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见人间
我想带你去高山,去看大山之巍巍;我想带你到流水,去观流水之潺潺;我想带你去高水流水间,去赏这广阔人间。
曾经看古龙的《萧十一郎》,很喜欢其中形容其中用来形容奇女子风四娘的一句话,原文是:“风四娘,她实在是一个江湖中的女人,她喜欢各种各样的刺激。她喜欢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杀最狠的人。”
虽然我自认为不是那种容易热血满怀,荡气回肠的人,或者说有些冷漠的人,平静的人,与小说中风四娘的个性反差极大,但是却十分羡慕她的那种人生态度,正是适应一句话:只有身陷困境的人,才最渴望自由。因此,我喜欢旅游,喜欢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几乎都在在高山,在流水,去看这绚丽人间。
关于所谓的旅游文化,部分倾向认为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是同样有很多人认为是指向于实物,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则是两者的结合。而于我而言,虽然不是专门研究旅游文化专业,但是却不妨碍我就我自己的经历谈论一下我心中的旅游与旅游文化,以及这两者对我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一直历朝历代都有大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他们隐居于山水之间,让自己的心复归于平静与淡泊,同样也不缺乏专业的山水旅游家,如谢灵运,徐霞客等人,他们探索,游玩在山水之中,并用自己手中的笔墨,记载了美妙的山水与古今的回想。而我们则是普通人,没有所谓的诗词之天赋,古今之学识,同样也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但却不妨碍我们同样体会到山水的美好以及其中的韵味所在,收获其中的感动。
我喜欢旅游,喜欢其中的自然风景,只想久久沉醉其中,不愿醒来。曾经和挚友一两人,在一雪日数天后,共登香山。那时,山脚下的积雪已经消逝,甚至可以说感悟不到雪的痕迹。但当随好友登上香山,才再一次体味到雪的气息,颇有一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新奇与激动,爬到半山腰之间,往下望去,近处的风景仍在视线之内,稍远一点的则是雾气遮掩,神秘莫测。待到山顶,人群却减少了许多,可能是高处不胜寒,亦或是以为中途的劳累,所以有一种寂静与寒冷相映衬,静坐一亭中,深感内心的安静。虽然回校后几天都感觉身体劳累,打趣道“老矣,老矣”,但登山的记忆却深刻脑中。就我看来,旅游是为了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尝试与欣赏,因为从未尝试过,所以才会感到新奇,感到激动,获得一种在平常而规律的生活中得不到的体验与感悟。
谈到所谓旅游文化的争议,我不想对其中的观点以及观点所持的人做出什么针对性的评价,只想就这个争议点谈谈自己对于其中的微薄见解。因为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其是其他所有后续事物存在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谢贵安提出:“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体现”,马波先生也定义到:“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相互碰撞的过程与结果”。因此不管如何来说,旅游文化必须紧密与旅游者这个主体,与这个主体的体验紧密相连。
中国一直以历史悠久渊博而著称,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过后,留到现在的则是无尽的文化瑰宝与令人赞叹的历史建筑,旅游其中,无论来自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人,都能获得极为相似却略有差异的体验,究其原因,则是这些地点或建筑中蕴含着为所有人都能接受,赞叹的人类共有文化,同时因为人类个性与人生体验的差异,而产生略微的差异。
由于个人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曾经一个人到过北京的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想去探访其中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其中的建筑很是古朴,并且历史沧桑感十分充裕。尤其是其中的主殿----大成殿,身处其中,可以看到礼器遍布,孔子以及陪祭十贤分处中央与两侧,其上为清朝多位皇帝拜师匾额,身处其中,一方面为这些现实之物所震撼,更是想
到儒家文化之渊博,内心惶恐而拜服。还有所谓的十三碑林,今人皆知,十三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代表,但看到这些经学之书没有出现在文本之上,而是镌刻于石碑之上,深感人类之伟大,同时为这文化的延续所赞叹。此类体验还有所谓的孔子问礼,欹器之“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人生哲理以及清朝进士及第碑,其中体现的文化以及自身之特点,令人感叹。因而我心中的旅游文化,一方面是真实的,所谓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以及人文现象,这些都是存在在人的视线中的真实,他们不会随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就像“无论我存在与否, 花都在那里,自开自谢”,但当人类接触到的时候,这些事物都能以其本身给与人一种震撼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当我们接触到事物都有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属性,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对事务内在的思考,以及因为这些事物而引发的感情变化。
人是一种不喜欢单调的生物,因此人类需要旅游,通过去不同的地方,感悟不同的风景,摆脱无聊单调,体味新奇,从而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与欢快,扩大视野,使人生充满意义。同时人也是群体动物,其实很多时候,旅游的趣味不在于景点与文化,而在于与他们想接触人群,体验拥挤与热闹中蕴含的人类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我们情感需求的满足。
因此,我想带你去登高山,我想带你去看流水,想带你去感悟这山水之间的人间。
