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一个普通人的传奇作文6300字

初一作文

杨百万:一个普通人的传奇

2008年10月13日 中国证券报

他被称为中国第一股民。而他则自称“散户工会小组长”。他的故事曾被包括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成为世界舆论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之一的“著名散户”,这个经历了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仍然活跃在市场上的“不倒翁”,他已成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和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时绕不过去的“象征性人物”。

他叫杨怀定,他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熟悉——杨百万。

2007年下半年,沪深股指冲上高位后,杨百万曾多次向散户发出警告。9月12日,上证综指在走出“5·30”大跌后一路向上,冲破了5000点大关,许多人都在议论7000点、8000点甚至一万点,杨百万却在接受中证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股市风险加大,又到克服贪婪时”,特别强调绩优股群体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泡沫,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一定要克制住贪婪心态,不应盲目理解所谓绩优股的价值投资,而进入“价值投机”的怪圈。

这篇文章见报后,杨百万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但19个交易日后,上证综指就在冲高6124点后掉头向下,至今跌幅已超过60%,蓝筹股群体更成为下跌的主力。

杨百万因此再度备受关注,其作为中国成功的散户投资者代表的形象再次得到确认。杨百万说:“我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但他同时声明,他现在只对自己决策软件的客户作指导,不会随意对公众发言,不会滥用自己的影响力。他说:“我没有自己的网站,也没有博客,只是偶尔,特别是在大盘走势的关键时刻,接受记者的采访。目前互联网上的所谓„杨百万‟网站或博客,全部是假冒的。”

从1988年参与国库券买卖算起,经过柜台交易阶段,再到沪深交易所正规的竞价交易市场,杨百万参与了至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的全部历史,也是其中的幸存者和成功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走过的心路历程,堪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一个缩影。

1998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评选“改革开放20年20人”,杨百万入选。如今已到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当年的“20人”中不少人已经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翻船落马,杨百万却活得挺好,并不断有新的收获,这不能不说与他成熟理性的心态和稳健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

十年前他就曾对记者说:“我始终保持独立,不参加任何联盟,不管是券商的、庄家的还是上市公司的。”记者与杨百万相识多年,深切地体会他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能独立思考,在关键时刻能够把握住自己,他有自己的明确的生存之道,这已化为他的生存智慧,虽然从学历上来说,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

早期经历已成传奇

杨百万的“精明”在他踏入投资之路的第一步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百万最早是从买卖国库券开始投资生涯的。这事说起来有点偶然。1988年,因为遭遇一些不公正待遇,杨百万从工厂辞职,自寻生计。这以前他已经通过业余搞“第二职业”赚了一点钱,银行存款有2万。

1989年,他又特意到税务局咨询买卖国库券是否要交税。当时的背景是:一些私营个体户不愿意交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结果税务局的人表扬他主动上门报税,报纸还发表了“上海市民杨怀定主动报税”的消息,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和好感。后来杨百万对记者坦率承认,其实那时他心里很明白,根据国库券条例,买卖国库券是免税的。或许,制定国库券条例时,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杨百万这样频繁地跨地区买卖国库券的情形吧。

到人民银行咨询、请公安人员做保安、到税务局报税,这三件事让杨百万出了名。其实,这中间也隐藏着他自我合法化、自我保护的“狡猾”安排。

从国库券转向股票

资金量做大以后,他不再亲自到外地跑了,雇了几个人在全国各地跑,他坐在上海用电话遥控。

这些人每到一地,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听当地的国库券行情。杨百万说:“用现在的话讲,我就是买信息。我变成信息中心,知道哪里价格最低。我指挥他们从最低的地方开始依次买进,越买差价越小,最后回到上海卖出。人换班休息,资金不闲着,每天在滚动、膨胀。”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杨百万开创国库券异地买卖,称得上是一个即有魄力又有头脑的“吃螃蟹者”。而紧接着他见好就收,转向更具潜力的股票市场,更显示了他的眼光、魄力,特别是超前的金融意识。

