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母爱
你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到放在茫茫人海中竟无法将你寻觅,哪怕你是我的母亲。就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你的青春被岁月打磨,磨去棱角后的你没有一丝闪光点。可你也正如天底下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
看似短暂的高中生活其实是漫长冗繁的。第一次连着上两个周的课让我有些措不及防。周天晚上,平常的时候都是呆在家里吃饭看电视。今天,看着宿舍里的同学一个个回家,心里竟有些孤零零的。突然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鼻子泛起酸涩,躲在阳台上,悄悄给你打起了电话。 “喂,妈!”
“嗯,闺女!”像是一只在等电话的样子,语气中没有一丝的困乏和不耐。你絮絮叨叨的问着我学习情况,钱够不够花,能不能吃饱。一时间,竟忍不住热泪盈眶。我意识到,我是真的很想念你,也是只有在我最孤独无助时才会想到你。 末了,你嘱咐我多给你打电话,要好好学习。黑夜中闪烁着繁星点点,明天一定会是好天气。 一上午的课程很快结束,枯燥无味的学习让我对上课厌倦到了极点。回到宿舍里,啃着干面包,心不在焉的翻动着手中的书。突然,门外传来一阵阵脚步声,熟悉的节奏,我怀疑的抬头,是你! 手里拿着大包小裹的吃食,额上还闪着晶亮的汗珠。
“妈,你怎么来了?”
“你这孩子,都一个星期才给我打电话,我能不担心吗?你怎么在这吃面包,为什么不去餐厅吃饭?„„”一连串的问号让我不能思考。你开始帮我收拾东西,矮小的身躯在不停的忙碌着。 此刻,一向话多的我竟然无言。我只能默默凝视。
看着你的身影渐渐远去,就是要回去也不让我送。你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此时的感动吧! 你的平凡就如这个校园中烂漫绽放的荷花,亭亭直立,出淤泥而不染,但这恰好就是你最伟大的闪光点,让人如何不去欣赏?正如天下所有的母亲,不也是应该被人欣赏的吗?妈妈,你可知道,你的平凡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仰望星空,得以成长的沃土。无论如何,我会一直爱你沧桑的脸。
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即使是在教训孩子,也会给以孩子温暖。——题记
自我有了记忆能力起,我对父亲一直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老实说,父亲并不高大,一米七的个头,略有些发福的腰,微微挺起的肚子,以及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怎么像个有学问之人,理应是温文尔雅的。谁知在我的心中,他却像个山野村夫一样,有些匪气。
尤其是他那双手,虽不似练武之人布满老茧,威力却很惊人。他的手,厚且大,指头极粗,张开五指,便像一块砖一样厚重。当他的砖一样的手掌向我挥来时,我顿时觉得我成了孙猴子,即将被“五指山”压得无翻身之日。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 记得我八岁那年,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挺而走险——偷,大概偷了三十块钱,当然,当时的我显然不够熟练——当然后来也没偷过,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脸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当天,当父亲的“砖头手”第一次用力地拍到我的手掌时,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痛了!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第二次打了我,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岁,十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拨五岳掩赤诚”之势,十七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
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了他的手。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我清楚地看到,那时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了他的食指之中。父亲的宽大的手掌,最终还是落下了,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只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
父亲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背影。
我忽然对着父亲的背影大声喊:“爸,我会努力的!”父亲身影猛然一顿。终于,他缓缓扬起了手!像太阳一样!
早
处在这个陌生的小城镇里, 我一直都在怀疑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早”. 霓虹闪烁盖过那启明的晨星, 封闭式的房子关上窗, 合上窗帘便是夜.
可是我依旧相信着, 因为有两盏微弱的灯在向我证明着, 向我诉说着.
“嗒嗒, 嗒嗒”的声音, 伴着疲劳的节奏, 母亲又早起了. 习惯性的扭开那盏台灯, 继续工作了. 不停地在一台缝纫机上加工一副手套, 一副一角二. 没有深厚的知识素养, 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母亲能作的便只有这个了, 而对于这几乎没有要求的工作, 所需的只有时间了. 所以对于母亲来说“早”特殊重要, 它像是救济我们的观音大世给予我们孤单俩母子在陌生城市生存的法宝.
“早”就是缝纫机打在粗糙步匹上弹起的灰尘;“早”就是唤起母亲皱纹苏醒的催命符;“早”就是母亲那双经布匹褪色染黑的手. “早”就是绝望.
