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汉语言文学11级周勇勇 201101070741
【摘要】《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该作品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中,他成为了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精神分析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以简单的故事情节、极短的篇幅表现出了多层次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理论对《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进行分析,以发掘海明威的精神世界,探寻海明威如何将他的无意识通过语言的曲折方式寄予这部小说中。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论、本能论和梦的理论,其中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一种划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这三者共同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中,但无意识是心理更为原始的领域。正如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精神分析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意识的压抑力量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力量互相冲突互相妥协的结果。压抑的力量和被压抑的力量同时存在于人的身上,睡梦中这两种力量也同样存在,但睡眠中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比不同于白天。在睡眠中,前者的力量相对于白天较弱,而后者则相对强一些。因此在梦中,人们在白日中因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原因而受到压抑的欲望可以得到宣泄,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得到欲望的满足。无意识的冲动是梦的真正创作者,为梦的构成提供所需要的心理能量。但由于意识对欲望仍有抑制作用,无意识的愿望一般不会在梦中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能以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出现。因此,梦可以说是无意识愿望的伪装,是无意识的象征性满足。
二.精神分析学与文学艺术
精神分析学从创立伊始就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开辟了新的视野。精神分析学之后的文学评论不再拘泥于意识和常规的心理结构,而是越过意识层,向无意识层掘进,把目光投向更
为广阔的艺术描写的心理世界。
弗洛伊德的文学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仅管弗洛伊德的有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三.海明威及《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
海明威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去过很多地方,了解很多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也使其作品充满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气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对于战争的了解是深刻的,反战的情绪和悲观主义更是在其某些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而在他人生经历中,特别是他的记者生涯,记者的取材、摄影、采访、写稿等等特点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映射出来。海明威的不少作品都是以简单的故事形式、简单的陈述语气,传达给读者的却是不简单的感受。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 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
四.《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精神世界的理想国
小说家的语言世界是其外化的精神世界,小说也就是小说家精神王国的透明体。与以往许多作品不同的是,《老人与海》的故事并非海明威亲身经历,因此,如果从精神经历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可能会更好地理解海明威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与小说的深层含义。阅读《老人与海》过程中,细心的读者总能从老人身上看到海明威的影子。老人的形象既与以往的“硬汉”形象一脉相承,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有人认为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只是四肢发达,头脑却过于简单。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善于思索,是更为成熟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其实早在海明威创作这部作品的十多年之前就出现了。他将其搁置多年的原因是他没有找到写作的“感觉”,或者说,没有找到创作素材的切入点。而在十多年后,这个写作的契机正好出现了。《过河如林》遭到评论界的一片恶评,要强的海明威想必对批评是很不服气的,但在一片批评声中,海明威只能把自己的不服气抑制住,把这种争强的欲望及对福克纳的妒火压抑在无意识中。在创作《老人与海》时,海明威的这种无意识正好找到了发泄口。透过语言,我们从小说中老人的身上窥探到了海明威的无意识。所以老人身上处处体现了一股不服输、不言败的劲头。
