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作文作文10400字

初一作文

1

“一事一议”作文指导

“一事一议”的“事”是指: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幅漫画、一种说法等。

“一事一议”的“议”是指:从某一角度集中阐明自己的某一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每个人对材料的看法不同, 所以议论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1.文章开头首先要概述材料:(1)抓关键句和词语(2)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 2.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注意: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常采用陈述性的判断句。 例如:我认为……;我觉得……;我悟出了……;故事说明……等。

3. 议论分析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要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由此及彼。 4、可以回扣材料,收束全文。

“作弊”一席谈

考试临近,班里几个无聊的家伙又在谈论着各种作弊绝招。虽然听后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但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作弊”这个与考试似同胞兄弟的东西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学校中。

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有人作弊呢?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作弊的人无非是想得高分,自己光彩,老师表扬,父母也高兴。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怕考不好老师批,家长骂,棍棒加身,只好铤而走险,蒙混过关。考试作弊也叫“偷看”,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是件绝妙的事:平时痛痛快快地玩儿,考试只要稍稍用些心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得高分。作弊的人只知用“假分数”来满足一个暂时的虚荣心,却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小小的作弊虽不会使他变得十恶不赦,却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丑陋的种子。

且不说作弊被发现后,老师的失望,学校的处罚,还有其他同学的大眼、小眼,嗤之以鼻的态度;就算这次侥幸逃脱,你心里真就那么踏实吗?你能保证以后不会“东窗事发”吗?我曾记得,一个同学在他作弊后写下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几近崩溃。我怕见父母,怕见老师,也怕见朋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堪回首了。”

是啊,没有什么比拥有坦荡的心灵更令人欣慰,没有什么比愧疚不安和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让人痛苦的;用谎言换来的短暂虚荣终究是要破灭的。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会在工作和婚姻中作弊。当诚实的优良品质在一个国家无处立足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难道也要带上书本、纸条去作弊吗?骗老师、骗家长,到头来还不是骗自己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作弊,固然不对,可这能仅仅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和家长就不该负一些责任吗?有些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把“分数”看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同学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才去作弊的。这难道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反思吗?

再次奉劝各位同学:与其考试时费尽心机,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作弊”是一种麻醉剂,我们应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它。

△点评

本文通过对作弊成因的思考,分析作弊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说明作弊的不可取,呼吁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 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4、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 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 ”,“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

2

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 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 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 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 ”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

5、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 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 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 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6、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3

百看不厌

有这样—-幅漫画,龟兔赛跑。乌龟胜利后,为自己立了—个《龟兔赛跑》的石碑,碑文的内容是:它和兔子赛跑,兔子倚仗自己天生神速,路边睡觉,而乌龟自己坚持不懈,到达终点,取得胜利。乌龟天天把它背在背上,时时刻刻回头看着这块石碑,边看边自我陶醉,漫画的题目也由此而来——《百看不厌》。我们看后,不禁嘲笑乌龟, 但仔细想想,难道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骄傲自大的人还少吗?

在我们奋斗的道路上,嘲讽、迫害、挫折、贫困、病残„„这些打击也许都不能将我们征服。可是,有一个“敌人”却容易使我们不攻自溃、不战而降,那就是成功后的骄傲。骄傲使成功者得意忘形、固步自封,以至于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说“成功的考验比失败的考验更严峻”。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军,一举攻下了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但是,李白成和他的助手们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滋长了安享太平的麻痹思想,把几十万大军闲置于北京城内外,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最终丧失了胜利的成果。

建国初期,以赫赫战功肩负天津党政要职的刘青山、张子善却在敌人的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他们居功自傲,目无党纪国法。剥削治河民工,大肆挥霍浪费,勾结不法奸商,鲸吞国家巨额资财,由功臣蜕变为贪污要犯而被处决。

从这些铁证如山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前人留下的教训。一次成功只是争取更大成功的起点,而绝不是胜利的终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被眼前的成绩束缚,才能使前人的悲剧不被重新搬上历史的舞台。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并没有被头上的光环束缚,在取得了成就之后,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自己的领域里继续努力奋斗着。