他说,那时他订了70多份报刊。这个数字着实令人吃惊,远远超过了一般单位阅览室的规模。他每天读报,分析金融形势和经济状况,寻找新的机会。在关注国库券信息和买卖的同时,他的眼界就已放得更宽,留心着当时上海刚开张不久的股票柜台交易市场。说是市场,其实就是一间原为理发店的小小门面,这就是1986年9月26日开张的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

很快,他发现股票市场的机会来了。

1989年,他在《中国金融》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银行把几十年的盈利都贴进去了,面临亏损的边缘。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利率即将下调的信号,立刻决定抛掉国库券,买进股票。抛掉国库券的另一个原因是看到当时国库券价格实在太高了,达到120多元。而他手上的国库券成本都在100元以下。

当时上海股票市场非常低迷,交易者寥寥无几。营业部的员工好心地劝他不要买。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说:“我有一个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就是坚信自己经过分析研究后的判断,而不愿理会证券公司或专业机构的话。”

他第一次买入的是电真空。电真空面值100元,此前最高曾到过140多元,当时跌到91元。杨百万说:“在买入电真空之前,我实际上已观察它一年多了。当时股票分几种,一是甲种,红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二是乙种,下保底上不封顶;三是非甲非乙,既保底又封顶。电真空是非甲非乙,规定最高红利率15%,最低不低于银行利息。也就是说,买电真空的收益率最差不会低于存银行。第一次买了3000股。算一算,如果每股一年能分15元红利的话,一年4万多元,我可以做食利阶层了。那时的工资水平一般是每月100多元,一年才1000多元。当时倒也没有想到股票后来会这样大涨。”

他当时对营业部的人说,估计利率要调低,所以买点股票放着。结果没多久,利息果然下调了。许多人都传说他有背景,知道内幕消息。杨百马说:“我哪有背景?我就是读报分析出来的。”

半年后股票开始暴涨,电真空涨到800元。他让助手化整为零不动声色地抛

售。抛完后他就带着助手到普陀山旅游了一个月。因为他知道,下跌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要克制自己,避开这个下跌过程。结果一直跌到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电真空的价格是375元。交易所开业第一天,成交1000多股,他一个人买进了500股。后来涨到500多元,他又抛了。他抛后电真空又跌回370多元。于是有人到市政府去告状,说杨百万操纵股票价格。杨百万真觉得不理解:“我每股已赚了100多,总共赚了5万多了,为什么还不抛?后来有关部门经调查后为他辟谣。而他则又在370多元时再次分批买进。电真空后来涨到2500元。”

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一大神话是认购证。但杨百万却没有参与认购证的盛宴。许多人对此疑惑不解,认为他这回是看走眼了。杨百万说:“我没买认购证的原因简单,那时我满仓都是股票。我怎么会抛掉股票去买还是未知数的东西呢?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很多人买认购证发财是发在黑市上。我已经名声在外,就不要做黑市了。”

不过他话锋一转,说:“也不能说交易所开业以前我们买卖股票就是做黑市。早期无所谓黑市白市,而且我们的交易都是有法律依据的。1987年上海出台《上海市股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股票交易价格可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股票不能中途退股,投资人需要转让变现时,一般可以自找对象转让,并到代理发行机构过户。规定就是要自找对象,自由定价嘛,怎么叫黑市?后来赚钱了,人家就说我们是„黄牛‟,搞场外交易,而不想想当时根本就没有场内交易。实际上是我们在帮助政府形成市场。1992年市政府请我去开会,讨论第二年股票发行的事。我在会上说,以前你们讲电真空炒到300元,太高了,是黑市价格,现在新股发出来就是6元7元,相当于当时的600元700元。这怎么讲?”

另一件让他得意的事情,是1992年12月上证所实行股票拆细,10元拆到1元,但交易所收印花税时小数点没有相应调整,仍按10元面值计算。“我拿到交割单,一看不得了,要出大事了,就从上海大厦跑步到交易所,说快点找尉文渊总经理,发通知一律作废,明天再交割。交易所的人发现了问题后都很紧张,说我立了大功。”

投资已成为终身事业

杨百万第一次出门讲课,是1993年去南京。

当时他在1500点的高位抛完了股票。他在南京对股民讲,经过一轮快速上涨之后,大盘要调整了,大家千万要冷静。当时整个市场气氛热烈,同去南京的许多上海股评家也都在说要涨到1800点,杨百万的话并无多少人听进去。结果一个星期之内大盘开始暴跌。杨百万这一炮打响全国。

