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雾凇
各位游客火家好,首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欢迎。今天我将很荣幸的作为导游带领各位去参观吉林雾淞。
吉林雾淞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钱塘潮涌、泰山日出和黄山云雾并称中国四大气象景观。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雾凇”的奇观。
雾淞通称“树挂”,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分为粒状和晶状两种。粒状雾淞结构紧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块,而晶状雾淞结构比较松散,呈较大的片状。吉林的雾淞就属于晶状。它必须在有水汽、气温零下25摄氏度以下、风力不超过3级的天气里才能形成,而吉林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恰恰是雾淞的温床。
从吉林市区溯松花江而上15公里是丰满水电站,大坝上游是平均水深70米的松花湖,数九隆冬松花江湖流出的江水仍有4℃,江水载着具大的热能,形成了松花江几十里不冻的奇境。从水面源源不断地蒸发出水气,整个江面雾气腾腾,久不消散。沿江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在一定气压、温度、风向等条件作用下江面上蒸腾的雾气遇冷凝成了雾淞。
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吉林市就进人冬季,雾淞便开始登场亮相,尤其是每当降雪量大、天气寒冷的年份,雾淞出现的次数也就越多。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淞最早的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古代人很早就对雾淞有了许多称呼和赞美。《春秋》上就有关于“树稼”的记载,也有的叫“树介”,就是现在所称的“雾淞”。“雾淞”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淞。”这是1500多年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淞”一词。而最玄妙的当属“梦送”这一称呼。宋末黄震在《黄氏日钞》中说,当时民间称雾淞为“梦送”,意思是说她是夜间人们在睡梦中天公送来的。
人们在观赏雾淞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淞有净化空气的内在功能。空气中存有大量微尘,危害人的健康。雾淞能吸附这些微尘净化空气,因此,吉林雾淞不仅在外观上洁白无瑕,给人以纯洁高雅的风貌,而且还是天然大面积的空气“清洁器”。
每当雾淞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吉林市视察期间恰逢雾淞奇景,欣然命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观赏雾淞,主要分为三个时段,即“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淞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松花江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飘流。雾淞是低温时过冷雾滴冻结或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在地面物体上的冰晶物,多附着在树枝、电线或景物的突出部位,也叫树挂或冰花。它呈白色或乳白色,由无数重重叠叠的小冰球或小冰晶组成。可分为针状晶淞和粒淞。针状晶淞由水汽在物体表面凝华而形成,出现在有微风且寒冷的天气,为枝状白色晶体。密度小,结构松散,稍有震动便会脱落; 粒淞由过冷雾滴附着在物体上迅速冻结而形成,颜色乳白,外表粗糙,内部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大多数朝着迎风方向增长。在浓雾、微寒、有风的天气状况下经常会形成雾淞。
“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入冬之后,当一夜之间吉林市松花江边十里长堤满眼玉树琼枝之时,脑子里似乎只有这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的确,用它来形容吉林雾淞似乎再贴切不过了。雾淞是大自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为什么偏偏吉林市的雾凇名头如此之响呢?
原来这里的雾凇厚度达到40至60毫米,远远超过通常为5至10毫米的普通雾淞,当地多年观测数据表明,吉林雾淞属雾淞中厚度最厚、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毛茸形晶状雾淞,是雾凇家族中最罕见的品种。
“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各位朋友,除了吉林市内,雾淞岛也是个观赏雾淞的不错去处,雾淞岛在松花江向吉林市北流35公里处。在岛的四周江边,长着不少百年老榆树和柳树,挂上雾淞就千姿百态,比吉林市里的雾淞更古朴更自然。请大家尽情地与美丽的雾淞合影留念吧!
吉林雾凇
各位游客火家好,首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欢迎。今天我将很荣幸的作为导游带领各位去参观吉林雾淞。
吉林雾淞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钱塘潮涌、泰山日出和黄山云雾并称中国四大气象景观。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雾凇”的奇观。
雾淞通称“树挂”,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分为粒状和晶状两种。粒状雾淞结构紧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块,而晶状雾淞结构比较松散,呈较大的片状。吉林的雾淞就属于晶状。它必须在有水汽、气温零下25摄氏度以下、风力不超过3级的天气里才能形成,而吉林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恰恰是雾淞的温床。
从吉林市区溯松花江而上15公里是丰满水电站,大坝上游是平均水深70米的松花湖,数九隆冬松花江湖流出的江水仍有4℃,江水载着具大的热能,形成了松花江几十里不冻的奇境。从水面源源不断地蒸发出水气,整个江面雾气腾腾,久不消散。沿江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在一定气压、温度、风向等条件作用下江面上蒸腾的雾气遇冷凝成了雾淞。
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吉林市就进人冬季,雾淞便开始登场亮相,尤其是每当降雪量大、天气寒冷的年份,雾淞出现的次数也就越多。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淞最早的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古代人很早就对雾淞有了许多称呼和赞美。《春秋》上就有关于“树稼”的记载,也有的叫“树介”,就是现在所称的“雾淞”。“雾淞”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淞。”这是1500多年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淞”一词。而最玄妙的当属“梦送”这一称呼。宋末黄震在《黄氏日钞》中说,当时民间称雾淞为“梦送”,意思是说她是夜间人们在睡梦中天公送来的。
人们在观赏雾淞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淞有净化空气的内在功能。空气中存有大量微尘,危害人的健康。雾淞能吸附这些微尘净化空气,因此,吉林雾淞不仅在外观上洁白无瑕,给人以纯洁高雅的风貌,而且还是天然大面积的空气“清洁器”。
每当雾淞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吉林市视察期间恰逢雾淞奇景,欣然命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又赋诗曰:“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观赏雾淞,主要分为三个时段,即“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淞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松花江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飘流。雾淞是低温时过冷雾滴冻结或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在地面物体上的冰晶物,多附着在树枝、电线或景物的突出部位,也叫树挂或冰花。它呈白色或乳白色,由无数重重叠叠的小冰球或小冰晶组成。可分为针状晶淞和粒淞。针状晶淞由水汽在物体表面凝华而形成,出现在有微风且寒冷的天气,为枝状白色晶体。密度小,结构松散,稍有震动便会脱落; 粒淞由过冷雾滴附着在物体上迅速冻结而形成,颜色乳白,外表粗糙,内部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大多数朝着迎风方向增长。在浓雾、微寒、有风的天气状况下经常会形成雾淞。
“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入冬之后,当一夜之间吉林市松花江边十里长堤满眼玉树琼枝之时,脑子里似乎只有这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的确,用它来形容吉林雾淞似乎再贴切不过了。雾淞是大自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为什么偏偏吉林市的雾凇名头如此之响呢?
原来这里的雾凇厚度达到40至60毫米,远远超过通常为5至10毫米的普通雾淞,当地多年观测数据表明,吉林雾淞属雾淞中厚度最厚、密度最小和结构最疏松的毛茸形晶状雾淞,是雾凇家族中最罕见的品种。
“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各位朋友,除了吉林市内,雾淞岛也是个观赏雾淞的不错去处,雾淞岛在松花江向吉林市北流35公里处。在岛的四周江边,长着不少百年老榆树和柳树,挂上雾淞就千姿百态,比吉林市里的雾淞更古朴更自然。请大家尽情地与美丽的雾淞合影留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