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使她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名扬天下。在如此巨大的荣誉包围之中,居里夫人仍保持着十分冷静的头脑,把全部精力用于科学探索上。

试想,如果居里夫人在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洋洋自得,那她又怎能再次登上颁奖台? 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她认识到:只有谦虚的态度才能使她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乌龟正由于没有认识到“成功只属于过去”,所以他停住了前进的脚步,被自己千斤重的荣誉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面对未来的召唤,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自我,使自己从成功的光环中走出来,再接再厉,奋斗不息。

由重罚说起

在新加坡,一只上架销售的手提包,因未明码标价而被处以 5200元(相当于近3万元人民币)罚款,这是中央电视台 2008年 12月 10 日(正大综艺)告诉我们的事实。这样巨额的罚款,严厉得几乎今人难以置信,然而它又实实在在是真的。

或许会有人认为新加坡的法治未免太残酷。可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法治,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极大限度地抑制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不文朋现象,使得新加坡不仅以富裕著称,更以治安有序、文明礼貌、美丽卫生令人惊叹。我们不同于新加坡,我们自有自己的一系列法治主张与原则。但新加坡的上述经验却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法治的严厉,才有社会的安定与文明;只有对违法犯罪者严惩不贷,才能使守法者安居乐业。

这许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法制建设,中央和地方立法之多,平均几天就有一部。这是非常令人欣喜

和欣慰的。但也不可不注意到,我们有些地方在有些事情上,无论立法与司法,还远远不够严厉,致使法治很难形成应有的威慑力。以商品的明码标价而论,虽然有这方面的要求与规定,但又有多少人严守此规定?违者又有谁被重罚过?上海反暴利闹得轰轰烈烈,可日前看到公布反暴利的罚没款,总数也不过几十万元而已。或许是无暴利可反所致吧。倘是如此,那自然幸莫大焉。当然,相对于拐卖妇女儿童、走私贩私、贩毒吸毒、卖淫嫖娼、贪污受贿、制售假货等等严重犯罪问题,商品的是否明码标价,尚属“小事”,不提也罢。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披露:西安有人假办所谓“综合大学”,骗钱上百万元,数百名受骗学子云集西安无着无落。“访谈”表明,此骗局涉及不少为骗子提供种种方便的正牌大学、广告公司以及刊发不法广告的官方报社等等。可令人困惑的是,这么大的骗案,却居然很少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汉书》曾云“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敌法之所用易兄”。法律关系万民性命,其重要功能,在于禁止暴力与邪恶,使天下百姓得以平安生息。”法律只有使人慑于严酷而能警戒于卒后,其作用才能够充分显现。这些古训,都说明了法不严厉,则难以抑恶安良耳。正大。过去有句话说的:“对坏人的仁慈,就 是对人民的残忍。”

或曰:我们要向文明社会迈进,法律不宜过分严峻,应以教育感化、治病救人为要。此说自然不无道理,但教育感化难以“治病”时,严厉惩治则不可或缺。 【简评】

文章开篇举出事实,并写明出处,叙事简洁明了。接着进行议论,分析新加坡“残酷”的法治的重要作用。联系我国立法与司法还远远不够严厉,难以形成应有的威慑力。文章举商品明码标价和上海反暴利以及西安诈骗案的事实为例,说明我国执法不力。紧接着引用(汉书)说明司法的重要性。结语引出反面观点再强调严厉惩治不可或缺。文章采用“引、议、联、结”的一事一议基本结构,分析透彻,说服力强。

材料作文: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半,滚落了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然而,过了

一会儿,它又从原处开始,艰难地往上爬了。有两个人同时注意到这个情况,一个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呀!”另一个人说:“多蠢笨的小蚂蚁呀!”