“微弱”的台灯像一位妈妈, 轻轻唤醒了它处在另一个房间的儿子. 另一台灯又亮了, 是的我醒了.
和母亲一样熟悉早起的我, 抚平了昨日折起的书角, 开始大声朗读起英语课文. 和母亲的疲惫不同. 我充满着干劲, 一个个字母的反复拼读, 一个个单词的反复记忆, 一篇篇的课文的反复的朗诵. 使在绝望中的母亲和我看到了希望.
此时的“早”便是那反复默写的着的单词, 此时的“早”便是那英语书上折皱的书页, 此时的“早”便是微弱灯光下坚持不懈的我. “早”就是希望.
我相信着, 我处的地方是有“早”的, 因为母亲需要我的“早”带她离开那个以后将不属于她的深渊, 离开她生活已久的绝望. 我相信有“早”的, 因为“嗒嗒”的机械声已扎驻在我的心底, 我要用“早”为它带来希望, 使它早点休息.
“早”便是希望, 让处在贫穷中的我和母亲看到启明的晨星, “早”便是希望, 让母亲告别那永远处在绝望中的地方.
“早”, 我相信在这个陌生城市是有的, 因为母亲和我都在证明着.
必须跨过这道坎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清欢一刻
“嘣儿,嘣儿,嘣儿„„”
是谁,用鼓槌轻轻敲击着牛皮鼓?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深夜的寂静,敲醒了我的酣梦。睁开眼,四周一片漆黑,再仔细听,才发现是下雨了,雨滴击打着屋瓦,悦耳动听。睡意已退到夜的深处,我就这样睁着眼瞅着黑黢黢的四周,聆听这场秋雨的独奏。 雨声渐渐大了,声音不再那么清脆,变得浑厚,像 是谁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在寂静的夜中行军,发 出连绵的唰唰声。过了好久,雨声渐渐小下来,这 时,又好像成千上万只蚕宝宝在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桑叶,淅淅沥沥。天刚蒙蒙亮,我就急急地拉开门 闩,呈现于眼前的除了笼罩着山巅的浓雾外,就是 细密的秋雨在斜斜地飘落着。
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也起床了,他站在我身后,戏谑地笑我:“嗬,瞌睡虫也起得这么早,太阳从西边出来啦。小诗人,看到秋雨,多愁善感了吧?” 我没有回答,只是回过头向爸爸伸伸舌头,做了一个鬼脸。我可既不会像白居易那样感叹“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凉,也不会像秋瑾那样,在秋雨中愁绪千结,万般感喟“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不会有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那样的亢奋。有的只是浅浅的喜悦和心境的沉静,这或许就是林清玄先生所说的清欢吧!
走进秋雨织成的帘幕里,雨线从脸颊轻轻滑下,微凉,像夏日一缕缕轻风拂过,将燥热和烦闷带人尘埃,心中瞬时宁静而安详。秋雨的来临,预示着农人们可以安安心心地赖一会儿床,该收的庄稼已大多入库,下雨天,事情突然就少了起来,早起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人活动的村巷里,不时响起一两声狗吠、鸡鸣,算是给宁静的秋雨谱写了几个响亮的音符,像晶亮的雨珠一样,在江南乡村的深巷里跳跃。
田野里,苞谷秸秆还是一片青翠,可上面的苞米棒子已人了农家的仓库。
它们显得一身轻松地在细雨轻风中摇曳,把一串浅笑送给我,浅笑里还流淌着一缕缕芳香,夹杂着隐隐的泥土的香味。
这一刻,我的心更加平静,好像有微微的风拂过,一片清明、澄澈。
窗外那些年少时的风景
窗口下个画框,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而我透过窗子发现的是我年少时校园里那一片美丽的桃林。 我上小学时教室的窗外是一片桃林,那时候,学校上劳动课老师带领我们把校园的一片空地的杂草拔出,并且用自家带来的农用工具,翻松了土壤整出了一片平整的土地。
然后老师们买来了桃树苗,又一棵棵栽在土地里。那时正值四月。课间时从窗外看去,校园里一片忙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洋溢着春日暖暖的。 第二年桃树苗渐渐长高了,到了春天竟然开出了艳丽的花朵。有一天音乐老师正在教我们边弹边唱《童年》。我一边唱着“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一边目忍不住望向窗外的桃花。
