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语段设计
【语段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8课第2自然段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语段细读】
语段抓住顾和园长廊“长、美”的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以冰山一角的写作方式,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细读语段,有以下特点:
1. 写长廊景色,以摄影镜头的方式展现。远景: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近景:抓住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中景:抓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三种摄影镜头的有序使用,使得语段层次十分清晰,让读者通过“长”的特点,感受到了长廊的建筑形式美 ;通过廊内横槛上丰富的彩画,感受中华文明的内涵;通过长廊外的环境,感受到相互掩映的园林艺术美,字里行间饱含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才干的赞美。
2. 语段中各句子描写方法不同。如列数字法,700多米长, 273间,说明长廊的“长” ;如作比较法,“几千幅”和“两幅”对比,说明画多,内容丰富。
3. 语言特点
语段中都是短句,标点处,字数最多12字,最少仅两字,语段短短125字,标点竟有18个,视觉上、朗读时都给人以急促感,似长廊美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语段中间或采用相同句式,如“绿漆的柱子”与“红漆的栏杆”、“ 这一种花还没谢”与“那一种又开了”,不同句式并举,使得整个语段中的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语段设计】
一、问题导向,整体感知。
师:长廊有什么特点?读读第二自然段,把重点字词勾画出来。
(生自学)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下列句子)
二、抓数字,体会长廊“长”。
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1. 默读这句话,你体会到长廊什么特点?(据答板书:长)
2. 何以见得“长”?
汇报显红:700多米长、273间
3. 700多米长究竟有多长?(学生跟教室外走廊联系比较)
4. 习作方法渗透:列数字的方法很有意思。
5. 指导朗读
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700多米
三、抓重点词,体会长廊画多、画美、内涵丰富。
预设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 如果说刚才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那读一读这句话,哪些词语又会跳出来,让你有所感悟呢?(学生自读自悟)
2. 交流
交流显红:每一间、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两幅
3. 就“几千幅画”与“两幅”谈谈你的理解。(画多、内容丰富)
4. 习作方法渗透:通过作比较的描写方法,你们也有了很多的感受。
5. 指导朗读
此时,请你再读这句话,你又会怎么读呢?(突出理解深刻的词)
6. 想不想去看看长廊里的画呢?(出示图片,在学生兴奋喊出故事的名字时,老师相机点拨绘画中包含的中华文明。)
7. 孩子们,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出示句式,扩句练习)
教师随评:有神话故事,有传说,有历史故事,在这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呀!
8. 背诵
带着这样的感受,能记住这句话吗?
四、 抓短句,感受廊内外相互掩映的园林艺术美。
预设三: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 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廊内美,还有什么也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吹来、神清气爽)
2. 能读好吗?
五、理清写作思路,领悟连句成段的方法。
1. 看来孩子们都被自然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自然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 长廊也因此成为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看长廊——
出示句子引读:
整体看——
看廊内——
看廊外——
(生朗读)
2. 这样一读,有什么发现?(看长廊有顺序)
3. 师小结:作者就是用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
《颐和园》语段设计
【语段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8课第2自然段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语段细读】
语段抓住顾和园长廊“长、美”的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以冰山一角的写作方式,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细读语段,有以下特点:
1. 写长廊景色,以摄影镜头的方式展现。远景: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近景:抓住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中景:抓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三种摄影镜头的有序使用,使得语段层次十分清晰,让读者通过“长”的特点,感受到了长廊的建筑形式美 ;通过廊内横槛上丰富的彩画,感受中华文明的内涵;通过长廊外的环境,感受到相互掩映的园林艺术美,字里行间饱含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才干的赞美。
2. 语段中各句子描写方法不同。如列数字法,700多米长, 273间,说明长廊的“长” ;如作比较法,“几千幅”和“两幅”对比,说明画多,内容丰富。
3. 语言特点
语段中都是短句,标点处,字数最多12字,最少仅两字,语段短短125字,标点竟有18个,视觉上、朗读时都给人以急促感,似长廊美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语段中间或采用相同句式,如“绿漆的柱子”与“红漆的栏杆”、“ 这一种花还没谢”与“那一种又开了”,不同句式并举,使得整个语段中的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语段设计】
一、问题导向,整体感知。
师:长廊有什么特点?读读第二自然段,把重点字词勾画出来。
(生自学)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下列句子)
二、抓数字,体会长廊“长”。
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1. 默读这句话,你体会到长廊什么特点?(据答板书:长)
2. 何以见得“长”?
汇报显红:700多米长、273间
3. 700多米长究竟有多长?(学生跟教室外走廊联系比较)
4. 习作方法渗透:列数字的方法很有意思。
5. 指导朗读
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700多米
三、抓重点词,体会长廊画多、画美、内涵丰富。
预设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 如果说刚才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那读一读这句话,哪些词语又会跳出来,让你有所感悟呢?(学生自读自悟)
2. 交流
交流显红:每一间、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两幅
3. 就“几千幅画”与“两幅”谈谈你的理解。(画多、内容丰富)
4. 习作方法渗透:通过作比较的描写方法,你们也有了很多的感受。
5. 指导朗读
此时,请你再读这句话,你又会怎么读呢?(突出理解深刻的词)
6. 想不想去看看长廊里的画呢?(出示图片,在学生兴奋喊出故事的名字时,老师相机点拨绘画中包含的中华文明。)
7. 孩子们,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出示句式,扩句练习)
教师随评:有神话故事,有传说,有历史故事,在这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呀!
8. 背诵
带着这样的感受,能记住这句话吗?
四、 抓短句,感受廊内外相互掩映的园林艺术美。
预设三: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 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廊内美,还有什么也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吹来、神清气爽)
2. 能读好吗?
五、理清写作思路,领悟连句成段的方法。
1. 看来孩子们都被自然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自然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 长廊也因此成为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看长廊——
出示句子引读:
整体看——
看廊内——
看廊外——
(生朗读)
2. 这样一读,有什么发现?(看长廊有顺序)
3. 师小结:作者就是用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