谈“放弃”

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在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向上爬。爬到一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时它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了,但过了—会,它又沿着墙根向上爬。

看到这个故事,有很多人想到的是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不屈不饶的精神。然而人们是否想到,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失败之后,再循原路从头开始,其成功的机率能有多少? 再一次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却仍不能爬上墙头,达到目标,这样的努力,其意义又将有多大?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既然无数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何不选择放弃?选择“放弃”,乍一听是一个消极的主张,但举两个李子,试做一下比较。其一是近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史实;其二是在宋朝梁灏屡次科举不中,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在八十岁高龄考中状元的故事。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坐所周知,鲁迅先生立志救国,年青时东渡学医,但当他发现,无论他的医术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他济世救国的理想时,他毅然选择了放弃,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是放弃了不

4

能达到目标的努力方式。我们并不能说鲁迅先生不改从文学,他将一事无成,但我们可以肯定,以笔为刀的鲁迅唤醒麻木的意义远大于救治几名垂危的病人,虽然后者也是崇高而伟大的,但前者的意义在于挽救了民族的沉沦,更彻底也更深刻地实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相反地,在第二个例子中,这个人用了一生的时光和精力投身科举事业,屡败屡试,可谓不屈不饶的典型,但科举的意义何在?在于提出为官为政的方法,在于从中选拔有才华的官员,且不论他在八十岁中举后,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单说他将大好的人生投入在迂腐而已成定式的八股文章上,难道不也是一种对才华、对时间的浪费吗?

人毕竟不同于蚂蚁,蚂蚁可以不停地向上爬,因为它没有思想,没有目标,但人不同,人不是为了前进而前进,而是为了目标而前进,把目标抛在一旁,盲目地把精力投入到眼前 的前进道路上,事倍而功半是显而易见的。当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用现有的方式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放弃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这里,选择放弃并不意味着逃避、退缩或是消极地放弃原有目标,而是抛弃成功机率很低的旧方式,去寻求更加适合自己,能够更加完全地实现自己理想的新方式,毕竟,通往罗马的路并不惟一。

“红包”真的只是学习中的“调料品”?

日前,一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给优秀的学生发红包,使得教学质量及师生关系有了显著提高。此举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少人的责难和质疑:如此功利会不会使教育变味?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提升。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卓有成效。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学生的心也日渐浮躁。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股掌之间转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然而,这样显著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使那些原本爱逃课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对于那些原本就用心上进一心钻研的人来说,红包的加入又会给潜心学习的他们带来何种影响?没错,努力上进的优秀生是需要鼓励与奖励作为“从动力”以维系他们为了丰富学识改变命运而努力学习的目标。但是当红包的发放成为一种常态,而短期物质利益比长期内涵的熏陶与升华更具说服力、更有激励作用,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物质奖励对精神满足的不断刺激,从而使物质满足成为第一需求?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扛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枯燥,不因物质追求而抛下可能使人类受益无穷的重大研究?古时一位老人不堪院外孩童玩乐的烦扰,给孩子们钱财令其玩耍。数日之后给钱渐少,孩童遂不愿玩乐。由此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学生们将来或在研究领域难有成就。

再者,如此案例的成功势必会引起一众人的跟风效仿。一旦形成一种惯例,该方案将不再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红包里的钱数反而会成为同学们不愿努力的借口。所谓“三分钟热度”便是如此。一旦新鲜感消失殆尽,红包只是成了套在老师脖子上的尴尬枷锁。一旦钱数减少甚至放弃分发,教学状况马上便会恢复如初甚至雪上加霜。而如果坚持发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再有提高,反而会随时间增长激情照样衰退,最终对此麻木。就算教师尝试通过提高红包钱数重燃学生们的斗志,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还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违背美好的初衷。甚至随着学校流行起这种“红包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红包内的钱数进行攀比。一旦自己得到的钱比他人少,便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等值的报酬”的消极情绪,使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出现“要求老师加钱、以自身成绩为要挟”的现象。如此未来,怎能不令人担忧?