那时阳光烂漫桃花开的层层叠叠,缤纷多彩。一簇簇,一团团争芳斗艳在微风轻拂下,漾起了一片婀娜。这真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在年少的记忆里窗外的风景总是美丽的,内心里也都是非常向往的。窗外有湛蓝明净的天空,有绿碧成荫的法桐,有爬满墙壁的层层叠叠的爬山虎 有灿烂芬芳的蔷薇,亦有欢声笑语的年少时光。 从窗口看去,我们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优雅,有美丽,有幽静,亦有喧哗。
空闲时,我们就会桃树松土,浇水施肥。有时候还会跟这些桃树说些悄悄话,我们盼望着快点吃到桃子。
及至六年级要毕业时,桃树才结出了很多果实。那红红的还略带青色的桃子,一个个像小灯笼似的挂在树上 发出诱人的芳香。作为毕业的酬劳,老师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了桃子。这是桃树第一年结果,虽说不是很大 也是我们这几年劳动的结晶。 我们捧着老师发的桃子心里很是激动。很快我们也要小学毕业了,跟这片桃林说在见。我从窗外望去,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桃林里站满了老师和同学。哦,原来是隔壁班的师生在照毕业照。 透过窗子。我发现蓝天白云映照下的桃林,更显翠绿,更显美丽。窗外,那些年少时的风景温馨而美好;窗外,那些年少时光,更令人怀念„„
今天,我想说说心理话
夕阳已经下山了,整个城市还是像个大蒸笼,闷热憋气,黏稠的空气不安地躁动着,灰色的云连成一片,沉甸甸的就要压下来似的„„..
我刚从小山一样的复习题中抬起头,父亲便递到我手里一杯沁凉的新鲜橙汁,那橘色的亮,吹散了我满心的烦躁,这时,父亲小心翼翼地问我:“要不出去走走? ”
高考临近,家里如临大敌,小妹妹也被妈妈带到邻居家去玩了,只有父亲默默地陪着我,看我和那保垒似的习题战斗,不忍拂了父亲的心意,满心疲惫的我轻轻点了点头。
一走在路上,便立刻被闷热的空气包围了,我和父亲都变得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走着,大街上的行人大声喧闹着,只觉得空气越来越黏稠,有种窒息感,刚才的一点好心情早就没了踪影,渐渐密集的车笛声拉回了我的思绪,原来是来到了一个路口,“儿子,这儿车多,小心点„„„. ”,“知道了,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 没等父亲说完我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中,说完我下意识地看了父亲一眼,只见他轻轻地摇了下头,鬓角的银丝在夕阳下格外刺目,我心里无端地多了几分酸楚„„,没走几步,便又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在人行道上,我还在为刚刚不妥的脱口而出的话后悔着,突然,一只大手紧紧地拽住了我,原来红灯亮了,一辆车从我面前疾驰而过,这时我才突然发现,父亲不知何时已悄悄走到了我的左边,默默守护着我,就如从前的每一次的出行。
一股清风迎面吹来,瞬间便冲散了那空气里的浮躁和憋闷,路边的小店里传来一曲温馨的歌:“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我愿用我的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歌声如一眼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蓦地,我转身对父亲郑重地说:“爸,对不起!谢谢您!”父亲会心地一笑,我知道父亲听懂了我今天未尽的心里话。
老照片的故事
家中的几本相册,放在柜子里,尘封着,或许已经遗忘了他们,又或许它们本不属于这里,很少有人去动它们。它们也许真的变“老”了。但每一张照片中的故事也会变“老”吗?
我的手指在相册光滑的封面掠过,用心灵感知
它的厚度。带着庄重的神色,徐徐翻开,只是一瞥,眼睛便不由得定格在了那张照片上。
在一栋教学楼前,站着两个女人。一个稚气未退,另一个脸上则挂着成熟而稳重的笑。只见照片旁边有寥寥几行字:“1996年6月20日,我和冯丽老师在教学楼前留念。”是的,这流畅的、自然的笔迹是我母亲的,下面还写了一句诗:“今年花比去年红,但求明年花更好。”我想,左边的是我妈妈,右边的就应该是冯老师了吧!