从1993年开始,杨百万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讲课作报告。他注重讲授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也在大势的关键时刻对散户作出提醒,加之他的讲课风趣生动,颇受欢迎。此后,他又开始应邀在全国各地报刊上持续发表文章,评论大盘走势,宣传投资理念。他在全国散户中的影响力和名声随之越来越大了。

1993年,杨百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节目中畅谈股份制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随后他应邀在沈阳财经学院担任了十年的专职教授,期间还应邀在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财经学院等高等学府演讲。令他最感荣耀的是2000年10月,以一介平民和一个从未进过大学的初中毕业生的身份,他走上中国名校学术殿堂——北京大学的讲台,为研究生和MBA 讲授证券市场的理念和实务。至此,杨百万在股市上不仅收获了财富和知识,而且收获了此前未曾预料到的荣誉,在很高的层次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杨百万很快就冷静下来。经历了市场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深知股市波谲

云诡,市场上没有神仙,没有妖怪,没有人能够完全把握市场走势。从1994年起,他就尽量减少出去讲课的次数,并尽量不接受采访。特别是经历了从2001年开始的漫漫熊市的折磨后,杨百万的心态变得更加成熟了。

2003年底,他专门写下《告别散户》一文,宣布不再撰写股市文章。此文也是夫子自道,浓缩了他十几年的炒股体验和几十年的人生阅历,颇含哲理,也体现了他的性情与个性。文中强调,市场青睐于对其有深刻了解之人, 散户一定要理解风险和机会共存的真切含义,证券市场成功与否是六分心态三分技巧一分运气,缺一不可。他告诫散户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散户一定是最终的失败者。只有学习才是成功的基础。语重心长,言词恳切。

之后,他的路越走越宽。

早在2000年之前,杨百万就开始致力于总结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对大盘、个股走势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开发一套技术分析软件。为此,他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投入了主要的精力。

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作出版了五六本书。配合软件的销售和学员培训而写的《股市赢家》一书被评为2007年最佳商业图书。这些书的写作和出版让他颇感自豪。这是一项重要的自我肯定,其分量不亚于赚钱。

杨百万的成熟也表现在生活方面。他一直过着相当简单朴素的生活,越来越从容淡定。他说,炒股已经成为我的事业和生活方式。

回顾二十多年的炒股经历,杨百万总结了一句话:“从一个投机者转变为理性的投资者。”

他向记者反复强调:“我们是市场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这个市场上我们不仅赚了钱,而且找到了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用武之地。所以我们最知道应该如何爱护这个市场。我们是最坚定支持改革开放的人,也是最希望市场健康发展的人。我现在所作的工作,包括到处讲课,培训学员,都是为了宣传、培养成熟理性的投资理念,为了支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他说:“过两年我会退休,不再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地讲课,也不再参与软件公司的业务。但我不会放弃炒股。炒股已成为我的终身事业。况且,炒股还能防止得老年痴呆症呢!”

几次采访杨百万,他都会表达这样的意思:我是市场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股市不仅让我赚了钱,成了我的谋生之道,而且让我找到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的用武之地。我们这些人,是改革开放的最坚定的支持者,我们最希望市场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也愿意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说这些话,有时是回答记者的提问,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把话题扯了过来。显然,这番话不是虚言饰词,确实是有感而发,是他真实心态的自然流露。

杨百万出身贫寒,初中毕业就在一家工厂上班,因为受到了有辱人格的不公正待遇而愤然辞职。在当时,这实在既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又是冒着大风险的无奈之举。杨百万成名之后,国外有媒体评论他进入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是具有超前的金融意识,这话固然不错,但他却更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不是先知先觉,不是超前意识,简单地说,就是生活所迫而已。而此事如推前十年,将是不可能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给了杨百万,以及像杨百万那样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杨百万是个普通人,是不平凡的时代成就了他,而他也幸运地成为这个不平凡时代的某种象征。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陷入误区的散户朋友不断追究杨百万现