要避免这种现象,唯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背后潜在的长远利益,避免短期的物质报酬成为学生们的首要目标,方能使学生真正兴趣上学习,兴趣上课堂。只有老师真正办出学生喜爱的风格,而不是通过红包将老师和学生貌合神离地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益的。当然,不时的精神激励帮助学生坚定目标也不可或缺。

“微信红包”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替罪羊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老师将红包发给那些勤奋认真的同学。此举一出,学生雀跃,逃课的回来了,睡觉的起来了,师生关系也变好了。却有家长反对,认为如此“功利”之举会使教育变味。诚然,社会大功利之驾马不停蹄;但是,这样小小红包难道真能助纣为虐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施动者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职业价值,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们。若学生之意皆不在课堂而在乎山水之间,老师讲课之意义便已荡然无存。由此观之,这位有发红包如此无奈之举的老师,必定是感受到逃课之风,厌学之气甚矣,不得已才出此策。

再者,教师的经济实力想必有限,不足以支持他每次都发出一包大红包。所以红包的金额大概也都零零散散。若从价值角度观之,这样的小金额之诱显然还不足以将学生拉回课堂。相反,而应该是发红包本身这样的形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就像是用糖果哄小孩子开心的效果一样,微信红包让学生们有了新鲜感和目标感。与其说是用“钱”来引导,不如说这是师生们一起玩的一个游戏。我想,这才是微信红包之所以有这样功效的真正机理。

况且老师此举本身便是反功利的。那些屡教不改,不思上进的学生,老师本就可管而可不管。管了,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体现;不管,也不会缺胳膊少工资,反倒还换来自己一身清静。所以,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这位老师大可以每天光就打卡上班,爱听则听,不爱听大家自便。也用不着操这么多心来“收买”学生上课了。试问,如此大无私,富有责任心之举又怎么成了“功利主义”的帮凶了呢?

但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家长们的质疑。他们身陷当今契约性社会泥沼中,一谈到钱,便与功利难以分离。或许是他们的所见所闻、耳濡目染,让他们深知其弊。生活中来社会发的“红包”让他们深受功利主义之害,才让他们神经敏感,不愿孩子们受此毒害。其实,社会才是这些学生们真正的大课堂。如果有谁必须为“功利主义”来埋单的话,那绝对不会是“微信红包”,而是生长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大家都能够少看一点利益而多讲一点情义,少有一些猜忌而多有一些信任,那么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学生们便能感受到并且掌握足以对抗负能量的武器。

也许只有当社会的价值导向回归本真,学生们能形成自己健康的价值判断,为人师表者才不用烦恼到底该不该发微信红包吧。

1

“一事一议”作文指导

“一事一议”的“事”是指: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幅漫画、一种说法等。

“一事一议”的“议”是指:从某一角度集中阐明自己的某一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每个人对材料的看法不同, 所以议论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1.文章开头首先要概述材料:(1)抓关键句和词语(2)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 2.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注意: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常采用陈述性的判断句。 例如:我认为……;我觉得……;我悟出了……;故事说明……等。

3. 议论分析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要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由此及彼。 4、可以回扣材料,收束全文。

“作弊”一席谈

考试临近,班里几个无聊的家伙又在谈论着各种作弊绝招。虽然听后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但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作弊”这个与考试似同胞兄弟的东西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学校中。

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有人作弊呢?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作弊的人无非是想得高分,自己光彩,老师表扬,父母也高兴。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怕考不好老师批,家长骂,棍棒加身,只好铤而走险,蒙混过关。考试作弊也叫“偷看”,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是件绝妙的事:平时痛痛快快地玩儿,考试只要稍稍用些心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得高分。作弊的人只知用“假分数”来满足一个暂时的虚荣心,却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小小的作弊虽不会使他变得十恶不赦,却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丑陋的种子。

且不说作弊被发现后,老师的失望,学校的处罚,还有其他同学的大眼、小眼,嗤之以鼻的态度;就算这次侥幸逃脱,你心里真就那么踏实吗?你能保证以后不会“东窗事发”吗?我曾记得,一个同学在他作弊后写下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几近崩溃。我怕见父母,怕见老师,也怕见朋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堪回首了。”

是啊,没有什么比拥有坦荡的心灵更令人欣慰,没有什么比愧疚不安和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让人痛苦的;用谎言换来的短暂虚荣终究是要破灭的。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会在工作和婚姻中作弊。当诚实的优良品质在一个国家无处立足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难道也要带上书本、纸条去作弊吗?骗老师、骗家长,到头来还不是骗自己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作弊,固然不对,可这能仅仅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和家长就不该负一些责任吗?有些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把“分数”看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同学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才去作弊的。这难道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反思吗?