记忆中,母亲曾说过自己与冯老师的故事,冯老师是母亲大学时的英语老师,而母亲的梦想,也正是做一名英语老师。她曾告诉我,冯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也给我看过冯老师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英文,漂亮而工整,母亲也正是在冯老师的教导下,学好了英语,连今年母亲提及自己四年前的研究生考试都喃喃地说:“还是冯老师当年教得扎实啊,考试里的完形我都写上了„„”我想,母亲愿意把自己的梦想变为一个人的职业,那么这个人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吧!
“今年花比去年红,但求明年花更好。”我看到照片上她们笑着,是那种自然的、开心的微笑,真的像两朵迎风怒放的花一样。学生如花啊!我在一刹那间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老师带出一批批花般的学生,学生愈优秀,就如花愈红,愈美。1996年6月份,正是母亲毕业的日子,她岂不也是那红花中的一朵?母亲已毕业,但却殷切地希望冯老师能够带出一批更加优秀、前途更加美好的学生来,“花”的确才能“更好”啊!
那一刻,窗外的缕缕阳光逼了我的眼,我没有哭,却想起了幼儿园时的毕业晚会,小学六年的毕业典礼,既而又想到初中的分别,高中的再见„„毕业时的那一刻,必有许多人和事值得去惦念,去留恋,但最应牵挂的人,却是老师啊!
我想我忽略了一点,照片上的教学楼两旁,正栽着朵朵如血似火的月季,大而美,多而艳。“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如果抓紧了时间,做对了事情,就必将度过一个无悔而快乐的艳阳天。 我两次轻轻地扣上了相册,一张照片,一本相册,告诉我很多很多。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咽了一口唾沫。我想,我学会了如何说再见,如何说谢谢,如何珍惜与牵挂。看到相册封面上的话,我笑了,这些“老”照片中“不老”的故事的确如上所说,是美丽的瞬间,永恒的怀念!„„
欣赏母爱
你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到放在茫茫人海中竟无法将你寻觅,哪怕你是我的母亲。就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你的青春被岁月打磨,磨去棱角后的你没有一丝闪光点。可你也正如天底下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
看似短暂的高中生活其实是漫长冗繁的。第一次连着上两个周的课让我有些措不及防。周天晚上,平常的时候都是呆在家里吃饭看电视。今天,看着宿舍里的同学一个个回家,心里竟有些孤零零的。突然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鼻子泛起酸涩,躲在阳台上,悄悄给你打起了电话。 “喂,妈!”
“嗯,闺女!”像是一只在等电话的样子,语气中没有一丝的困乏和不耐。你絮絮叨叨的问着我学习情况,钱够不够花,能不能吃饱。一时间,竟忍不住热泪盈眶。我意识到,我是真的很想念你,也是只有在我最孤独无助时才会想到你。 末了,你嘱咐我多给你打电话,要好好学习。黑夜中闪烁着繁星点点,明天一定会是好天气。 一上午的课程很快结束,枯燥无味的学习让我对上课厌倦到了极点。回到宿舍里,啃着干面包,心不在焉的翻动着手中的书。突然,门外传来一阵阵脚步声,熟悉的节奏,我怀疑的抬头,是你! 手里拿着大包小裹的吃食,额上还闪着晶亮的汗珠。
“妈,你怎么来了?”
“你这孩子,都一个星期才给我打电话,我能不担心吗?你怎么在这吃面包,为什么不去餐厅吃饭?„„”一连串的问号让我不能思考。你开始帮我收拾东西,矮小的身躯在不停的忙碌着。 此刻,一向话多的我竟然无言。我只能默默凝视。
看着你的身影渐渐远去,就是要回去也不让我送。你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此时的感动吧! 你的平凡就如这个校园中烂漫绽放的荷花,亭亭直立,出淤泥而不染,但这恰好就是你最伟大的闪光点,让人如何不去欣赏?正如天下所有的母亲,不也是应该被人欣赏的吗?妈妈,你可知道,你的平凡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仰望星空,得以成长的沃土。无论如何,我会一直爱你沧桑的脸。
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即使是在教训孩子,也会给以孩子温暖。——题记
自我有了记忆能力起,我对父亲一直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老实说,父亲并不高大,一米七的个头,略有些发福的腰,微微挺起的肚子,以及一副金丝边眼镜,怎么看怎么像个有学问之人,理应是温文尔雅的。谁知在我的心中,他却像个山野村夫一样,有些匪气。
尤其是他那双手,虽不似练武之人布满老茧,威力却很惊人。他的手,厚且大,指头极粗,张开五指,便像一块砖一样厚重。当他的砖一样的手掌向我挥来时,我顿时觉得我成了孙猴子,即将被“五指山”压得无翻身之日。
事实上,我也仅仅和父亲的手掌亲密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手,第二次是脸,第三次是头。 记得我八岁那年,正值顽童岁月,也是任性的时候,那时我迷上一套漫画,数次开口索要不成后,我便挺而走险——偷,大概偷了三十块钱,当然,当时的我显然不够熟练——当然后来也没偷过,当我把手伸进父亲皮夹的一刹那,我忽然感觉身后鼻息直喷颈部,反头一看,一黑脸大汉正铁着一张脸,剑眉集中,怒视着我。当天,当父亲的“砖头手”第一次用力地拍到我的手掌时,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因为太痛了!