在究竟身价几何,是否外号应改成“杨千万”、“杨上亿”了,或者猜测他是不是在某个股票上栽了跟头,亏损严重,身价缩水。记者认为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关注的不是一个人之成败荣辱。重要的是,“杨百万”三个字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转折时代的象征与缩影。而这一时代转折对于国家民族之未来、对于十几亿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希望,意义重大。

对于这个问题,杨百万曾经回答记者说:我到底有多少钱?肯定超过百万。但我不会说,反正这辈子够花了。他强调说:不管我赚了多少钱,我还是叫杨百万。这不是我自己叫出来的,这是广大散户股民赋予我的名字,也是那个时代的国家领导人叫出来的。哪怕有了一个亿,我还是“杨百万”。

杨百万知道自己这个外号的意义。“杨百万”并不只是表示个人的财富和身价,其中有更深的纪念与象征的价值。

除了时代赋予的机遇之外,杨百万取得成功并保持不败,也有其个人素质方面的因素,据记者观察,他极其勤奋,努力学习,特别是始终保持着清醒和理性。名满天下而不失平常心,这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他说,他经历市场近二十年,从不参与坐庄,始终保持一个散户的本色。虽然近年来他行事低调,不再频繁地在报刊上写文章指点江山,也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但在这两年股市大起大落中,他总是选择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上向散户发出提醒和警告。他说,他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这是他回馈市场的一种方式。他多次向记者表示,他愿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市场上宣传、培养成熟理性的投资理念,为支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他说,经过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自己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投机者到理性的投资者的蜕变。

杨百万的经历,值得投资者们揣摩。

杨百万经典语录 语录一 股市不相信眼泪,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语录二 股市诀窍就四个字:抄底逃顶;股市就两个字:赢、输。

语录三 股市中不比谁赚得多,而要比谁活得更长、更潇洒。

语录四 我不是股神,我不是股评家,我是标标准准的散户。做散户不可悲,但千万不要做散户中的傻户。

语录五 炒股,不难。难的是心魔作怪,难的是自我把控,难的是缺乏把控技能。贪心是魔鬼,冲动是魔鬼。因此,谋定后动,知止有得,高抛低吸,现金为王。。 语录六 不经过熊市的股民,不是一个成熟的股民。

语录七 炒股一讲心态,二看政策,三靠技术,最后靠运气。

语录八 一些新股民是不见黄河心不死、见了黄河要游过去、游到一半沉下去。

杨百万:一个普通人的传奇

2008年10月13日 中国证券报

他被称为中国第一股民。而他则自称“散户工会小组长”。他的故事曾被包括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成为世界舆论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之一的“著名散户”,这个经历了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仍然活跃在市场上的“不倒翁”,他已成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和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时绕不过去的“象征性人物”。

他叫杨怀定,他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熟悉——杨百万。

2007年下半年,沪深股指冲上高位后,杨百万曾多次向散户发出警告。9月12日,上证综指在走出“5·30”大跌后一路向上,冲破了5000点大关,许多人都在议论7000点、8000点甚至一万点,杨百万却在接受中证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股市风险加大,又到克服贪婪时”,特别强调绩优股群体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泡沫,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一定要克制住贪婪心态,不应盲目理解所谓绩优股的价值投资,而进入“价值投机”的怪圈。

这篇文章见报后,杨百万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但19个交易日后,上证综指就在冲高6124点后掉头向下,至今跌幅已超过60%,蓝筹股群体更成为下跌的主力。

杨百万因此再度备受关注,其作为中国成功的散户投资者代表的形象再次得到确认。杨百万说:“我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但他同时声明,他现在只对自己决策软件的客户作指导,不会随意对公众发言,不会滥用自己的影响力。他说:“我没有自己的网站,也没有博客,只是偶尔,特别是在大盘走势的关键时刻,接受记者的采访。目前互联网上的所谓„杨百万‟网站或博客,全部是假冒的。”

从1988年参与国库券买卖算起,经过柜台交易阶段,再到沪深交易所正规的竞价交易市场,杨百万参与了至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的全部历史,也是其中的幸存者和成功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走过的心路历程,堪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一个缩影。

