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传]有感作文2400字

高一作文

读《李鸿章传》有感

+++班 ++++ +++++

最初我对李鸿章的了解,大致是源自于中学历史书里,也仅仅是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而已,无独有偶,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就仿佛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弱、无为的害国奸臣。过去我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模糊,然而经过我仔细阅读了梁启超编写的《李鸿章传》(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之后,我发现历史上的李鸿章却并非如此,过去我对他的了解真的很片面,他的个人经历比较复杂。

了解一个人的方法通常是通过了解他的经历。通过阅读这本书可知,李鸿章的一生经历颇多,若真要是分门别类的话,可以分作为军事家、洋务运动时期、甲午中日战争、作为外交家和赋闲余生这五个方面,其中甲午中日战争是他由胜而衰、由成功而失败的重要人生转折点。

一、军事方面

李鸿章开始被人所关注是因为他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建立淮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而李鸿章被人称作东方俾斯麦,而之所以是名不副实的俾斯麦,也是因为他的军事用在了对国内人民的镇压,而不是用之于入侵的列强。

从攻克松江崭露头角到后期与李秀成斗智斗勇,再到肃清捻军的残余势力,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吃过亏的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

成功固然也要仰仗着偶然的运气,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以及曾国藩的因素: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将一切建立在对敌人有足够了解与判断上;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必然有曾国藩等湘军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曾国藩作为李鸿章的良师益友,在军中对李鸿章有很多潜移默化的教育,譬如推诚布公、团结部下的行军用兵之道以及他一生所践行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

可以这样说,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始终是随着曾国藩的,而李鸿章的造诣也是曾国藩的教育。

二、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原本不是没有机会跟上西方列强步伐的,只不过是没有

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而洋务运动就是其中之一。

主阶级自救运动,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

当时世界的背景是英法美日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国内经济政治发展进而崛起,李鸿章等人正是看到此般情形才萌生了洋务的念头。

所谓洋务,在李鸿章眼里看来就是洋人办的事务,他只懂得洋务,却不懂得国家事务,他所行洋务之事,主要在军事和商业两个方面,而商业方面却由于官督商办的性质决定了其本着为军事服务而非为国家富庶服务的本质,因此李鸿章也不可能使洋务运动成功,洋务运动也注定不可能使中国富强。

洋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成为炮灰宣告解散,也令李鸿章从前的好名声一扫而空。洋务运动李鸿章失败的原因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就像梁启超所言:“李鸿章的问题就是他不学无术。”如此,便也足够解释李鸿章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有民政;只知道自上而下的“改良”,却不知道西方列强改革多是自下而上的力量„„

三、甲午中日战争

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湮灭,他本可以就此死去留下一世英名,却苟活了下来,艰难、忍耐着又走了几年才到了人生的尽头。

《天津条约》签订不久,甲午战争爆发,再之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放在中学课本里,这一连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对此,李鸿章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不想主动挑起战争误用友好策略应对战争而延误看战机;由于用人不当、骄傲轻敌而接连败退;由于海军战略失误而致全军覆没„„

也有说甲午战争,各处将领闻风丧胆不敢应战,果真如此便是李鸿章一个人与日本帝国在作战。就算是一人之力相较一国之力必败,若当时倾举国之力也犹有不可胜之之势,所谓国力相差甚远,未战而强弱胜负已定矣。

四、外交方面

在外交上,李鸿章有着“如果我死了对国家有好处,那么我就去死!”的血性;李鸿章有着会隐忍、有着精湛的外交技巧,但是外交的决定权不在于参与者,而在综合国力,因此建立在摇摇欲坠之大清帝国上的李鸿章,外交生涯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生涯。

李鸿章之于外交,主要在于《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俄密

约》《满洲条约》,其实前两者实在处于被动,姑且只能说他是凭借自己个人能力去跟西方列强讨价还价而已;后两者则是以他为代表主动争取的,即牺牲北方大面积领土、铁路修建等权利与俄罗斯联合(这里所谓的联合不是大国间传统意义上的联合,而是达成一种临时的共识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他国侵犯)。

也许有人会把李鸿章《中俄密令》等条约中的外交行径看做是一种卖国的行为,把他看作是宋朝时的秦桧,然他的这些行为充其量只是利害得失的问题,不是正邪的人性问题。

五、赋闲时期

经历了外交上的失败、忍受了种种磨难的李鸿章在结束外交生涯后便开始了赋闲。

这期间李鸿章治理过黄河,也先后担任过一些要职,对于别人而言都是优厚的差事,对于李鸿章而言都是闲职。

尽管如此,还时常有琐事来烦扰这位老人,还有无礼的外国公使咄咄逼人的威胁,不久李鸿章便在悲愤交加中悄然离开。

虽然关于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有一位日本人却这样对他做了公正的评价:“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代表。他就像是一直纯粹的冷血动物,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他那种唯强是从,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强大的容忍力,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的厚脸皮和坚强个性,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善于辞令,是中国人的特性;他狡狯却又有城府,是中国人的特性;他自信、自大的性格,还是中国人的特性。他没有管仲那样经世济民的见识,也没有诸葛亮那样治国的胸襟,不过他也不像王安石那样古板,学究气。他能够以逸待劳。凭借机智纵横天下,能够心平气和地从容解决各种艰难、纠纷,找遍全世界,都很少见能与他相比的。”