再次奉劝各位同学:与其考试时费尽心机,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作弊”是一种麻醉剂,我们应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它。

△点评

本文通过对作弊成因的思考,分析作弊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说明作弊的不可取,呼吁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 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4、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 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 ”,“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

2

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 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 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 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 ”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

5、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 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 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 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6、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3

百看不厌

有这样—-幅漫画,龟兔赛跑。乌龟胜利后,为自己立了—个《龟兔赛跑》的石碑,碑文的内容是:它和兔子赛跑,兔子倚仗自己天生神速,路边睡觉,而乌龟自己坚持不懈,到达终点,取得胜利。乌龟天天把它背在背上,时时刻刻回头看着这块石碑,边看边自我陶醉,漫画的题目也由此而来——《百看不厌》。我们看后,不禁嘲笑乌龟, 但仔细想想,难道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骄傲自大的人还少吗?

在我们奋斗的道路上,嘲讽、迫害、挫折、贫困、病残„„这些打击也许都不能将我们征服。可是,有一个“敌人”却容易使我们不攻自溃、不战而降,那就是成功后的骄傲。骄傲使成功者得意忘形、固步自封,以至于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说“成功的考验比失败的考验更严峻”。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军,一举攻下了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但是,李白成和他的助手们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滋长了安享太平的麻痹思想,把几十万大军闲置于北京城内外,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最终丧失了胜利的成果。

建国初期,以赫赫战功肩负天津党政要职的刘青山、张子善却在敌人的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他们居功自傲,目无党纪国法。剥削治河民工,大肆挥霍浪费,勾结不法奸商,鲸吞国家巨额资财,由功臣蜕变为贪污要犯而被处决。

从这些铁证如山的事实中,我们看到了前人留下的教训。一次成功只是争取更大成功的起点,而绝不是胜利的终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被眼前的成绩束缚,才能使前人的悲剧不被重新搬上历史的舞台。

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并没有被头上的光环束缚,在取得了成就之后,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自己的领域里继续努力奋斗着。

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使她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名扬天下。在如此巨大的荣誉包围之中,居里夫人仍保持着十分冷静的头脑,把全部精力用于科学探索上。

试想,如果居里夫人在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洋洋自得,那她又怎能再次登上颁奖台? 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她认识到:只有谦虚的态度才能使她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乌龟正由于没有认识到“成功只属于过去”,所以他停住了前进的脚步,被自己千斤重的荣誉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面对未来的召唤,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重新审视自我,使自己从成功的光环中走出来,再接再厉,奋斗不息。

由重罚说起

在新加坡,一只上架销售的手提包,因未明码标价而被处以 5200元(相当于近3万元人民币)罚款,这是中央电视台 2008年 12月 10 日(正大综艺)告诉我们的事实。这样巨额的罚款,严厉得几乎今人难以置信,然而它又实实在在是真的。

或许会有人认为新加坡的法治未免太残酷。可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法治,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极大限度地抑制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不文朋现象,使得新加坡不仅以富裕著称,更以治安有序、文明礼貌、美丽卫生令人惊叹。我们不同于新加坡,我们自有自己的一系列法治主张与原则。但新加坡的上述经验却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法治的严厉,才有社会的安定与文明;只有对违法犯罪者严惩不贷,才能使守法者安居乐业。

这许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法制建设,中央和地方立法之多,平均几天就有一部。这是非常令人欣喜

