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无奈,让我学会了逞强,习惯了伪装 想哭的时候,我会闭上眼睛不让它流泪。 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会静静的想着某人。 伤心的时候,我会找个地方静静的发呆,然后告诉自己,要坚强。 难过的时候,我会
伪装自己,对别人笑。
失败的时候,尽管已无力也要爬起来,我会告诉别人我很坚强。 失落的时候,我会笑
着对自己说,没事的。
我不会太容易相信别人的话,那只是哄我的谎言。 这个社会冷默惯了,谁都不会因为我而怎样,或许有那么一个。 脸上依旧保持着那一
抹自信的微笑,
在别人看来我是没有烦恼的,总是微笑着。 那样的笑,多了一丝纠结,多了一些无奈,谁又能懂? 总是莫名其妙的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发呆,怀念一些人一
些事。
突然发觉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是我隔绝了他们还是他们隔绝了我, 脸上虚伪的笑谁都看得见,心底的伤谁又能懂? 原来,我也学会了伪装
习惯了冷漠就不会轻易热情, 习惯了安静就不会轻易开口, 习惯了退让就不会轻易去争取„ 可我到底习惯了什么? 好像是习惯了沉默
好像是习惯了孤独 好像是习惯了不快乐
好像是习惯了伪装自己。
曾以为自己的朋友很多,蓦然回首曾经的一些朋友已所剩无几了,只有我还在原地徘徊。 也许是我的安静让朋友们陌生了, 也许是我的沉默让朋友们不再常联系了, 也许„
那些也许,只因我„
„„
何时起?
我也总是情不自禁的忧伤„ 于是慢慢学会了掩藏
因为不想被人再刺伤所以渐渐的学会了伪装。 „„
何时起?喜欢黑夜的到来, 因为在漆黑的夜里眼泪可以肆意的流出„不用担心会被别人看到„ 六年级:陈彦桦篇二: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是写作训练中最普
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记叙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景,组织语言材料,编写成文。一般说
来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要素,写作时要表达清楚。记人时,要
注意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和事迹等;叙事时要描写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前因后果等。
【写作指导】
叙事类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突出事件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写这类记叙文时
要做到:
①要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每一个字,明确要求我们写什么。 ②要精心选材。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意
义。
③重组材料,确定要点。要分清主次。主要材料要详写,对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④要学会推波助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 ,切忌平铺直叙。 ⑤要有真情实感。有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
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⑥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⑦人称统一、线索明确。记叙文可用? 你、我、他? 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你使用某
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⑧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般的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当
然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却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手段,只是,对它们的使用要特别慎
重,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必须用到时,也尽量简省笔墨。千万不能下笔滔滔,掩盖或
扭曲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让记叙文生动起来
记叙文的写作是容易的,但是写好是难的。如何让记叙文生动起来呢?
一、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章的根,也是学生写作的根基。当前“假
大空”的语言充斥着学生的作文,作文缺少真挚的情感,缺少现实的气息,写作似乎心灵无
关,与情绝缘。解决这种弊端,必须从育人的高度对待写作。具体来讲,是要实现下述三个
目标:
1、强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积累信息,训练思维。2、强调人格修养,以
作文来促做人,以做人来促作文。3、强化恰当的写作手法的使用,追求写作的方法意识。 写作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心灵抒写,因此,指导学生的作文也应该以心为主角,以情为媒
介,以生活为舞台。引导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伸展情感的触角,让情激荡于心胸,让理升
华在脑际,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总之,应该先培养学生一颗敏感而温柔的心,让生活感动
自己。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写作手法进行体悟,追求感动别人。写作课堂应该是
一个自由的平台,师生的心灵在这里碰撞,情感在这里交流,规律在这里形成。
二、写事要有点波澜。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
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
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1、悬念法。
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
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
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
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
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2、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 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
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
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
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
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巧合。
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
魅力。写作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变化性,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
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
示例:
或许,幸运之神真的眷顾那些执着的人。天有些暗了,中哥还在忙着打电话。“叮呤—”
间歇之余,电话响了。“中哥,中奖了,五百万的大奖!”电话那边的声音激动地有些发抖。
中哥脑中一片空白。
中哥特意挑了一件西装—也算古董了,激动万分地下楼,也不忘将柜中的衣物收拾起来,
顺手扔进了垃圾箱。终于到了彩票站门口,刚推开门,电话响了。 “喂,谁啊?”
