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明确目的,知道什么是作文;激发兴趣,产生动力;积累材料;认真修改。 关键词:目的、兴趣、积累、表达、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上作文课时,许多老师都倍感烦恼。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这是许多老师所关注的。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作文,从而获得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也就是说作文实际上就是写在纸上发自内心的话,一些学生常常把与写文章对立起来,他们在平时说话从未感到困难,非常自如,可是一到作文课就不同了,总有一种心理障碍。那么,我们何不从说话训练入手,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把说话训练作为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的突破口呢?
我在习作课中按照教材的编排,先阅读学习一组课文,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一次口语交际,然后利用媒体把学生所说的内容录下来,再播放学生听。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录音整理自己的发言稿,一篇小文章就出炉了。这样,学生认识到“我也有能力写好作文”!
二、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六年级语文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描写居里夫人为了找到0.1克镭,她花掉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没日没夜地在烟熏火燎中做实验,最终获得成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同样,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
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1、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证。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所以,教师就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积累词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
2、从日常生活中进行积累。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如“第一次做饭”这一作文题目,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自己动手所做,自然会很了解做饭的过程,要他们把这一过程写下来,他们会写得条理,真实。如果一直以来没有去做过饭的学生,你要求他们去写,他们一定写不出来。所以是失败的。
四、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增强效果。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表达的方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却不知怎么做。究其原因,就是没推敲。其实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它都十分注重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然后把这些修辞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例如: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编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知道作者运用“反问、比喻、拟人、排比„„修辞去表达。”让读者也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叙述的环境中。学生学了这一组课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体会理解,并且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择一种修辞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五、重视作文的修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
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在修改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修改;②交互评改。①自主修改:我主张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因为只有经过自己的朗读,才知道句子的通与不通。其次,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修改:因为苏轼诗句提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学生自己不能找到的问题,但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很容易发现他人的不足,进而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论语》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3、 俗语: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4、 苏轼诗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 叶圣陶作文教学的50句名言中的第三句和第21句。
作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明确目的,知道什么是作文;激发兴趣,产生动力;积累材料;认真修改。 关键词:目的、兴趣、积累、表达、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上作文课时,许多老师都倍感烦恼。因为现在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像是“老鼠见了猫”,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这是许多老师所关注的。下面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作文,从而获得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也就是说作文实际上就是写在纸上发自内心的话,一些学生常常把与写文章对立起来,他们在平时说话从未感到困难,非常自如,可是一到作文课就不同了,总有一种心理障碍。那么,我们何不从说话训练入手,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把说话训练作为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的突破口呢?
我在习作课中按照教材的编排,先阅读学习一组课文,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一次口语交际,然后利用媒体把学生所说的内容录下来,再播放学生听。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录音整理自己的发言稿,一篇小文章就出炉了。这样,学生认识到“我也有能力写好作文”!
二、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六年级语文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描写居里夫人为了找到0.1克镭,她花掉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没日没夜地在烟熏火燎中做实验,最终获得成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动力。同样,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
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1、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证。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所以,教师就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积累词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
2、从日常生活中进行积累。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如“第一次做饭”这一作文题目,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自己动手所做,自然会很了解做饭的过程,要他们把这一过程写下来,他们会写得条理,真实。如果一直以来没有去做过饭的学生,你要求他们去写,他们一定写不出来。所以是失败的。
四、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增强效果。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表达的方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却不知怎么做。究其原因,就是没推敲。其实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组课文,它都十分注重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然后把这些修辞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例如: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编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知道作者运用“反问、比喻、拟人、排比„„修辞去表达。”让读者也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叙述的环境中。学生学了这一组课文,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体会理解,并且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择一种修辞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五、重视作文的修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
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在修改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修改;②交互评改。①自主修改:我主张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因为只有经过自己的朗读,才知道句子的通与不通。其次,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修改:因为苏轼诗句提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学生自己不能找到的问题,但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很容易发现他人的不足,进而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论语》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3、 俗语: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4、 苏轼诗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 叶圣陶作文教学的50句名言中的第三句和第21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