在我看来,李鸿章缺乏学识却饱含阅历;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却显得苟且偷生没有魄力;能言行一致担负责任却始终孤独挣扎着;责备别人看不清时势却无法利用时势。

现在的人、今后的人对李鸿章是褒也好,是贬也好,但对于他“文忠”的谥号以及梁启超所题“时事造就的英雄而非造就时势的英雄”的评价想是当之无愧、无可非议。

读《李鸿章传》有感

+++班 ++++ +++++

最初我对李鸿章的了解,大致是源自于中学历史书里,也仅仅是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而已,无独有偶,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就仿佛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弱、无为的害国奸臣。过去我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模糊,然而经过我仔细阅读了梁启超编写的《李鸿章传》(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之后,我发现历史上的李鸿章却并非如此,过去我对他的了解真的很片面,他的个人经历比较复杂。

了解一个人的方法通常是通过了解他的经历。通过阅读这本书可知,李鸿章的一生经历颇多,若真要是分门别类的话,可以分作为军事家、洋务运动时期、甲午中日战争、作为外交家和赋闲余生这五个方面,其中甲午中日战争是他由胜而衰、由成功而失败的重要人生转折点。

一、军事方面

李鸿章开始被人所关注是因为他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建立淮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而李鸿章被人称作东方俾斯麦,而之所以是名不副实的俾斯麦,也是因为他的军事用在了对国内人民的镇压,而不是用之于入侵的列强。

从攻克松江崭露头角到后期与李秀成斗智斗勇,再到肃清捻军的残余势力,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吃过亏的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

成功固然也要仰仗着偶然的运气,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以及曾国藩的因素: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将一切建立在对敌人有足够了解与判断上;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必然有曾国藩等湘军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曾国藩作为李鸿章的良师益友,在军中对李鸿章有很多潜移默化的教育,譬如推诚布公、团结部下的行军用兵之道以及他一生所践行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

可以这样说,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始终是随着曾国藩的,而李鸿章的造诣也是曾国藩的教育。

二、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原本不是没有机会跟上西方列强步伐的,只不过是没有

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而洋务运动就是其中之一。

主阶级自救运动,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

当时世界的背景是英法美日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国内经济政治发展进而崛起,李鸿章等人正是看到此般情形才萌生了洋务的念头。

所谓洋务,在李鸿章眼里看来就是洋人办的事务,他只懂得洋务,却不懂得国家事务,他所行洋务之事,主要在军事和商业两个方面,而商业方面却由于官督商办的性质决定了其本着为军事服务而非为国家富庶服务的本质,因此李鸿章也不可能使洋务运动成功,洋务运动也注定不可能使中国富强。

洋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成为炮灰宣告解散,也令李鸿章从前的好名声一扫而空。洋务运动李鸿章失败的原因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就像梁启超所言:“李鸿章的问题就是他不学无术。”如此,便也足够解释李鸿章只知道有军事,却不知有民政;只知道自上而下的“改良”,却不知道西方列强改革多是自下而上的力量„„

三、甲午中日战争

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湮灭,他本可以就此死去留下一世英名,却苟活了下来,艰难、忍耐着又走了几年才到了人生的尽头。

《天津条约》签订不久,甲午战争爆发,再之后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放在中学课本里,这一连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对此,李鸿章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不想主动挑起战争误用友好策略应对战争而延误看战机;由于用人不当、骄傲轻敌而接连败退;由于海军战略失误而致全军覆没„„

也有说甲午战争,各处将领闻风丧胆不敢应战,果真如此便是李鸿章一个人与日本帝国在作战。就算是一人之力相较一国之力必败,若当时倾举国之力也犹有不可胜之之势,所谓国力相差甚远,未战而强弱胜负已定矣。

四、外交方面

在外交上,李鸿章有着“如果我死了对国家有好处,那么我就去死!”的血性;李鸿章有着会隐忍、有着精湛的外交技巧,但是外交的决定权不在于参与者,而在综合国力,因此建立在摇摇欲坠之大清帝国上的李鸿章,外交生涯实际上是一个失败的生涯。

李鸿章之于外交,主要在于《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俄密

约》《满洲条约》,其实前两者实在处于被动,姑且只能说他是凭借自己个人能力去跟西方列强讨价还价而已;后两者则是以他为代表主动争取的,即牺牲北方大面积领土、铁路修建等权利与俄罗斯联合(这里所谓的联合不是大国间传统意义上的联合,而是达成一种临时的共识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他国侵犯)。