“我。刚才忘记和你说了,愚人节快乐。” 此刻,彩票站的电视屏幕上,摇奖机正摇出一组陌生的数字??
三、巧用秘密。
每个人心里都有用一块最柔软、最敏感的地方,那里埋藏着不能轻易启齿的秘密。记叙
文的写作,如果能在这块地方挠上一挠或挖上一挖,肯定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
巧妙地利用秘密,包裹真情,结构谋篇,发酵生香,是写记叙文的好方法。 技巧点拨
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将人和事的关系处理得
最好,是一人一事的记叙文能否出彩的关键。
1、 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叙事是为了写人,叙事的语言每一句都是为表现人物的 性格品质、内心世界等服务的,所以,叙事的语言后面一定要注意随时穿插人 物描写
2、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的片段,一定要重点描写。
3、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渲染文章浓厚的氛围,可以起到余音缭绕的效果
【常见问题】
1. 要点不全。要点是否齐全通常决定文章的档次。书面表达要上档次,要点齐全是关键。
要点提示类书面表达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图作文则常会由于学生观察不细心等原因
遗漏要点。
2. 线索不清。有些短文条理混乱,主要原因是没有确定好写作线索。叙事类文章一般按
时间顺序来写。
3. 时态不明。叙事时时态混乱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叙事类记叙文所记的一般是过去
发生的事,原则上用过去时,有时也用现在时。
4. 主次不分。有些同学写作时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写出来的东西主题不突出,显得呆
板乏味。
【重点攻克】
一、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
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
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
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 面? 要略写,? 点? 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 面? 上的内容往往是
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 上的内容往往是文 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
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
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 绿叶映衬红花? 的作用。
二、如何过渡衔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
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
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 小零件? ,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三、如何设臵波澜跌宕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 ,记叙展开的过程讲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我们除了注意记叙顺序
的安排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虚实法如李乐薇的《我们空中楼阁》,实写小屋的风景,虚写寄托于小屋的生活志
趣。
(2)抑扬法如唐弢的《琐忆》,开头说鲁迅? 多疑? 、? 世故? 、? 脾气大? 、? 不容易接近? ,
这是? 抑? ,它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索。接下来讲述几个故事,通过故事表现鲁讯先生对
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的特点,以及他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
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的? 脾气? 和? 骂? ,这些都是? 扬? ,先抑后扬,很好地表现了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伟大人格。篇三:17. 记叙文中的人称篇(训练题) 记叙文中的人称
共2课时
【课题】记叙文中的人称;【主备教师】: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学生独立完成;第二课时:评讲;
【学习目标】
记叙文中的人称。
【学习重点、难点】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
【知识导学】
我们要把握好记叙文中的人称,首先要搞清楚人称的概念。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
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
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
“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
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
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
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和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一、把握叙述的角度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
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
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
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
的身份来叙述。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
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二、明白各种人称的优劣
1.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
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 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
“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
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
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
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
新装》。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
在阅读中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思
考作者对 人称的安排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我
们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更
有利于学习和考试。
【例题讲解】
零点降生的女孩
乔叶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
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
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
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
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
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
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
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母亲怔住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
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
不过, 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
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
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八年之后, 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
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 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郑重地告
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
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
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
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从那一刻起, 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 是
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 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
机会, 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
用自己的双手, 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 (选自《幸运之泉》,有改动)
【阅读思考】
1.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用第几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2.第五段中“我哭了”的原因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
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4. 5.
