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能欣赏到精心的导入情境、热闹的合作探究、巧妙的练习设计、回味的总结归纳,但同时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执教者为了能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往往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走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出问题的时候,干脆就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表面上看,教学顺利完整,学习效果不错。殊不知,长期在这样“赶猪上树”的急功近利的教学下,学生会产生依赖、不愿思考或者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漠不关心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多些激情,也应该多些耐心,多些等待。那么在何时何处等待,又等待什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谈谈所见所思。
一、等待在情境创设前
许多教师在授课伊始都喜欢创设各种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力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顺利展开教学。可老师们努力设计的情境有时却事与愿违,学生们常常对情境不“感冒”。我想,在情境创设前老师们不妨等一等,等待学生回顾或经历生活,等待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需要。
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前,布置了这样的一项作业:①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寻找并记录商品的价格。②尝试去了解有关小数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作业”兴致高涨,作业完成的效果体现在了第二天的课上:
师:同学们,你们课前都收集到了哪些商品的价格?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
生1:我收集到了一枝圆珠笔的价格是1.00元。
生2:我收集的有一袋洗衣粉的价钱是9.80元,一瓶夏士莲洗发水的价钱是18.60元,一提卷筒纸的价钱是15.40元。
生3:我在蛋糕店看到一个肉松包的价格是1.20元,一个黑森林蛋糕是3.50元。
生4:我看到一斤苹果的价钱是4.78元,一斤西瓜的价钱是1.50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小数。)
师:这些商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你知道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
生1:我知道5.20元表示5元2角。
生2:9.80读作九点八零。
生3:9.80也可以读作九点八。
生4:62.70中62是整数部分,70是小数部分,那个小黑点叫小数点。
„„
师:大家知道的有关小数的知识真多!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数交交朋友,好好地了解它。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因为有了创设情景前的等待,我等来的不仅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展示交流课前收集所得,更是等来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等待在探究操作中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做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希望通过操作,能快速而有效地探究并掌握知识。
我曾观摩过一名教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经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多个长方体学具,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一些特点:长方体有6个面,每一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大小一样;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的这么多知识。其实,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
长方体,发现长方体面、棱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操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当学生处于探究时,我们要等一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感悟的时间,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
三、等待在交流展示时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能“一言堂”,要给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机会和时间。在学生的交流展示时,等待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出示了2008年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些月份有30天,有些月份有31天。
生2:2月的天数最少,是29天。
生3:我发现1、3、5、7、8、10、12月都是有31天,这几个月叫大月。
生4:7月和8月是唯一连续又都有31天的月份。
„„
师:同学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也不一样。现在大家打开课本页,自学书上的内容,对刚才的发现作出分析、判断。
„„
课堂上,由于学生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见解是不一样的,有正确的,当然也有争议的,但都是有价值的。听到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教师也没有打断或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再结合课本评议刚才的交流,在这样自主的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
四、等待在错误出现后
教师们都喜欢学生能对教师的提问积极举手发言,回答得滴水不漏的更是大加赞赏,似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或者怎么回答都不靠边,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为了避免这样的“失败”,老师们要么就让优等生来回答,让大多数的学生安静地去听;要么就一有学生答不上来时就问:“谁来帮帮他?”对“错误”惟恐避之不及。试想,如果授课教师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总是打断、纠正,甚至表现出不悦,久而久之,学生发言时就会形成心理压力,害怕发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就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得到的也只会是学生思维的假象,教学目标的假达成。
在一次学科集体备课活动中,我执教二年级下册《用口诀求商》。在练习巩固环节,出示了以“送小动物回家”为情境的12题除法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小手林立中,我请了一名略显胆怯的小男孩来回答。正如我所料,小男孩一张嘴就说错了:“42÷6=8,因为六八四十二。”话刚说完,就引起了同学们的骚动,“错了”“口诀都不会”,在同学们的批评声中,小男孩的脸一下就红了,头也慢慢地低了下来。一看这情形,我示意同学们安静后,走到男孩的身边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并说:“别着急,再好好想想,你一定能回答对的。”男孩不一会儿就想到了正确的乘法口诀,算出了商。在同学们的赞许声中体面地坐了下来。对于学生因为疏忽而造成的错误,教师不妨自己等一等,也让学生们等一等,期待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能让答错的学生静下心来回忆自己错的地方,进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要等一等,耐心地等待学生讲讲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思维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思维过程进行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纠正。
每一名学生就像小花小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每一棵花、每一颗草以“等待”——等待他们充分汲取养分,等待他们尽情舒枝展叶,等待他们绚烂绽放花朵的那天。要相信,花固然有盛开的时候,可草也有想开花的心!