也许有人会把李鸿章《中俄密令》等条约中的外交行径看做是一种卖国的行为,把他看作是宋朝时的秦桧,然他的这些行为充其量只是利害得失的问题,不是正邪的人性问题。

五、赋闲时期

经历了外交上的失败、忍受了种种磨难的李鸿章在结束外交生涯后便开始了赋闲。

这期间李鸿章治理过黄河,也先后担任过一些要职,对于别人而言都是优厚的差事,对于李鸿章而言都是闲职。

尽管如此,还时常有琐事来烦扰这位老人,还有无礼的外国公使咄咄逼人的威胁,不久李鸿章便在悲愤交加中悄然离开。

虽然关于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有一位日本人却这样对他做了公正的评价:“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代表。他就像是一直纯粹的冷血动物,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他那种唯强是从,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强大的容忍力,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的厚脸皮和坚强个性,也是中国人的特性;他善于辞令,是中国人的特性;他狡狯却又有城府,是中国人的特性;他自信、自大的性格,还是中国人的特性。他没有管仲那样经世济民的见识,也没有诸葛亮那样治国的胸襟,不过他也不像王安石那样古板,学究气。他能够以逸待劳。凭借机智纵横天下,能够心平气和地从容解决各种艰难、纠纷,找遍全世界,都很少见能与他相比的。”

在我看来,李鸿章缺乏学识却饱含阅历;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却显得苟且偷生没有魄力;能言行一致担负责任却始终孤独挣扎着;责备别人看不清时势却无法利用时势。

现在的人、今后的人对李鸿章是褒也好,是贬也好,但对于他“文忠”的谥号以及梁启超所题“时事造就的英雄而非造就时势的英雄”的评价想是当之无愧、无可非议。


相关作文

  • [李鸿章传]有感作文1100字
  • 读<李鸿章传>有感 13应化2 耿敬艳 20131301215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第一句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梁氏文风总是这样干脆而旗帜鲜明,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是带劲,满腔热血都被带动起来.我们感触的同时,也被梁启超的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而折服 ...

  • 读[李鸿章传]有感作文1400字
  • 阅<李鸿章传>有感 --"我们不是在与中国打仗,我们是在与李鸿章一人对抗!"某西方报纸止评论. 我曾对李鸿章存在某种偏见,因其签过辱国条约而将其轻率地定义为"恶人",然今阅毕<李鸿章传>,我顿觉耳目一新,心中豁然开朗,对他的一生也有了全 ...

  • 读[李鸿章传]有感作文1700字
  • 读<李鸿章传>有感 内容简介:本书记述李鸿章的早年踏入仕途,参加镇压太平军崭露头角.参与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记录了他在军事,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功与过,加以论断,以示后人. 读后感: 拨开历史的阴云,回到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清朝末年的中国宛如一位头戴 ...

  • 读[李鸿章传]有感作文3200字
  • 读<李鸿章传>有感 摘要:质而言之,则李鸿章实一无学识无热诚之人也.虽然,以中国之大,其人之有学识有热诚 能愈于李鸿章者几何?十九世纪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则吾辈亦安得不指鹿为马, 聊自解嘲,翘李鸿章以示于世界曰:此我国之英雄也.呜呼!亦适成为我国之英雄而已矣,亦适 成为我国十 ...

  • 观[甲午风云]有感作文500字
  • 观<甲午风云>有感 近日,在学校的要求下,我等观看了历史题材电影<甲午风云>,对其中英勇无畏的气概颇有感受. 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上,清政府的懦弱行为所处可见,这为日本人挑拨时段提供了一个机会.<甲午风云>这一部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们威武 ...

  • 读者有感作文800字
  • <读者>有感 在学生时代,<读者>是我的"宠物".其实,与其说是我喜欢,倒不如说是"大众情人".刚参加工作的那些年,经常会到学校阅览室,拿一本最新的<读者>,找个座位,安静的阅读起来,但后来,不知是由于忙了还是由于玩的东西太 ...

  • 读[甲午战争]有感作文700字
  •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9月17日,,海战爆发了.北洋舰队在水师提督丁汝昌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较量.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最为突出.这时丁汝昌所乘的"定远"号不幸中弹,帅旗被击落,丁汝昌负了重伤.邓世昌见帅旗受损,北洋舰失去了统一的指 ...

  •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作文3900字
  • 通州区潞州中学贾楠继教编号 美国学者费正清先生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生前一直领导着美国的中国问题学术研究,曾经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有关中国历史方面的学术著作.费正清先生的作品博学而不拘泥于传统历史的叙事方法,有着"精警生动的文笔,得心应手的叙述,熨贴入微的观察",对中 ...

  • 我的奋斗-曾国藩家书有感作文1000字
  • 时下,在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想静下心来研习一段文字是种奢求,然而当我遇到<曾国藩家书>时改变了这种现状.我始终相信读书也有如爱情般的一见钟情,难以割舍. 谈及曾国藩其人,争议颇多,他镇压太平天国也好,是地主阶级的卫道士也罢,后人自有一番评论,笔者不想纠结于此.因为上述内容与本文无关.如果说曾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