高山流水见人间
我想带你去高山,去看大山之巍巍;我想带你到流水,去观流水之潺潺;我想带你去高水流水间,去赏这广阔人间。
曾经看古龙的《萧十一郎》,很喜欢其中形容其中用来形容奇女子风四娘的一句话,原文是:“风四娘,她实在是一个江湖中的女人,她喜欢各种各样的刺激。她喜欢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杀最狠的人。”
虽然我自认为不是那种容易热血满怀,荡气回肠的人,或者说有些冷漠的人,平静的人,与小说中风四娘的个性反差极大,但是却十分羡慕她的那种人生态度,正是适应一句话:只有身陷困境的人,才最渴望自由。因此,我喜欢旅游,喜欢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几乎都在在高山,在流水,去看这绚丽人间。
关于所谓的旅游文化,部分倾向认为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是同样有很多人认为是指向于实物,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则是两者的结合。而于我而言,虽然不是专门研究旅游文化专业,但是却不妨碍我就我自己的经历谈论一下我心中的旅游与旅游文化,以及这两者对我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一直历朝历代都有大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他们隐居于山水之间,让自己的心复归于平静与淡泊,同样也不缺乏专业的山水旅游家,如谢灵运,徐霞客等人,他们探索,游玩在山水之中,并用自己手中的笔墨,记载了美妙的山水与古今的回想。而我们则是普通人,没有所谓的诗词之天赋,古今之学识,同样也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但却不妨碍我们同样体会到山水的美好以及其中的韵味所在,收获其中的感动。
我喜欢旅游,喜欢其中的自然风景,只想久久沉醉其中,不愿醒来。曾经和挚友一两人,在一雪日数天后,共登香山。那时,山脚下的积雪已经消逝,甚至可以说感悟不到雪的痕迹。但当随好友登上香山,才再一次体味到雪的气息,颇有一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新奇与激动,爬到半山腰之间,往下望去,近处的风景仍在视线之内,稍远一点的则是雾气遮掩,神秘莫测。待到山顶,人群却减少了许多,可能是高处不胜寒,亦或是以为中途的劳累,所以有一种寂静与寒冷相映衬,静坐一亭中,深感内心的安静。虽然回校后几天都感觉身体劳累,打趣道“老矣,老矣”,但登山的记忆却深刻脑中。就我看来,旅游是为了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尝试与欣赏,因为从未尝试过,所以才会感到新奇,感到激动,获得一种在平常而规律的生活中得不到的体验与感悟。
谈到所谓旅游文化的争议,我不想对其中的观点以及观点所持的人做出什么针对性的评价,只想就这个争议点谈谈自己对于其中的微薄见解。因为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其是其他所有后续事物存在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谢贵安提出:“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体现”,马波先生也定义到:“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相互碰撞的过程与结果”。因此不管如何来说,旅游文化必须紧密与旅游者这个主体,与这个主体的体验紧密相连。
中国一直以历史悠久渊博而著称,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过后,留到现在的则是无尽的文化瑰宝与令人赞叹的历史建筑,旅游其中,无论来自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人,都能获得极为相似却略有差异的体验,究其原因,则是这些地点或建筑中蕴含着为所有人都能接受,赞叹的人类共有文化,同时因为人类个性与人生体验的差异,而产生略微的差异。
由于个人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曾经一个人到过北京的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想去探访其中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其中的建筑很是古朴,并且历史沧桑感十分充裕。尤其是其中的主殿----大成殿,身处其中,可以看到礼器遍布,孔子以及陪祭十贤分处中央与两侧,其上为清朝多位皇帝拜师匾额,身处其中,一方面为这些现实之物所震撼,更是想
到儒家文化之渊博,内心惶恐而拜服。还有所谓的十三碑林,今人皆知,十三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代表,但看到这些经学之书没有出现在文本之上,而是镌刻于石碑之上,深感人类之伟大,同时为这文化的延续所赞叹。此类体验还有所谓的孔子问礼,欹器之“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人生哲理以及清朝进士及第碑,其中体现的文化以及自身之特点,令人感叹。因而我心中的旅游文化,一方面是真实的,所谓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以及人文现象,这些都是存在在人的视线中的真实,他们不会随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就像“无论我存在与否, 花都在那里,自开自谢”,但当人类接触到的时候,这些事物都能以其本身给与人一种震撼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当我们接触到事物都有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属性,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对事务内在的思考,以及因为这些事物而引发的感情变化。
人是一种不喜欢单调的生物,因此人类需要旅游,通过去不同的地方,感悟不同的风景,摆脱无聊单调,体味新奇,从而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与欢快,扩大视野,使人生充满意义。同时人也是群体动物,其实很多时候,旅游的趣味不在于景点与文化,而在于与他们想接触人群,体验拥挤与热闹中蕴含的人类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我们情感需求的满足。
因此,我想带你去登高山,我想带你去看流水,想带你去感悟这山水之间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