小说中的马林鱼是通往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另一条重要通道。马林鱼虽然站在了老人的对立面上,然而海明威并没将其定位为老人真正意义上的敌人,而是在其身上赋予与老人相同的特质:坚忍不拔、不轻言败。马林鱼与老人进行了三天三夜马拉松式的搏斗,老人,或者说海明威,对马林鱼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将其视为同类。借老人之口,海明威表达了这种惺惺相惜之情。他对马林鱼的描写也不吝笔墨,称“他是一条那样沉着、健壮的鱼,似乎是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的”。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喜欢以强者和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的形象。当海明威开始迈向暮年时,海明威的内心世界产生了精神上的危机和焦虑。马林鱼身上折射出的正是海明威无意识中对强者的崇敬与对力量的追求,它是海明威对现实生活缺失的一种想象性、替代性补偿,他借此获得了情感的宣泄和精神上的某种平衡。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在睡眠中,意识对无意识的压抑力量要减弱,所以白天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会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在梦中。因此,小说中一再出现在老人梦中的狮子,不过是海明威无意识中对力量的一种渴望。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时已过半百,加上此前《过河如林》的失败,预示着海明威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创作上的确在走下坡路。很自然地,他在无意识中渴望恢复年青时那种旺盛的精力。这种渴望经过伪装,便在他的梦中以“狮子”的形象隐秘地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何老人说“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了狮子”。而小说以老人再次梦见狮子结尾,也体现了海明威无意识中的一种欲望,他意欲向世界宣告自己仍然英雄不减当年,仍然是一个强者,只不过这种欲望是以梦的伪装出现。
尽管海明威拒绝接受失败,但他应该认识到英雄总有迟暮的一天,人毕竟无法抗拒自然规律。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却沉着冷静,说出了“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正是海明威欲望的升华。身体可以被毁灭,而精神却可立于不败之地。无法维持体能上的强者形象,那么便要成为精神上的强者。至此,海明威对胜利的欲望通过《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得到了补偿与满足。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老人与海》描绘出的场景近似于海明威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国。在海明威所建构的这个理想国里,他自己是不可战败的。人无法违背自然规律,不管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曾经多么耀眼夺目、受人敬仰,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不得不从神坛上走下来。他在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中,从精神上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所以,海明威尽管承认你可以毁灭他,但他却仍然可以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明威解决了自身的精神危机问题,为自己的精神危机找到了一条出路。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老人与海》是当时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外化。这部作品既是海明威对因《过河如林》受到的批评的反击,也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思索。在小说中,他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虽然他不得不接受因年老而带来的身体上的衰退,以及这种身体的衰退给其文学创作带来影响的现实,但他仍然可以拥有精神上的力量,成为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影的主要情节是一位爷爷给生病的孩子讲述的故事。一个孩子生病了,为了哄他开心,爷爷讲起了他家代代相传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公主和一个青年恋爱了。青年出海游历,却命丧海盗手中,公主从此不再相信真爱。五年之后,公主要嫁给一位王子,虽然公主不爱他,可是她并不介意。在一次骑马的时候,公主被王子雇佣的三个人劫走了,目的是挑起一场战争。三个人中有两个好人,一位是剑客,一位是巨人。有一个男人在后面追赶这三个人,随后一一打败了他们三个,救走了公主。男人杀死了头目,但是没有杀那两个好人。公主发现,搭救她的男人就是以前的真爱——那位青年,原来他并没有死。王子找到了他们,领回了公主,青年却被抓了起来。公主不想嫁给他,王子很生气,于是将青年折磨的快要死了。这时,劫走公主的两个好人又相遇了,剑客从巨人口中得知杀父仇人的讯息,原来自己的杀父仇人就是王子的帮手。剑客决定去复仇,为了寻求帮助,他们救活了青年。于是,三个人攻入王子的城堡,救回了公主,剑客也报了杀父之仇。故事在公主与青年的热吻中结束。
