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组
编写:范丽洁 审阅:颜廷武 上课时间:2016年 11 月 4日 讲课类型:精讲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2、解题: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3、生字词:
滟滟..( ) 芳甸.( ) 霰.( ) 碣.石( )纤.尘( ) 皎皎.( ) 扁.舟( ) 汀.( ) 捣.衣砧( ) 潇湘..
( ) 4、词语释义
滟滟:芳甸:无限路:
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
5、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 6、根据诗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
【质疑探究】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作用:从结构上看, ;从内容上看,
2、提问: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明确:(一)( )-( )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二)( )-( )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 )-( )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分节赏析诗歌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意象: 。
描绘:
2、提问:前八句通过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意境:
情感: 。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 作用。
2、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你怎样理解? 。
理解:3、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类思想的?如: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提问: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课外阅读】
代答闺梦还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质疑探究】
1、明确:月。
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即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2、明确:(一)(1-8 )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二)(9-16)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分节赏析诗歌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描绘: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明确: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三)、理:哲理思考
1、过渡作用。
2.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讲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但作者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3、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
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 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
2、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代答闺梦还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热闹欢乐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这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
在诗中,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抒情强度美丽的相思带上了苦涩的滋味,但正是因为这份苦涩表现了纯粹爱情之美
鉴赏
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简单的梳妆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看看她不知何时,有几只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画衣”的主意诗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在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
泊头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组
编写:范丽洁 审阅:颜廷武 上课时间:2016年 11 月 4日 讲课类型:精讲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2、解题: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3、生字词:
滟滟..( ) 芳甸.( ) 霰.( ) 碣.石( )纤.尘( ) 皎皎.( ) 扁.舟( ) 汀.( ) 捣.衣砧( ) 潇湘..
( ) 4、词语释义
滟滟:芳甸:无限路:
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
5、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 6、根据诗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
【质疑探究】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作用:从结构上看, ;从内容上看,
2、提问: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明确:(一)( )-( )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二)( )-( )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 )-( )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分节赏析诗歌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问: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意象: 。
描绘:
2、提问:前八句通过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意境:
情感: 。
(二)、理:哲理思考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 作用。
2、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你怎样理解? 。
理解:3、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类思想的?如: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提问: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2、提问:“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课外阅读】
代答闺梦还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质疑探究】
1、明确:月。
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即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2、明确:(一)(1-8 )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二)(9-16)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分节赏析诗歌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
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描绘: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明确: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三)、理:哲理思考
1、过渡作用。
2.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讲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但作者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3、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
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 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
2、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代答闺梦还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热闹欢乐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这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
在诗中,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抒情强度美丽的相思带上了苦涩的滋味,但正是因为这份苦涩表现了纯粹爱情之美
鉴赏
首句点题,为戍守关塞,年轻的丈夫与妻子离别了场景是凄清动人的,但作者仅仅是一笔带过,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他仅仅描绘了送别的尾声: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离别之后,这位女主人公就陷入了漫长的苦思中,但也要强打精神来梳妆打扮穿上了新衫,才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简单的梳妆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机盎然、花红柳绿偶有燕子飞过,透过罗幕看看她不知何时,有几只蜜蜂也打起了她那件“画衣”的主意诗人在此著一生花妙笔,画衣上绣的花竟然能把蜜蜂引来,可见其逼真生动,又可见思妇对这画衣是如何的用心这句将她百无聊赖却又想借此给心上人带来惊喜的心情彰显无疑
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在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