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畏惧程度一天天加剧,心中也产生了一丝丝怨恨。在我十五岁那年逃课被抓到后,父亲第二次打了我,当他厚重的大手甩到我的脸上时,终于,我下定了决心——等什么时候我长大了,绝不会任父亲打了!
十六岁,十七岁时我的身高如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真有“势拨五岳掩赤诚”之势,十七的我和父亲站在一起时,个子高他一头。
终于,在又一次犯了错后,父亲又扬起了他的手。我心想,若他挥下,我一定有挡住他的手的力气。他扬起的大手上有一道深深的红色指甲印,我清楚地看到,那时在听老师训斥我时,父亲用他的大拇指,狠狠地插入了他的食指之中。父亲的宽大的手掌,最终还是落下了,但这次力度似乎不大,只轻轻地抚摸了我的头。
父亲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背影。
我忽然对着父亲的背影大声喊:“爸,我会努力的!”父亲身影猛然一顿。终于,他缓缓扬起了手!像太阳一样!
早
处在这个陌生的小城镇里, 我一直都在怀疑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早”. 霓虹闪烁盖过那启明的晨星, 封闭式的房子关上窗, 合上窗帘便是夜.
可是我依旧相信着, 因为有两盏微弱的灯在向我证明着, 向我诉说着.
“嗒嗒, 嗒嗒”的声音, 伴着疲劳的节奏, 母亲又早起了. 习惯性的扭开那盏台灯, 继续工作了. 不停地在一台缝纫机上加工一副手套, 一副一角二. 没有深厚的知识素养, 没有精明的商业头脑母亲能作的便只有这个了, 而对于这几乎没有要求的工作, 所需的只有时间了. 所以对于母亲来说“早”特殊重要, 它像是救济我们的观音大世给予我们孤单俩母子在陌生城市生存的法宝.
“早”就是缝纫机打在粗糙步匹上弹起的灰尘;“早”就是唤起母亲皱纹苏醒的催命符;“早”就是母亲那双经布匹褪色染黑的手. “早”就是绝望.
“微弱”的台灯像一位妈妈, 轻轻唤醒了它处在另一个房间的儿子. 另一台灯又亮了, 是的我醒了.
和母亲一样熟悉早起的我, 抚平了昨日折起的书角, 开始大声朗读起英语课文. 和母亲的疲惫不同. 我充满着干劲, 一个个字母的反复拼读, 一个个单词的反复记忆, 一篇篇的课文的反复的朗诵. 使在绝望中的母亲和我看到了希望.
此时的“早”便是那反复默写的着的单词, 此时的“早”便是那英语书上折皱的书页, 此时的“早”便是微弱灯光下坚持不懈的我. “早”就是希望.
我相信着, 我处的地方是有“早”的, 因为母亲需要我的“早”带她离开那个以后将不属于她的深渊, 离开她生活已久的绝望. 我相信有“早”的, 因为“嗒嗒”的机械声已扎驻在我的心底, 我要用“早”为它带来希望, 使它早点休息.
“早”便是希望, 让处在贫穷中的我和母亲看到启明的晨星, “早”便是希望, 让母亲告别那永远处在绝望中的地方.
“早”, 我相信在这个陌生城市是有的, 因为母亲和我都在证明着.