这是一部有着商业片素质的童话故事。故事里面包含了商业片的各种元素,就像爷爷说的那样:剑术、搏击、拷问、报仇、巨人、怪物、追捕、逃跑、真爱、奇迹等等,一应俱全。堪称好莱坞卖座大片商业元素的集大成者。而且,这些元素还包含在王子、公主这样的故事架构下,宛如儿时看到、听到的童话一般,这样好看的故事,能不吸引人吗? 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有着这些元素,但是并没有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为什么?因为他们大多流于俗套,按照惯常的套路来叙述剧情,怎么能不平庸?本片确有不同,虽然同样运用这些元素,同样有着俗套的坏人、好人、王子、公主之类的设定,但是它有着新颖的看点。比如电影的对白,有着恶搞的风格,各种古装片里不常见的用词在本片列频频出现;再比如,两位剑客之间的比武,没有凶狠的恶斗,没有激烈的厮杀,只是以礼相待、点到为止;还比如,神秘的巫师也不是那么的神秘,反倒是一对疯疯癫癫的老夫妻,等等。其实,也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恶搞片,只不过没有Monty Python的恶搞电影那么极端而已。总的来说,本片即使俗也俗得有特点,俗得新鲜。
虽然本片有些恶搞,但是人物设定以及基本故事线还是延续了欧美人的传统童话模式。主要人物都是典型性的童话人物:善良、美丽的公主,英俊潇洒的年轻人,邪恶的王子和他的帮手,善良的朋友,怪异的巫师,以及王子手下一堆堆笨笨的手下。剧情也是英雄救美人、美人为爱牺牲、男人之间的友情、为家人复仇、奇迹拯救生命等等这类欧美经典的故事模式。看着电影,我就不禁想到小时候看过的那些欧美童话,勾起了我的回忆。本片的故事即是对那些童话的致敬,也是对它们的延续,是现代人对它们的一种回忆。
既然是对以前的童话致敬、怀旧,那它的主题也如同以前的童话一样,宣扬着适合孩子们的价值观:坚强、勇敢、邪不胜正、好人有好报等等,以及本片重点强调的——真爱。我们就像电影中的孩子一样,最开始会注意紧张的剧情、曲折的情节。在故事的进行中,我们渐渐被男女主角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即使接吻也不在乎了。本片的故事,就是真爱的故事。
电影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那个年代来说,场景、规模、特效来说已经不错了。不过现在来看,显得有些简陋。尤其是那段与怪兽搏斗的场景,很明显那个怪兽是人装扮的,看起来太假了。我在怪兽的身上都看出了人的脚,真映衬了那句成语“露出马脚”。影片的服装、布景、道具跟现在的电影比较起来,也逊色很多,甚至都不如今年很火的美剧《权力的游戏》豪华。不过,电影的看点也不在这里,只要情节好看,能给观众带来触动就够了。
本片的演员里,现在只有女主角Robin Wright 比较知名,其他演员都已经平庸。Robin Wright 在本片里就是公主的化身,年轻、漂亮,而且还是金发,符合欧美人心中的完美公主形象。只可惜她的戏份太少,在本片里她就是一个大花瓶。本片真正的戏份在男主角Cary Elwes 身上,不过我感觉在本片里他并不帅。大概这就是亚洲人与欧美人的审美差异吧。 总的来说,编导通过这部影片用现代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好看、风趣,又蕴含感情,是一部佳片。不过在豆瓣上对本片的评价并不高,我可以理解。不喜欢本片的人,大概都是失去童心的人。他们心态太浮躁,难以理解纯真的感情,适合看《变形金刚》之类的视觉大片。
从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分析《老人与海》
汉语言文学11级周勇勇 201101070741
【摘要】《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该作品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中,他成为了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精神分析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以简单的故事情节、极短的篇幅表现出了多层次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理论对《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进行分析,以发掘海明威的精神世界,探寻海明威如何将他的无意识通过语言的曲折方式寄予这部小说中。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论、本能论和梦的理论,其中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一种划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这三者共同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中,但无意识是心理更为原始的领域。正如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指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精神分析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关于“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意识的压抑力量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力量互相冲突互相妥协的结果。压抑的力量和被压抑的力量同时存在于人的身上,睡梦中这两种力量也同样存在,但睡眠中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比不同于白天。在睡眠中,前者的力量相对于白天较弱,而后者则相对强一些。因此在梦中,人们在白日中因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原因而受到压抑的欲望可以得到宣泄,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得到欲望的满足。无意识的冲动是梦的真正创作者,为梦的构成提供所需要的心理能量。但由于意识对欲望仍有抑制作用,无意识的愿望一般不会在梦中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能以伪装的形式在梦中出现。因此,梦可以说是无意识愿望的伪装,是无意识的象征性满足。