1998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评选“改革开放20年20人”,杨百万入选。如今已到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当年的“20人”中不少人已经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翻船落马,杨百万却活得挺好,并不断有新的收获,这不能不说与他成熟理性的心态和稳健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

十年前他就曾对记者说:“我始终保持独立,不参加任何联盟,不管是券商的、庄家的还是上市公司的。”记者与杨百万相识多年,深切地体会他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能独立思考,在关键时刻能够把握住自己,他有自己的明确的生存之道,这已化为他的生存智慧,虽然从学历上来说,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

早期经历已成传奇

杨百万的“精明”在他踏入投资之路的第一步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百万最早是从买卖国库券开始投资生涯的。这事说起来有点偶然。1988年,因为遭遇一些不公正待遇,杨百万从工厂辞职,自寻生计。这以前他已经通过业余搞“第二职业”赚了一点钱,银行存款有2万。

1989年,他又特意到税务局咨询买卖国库券是否要交税。当时的背景是:一些私营个体户不愿意交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结果税务局的人表扬他主动上门报税,报纸还发表了“上海市民杨怀定主动报税”的消息,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和好感。后来杨百万对记者坦率承认,其实那时他心里很明白,根据国库券条例,买卖国库券是免税的。或许,制定国库券条例时,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杨百万这样频繁地跨地区买卖国库券的情形吧。

到人民银行咨询、请公安人员做保安、到税务局报税,这三件事让杨百万出了名。其实,这中间也隐藏着他自我合法化、自我保护的“狡猾”安排。

从国库券转向股票

资金量做大以后,他不再亲自到外地跑了,雇了几个人在全国各地跑,他坐在上海用电话遥控。

这些人每到一地,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听当地的国库券行情。杨百万说:“用现在的话讲,我就是买信息。我变成信息中心,知道哪里价格最低。我指挥他们从最低的地方开始依次买进,越买差价越小,最后回到上海卖出。人换班休息,资金不闲着,每天在滚动、膨胀。”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杨百万开创国库券异地买卖,称得上是一个即有魄力又有头脑的“吃螃蟹者”。而紧接着他见好就收,转向更具潜力的股票市场,更显示了他的眼光、魄力,特别是超前的金融意识。

他说,那时他订了70多份报刊。这个数字着实令人吃惊,远远超过了一般单位阅览室的规模。他每天读报,分析金融形势和经济状况,寻找新的机会。在关注国库券信息和买卖的同时,他的眼界就已放得更宽,留心着当时上海刚开张不久的股票柜台交易市场。说是市场,其实就是一间原为理发店的小小门面,这就是1986年9月26日开张的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

很快,他发现股票市场的机会来了。

1989年,他在《中国金融》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银行把几十年的盈利都贴进去了,面临亏损的边缘。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利率即将下调的信号,立刻决定抛掉国库券,买进股票。抛掉国库券的另一个原因是看到当时国库券价格实在太高了,达到120多元。而他手上的国库券成本都在100元以下。

当时上海股票市场非常低迷,交易者寥寥无几。营业部的员工好心地劝他不要买。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说:“我有一个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就是坚信自己经过分析研究后的判断,而不愿理会证券公司或专业机构的话。”

他第一次买入的是电真空。电真空面值100元,此前最高曾到过140多元,当时跌到91元。杨百万说:“在买入电真空之前,我实际上已观察它一年多了。当时股票分几种,一是甲种,红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二是乙种,下保底上不封顶;三是非甲非乙,既保底又封顶。电真空是非甲非乙,规定最高红利率15%,最低不低于银行利息。也就是说,买电真空的收益率最差不会低于存银行。第一次买了3000股。算一算,如果每股一年能分15元红利的话,一年4万多元,我可以做食利阶层了。那时的工资水平一般是每月100多元,一年才1000多元。当时倒也没有想到股票后来会这样大涨。”

他当时对营业部的人说,估计利率要调低,所以买点股票放着。结果没多久,利息果然下调了。许多人都传说他有背景,知道内幕消息。杨百马说:“我哪有背景?我就是读报分析出来的。”