和欣慰的。但也不可不注意到,我们有些地方在有些事情上,无论立法与司法,还远远不够严厉,致使法治很难形成应有的威慑力。以商品的明码标价而论,虽然有这方面的要求与规定,但又有多少人严守此规定?违者又有谁被重罚过?上海反暴利闹得轰轰烈烈,可日前看到公布反暴利的罚没款,总数也不过几十万元而已。或许是无暴利可反所致吧。倘是如此,那自然幸莫大焉。当然,相对于拐卖妇女儿童、走私贩私、贩毒吸毒、卖淫嫖娼、贪污受贿、制售假货等等严重犯罪问题,商品的是否明码标价,尚属“小事”,不提也罢。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披露:西安有人假办所谓“综合大学”,骗钱上百万元,数百名受骗学子云集西安无着无落。“访谈”表明,此骗局涉及不少为骗子提供种种方便的正牌大学、广告公司以及刊发不法广告的官方报社等等。可令人困惑的是,这么大的骗案,却居然很少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汉书》曾云“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敌法之所用易兄”。法律关系万民性命,其重要功能,在于禁止暴力与邪恶,使天下百姓得以平安生息。”法律只有使人慑于严酷而能警戒于卒后,其作用才能够充分显现。这些古训,都说明了法不严厉,则难以抑恶安良耳。正大。过去有句话说的:“对坏人的仁慈,就 是对人民的残忍。”

或曰:我们要向文明社会迈进,法律不宜过分严峻,应以教育感化、治病救人为要。此说自然不无道理,但教育感化难以“治病”时,严厉惩治则不可或缺。 【简评】

文章开篇举出事实,并写明出处,叙事简洁明了。接着进行议论,分析新加坡“残酷”的法治的重要作用。联系我国立法与司法还远远不够严厉,难以形成应有的威慑力。文章举商品明码标价和上海反暴利以及西安诈骗案的事实为例,说明我国执法不力。紧接着引用(汉书)说明司法的重要性。结语引出反面观点再强调严厉惩治不可或缺。文章采用“引、议、联、结”的一事一议基本结构,分析透彻,说服力强。

材料作文: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半,滚落了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然而,过了

一会儿,它又从原处开始,艰难地往上爬了。有两个人同时注意到这个情况,一个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呀!”另一个人说:“多蠢笨的小蚂蚁呀!”

谈“放弃”

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在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向上爬。爬到一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时它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了,但过了—会,它又沿着墙根向上爬。

看到这个故事,有很多人想到的是顽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不屈不饶的精神。然而人们是否想到,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失败之后,再循原路从头开始,其成功的机率能有多少? 再一次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却仍不能爬上墙头,达到目标,这样的努力,其意义又将有多大?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既然无数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何不选择放弃?选择“放弃”,乍一听是一个消极的主张,但举两个李子,试做一下比较。其一是近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史实;其二是在宋朝梁灏屡次科举不中,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在八十岁高龄考中状元的故事。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坐所周知,鲁迅先生立志救国,年青时东渡学医,但当他发现,无论他的医术怎样努力,都不能达到他济世救国的理想时,他毅然选择了放弃,不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是放弃了不

4

能达到目标的努力方式。我们并不能说鲁迅先生不改从文学,他将一事无成,但我们可以肯定,以笔为刀的鲁迅唤醒麻木的意义远大于救治几名垂危的病人,虽然后者也是崇高而伟大的,但前者的意义在于挽救了民族的沉沦,更彻底也更深刻地实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相反地,在第二个例子中,这个人用了一生的时光和精力投身科举事业,屡败屡试,可谓不屈不饶的典型,但科举的意义何在?在于提出为官为政的方法,在于从中选拔有才华的官员,且不论他在八十岁中举后,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单说他将大好的人生投入在迂腐而已成定式的八股文章上,难道不也是一种对才华、对时间的浪费吗?

人毕竟不同于蚂蚁,蚂蚁可以不停地向上爬,因为它没有思想,没有目标,但人不同,人不是为了前进而前进,而是为了目标而前进,把目标抛在一旁,盲目地把精力投入到眼前 的前进道路上,事倍而功半是显而易见的。当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用现有的方式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放弃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这里,选择放弃并不意味着逃避、退缩或是消极地放弃原有目标,而是抛弃成功机率很低的旧方式,去寻求更加适合自己,能够更加完全地实现自己理想的新方式,毕竟,通往罗马的路并不惟一。

“红包”真的只是学习中的“调料品”?