二.精神分析学与文学艺术
精神分析学从创立伊始就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开辟了新的视野。精神分析学之后的文学评论不再拘泥于意识和常规的心理结构,而是越过意识层,向无意识层掘进,把目光投向更
为广阔的艺术描写的心理世界。
弗洛伊德的文学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仅管弗洛伊德的有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三.海明威及《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
海明威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去过很多地方,了解很多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也使其作品充满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气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对于战争的了解是深刻的,反战的情绪和悲观主义更是在其某些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而在他人生经历中,特别是他的记者生涯,记者的取材、摄影、采访、写稿等等特点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映射出来。海明威的不少作品都是以简单的故事形式、简单的陈述语气,传达给读者的却是不简单的感受。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 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
四.《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精神世界的理想国
小说家的语言世界是其外化的精神世界,小说也就是小说家精神王国的透明体。与以往许多作品不同的是,《老人与海》的故事并非海明威亲身经历,因此,如果从精神经历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可能会更好地理解海明威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与小说的深层含义。阅读《老人与海》过程中,细心的读者总能从老人身上看到海明威的影子。老人的形象既与以往的“硬汉”形象一脉相承,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有人认为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只是四肢发达,头脑却过于简单。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善于思索,是更为成熟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其实早在海明威创作这部作品的十多年之前就出现了。他将其搁置多年的原因是他没有找到写作的“感觉”,或者说,没有找到创作素材的切入点。而在十多年后,这个写作的契机正好出现了。《过河如林》遭到评论界的一片恶评,要强的海明威想必对批评是很不服气的,但在一片批评声中,海明威只能把自己的不服气抑制住,把这种争强的欲望及对福克纳的妒火压抑在无意识中。在创作《老人与海》时,海明威的这种无意识正好找到了发泄口。透过语言,我们从小说中老人的身上窥探到了海明威的无意识。所以老人身上处处体现了一股不服输、不言败的劲头。
小说中的马林鱼是通往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另一条重要通道。马林鱼虽然站在了老人的对立面上,然而海明威并没将其定位为老人真正意义上的敌人,而是在其身上赋予与老人相同的特质:坚忍不拔、不轻言败。马林鱼与老人进行了三天三夜马拉松式的搏斗,老人,或者说海明威,对马林鱼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将其视为同类。借老人之口,海明威表达了这种惺惺相惜之情。他对马林鱼的描写也不吝笔墨,称“他是一条那样沉着、健壮的鱼,似乎是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的”。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喜欢以强者和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的形象。当海明威开始迈向暮年时,海明威的内心世界产生了精神上的危机和焦虑。马林鱼身上折射出的正是海明威无意识中对强者的崇敬与对力量的追求,它是海明威对现实生活缺失的一种想象性、替代性补偿,他借此获得了情感的宣泄和精神上的某种平衡。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在睡眠中,意识对无意识的压抑力量要减弱,所以白天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冲动和欲望会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在梦中。因此,小说中一再出现在老人梦中的狮子,不过是海明威无意识中对力量的一种渴望。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时已过半百,加上此前《过河如林》的失败,预示着海明威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创作上的确在走下坡路。很自然地,他在无意识中渴望恢复年青时那种旺盛的精力。这种渴望经过伪装,便在他的梦中以“狮子”的形象隐秘地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何老人说“如今梦中主要只剩下了狮子”。而小说以老人再次梦见狮子结尾,也体现了海明威无意识中的一种欲望,他意欲向世界宣告自己仍然英雄不减当年,仍然是一个强者,只不过这种欲望是以梦的伪装出现。