【阅读训练】
倔犟的仙人掌
白小云
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的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
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
人掌仔细地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她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
两盆,准备一起买。
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
着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
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得心里不安,
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
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
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 ”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
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得有点南腔北调了。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
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
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
里咕噜得絮絮叨叨,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
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 有牙签吗?”他
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
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
这样被 硬硬地扯开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
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
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仙人掌。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
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
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
能长出根的。”
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
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
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
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探究练习】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女人挑了两盆嫁接仙人掌,准备买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人付钱买下,老头儿把扯断的仙人掌送给了她。
2.请你细读文章第八段的开头“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一句,根据女人的表现
猜测其心理,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写一段文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感受。
3.为什么文中女人觉得“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
4.文章最后两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5.
6.篇四:初中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专题训练(附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专题训练(附答案)
(一) 幸 福 铃 声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
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
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
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
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
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
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
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
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
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
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
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
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
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
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 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 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
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 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
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
谁都赶不上他。” ⑾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 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⑿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 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1.文中第②段详细写了我家境贫寒,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文章第③段的加横线处外,⑦⑩⑾三段还多次写见到了家乡的白桦林,这样写的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⑦⑩段加点的语句,可以看出父亲的心理。父亲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请说说
你的理解。
4.为什么文章将电话铃声说成是“幸福铃声”?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幸 福 的 坡 度
我们经常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体会到的也一定是他 人体会到的。其实,这在许多进修都有偏差,至少我从那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身上
看到了这一点。
那时,我们警队正和一所小学搞警民共建活动,小学生们每到周末就要自发 地到警队来打扫卫生,这让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几年领导一商量,也应该为学校做
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法制教育课是一个方面,但不够。后来一个民警说,学校距离马路挺
近的,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家长都很担心。于是我们就有了主意,设个助学岗,一
来可以保证学生过马路时的安全;二来,对那些在学校外抢小学生钱的大孩子也是个警示。 每天护送孩子们过马路,时间长了,与孩子家长也熟悉起来,基本上能认清 哪个小孩子是谁的。其中一个坐着残疾人手摇车的中年男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神情
有些落寞,只有在见到自己的孩子跑过来时,才豁然一笑。
后来,我知道他的孩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我问他,那个坐着轮椅 的是你爸爸吗?他点点头。我说,他行动不方便,你放学不可以自己回家吗? 男孩儿欲言又止,嘟着嘴道:他就在前边的福利厂工作呢。 我心里说,这小孩子,不知大人的难处。 初秋的雨总会在不经意间落下来。那天我们又提前到助学岗上执勤,在树下, 我见到了那位中年男子,披着雨衣,头露在外面,都淋湿了。见到我后,笑笑,说:“警
察同志,麻烦您一件事可以吗?” 我说:“您尽管说。”
他说:“孩子上学时没带雨具,你能帮我把这把伞送给他吗?你知道,家长 不让过止步线的,不然孩子会生气。” 我点点头道:“没问题。”
转身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对他说:“孩子这么大了,你行动又不方便,不 用每天来接他了吧。”
男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有些自豪地说:“哪里是我接他,是他接我了。” 我有些疑惑了。他接着解释道:“我回家的路上有个大上坡,每次走那里很 费力气的,孩子上学后,就对我说,爸爸,学校离你的工厂这么近,每天放学的时候,
咱们俩一起走吧,上坡时我推你。这一推就是三年。其实上一年级的时候,他那么小,又怎
么推得动?可孩子心里是怕累着爸爸呀。我怎么劝也劝不住,孩子在后面红着脸,喘着粗气
地推,我在前面用力地摇着,却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可你知道,其实我心里真是幸福极了。” 我的心里一酸,转过头去,说:“我去接他了。” 见到那小男孩,我蹲下身说,“今天叔叔和你一起推你爸爸回家,行不行?” 小男孩儿笑起来,“叔叔你开玩笑?” 我说:“警察不说假话,试试叔叔的力气吧。” 初秋的雨幕里,一个警察和一个打着鲜黄色雨伞的男孩,推着一辆手摇车在 爬坡。
那是一个幸福的坡度。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的加点词语“自豪”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二自然段提及设助学岗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3.体悟文中画曲线语句的内涵,想想“泪流满面”和“幸福极了”是否矛盾,为什么?
