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这五首古诗词。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合作探究多角度地分析诗歌的主题,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恰当划分诗词曲的朗读停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与诗歌有关的图画、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 2 -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诉衷情》《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背诵后,直接导入。
二、学习《诉衷情》
1.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诗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2.了解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诗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
3.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诵读这首词,先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朗读,最后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自由散读及互评。)
(2)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朗读节奏标注在书上。 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个同学点评,纠正字音和节奏错误:戍shù 貂裘diāo qiú 鬓bìn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 3 - (3)同学再齐读,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4.诗词赏析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画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同学们听词后圈画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①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a. 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b. 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c. 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②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 4 - 明确:“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而愈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3)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三、改写《十五从军征》
1.改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除了要认真读原文外,还要认真阅读改写要求。
(2)要处理好原文和改写文的关系,既要符合原文的意思,又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3)要处理好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原文的精彩之处,又要符合新体裁、新写法的要求。
要求:①可以从这位老兵的从戎经历、家人的生死、将来的生活等方面展开想象。②有些情节可进一步丰富、拓展。③用第一人称写,要写出“我”的内心感受。④可以学着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⑤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写作思路:从原文老兵回乡展开丰富想象,可以适当增加与此相关的内容,表现老兵内心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2.给学生5分钟思考时间,构思改写思路。
- 5 - 3.抽查学生完成情况,予以适当点评和启示。
四、布置作业
把刚才的改写思路敷衍成文,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 6 - ☞教学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朝天子·咏喇叭》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辛弃疾,多媒体投影补充辛弃疾的英雄事例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遭遇。
2.自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朗读语气。
(2)结合注释思考诗词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明确:全词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3.诗歌探究
(1)学生依据时代背景、典故的含义赏析诗句,写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 7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踞讲。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他哥哥孙策的位置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东南地区,形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
(2)分析作者的感情
明确: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渴望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3)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
- 8 - 次体会爱国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能品味词的佳句,在思维上多加引导和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宜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主动探究,畅所欲言,训练并培养他们对词句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以恰当的乐曲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投入到词人情感之中,品味词的意境。)
二、学习《满江红》
1.了解作者。
秋瑾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女性同胞是否过上了真正称得上“人”的生活,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只要读一读她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仍会热血沸腾,心头哽咽。
2.诗歌探究
(1)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2)上片写秋瑾与丈夫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宝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求自立愿望。
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3)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表达的是炽烈的爱国情
- 9 - 感,风格豪迈而沉郁,不加雕饰却感人至深,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心情,真切感人。
三、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感知诗意。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
2.探究诗歌主题。
明确: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3.题目是咏喇叭,主题是讽刺宦官当道,从哪些字眼中可以看出讽刺艺术。明确: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继而写“吹”之功用(“官船„„全仗你抬声价”),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
☞教案点评
新课标要求诗词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诵读领悟理解诗词的意境,欣赏作品的语言。本课在教案设计中主要突出两点:
一是让学生在品词诵读中体验诗文之美。例如在学习《诉衷情》的过程中,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
- 10 - 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二是让学生在自由选择中体验创新之趣。本案例中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激发了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激情,无论是独自完成还是与他人合作,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在这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便全身心的投入,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背诵识记,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 1 -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这五首古诗词。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合作探究多角度地分析诗歌的主题,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恰当划分诗词曲的朗读停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与诗歌有关的图画、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 2 -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诉衷情》《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背诵后,直接导入。
二、学习《诉衷情》
1.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诗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2.了解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诗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
3.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诵读这首词,先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朗读,最后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自由散读及互评。)
(2)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朗读节奏标注在书上。 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个同学点评,纠正字音和节奏错误:戍shù 貂裘diāo qiú 鬓bìn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 3 - (3)同学再齐读,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4.诗词赏析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画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同学们听词后圈画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①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a. 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b. 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c. 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②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 4 - 明确:“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而愈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3)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三、改写《十五从军征》
1.改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除了要认真读原文外,还要认真阅读改写要求。
(2)要处理好原文和改写文的关系,既要符合原文的意思,又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3)要处理好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原文的精彩之处,又要符合新体裁、新写法的要求。
要求:①可以从这位老兵的从戎经历、家人的生死、将来的生活等方面展开想象。②有些情节可进一步丰富、拓展。③用第一人称写,要写出“我”的内心感受。④可以学着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⑤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写作思路:从原文老兵回乡展开丰富想象,可以适当增加与此相关的内容,表现老兵内心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2.给学生5分钟思考时间,构思改写思路。
- 5 - 3.抽查学生完成情况,予以适当点评和启示。
四、布置作业
把刚才的改写思路敷衍成文,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 6 - ☞教学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满江红》《朝天子·咏喇叭》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辛弃疾,多媒体投影补充辛弃疾的英雄事例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遭遇。
2.自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朗读语气。
(2)结合注释思考诗词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明确:全词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3.诗歌探究
(1)学生依据时代背景、典故的含义赏析诗句,写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是长远的样子。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 7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坐断”,作占踞讲。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岁便继承他哥哥孙策的位置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权的英勇和才能。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东南地区,形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鲜明了。
(2)分析作者的感情
明确: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渴望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3)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
- 8 - 次体会爱国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能品味词的佳句,在思维上多加引导和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宜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主动探究,畅所欲言,训练并培养他们对词句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以恰当的乐曲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投入到词人情感之中,品味词的意境。)
二、学习《满江红》
1.了解作者。
秋瑾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女性同胞是否过上了真正称得上“人”的生活,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只要读一读她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仍会热血沸腾,心头哽咽。
2.诗歌探究
(1)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2)上片写秋瑾与丈夫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宝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求自立愿望。
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
(3)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表达的是炽烈的爱国情
- 9 - 感,风格豪迈而沉郁,不加雕饰却感人至深,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心情,真切感人。
三、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感知诗意。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
2.探究诗歌主题。
明确: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3.题目是咏喇叭,主题是讽刺宦官当道,从哪些字眼中可以看出讽刺艺术。明确: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继而写“吹”之功用(“官船„„全仗你抬声价”),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全曲在戏谑中寄憎恨之情,于诙谐里寓抨击之意,题材新颖,寓意深刻。
☞教案点评
新课标要求诗词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诵读领悟理解诗词的意境,欣赏作品的语言。本课在教案设计中主要突出两点:
一是让学生在品词诵读中体验诗文之美。例如在学习《诉衷情》的过程中,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
- 10 - 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二是让学生在自由选择中体验创新之趣。本案例中多种学习方式的选择,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激发了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激情,无论是独自完成还是与他人合作,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在这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便全身心的投入,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背诵识记,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