二、课题的界定
(一)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二)有效教学: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
(三)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计策和谋略。具体是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
(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和教学操作手段。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有别于其他教育文体。
⑴与论文的区别。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看点。 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围绕同一事件,但可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解释。 ⑵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 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⑶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三言二语也可以。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入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
案例指向的对象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说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2、教学案例的特性。
⑴典型性。案例应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学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它有教学反思的内容,但又高于教学反思。
⑵价值性。案例所研究的问题应是被教师所认同的,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能对教师的后续教学工作有指导、借鉴作用。
⑶客观性。案例反映的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3、教学案例的结构。
⑴案例的内在结构。
案例的内在结构是由它的五个要素组成的:主题、背景、结果、细节、评析。每个案例都要有一个主题,有的时候案例的主标题就是案例的主题。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入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待特定的内容。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崦没有实施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应京变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案例的外在结构: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主要交待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介绍一节课,可以介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情况以及案例研究方法与主题等,不宜过长。
案例描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或某一片段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流程式,还可以是课堂实录式。
案例分析——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把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提升到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入行审视。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①案例过程——案例反思。②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③主题背景——情景描述——问题探讨——诠释与研究。
三、怎样写好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案例的形成。⑴前期准备:了解背景,理论准备。⑵收集材料:课堂看察,调查选材。⑶认真分
析:联系理论,立意要新。⑷撰写案例:撰写编辑,试用修改。
2、教学案例的撰写。
⑴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⑵交代教学案例的条件和背景。
⑶入行分析。结合理论对揭示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细节进行科学的分析。
3、案例写作应注重的事项。
⑴关于确定主题。
①主题紧扣案例。提炼主题必须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而定。
②定题要有新意。确定的主题要新颖,往往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③顺应时代发展。要与时俱入,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点、暖点问题。
⑵关于案例分析。
①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学理论入行分析,力求抓住要害,深渗入渗出细致地入行分析,论述入要一语道破,把问题点明,道理说清,主题揭示出来。
②案例分析做到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实在,要有针对性,把理论看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讲求具体实在的小道理,不要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③要有独到的见解。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教师的素质所决定的。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从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道出他人欲言而所不能言之的道理。
4、一篇好的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主题目标明确;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描述真实;情节合情合理;案例构思巧妙 ;文字表达生动。
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能欣赏到精心的导入情境、热闹的合作探究、巧妙的练习设计、回味的总结归纳,但同时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执教者为了能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往往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走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出问题的时候,干脆就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表面上看,教学顺利完整,学习效果不错。殊不知,长期在这样“赶猪上树”的急功近利的教学下,学生会产生依赖、不愿思考或者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漠不关心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多些激情,也应该多些耐心,多些等待。那么在何时何处等待,又等待什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谈谈所见所思。
一、等待在情境创设前
许多教师在授课伊始都喜欢创设各种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力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顺利展开教学。可老师们努力设计的情境有时却事与愿违,学生们常常对情境不“感冒”。我想,在情境创设前老师们不妨等一等,等待学生回顾或经历生活,等待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需要。
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前,布置了这样的一项作业:①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寻找并记录商品的价格。②尝试去了解有关小数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作业”兴致高涨,作业完成的效果体现在了第二天的课上:
师:同学们,你们课前都收集到了哪些商品的价格?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
生1:我收集到了一枝圆珠笔的价格是1.00元。
生2:我收集的有一袋洗衣粉的价钱是9.80元,一瓶夏士莲洗发水的价钱是18.60元,一提卷筒纸的价钱是15.40元。
生3:我在蛋糕店看到一个肉松包的价格是1.20元,一个黑森林蛋糕是3.50元。
生4:我看到一斤苹果的价钱是4.78元,一斤西瓜的价钱是1.50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小数。)
师:这些商品的价格都是用小数来表示的,你知道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
生1:我知道5.20元表示5元2角。
生2:9.80读作九点八零。
生3:9.80也可以读作九点八。
生4:62.70中62是整数部分,70是小数部分,那个小黑点叫小数点。
„„
师:大家知道的有关小数的知识真多!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数交交朋友,好好地了解它。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因为有了创设情景前的等待,我等来的不仅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展示交流课前收集所得,更是等来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等待在探究操作中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做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希望通过操作,能快速而有效地探究并掌握知识。
我曾观摩过一名教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经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多个长方体学具,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一些特点:长方体有6个面,每一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大小一样;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的这么多知识。其实,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