4.阅读文中两处描写秋雨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5、整体感知全文,链接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题“幸福的坡度”的理解。
(三)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
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
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
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
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
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
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
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
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本质
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活得糊涂
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真切,生活中便烦恼
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所以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着这个沉
重的布囊,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
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
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道理是什么?
2.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
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是怎样的?
3.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这是什么原因呢?
4.第十一、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
“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
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四)收 藏 幸 福
渐渐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渐渐地,人们一岁岁变老了。 何谓幸福?每个人自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虽然幸福的结局都是那样地皆大欢喜。幸福可
以漾在脸上,幸福也可以写在心里,当幸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幸福是灼人的。 为什么幸福是灼人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力量,是千锤百炼之后提升出来的一种力量。一
种踏遍阴森荆棘的勇气,一种翻越陡峭山崖的气魄,一种走过血雨腥风的从容,一种透析人
生苦短的姿态。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黄昏的一刻,在天地交会中画出美丽的宁静之
弧,又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因此,幸福,其实是妙不可言的。 幸福的妙不可言在于幸福不是轻易得来的,就像从前一首歌中所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
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任何美丽的鲜花都始于一粒被人忘却的种子,幸福是创造的过程, 幸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征程。 有人说,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喝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穿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
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喜欢一个陌生人,或者,对着镜子微微一笑? ? 这浅浅的感觉,
我更愿意称之为“开心”,因为它们是瞬间展露的,或是此时彼刻的。而幸福,是有深度的,
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 因此———
幸福是伪装不出来的,幸福更不是攀比出来的,幸福是用来品尝的,就像面对一道人的
佳肴,十个人的味蕾会品出十种不同的滋味。
现实的无奈,让我学会了逞强,习惯了伪装 想哭的时候,我会闭上眼睛不让它流泪。 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会静静的想着某人。 伤心的时候,我会找个地方静静的发呆,然后告诉自己,要坚强。 难过的时候,我会
伪装自己,对别人笑。
失败的时候,尽管已无力也要爬起来,我会告诉别人我很坚强。 失落的时候,我会笑
着对自己说,没事的。
我不会太容易相信别人的话,那只是哄我的谎言。 这个社会冷默惯了,谁都不会因为我而怎样,或许有那么一个。 脸上依旧保持着那一
抹自信的微笑,
在别人看来我是没有烦恼的,总是微笑着。 那样的笑,多了一丝纠结,多了一些无奈,谁又能懂? 总是莫名其妙的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发呆,怀念一些人一
些事。
突然发觉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是我隔绝了他们还是他们隔绝了我, 脸上虚伪的笑谁都看得见,心底的伤谁又能懂? 原来,我也学会了伪装
习惯了冷漠就不会轻易热情, 习惯了安静就不会轻易开口, 习惯了退让就不会轻易去争取„ 可我到底习惯了什么? 好像是习惯了沉默
好像是习惯了孤独 好像是习惯了不快乐
好像是习惯了伪装自己。
曾以为自己的朋友很多,蓦然回首曾经的一些朋友已所剩无几了,只有我还在原地徘徊。 也许是我的安静让朋友们陌生了, 也许是我的沉默让朋友们不再常联系了, 也许„
那些也许,只因我„
„„
何时起?