半年后股票开始暴涨,电真空涨到800元。他让助手化整为零不动声色地抛

售。抛完后他就带着助手到普陀山旅游了一个月。因为他知道,下跌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要克制自己,避开这个下跌过程。结果一直跌到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电真空的价格是375元。交易所开业第一天,成交1000多股,他一个人买进了500股。后来涨到500多元,他又抛了。他抛后电真空又跌回370多元。于是有人到市政府去告状,说杨百万操纵股票价格。杨百万真觉得不理解:“我每股已赚了100多,总共赚了5万多了,为什么还不抛?后来有关部门经调查后为他辟谣。而他则又在370多元时再次分批买进。电真空后来涨到2500元。”

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一大神话是认购证。但杨百万却没有参与认购证的盛宴。许多人对此疑惑不解,认为他这回是看走眼了。杨百万说:“我没买认购证的原因简单,那时我满仓都是股票。我怎么会抛掉股票去买还是未知数的东西呢?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很多人买认购证发财是发在黑市上。我已经名声在外,就不要做黑市了。”

不过他话锋一转,说:“也不能说交易所开业以前我们买卖股票就是做黑市。早期无所谓黑市白市,而且我们的交易都是有法律依据的。1987年上海出台《上海市股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股票交易价格可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股票不能中途退股,投资人需要转让变现时,一般可以自找对象转让,并到代理发行机构过户。规定就是要自找对象,自由定价嘛,怎么叫黑市?后来赚钱了,人家就说我们是„黄牛‟,搞场外交易,而不想想当时根本就没有场内交易。实际上是我们在帮助政府形成市场。1992年市政府请我去开会,讨论第二年股票发行的事。我在会上说,以前你们讲电真空炒到300元,太高了,是黑市价格,现在新股发出来就是6元7元,相当于当时的600元700元。这怎么讲?”

另一件让他得意的事情,是1992年12月上证所实行股票拆细,10元拆到1元,但交易所收印花税时小数点没有相应调整,仍按10元面值计算。“我拿到交割单,一看不得了,要出大事了,就从上海大厦跑步到交易所,说快点找尉文渊总经理,发通知一律作废,明天再交割。交易所的人发现了问题后都很紧张,说我立了大功。”

投资已成为终身事业

杨百万第一次出门讲课,是1993年去南京。

当时他在1500点的高位抛完了股票。他在南京对股民讲,经过一轮快速上涨之后,大盘要调整了,大家千万要冷静。当时整个市场气氛热烈,同去南京的许多上海股评家也都在说要涨到1800点,杨百万的话并无多少人听进去。结果一个星期之内大盘开始暴跌。杨百万这一炮打响全国。

从1993年开始,杨百万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讲课作报告。他注重讲授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也在大势的关键时刻对散户作出提醒,加之他的讲课风趣生动,颇受欢迎。此后,他又开始应邀在全国各地报刊上持续发表文章,评论大盘走势,宣传投资理念。他在全国散户中的影响力和名声随之越来越大了。

1993年,杨百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节目中畅谈股份制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随后他应邀在沈阳财经学院担任了十年的专职教授,期间还应邀在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财经学院等高等学府演讲。令他最感荣耀的是2000年10月,以一介平民和一个从未进过大学的初中毕业生的身份,他走上中国名校学术殿堂——北京大学的讲台,为研究生和MBA 讲授证券市场的理念和实务。至此,杨百万在股市上不仅收获了财富和知识,而且收获了此前未曾预料到的荣誉,在很高的层次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杨百万很快就冷静下来。经历了市场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深知股市波谲

云诡,市场上没有神仙,没有妖怪,没有人能够完全把握市场走势。从1994年起,他就尽量减少出去讲课的次数,并尽量不接受采访。特别是经历了从2001年开始的漫漫熊市的折磨后,杨百万的心态变得更加成熟了。

2003年底,他专门写下《告别散户》一文,宣布不再撰写股市文章。此文也是夫子自道,浓缩了他十几年的炒股体验和几十年的人生阅历,颇含哲理,也体现了他的性情与个性。文中强调,市场青睐于对其有深刻了解之人, 散户一定要理解风险和机会共存的真切含义,证券市场成功与否是六分心态三分技巧一分运气,缺一不可。他告诫散户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散户一定是最终的失败者。只有学习才是成功的基础。语重心长,言词恳切。

