日,鄱阳举行鄱阳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揭牌仪式.该公园于2011年12月17日被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35位专家组评审通过.目前,<江西鄱阳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已经委托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和中南林业大学进行总体规划,总面积为6510公顷. ...

  • 三清山旅游必读作文5900字
  • 1 三清山旅游必读 三清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 AAAA 级旅游区,江西三清山坐落于江西上饶东北部.素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殊誉.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因玉京.玉华.玉虚三座山峰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群山之巅,故名.三清山经历了1 ...

  • 龙虎山营销方案作文5200字
  • 龙虎山营销方案 一.景区基本概况: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鹰潭市,距市中心18公里,由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大景区组成,有55个景点.261个景物景观,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此外,还包括弋阳龟峰等独立景区(点),面积40平方公里. 龙虎山为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