我也总是情不自禁的忧伤„ 于是慢慢学会了掩藏
因为不想被人再刺伤所以渐渐的学会了伪装。 „„
何时起?喜欢黑夜的到来, 因为在漆黑的夜里眼泪可以肆意的流出„不用担心会被别人看到„ 六年级:陈彦桦篇二: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是写作训练中最普
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记叙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景,组织语言材料,编写成文。一般说
来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要素,写作时要表达清楚。记人时,要
注意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和事迹等;叙事时要描写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前因后果等。
【写作指导】
叙事类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突出事件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写这类记叙文时
要做到:
①要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每一个字,明确要求我们写什么。 ②要精心选材。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意
义。
③重组材料,确定要点。要分清主次。主要材料要详写,对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④要学会推波助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 ,切忌平铺直叙。 ⑤要有真情实感。有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
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⑥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⑦人称统一、线索明确。记叙文可用? 你、我、他? 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你使用某
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⑧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般的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当
然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却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手段,只是,对它们的使用要特别慎
重,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必须用到时,也尽量简省笔墨。千万不能下笔滔滔,掩盖或
扭曲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让记叙文生动起来
记叙文的写作是容易的,但是写好是难的。如何让记叙文生动起来呢?
一、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章的根,也是学生写作的根基。当前“假
大空”的语言充斥着学生的作文,作文缺少真挚的情感,缺少现实的气息,写作似乎心灵无
关,与情绝缘。解决这种弊端,必须从育人的高度对待写作。具体来讲,是要实现下述三个
目标:
1、强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积累信息,训练思维。2、强调人格修养,以
作文来促做人,以做人来促作文。3、强化恰当的写作手法的使用,追求写作的方法意识。 写作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心灵抒写,因此,指导学生的作文也应该以心为主角,以情为媒
介,以生活为舞台。引导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伸展情感的触角,让情激荡于心胸,让理升
华在脑际,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总之,应该先培养学生一颗敏感而温柔的心,让生活感动
自己。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写作手法进行体悟,追求感动别人。写作课堂应该是
一个自由的平台,师生的心灵在这里碰撞,情感在这里交流,规律在这里形成。
二、写事要有点波澜。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
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
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1、悬念法。
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
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
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
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
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2、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 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
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
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
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
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巧合。
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
魅力。写作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变化性,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
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
示例:
或许,幸运之神真的眷顾那些执着的人。天有些暗了,中哥还在忙着打电话。“叮呤—”
间歇之余,电话响了。“中哥,中奖了,五百万的大奖!”电话那边的声音激动地有些发抖。
中哥脑中一片空白。
中哥特意挑了一件西装—也算古董了,激动万分地下楼,也不忘将柜中的衣物收拾起来,
顺手扔进了垃圾箱。终于到了彩票站门口,刚推开门,电话响了。 “喂,谁啊?”
“我。刚才忘记和你说了,愚人节快乐。” 此刻,彩票站的电视屏幕上,摇奖机正摇出一组陌生的数字??
三、巧用秘密。
每个人心里都有用一块最柔软、最敏感的地方,那里埋藏着不能轻易启齿的秘密。记叙
文的写作,如果能在这块地方挠上一挠或挖上一挖,肯定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
巧妙地利用秘密,包裹真情,结构谋篇,发酵生香,是写记叙文的好方法。 技巧点拨
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将人和事的关系处理得
最好,是一人一事的记叙文能否出彩的关键。
1、 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叙事是为了写人,叙事的语言每一句都是为表现人物的 性格品质、内心世界等服务的,所以,叙事的语言后面一定要注意随时穿插人 物描写
2、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的片段,一定要重点描写。
3、一人一事的记叙文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渲染文章浓厚的氛围,可以起到余音缭绕的效果
【常见问题】
1. 要点不全。要点是否齐全通常决定文章的档次。书面表达要上档次,要点齐全是关键。
要点提示类书面表达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图作文则常会由于学生观察不细心等原因
遗漏要点。
2. 线索不清。有些短文条理混乱,主要原因是没有确定好写作线索。叙事类文章一般按
时间顺序来写。
3. 时态不明。叙事时时态混乱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叙事类记叙文所记的一般是过去
发生的事,原则上用过去时,有时也用现在时。
4. 主次不分。有些同学写作时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写出来的东西主题不突出,显得呆
板乏味。
【重点攻克】
一、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
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
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
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 面? 要略写,? 点? 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 面? 上的内容往往是
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 上的内容往往是文 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
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
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 绿叶映衬红花? 的作用。
二、如何过渡衔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
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
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 小零件? ,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三、如何设臵波澜跌宕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 ,记叙展开的过程讲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我们除了注意记叙顺序
的安排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虚实法如李乐薇的《我们空中楼阁》,实写小屋的风景,虚写寄托于小屋的生活志
趣。
(2)抑扬法如唐弢的《琐忆》,开头说鲁迅? 多疑? 、? 世故? 、? 脾气大? 、? 不容易接近? ,
这是? 抑? ,它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索。接下来讲述几个故事,通过故事表现鲁讯先生对
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的特点,以及他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
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的? 脾气? 和? 骂? ,这些都是? 扬? ,先抑后扬,很好地表现了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伟大人格。篇三:17. 记叙文中的人称篇(训练题) 记叙文中的人称