日前,一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给优秀的学生发红包,使得教学质量及师生关系有了显著提高。此举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少人的责难和质疑:如此功利会不会使教育变味?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提升。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卓有成效。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学生的心也日渐浮躁。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股掌之间转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然而,这样显著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使那些原本爱逃课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对于那些原本就用心上进一心钻研的人来说,红包的加入又会给潜心学习的他们带来何种影响?没错,努力上进的优秀生是需要鼓励与奖励作为“从动力”以维系他们为了丰富学识改变命运而努力学习的目标。但是当红包的发放成为一种常态,而短期物质利益比长期内涵的熏陶与升华更具说服力、更有激励作用,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物质奖励对精神满足的不断刺激,从而使物质满足成为第一需求?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扛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枯燥,不因物质追求而抛下可能使人类受益无穷的重大研究?古时一位老人不堪院外孩童玩乐的烦扰,给孩子们钱财令其玩耍。数日之后给钱渐少,孩童遂不愿玩乐。由此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学生们将来或在研究领域难有成就。

再者,如此案例的成功势必会引起一众人的跟风效仿。一旦形成一种惯例,该方案将不再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红包里的钱数反而会成为同学们不愿努力的借口。所谓“三分钟热度”便是如此。一旦新鲜感消失殆尽,红包只是成了套在老师脖子上的尴尬枷锁。一旦钱数减少甚至放弃分发,教学状况马上便会恢复如初甚至雪上加霜。而如果坚持发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再有提高,反而会随时间增长激情照样衰退,最终对此麻木。就算教师尝试通过提高红包钱数重燃学生们的斗志,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还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违背美好的初衷。甚至随着学校流行起这种“红包教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红包内的钱数进行攀比。一旦自己得到的钱比他人少,便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等值的报酬”的消极情绪,使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出现“要求老师加钱、以自身成绩为要挟”的现象。如此未来,怎能不令人担忧?

要避免这种现象,唯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背后潜在的长远利益,避免短期的物质报酬成为学生们的首要目标,方能使学生真正兴趣上学习,兴趣上课堂。只有老师真正办出学生喜爱的风格,而不是通过红包将老师和学生貌合神离地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益的。当然,不时的精神激励帮助学生坚定目标也不可或缺。

“微信红包”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替罪羊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老师将红包发给那些勤奋认真的同学。此举一出,学生雀跃,逃课的回来了,睡觉的起来了,师生关系也变好了。却有家长反对,认为如此“功利”之举会使教育变味。诚然,社会大功利之驾马不停蹄;但是,这样小小红包难道真能助纣为虐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施动者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职业价值,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们。若学生之意皆不在课堂而在乎山水之间,老师讲课之意义便已荡然无存。由此观之,这位有发红包如此无奈之举的老师,必定是感受到逃课之风,厌学之气甚矣,不得已才出此策。

再者,教师的经济实力想必有限,不足以支持他每次都发出一包大红包。所以红包的金额大概也都零零散散。若从价值角度观之,这样的小金额之诱显然还不足以将学生拉回课堂。相反,而应该是发红包本身这样的形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就像是用糖果哄小孩子开心的效果一样,微信红包让学生们有了新鲜感和目标感。与其说是用“钱”来引导,不如说这是师生们一起玩的一个游戏。我想,这才是微信红包之所以有这样功效的真正机理。

况且老师此举本身便是反功利的。那些屡教不改,不思上进的学生,老师本就可管而可不管。管了,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体现;不管,也不会缺胳膊少工资,反倒还换来自己一身清静。所以,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这位老师大可以每天光就打卡上班,爱听则听,不爱听大家自便。也用不着操这么多心来“收买”学生上课了。试问,如此大无私,富有责任心之举又怎么成了“功利主义”的帮凶了呢?