长方体,发现长方体面、棱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操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当学生处于探究时,我们要等一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感悟的时间,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
三、等待在交流展示时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能“一言堂”,要给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机会和时间。在学生的交流展示时,等待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出示了2008年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些月份有30天,有些月份有31天。
生2:2月的天数最少,是29天。
生3:我发现1、3、5、7、8、10、12月都是有31天,这几个月叫大月。
生4:7月和8月是唯一连续又都有31天的月份。
„„
师:同学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也不一样。现在大家打开课本页,自学书上的内容,对刚才的发现作出分析、判断。
„„
课堂上,由于学生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见解是不一样的,有正确的,当然也有争议的,但都是有价值的。听到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教师也没有打断或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再结合课本评议刚才的交流,在这样自主的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
四、等待在错误出现后
教师们都喜欢学生能对教师的提问积极举手发言,回答得滴水不漏的更是大加赞赏,似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或者怎么回答都不靠边,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特别是在公开课上,为了避免这样的“失败”,老师们要么就让优等生来回答,让大多数的学生安静地去听;要么就一有学生答不上来时就问:“谁来帮帮他?”对“错误”惟恐避之不及。试想,如果授课教师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总是打断、纠正,甚至表现出不悦,久而久之,学生发言时就会形成心理压力,害怕发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就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得到的也只会是学生思维的假象,教学目标的假达成。
在一次学科集体备课活动中,我执教二年级下册《用口诀求商》。在练习巩固环节,出示了以“送小动物回家”为情境的12题除法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小手林立中,我请了一名略显胆怯的小男孩来回答。正如我所料,小男孩一张嘴就说错了:“42÷6=8,因为六八四十二。”话刚说完,就引起了同学们的骚动,“错了”“口诀都不会”,在同学们的批评声中,小男孩的脸一下就红了,头也慢慢地低了下来。一看这情形,我示意同学们安静后,走到男孩的身边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并说:“别着急,再好好想想,你一定能回答对的。”男孩不一会儿就想到了正确的乘法口诀,算出了商。在同学们的赞许声中体面地坐了下来。对于学生因为疏忽而造成的错误,教师不妨自己等一等,也让学生们等一等,期待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能让答错的学生静下心来回忆自己错的地方,进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要等一等,耐心地等待学生讲讲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思维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思维过程进行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纠正。
每一名学生就像小花小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每一棵花、每一颗草以“等待”——等待他们充分汲取养分,等待他们尽情舒枝展叶,等待他们绚烂绽放花朵的那天。要相信,花固然有盛开的时候,可草也有想开花的心!
二、课题的界定
(一)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二)有效教学: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
(三)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计策和谋略。具体是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
(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和教学操作手段。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有别于其他教育文体。
⑴与论文的区别。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看点。 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围绕同一事件,但可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解释。 ⑵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 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⑶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三言二语也可以。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入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
案例指向的对象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说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2、教学案例的特性。
⑴典型性。案例应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学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它有教学反思的内容,但又高于教学反思。
⑵价值性。案例所研究的问题应是被教师所认同的,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能对教师的后续教学工作有指导、借鉴作用。
⑶客观性。案例反映的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3、教学案例的结构。
⑴案例的内在结构。
案例的内在结构是由它的五个要素组成的:主题、背景、结果、细节、评析。每个案例都要有一个主题,有的时候案例的主标题就是案例的主题。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入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待特定的内容。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崦没有实施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应京变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
案例的外在结构: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主要交待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介绍一节课,可以介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情况以及案例研究方法与主题等,不宜过长。
案例描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或某一片段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流程式,还可以是课堂实录式。
案例分析——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把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提升到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入行审视。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①案例过程——案例反思。②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③主题背景——情景描述——问题探讨——诠释与研究。
三、怎样写好教学案例分析。
1、教学案例的形成。⑴前期准备:了解背景,理论准备。⑵收集材料:课堂看察,调查选材。⑶认真分
析:联系理论,立意要新。⑷撰写案例:撰写编辑,试用修改。
2、教学案例的撰写。
⑴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⑵交代教学案例的条件和背景。
⑶入行分析。结合理论对揭示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细节进行科学的分析。
3、案例写作应注重的事项。
⑴关于确定主题。
①主题紧扣案例。提炼主题必须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而定。
②定题要有新意。确定的主题要新颖,往往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③顺应时代发展。要与时俱入,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点、暖点问题。
⑵关于案例分析。
①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学理论入行分析,力求抓住要害,深渗入渗出细致地入行分析,论述入要一语道破,把问题点明,道理说清,主题揭示出来。
②案例分析做到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实在,要有针对性,把理论看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讲求具体实在的小道理,不要空洞无物的大道理。
③要有独到的见解。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教师的素质所决定的。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从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道出他人欲言而所不能言之的道理。
4、一篇好的教学案例的基本要求
主题目标明确;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描述真实;情节合情合理;案例构思巧妙 ;文字表达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