必须跨过这道坎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清欢一刻
“嘣儿,嘣儿,嘣儿„„”
是谁,用鼓槌轻轻敲击着牛皮鼓?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深夜的寂静,敲醒了我的酣梦。睁开眼,四周一片漆黑,再仔细听,才发现是下雨了,雨滴击打着屋瓦,悦耳动听。睡意已退到夜的深处,我就这样睁着眼瞅着黑黢黢的四周,聆听这场秋雨的独奏。 雨声渐渐大了,声音不再那么清脆,变得浑厚,像 是谁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在寂静的夜中行军,发 出连绵的唰唰声。过了好久,雨声渐渐小下来,这 时,又好像成千上万只蚕宝宝在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桑叶,淅淅沥沥。天刚蒙蒙亮,我就急急地拉开门 闩,呈现于眼前的除了笼罩着山巅的浓雾外,就是 细密的秋雨在斜斜地飘落着。
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也起床了,他站在我身后,戏谑地笑我:“嗬,瞌睡虫也起得这么早,太阳从西边出来啦。小诗人,看到秋雨,多愁善感了吧?” 我没有回答,只是回过头向爸爸伸伸舌头,做了一个鬼脸。我可既不会像白居易那样感叹“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凉,也不会像秋瑾那样,在秋雨中愁绪千结,万般感喟“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不会有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那样的亢奋。有的只是浅浅的喜悦和心境的沉静,这或许就是林清玄先生所说的清欢吧!
走进秋雨织成的帘幕里,雨线从脸颊轻轻滑下,微凉,像夏日一缕缕轻风拂过,将燥热和烦闷带人尘埃,心中瞬时宁静而安详。秋雨的来临,预示着农人们可以安安心心地赖一会儿床,该收的庄稼已大多入库,下雨天,事情突然就少了起来,早起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人活动的村巷里,不时响起一两声狗吠、鸡鸣,算是给宁静的秋雨谱写了几个响亮的音符,像晶亮的雨珠一样,在江南乡村的深巷里跳跃。
田野里,苞谷秸秆还是一片青翠,可上面的苞米棒子已人了农家的仓库。
它们显得一身轻松地在细雨轻风中摇曳,把一串浅笑送给我,浅笑里还流淌着一缕缕芳香,夹杂着隐隐的泥土的香味。
这一刻,我的心更加平静,好像有微微的风拂过,一片清明、澄澈。
窗外那些年少时的风景
窗口下个画框,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而我透过窗子发现的是我年少时校园里那一片美丽的桃林。 我上小学时教室的窗外是一片桃林,那时候,学校上劳动课老师带领我们把校园的一片空地的杂草拔出,并且用自家带来的农用工具,翻松了土壤整出了一片平整的土地。
然后老师们买来了桃树苗,又一棵棵栽在土地里。那时正值四月。课间时从窗外看去,校园里一片忙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洋溢着春日暖暖的。 第二年桃树苗渐渐长高了,到了春天竟然开出了艳丽的花朵。有一天音乐老师正在教我们边弹边唱《童年》。我一边唱着“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一边目忍不住望向窗外的桃花。
那时阳光烂漫桃花开的层层叠叠,缤纷多彩。一簇簇,一团团争芳斗艳在微风轻拂下,漾起了一片婀娜。这真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在年少的记忆里窗外的风景总是美丽的,内心里也都是非常向往的。窗外有湛蓝明净的天空,有绿碧成荫的法桐,有爬满墙壁的层层叠叠的爬山虎 有灿烂芬芳的蔷薇,亦有欢声笑语的年少时光。 从窗口看去,我们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优雅,有美丽,有幽静,亦有喧哗。
空闲时,我们就会桃树松土,浇水施肥。有时候还会跟这些桃树说些悄悄话,我们盼望着快点吃到桃子。
及至六年级要毕业时,桃树才结出了很多果实。那红红的还略带青色的桃子,一个个像小灯笼似的挂在树上 发出诱人的芳香。作为毕业的酬劳,老师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了桃子。这是桃树第一年结果,虽说不是很大 也是我们这几年劳动的结晶。 我们捧着老师发的桃子心里很是激动。很快我们也要小学毕业了,跟这片桃林说在见。我从窗外望去,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桃林里站满了老师和同学。哦,原来是隔壁班的师生在照毕业照。 透过窗子。我发现蓝天白云映照下的桃林,更显翠绿,更显美丽。窗外,那些年少时的风景温馨而美好;窗外,那些年少时光,更令人怀念„„
今天,我想说说心理话
夕阳已经下山了,整个城市还是像个大蒸笼,闷热憋气,黏稠的空气不安地躁动着,灰色的云连成一片,沉甸甸的就要压下来似的„„..