但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家长们的质疑。他们身陷当今契约性社会泥沼中,一谈到钱,便与功利难以分离。或许是他们的所见所闻、耳濡目染,让他们深知其弊。生活中来社会发的“红包”让他们深受功利主义之害,才让他们神经敏感,不愿孩子们受此毒害。其实,社会才是这些学生们真正的大课堂。如果有谁必须为“功利主义”来埋单的话,那绝对不会是“微信红包”,而是生长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大家都能够少看一点利益而多讲一点情义,少有一些猜忌而多有一些信任,那么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学生们便能感受到并且掌握足以对抗负能量的武器。

也许只有当社会的价值导向回归本真,学生们能形成自己健康的价值判断,为人师表者才不用烦恼到底该不该发微信红包吧。


相关作文

  • 一事能狂便青春作文9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2014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为青春不朽,现在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已公布,小编将2014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整理与同学们学习写作.更多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诗人纪德在<先知的花园>中说:"时 ...

  • 经一事,长一智作文作文900字
  • 经一事,长一智 江苏省南京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初二(6)班 罗冰清 初一时,妈妈一直猜不透我拼命拖着时间而不肯尽早搬到学校里住的原因.那个原因只有我知道--我在等着一个电话. 记不起事情发生在几月几日,我只知道那一天很冷,途人都裹着笨重的大衣.我独个儿在街上逛着,迎面却匆匆地走过来一个人,我注意到他 ...

  • 一事一议作文作文2300字
  • 希望中学"四研"互助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制定:2013-11- 13授课: 主备人:孙玉华 负责人: 了解生活,学会思考.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小组: 组号: 师评: ☆作文:"一事一议"导学 [展示课导学] 学习 ...

  • "一事分割式"作文写作法作文4500字
  • "一事分割式"作文写作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种新的写巧记叙文的方式--一事分割式.顾名思义,我们在讲述的仍然是一件事的写作,只是采取了分割的方式.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写法,下面我们由一篇文章谈起. 1由一篇文章谈起 打造蓝天 河南一考生 起风了 春天还没有过去,不知怎么了,天气忽 ...

  • 六年级下四单元作文浙教版:纸团疑云一事作文1100字
  • 六年级下四单元作文浙教版:纸团疑云一事 六(1)班在进行数学考试,同学们有的紧皱眉头,有的苦苦思索; 有的胸有成竹,奋笔疾书.班主任夏老师监考.他在同学们中间,时而看看同学的答案,时而扫视一下整个教室.当走到王力身边时,夏老师发现他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脸上不由升起不易觉察的疑云``````` 夏老师 ...

  • 联想型作文的写作作文1500字
  •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部分明确要求"联想恰当,想象合理".语文界权威人士就高考作文指出:"不要只关注一个,忽视了另一个."1999年高考作文是想象型作文,我们不可只关注想象型作文的写作训练,忽视了联想型作文的写作训练.要通 ...

  • 谈作文的联想作文700字
  • 第1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谈作文的联想 [师生共同学作文] 一. 难题求助 二. 指点迷津 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 在作文中 三种思路 (一)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也就是作 ...

  • 作文写作辅导: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作文1000字
  • 学生作文,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内容贫乏,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种现象,有人往往归结为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能力不足.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同学不会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缘故.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学生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 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去培 ...

  • 作文指导教案作文2100字
  • 叙事类作文指导课教案 红安县占店中学 徐芳 [教学目标] 1. 梳理并归纳学生在写作叙事类作文时易出现的问题: 2. 指导学生根据中心合理选取及剪裁材料: 3. 了解详写和略写,并合理安排文章详略: 4. 了解人物刻画对推动事情情节发展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选取剪裁材料:安排文 ...

  • 溺水一事作文800字
  • 溺水一事[钟诗淇] 重庆市奉节县金榜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五年级阅读与作文班 钟诗淇 在去年的7月7日,我爸爸到奉节城来接我到兴隆镇三角坝去乘凉.在半路上,发生了一件极其让人痛心的事. 正当我们沉浸在有说有笑的途中,突然,爸爸踩了急刹车,我的脑袋一下子撞到了座位上.我立即向车窗外望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