之后,他的路越走越宽。

早在2000年之前,杨百万就开始致力于总结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对大盘、个股走势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开发一套技术分析软件。为此,他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投入了主要的精力。

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作出版了五六本书。配合软件的销售和学员培训而写的《股市赢家》一书被评为2007年最佳商业图书。这些书的写作和出版让他颇感自豪。这是一项重要的自我肯定,其分量不亚于赚钱。

杨百万的成熟也表现在生活方面。他一直过着相当简单朴素的生活,越来越从容淡定。他说,炒股已经成为我的事业和生活方式。

回顾二十多年的炒股经历,杨百万总结了一句话:“从一个投机者转变为理性的投资者。”

他向记者反复强调:“我们是市场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这个市场上我们不仅赚了钱,而且找到了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用武之地。所以我们最知道应该如何爱护这个市场。我们是最坚定支持改革开放的人,也是最希望市场健康发展的人。我现在所作的工作,包括到处讲课,培训学员,都是为了宣传、培养成熟理性的投资理念,为了支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他说:“过两年我会退休,不再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地讲课,也不再参与软件公司的业务。但我不会放弃炒股。炒股已成为我的终身事业。况且,炒股还能防止得老年痴呆症呢!”

几次采访杨百万,他都会表达这样的意思:我是市场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股市不仅让我赚了钱,成了我的谋生之道,而且让我找到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的用武之地。我们这些人,是改革开放的最坚定的支持者,我们最希望市场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也愿意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说这些话,有时是回答记者的提问,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把话题扯了过来。显然,这番话不是虚言饰词,确实是有感而发,是他真实心态的自然流露。

杨百万出身贫寒,初中毕业就在一家工厂上班,因为受到了有辱人格的不公正待遇而愤然辞职。在当时,这实在既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又是冒着大风险的无奈之举。杨百万成名之后,国外有媒体评论他进入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是具有超前的金融意识,这话固然不错,但他却更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不是先知先觉,不是超前意识,简单地说,就是生活所迫而已。而此事如推前十年,将是不可能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给了杨百万,以及像杨百万那样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杨百万是个普通人,是不平凡的时代成就了他,而他也幸运地成为这个不平凡时代的某种象征。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陷入误区的散户朋友不断追究杨百万现

在究竟身价几何,是否外号应改成“杨千万”、“杨上亿”了,或者猜测他是不是在某个股票上栽了跟头,亏损严重,身价缩水。记者认为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关注的不是一个人之成败荣辱。重要的是,“杨百万”三个字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转折时代的象征与缩影。而这一时代转折对于国家民族之未来、对于十几亿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希望,意义重大。

对于这个问题,杨百万曾经回答记者说:我到底有多少钱?肯定超过百万。但我不会说,反正这辈子够花了。他强调说:不管我赚了多少钱,我还是叫杨百万。这不是我自己叫出来的,这是广大散户股民赋予我的名字,也是那个时代的国家领导人叫出来的。哪怕有了一个亿,我还是“杨百万”。

杨百万知道自己这个外号的意义。“杨百万”并不只是表示个人的财富和身价,其中有更深的纪念与象征的价值。

除了时代赋予的机遇之外,杨百万取得成功并保持不败,也有其个人素质方面的因素,据记者观察,他极其勤奋,努力学习,特别是始终保持着清醒和理性。名满天下而不失平常心,这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他说,他经历市场近二十年,从不参与坐庄,始终保持一个散户的本色。虽然近年来他行事低调,不再频繁地在报刊上写文章指点江山,也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但在这两年股市大起大落中,他总是选择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上向散户发出提醒和警告。他说,他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这是他回馈市场的一种方式。他多次向记者表示,他愿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市场上宣传、培养成熟理性的投资理念,为支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他说,经过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自己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投机者到理性的投资者的蜕变。

杨百万的经历,值得投资者们揣摩。

杨百万经典语录 语录一 股市不相信眼泪,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语录二 股市诀窍就四个字:抄底逃顶;股市就两个字:赢、输。