尽管海明威拒绝接受失败,但他应该认识到英雄总有迟暮的一天,人毕竟无法抗拒自然规律。而《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却沉着冷静,说出了“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正是海明威欲望的升华。身体可以被毁灭,而精神却可立于不败之地。无法维持体能上的强者形象,那么便要成为精神上的强者。至此,海明威对胜利的欲望通过《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得到了补偿与满足。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老人与海》描绘出的场景近似于海明威精神世界中的理想国。在海明威所建构的这个理想国里,他自己是不可战败的。人无法违背自然规律,不管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曾经多么耀眼夺目、受人敬仰,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不得不从神坛上走下来。他在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的思索中,从精神上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所以,海明威尽管承认你可以毁灭他,但他却仍然可以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明威解决了自身的精神危机问题,为自己的精神危机找到了一条出路。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老人与海》是当时海明威精神世界的外化。这部作品既是海明威对因《过河如林》受到的批评的反击,也是对自己生活中身体和创作才能走向衰退的现实思索。在小说中,他建构了自己精神世界的理想国,虽然他不得不接受因年老而带来的身体上的衰退,以及这种身体的衰退给其文学创作带来影响的现实,但他仍然可以拥有精神上的力量,成为精神上永恒的胜利者。
影的主要情节是一位爷爷给生病的孩子讲述的故事。一个孩子生病了,为了哄他开心,爷爷讲起了他家代代相传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公主和一个青年恋爱了。青年出海游历,却命丧海盗手中,公主从此不再相信真爱。五年之后,公主要嫁给一位王子,虽然公主不爱他,可是她并不介意。在一次骑马的时候,公主被王子雇佣的三个人劫走了,目的是挑起一场战争。三个人中有两个好人,一位是剑客,一位是巨人。有一个男人在后面追赶这三个人,随后一一打败了他们三个,救走了公主。男人杀死了头目,但是没有杀那两个好人。公主发现,搭救她的男人就是以前的真爱——那位青年,原来他并没有死。王子找到了他们,领回了公主,青年却被抓了起来。公主不想嫁给他,王子很生气,于是将青年折磨的快要死了。这时,劫走公主的两个好人又相遇了,剑客从巨人口中得知杀父仇人的讯息,原来自己的杀父仇人就是王子的帮手。剑客决定去复仇,为了寻求帮助,他们救活了青年。于是,三个人攻入王子的城堡,救回了公主,剑客也报了杀父之仇。故事在公主与青年的热吻中结束。
这是一部有着商业片素质的童话故事。故事里面包含了商业片的各种元素,就像爷爷说的那样:剑术、搏击、拷问、报仇、巨人、怪物、追捕、逃跑、真爱、奇迹等等,一应俱全。堪称好莱坞卖座大片商业元素的集大成者。而且,这些元素还包含在王子、公主这样的故事架构下,宛如儿时看到、听到的童话一般,这样好看的故事,能不吸引人吗? 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有着这些元素,但是并没有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为什么?因为他们大多流于俗套,按照惯常的套路来叙述剧情,怎么能不平庸?本片确有不同,虽然同样运用这些元素,同样有着俗套的坏人、好人、王子、公主之类的设定,但是它有着新颖的看点。比如电影的对白,有着恶搞的风格,各种古装片里不常见的用词在本片列频频出现;再比如,两位剑客之间的比武,没有凶狠的恶斗,没有激烈的厮杀,只是以礼相待、点到为止;还比如,神秘的巫师也不是那么的神秘,反倒是一对疯疯癫癫的老夫妻,等等。其实,也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恶搞片,只不过没有Monty Python的恶搞电影那么极端而已。总的来说,本片即使俗也俗得有特点,俗得新鲜。
虽然本片有些恶搞,但是人物设定以及基本故事线还是延续了欧美人的传统童话模式。主要人物都是典型性的童话人物:善良、美丽的公主,英俊潇洒的年轻人,邪恶的王子和他的帮手,善良的朋友,怪异的巫师,以及王子手下一堆堆笨笨的手下。剧情也是英雄救美人、美人为爱牺牲、男人之间的友情、为家人复仇、奇迹拯救生命等等这类欧美经典的故事模式。看着电影,我就不禁想到小时候看过的那些欧美童话,勾起了我的回忆。本片的故事即是对那些童话的致敬,也是对它们的延续,是现代人对它们的一种回忆。
既然是对以前的童话致敬、怀旧,那它的主题也如同以前的童话一样,宣扬着适合孩子们的价值观:坚强、勇敢、邪不胜正、好人有好报等等,以及本片重点强调的——真爱。我们就像电影中的孩子一样,最开始会注意紧张的剧情、曲折的情节。在故事的进行中,我们渐渐被男女主角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即使接吻也不在乎了。本片的故事,就是真爱的故事。
电影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那个年代来说,场景、规模、特效来说已经不错了。不过现在来看,显得有些简陋。尤其是那段与怪兽搏斗的场景,很明显那个怪兽是人装扮的,看起来太假了。我在怪兽的身上都看出了人的脚,真映衬了那句成语“露出马脚”。影片的服装、布景、道具跟现在的电影比较起来,也逊色很多,甚至都不如今年很火的美剧《权力的游戏》豪华。不过,电影的看点也不在这里,只要情节好看,能给观众带来触动就够了。
本片的演员里,现在只有女主角Robin Wright 比较知名,其他演员都已经平庸。Robin Wright 在本片里就是公主的化身,年轻、漂亮,而且还是金发,符合欧美人心中的完美公主形象。只可惜她的戏份太少,在本片里她就是一个大花瓶。本片真正的戏份在男主角Cary Elwes 身上,不过我感觉在本片里他并不帅。大概这就是亚洲人与欧美人的审美差异吧。 总的来说,编导通过这部影片用现代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好看、风趣,又蕴含感情,是一部佳片。不过在豆瓣上对本片的评价并不高,我可以理解。不喜欢本片的人,大概都是失去童心的人。他们心态太浮躁,难以理解纯真的感情,适合看《变形金刚》之类的视觉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