我刚从小山一样的复习题中抬起头,父亲便递到我手里一杯沁凉的新鲜橙汁,那橘色的亮,吹散了我满心的烦躁,这时,父亲小心翼翼地问我:“要不出去走走? ”
高考临近,家里如临大敌,小妹妹也被妈妈带到邻居家去玩了,只有父亲默默地陪着我,看我和那保垒似的习题战斗,不忍拂了父亲的心意,满心疲惫的我轻轻点了点头。
一走在路上,便立刻被闷热的空气包围了,我和父亲都变得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走着,大街上的行人大声喧闹着,只觉得空气越来越黏稠,有种窒息感,刚才的一点好心情早就没了踪影,渐渐密集的车笛声拉回了我的思绪,原来是来到了一个路口,“儿子,这儿车多,小心点„„„. ”,“知道了,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 没等父亲说完我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中,说完我下意识地看了父亲一眼,只见他轻轻地摇了下头,鬓角的银丝在夕阳下格外刺目,我心里无端地多了几分酸楚„„,没走几步,便又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在人行道上,我还在为刚刚不妥的脱口而出的话后悔着,突然,一只大手紧紧地拽住了我,原来红灯亮了,一辆车从我面前疾驰而过,这时我才突然发现,父亲不知何时已悄悄走到了我的左边,默默守护着我,就如从前的每一次的出行。
一股清风迎面吹来,瞬间便冲散了那空气里的浮躁和憋闷,路边的小店里传来一曲温馨的歌:“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我愿用我的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歌声如一眼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蓦地,我转身对父亲郑重地说:“爸,对不起!谢谢您!”父亲会心地一笑,我知道父亲听懂了我今天未尽的心里话。
老照片的故事
家中的几本相册,放在柜子里,尘封着,或许已经遗忘了他们,又或许它们本不属于这里,很少有人去动它们。它们也许真的变“老”了。但每一张照片中的故事也会变“老”吗?
我的手指在相册光滑的封面掠过,用心灵感知
它的厚度。带着庄重的神色,徐徐翻开,只是一瞥,眼睛便不由得定格在了那张照片上。
在一栋教学楼前,站着两个女人。一个稚气未退,另一个脸上则挂着成熟而稳重的笑。只见照片旁边有寥寥几行字:“1996年6月20日,我和冯丽老师在教学楼前留念。”是的,这流畅的、自然的笔迹是我母亲的,下面还写了一句诗:“今年花比去年红,但求明年花更好。”我想,左边的是我妈妈,右边的就应该是冯老师了吧!
记忆中,母亲曾说过自己与冯老师的故事,冯老师是母亲大学时的英语老师,而母亲的梦想,也正是做一名英语老师。她曾告诉我,冯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也给我看过冯老师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英文,漂亮而工整,母亲也正是在冯老师的教导下,学好了英语,连今年母亲提及自己四年前的研究生考试都喃喃地说:“还是冯老师当年教得扎实啊,考试里的完形我都写上了„„”我想,母亲愿意把自己的梦想变为一个人的职业,那么这个人应该是相当重要的吧!
“今年花比去年红,但求明年花更好。”我看到照片上她们笑着,是那种自然的、开心的微笑,真的像两朵迎风怒放的花一样。学生如花啊!我在一刹那间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老师带出一批批花般的学生,学生愈优秀,就如花愈红,愈美。1996年6月份,正是母亲毕业的日子,她岂不也是那红花中的一朵?母亲已毕业,但却殷切地希望冯老师能够带出一批更加优秀、前途更加美好的学生来,“花”的确才能“更好”啊!
那一刻,窗外的缕缕阳光逼了我的眼,我没有哭,却想起了幼儿园时的毕业晚会,小学六年的毕业典礼,既而又想到初中的分别,高中的再见„„毕业时的那一刻,必有许多人和事值得去惦念,去留恋,但最应牵挂的人,却是老师啊!
我想我忽略了一点,照片上的教学楼两旁,正栽着朵朵如血似火的月季,大而美,多而艳。“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如果抓紧了时间,做对了事情,就必将度过一个无悔而快乐的艳阳天。 我两次轻轻地扣上了相册,一张照片,一本相册,告诉我很多很多。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咽了一口唾沫。我想,我学会了如何说再见,如何说谢谢,如何珍惜与牵挂。看到相册封面上的话,我笑了,这些“老”照片中“不老”的故事的确如上所说,是美丽的瞬间,永恒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