语录三 股市中不比谁赚得多,而要比谁活得更长、更潇洒。

语录四 我不是股神,我不是股评家,我是标标准准的散户。做散户不可悲,但千万不要做散户中的傻户。

语录五 炒股,不难。难的是心魔作怪,难的是自我把控,难的是缺乏把控技能。贪心是魔鬼,冲动是魔鬼。因此,谋定后动,知止有得,高抛低吸,现金为王。。 语录六 不经过熊市的股民,不是一个成熟的股民。

语录七 炒股一讲心态,二看政策,三靠技术,最后靠运气。

语录八 一些新股民是不见黄河心不死、见了黄河要游过去、游到一半沉下去。


相关作文

  • [佐罗传奇]观后感作文600字
  • <佐罗传奇>观后感 一定黑帽,一块黑眼罩,一袭黑衣,一匹黑马,便把佩剑执鞭的佐罗搬上了银幕. <佐罗传奇>以其趣味横生的语调,无懈可击的动作场面,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吸引我们的眼球. 影片将背景设定在加州即将并入美国的时候,敌对分子为一己之私而密谋破坏这一计划„„ 本片中有两条 ...

  • [佐罗传奇]观后感作文600字
  • 一定黑帽,一块黑眼罩,一袭黑衣,一匹黑马,便把佩剑执鞭的佐罗搬上了银幕. <佐罗传奇>以其趣味横生的语调,无懈可击的动作场面,悬念丛生的故事情节吸引我们的眼球. 影片将背景设定在加州即将并入美国的时候,敌对分子为一己之私而密谋破坏这一计划-- 本片中有两条线索,不仅是正邪之争,还有人人几 ...

  • [楚汉传奇]观后感1200字作文作文1500字
  • 小编导语:踩着2012年底的开年大戏<楚汉传奇>.只要摆出2.4亿人民币总投资.80集超长篇幅.众星云集的演员阵容.2600天用于筹备.260天用于拍摄.200天用于后期这些数据,有这样传奇一般的幕后投入,自然有底气给作品挂上"传奇"的名号.更多高中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

  • 因为用了历史作文600字
  • 回味遥远的古代,那些真实感人的历史,那里曾经战火纷飞,是那些具有影响性的传奇人物,救了在战场上鲜血淋漓的士兵,是他们,夺回了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旗帜!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誓死守卫了我们的家园!为这个共同的世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留下一个又一个不朽传奇! 翻开历史的扉页,黄沙迷惑了她远去的身影,那 ...

  •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作文17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读后感作文,<漫漫自由路>作为曼德拉唯一的一部自传回忆录,老人那充满斗志不屈不挠的传奇人生得以最详尽又富深情地叙述.更多关于<漫漫自由路>读后感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从1944年,曼德拉参加"非洲人国民大会" ...

  • 告别完美世界作文1300字
  • 如题,我终于决定要告别完美世界了.感受很复杂. 九九年,第一次接触网络游戏,那是因为我的朋友都在一个名叫<传奇>的游戏里面.我很奇怪为什么以前那么亲密的朋友,天天要在一起的朋友怎么都不理我了.每天谈的也是传奇里面的什么什么东西.什么什么级别.好奇中带一点不甘.申请号进去了传奇,开始了我的 ...

  • 传奇之前作文1200字
  • 在历史的长河中,名人的足迹从未被时间所湮没.他们的故事犹如点点星光,在逝去的岁月中耀耀生辉.他们用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不断的追求,在历史才和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但人们只看到这些名人传奇之后的辉煌,却不知道他们传奇之前的艰辛,现在让我们去看看那些名人传奇之前的故事吧. 湘军统帅--曾国藩.或许大家 ...

  • 怎样在40岁以前成功作文1100字
  • 文/马达加西亚 传奇女子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看看今年<财富>"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排行榜上那些面孔,真是鲜花嫩柳一般,有些甚至稚气未脱.不由得令人感叹,如今的年轻人真是深得张女士的真传. 今年的榜单上,最年轻的一位 ...

  •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作文1600字
  • 从1944年,曼德拉参加"非洲人国民大会"和1961年创建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军事组织"民族长矛军",从而结束非洲人国民大会无法对南非独裁政府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时起,此后的92年时间里,曼德拉从来都不是一个会被命运和伤害打倒的战士,而这样的意志力支撑着他一直走到今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