共2课时
【课题】记叙文中的人称;【主备教师】: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学生独立完成;第二课时:评讲;
【学习目标】
记叙文中的人称。
【学习重点、难点】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
【知识导学】
我们要把握好记叙文中的人称,首先要搞清楚人称的概念。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
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
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
“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
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
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
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和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一、把握叙述的角度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
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
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
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
的身份来叙述。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
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二、明白各种人称的优劣
1.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
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 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
“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
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
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
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
新装》。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
在阅读中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思
考作者对 人称的安排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我
们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更
有利于学习和考试。
【例题讲解】
零点降生的女孩
乔叶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
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
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
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
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
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
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
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母亲怔住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
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
不过, 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
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
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八年之后, 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
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 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郑重地告
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
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
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
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从那一刻起, 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 是
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 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
机会, 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
用自己的双手, 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 (选自《幸运之泉》,有改动)
【阅读思考】
1.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用第几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2.第五段中“我哭了”的原因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
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4. 5.
【阅读训练】
倔犟的仙人掌
白小云
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的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
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
人掌仔细地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她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
两盆,准备一起买。
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
着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
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得心里不安,
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
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
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 ”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
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得有点南腔北调了。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
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
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
里咕噜得絮絮叨叨,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
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 有牙签吗?”他
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
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
这样被 硬硬地扯开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
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
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仙人掌。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
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
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
能长出根的。”
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
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只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
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
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探究练习】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女人挑了两盆嫁接仙人掌,准备买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人付钱买下,老头儿把扯断的仙人掌送给了她。
2.请你细读文章第八段的开头“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一句,根据女人的表现
猜测其心理,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写一段文字来表现她的内心感受。
3.为什么文中女人觉得“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
4.文章最后两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5.
6.篇四:初中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专题训练(附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专题训练(附答案)
(一) 幸 福 铃 声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
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
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
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
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
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
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
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
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
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
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
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
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
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
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 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 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
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 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
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
谁都赶不上他。” ⑾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 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⑿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 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1.文中第②段详细写了我家境贫寒,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文章第③段的加横线处外,⑦⑩⑾三段还多次写见到了家乡的白桦林,这样写的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⑦⑩段加点的语句,可以看出父亲的心理。父亲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请说说
你的理解。
4.为什么文章将电话铃声说成是“幸福铃声”?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幸 福 的 坡 度
我们经常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体会到的也一定是他 人体会到的。其实,这在许多进修都有偏差,至少我从那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身上
看到了这一点。
那时,我们警队正和一所小学搞警民共建活动,小学生们每到周末就要自发 地到警队来打扫卫生,这让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几年领导一商量,也应该为学校做
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法制教育课是一个方面,但不够。后来一个民警说,学校距离马路挺
近的,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家长都很担心。于是我们就有了主意,设个助学岗,一
来可以保证学生过马路时的安全;二来,对那些在学校外抢小学生钱的大孩子也是个警示。 每天护送孩子们过马路,时间长了,与孩子家长也熟悉起来,基本上能认清 哪个小孩子是谁的。其中一个坐着残疾人手摇车的中年男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神情
有些落寞,只有在见到自己的孩子跑过来时,才豁然一笑。
后来,我知道他的孩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我问他,那个坐着轮椅 的是你爸爸吗?他点点头。我说,他行动不方便,你放学不可以自己回家吗? 男孩儿欲言又止,嘟着嘴道:他就在前边的福利厂工作呢。 我心里说,这小孩子,不知大人的难处。 初秋的雨总会在不经意间落下来。那天我们又提前到助学岗上执勤,在树下, 我见到了那位中年男子,披着雨衣,头露在外面,都淋湿了。见到我后,笑笑,说:“警
察同志,麻烦您一件事可以吗?” 我说:“您尽管说。”
他说:“孩子上学时没带雨具,你能帮我把这把伞送给他吗?你知道,家长 不让过止步线的,不然孩子会生气。” 我点点头道:“没问题。”
转身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对他说:“孩子这么大了,你行动又不方便,不 用每天来接他了吧。”
男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有些自豪地说:“哪里是我接他,是他接我了。” 我有些疑惑了。他接着解释道:“我回家的路上有个大上坡,每次走那里很 费力气的,孩子上学后,就对我说,爸爸,学校离你的工厂这么近,每天放学的时候,
咱们俩一起走吧,上坡时我推你。这一推就是三年。其实上一年级的时候,他那么小,又怎
么推得动?可孩子心里是怕累着爸爸呀。我怎么劝也劝不住,孩子在后面红着脸,喘着粗气
地推,我在前面用力地摇着,却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可你知道,其实我心里真是幸福极了。” 我的心里一酸,转过头去,说:“我去接他了。” 见到那小男孩,我蹲下身说,“今天叔叔和你一起推你爸爸回家,行不行?” 小男孩儿笑起来,“叔叔你开玩笑?” 我说:“警察不说假话,试试叔叔的力气吧。” 初秋的雨幕里,一个警察和一个打着鲜黄色雨伞的男孩,推着一辆手摇车在 爬坡。
那是一个幸福的坡度。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的加点词语“自豪”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二自然段提及设助学岗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3.体悟文中画曲线语句的内涵,想想“泪流满面”和“幸福极了”是否矛盾,为什么?
4.阅读文中两处描写秋雨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5、整体感知全文,链接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题“幸福的坡度”的理解。
(三)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
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
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
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
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
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
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
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
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本质
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活得糊涂
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真切,生活中便烦恼
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所以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着这个沉
重的布囊,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
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
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道理是什么?
2.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
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是怎样的?
3.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这是什么原因呢?
4.第十一、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
“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
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四)收 藏 幸 福
渐渐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渐渐地,人们一岁岁变老了。 何谓幸福?每个人自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虽然幸福的结局都是那样地皆大欢喜。幸福可
以漾在脸上,幸福也可以写在心里,当幸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幸福是灼人的。 为什么幸福是灼人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力量,是千锤百炼之后提升出来的一种力量。一
种踏遍阴森荆棘的勇气,一种翻越陡峭山崖的气魄,一种走过血雨腥风的从容,一种透析人
生苦短的姿态。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黄昏的一刻,在天地交会中画出美丽的宁静之
弧,又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因此,幸福,其实是妙不可言的。 幸福的妙不可言在于幸福不是轻易得来的,就像从前一首歌中所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
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任何美丽的鲜花都始于一粒被人忘却的种子,幸福是创造的过程, 幸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征程。 有人说,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喝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穿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
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喜欢一个陌生人,或者,对着镜子微微一笑? ? 这浅浅的感觉,
我更愿意称之为“开心”,因为它们是瞬间展露的,或是此时彼刻的。而幸福,是有深度的,
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 因此———
幸福是伪装不出来的,幸福更不是攀比出来的,幸福是用来品尝的,就像面对一道人的
佳肴,十个人的味蕾会品出十种不同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