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使用教案作文6900字

初三作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三、朗读课文

1.听朗诵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

四、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五、整体把握

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 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10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二)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9三

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第十段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现实)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虚幻)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现实)

六、写作线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清代学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本文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

1)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2) 用词句美、 语言美。

3) 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散步

师生共同明确。

明线 游踪: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暗线 情感: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

问题(3)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煤屑路 :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 (苦闷)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 (喜悦) (月下)荷塘 (喜悦)

(荷塘)月色 (喜悦)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苦闷)

(江南)采莲—热闹 风流 有趣,可惜无福消受 (向往、遗憾)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 (更加寂寞苦闷)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背景和写作线索做了一个交代,这一节课我们要来具体的看看这一篇课文。

这一篇课文,朱自清先生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本文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第四、五、六段最能体现出这些美,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第四自然段。

一、解析第4自然段

(一)、请学生朗诵 (美文要品,品就要读。要读出荷塘的那种优雅、朦胧、幽静的美和作者复杂的心理,由前面的淡淡的忧伤转变为现在淡淡的喜悦)

(二)、通过整体感知,我们知道这一个自然写了荷塘,月下荷塘美景。那作者写了荷塘的哪一些美景?

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我们说美景还需要美句来表达,请找出这些你们认为美妙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用了哪一些修辞手法?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小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留时间给学生品味,其间教师简单提醒学生):这个部分作者主要用到修辞是比喻,在学习过程当中,大家可以用一些记号标出这些比喻句,并用重点符号标出他们的本体和喻体。体会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精妙的语句,我先带大家赏析一下第一句话,后边的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体会。 荷叶:

1、(师)“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弥望是什么意思(春色弥望)?强调荷叶多,田田的叶子,田田,形容荷叶彼此相连,非常繁密,田田是一个叠词,所谓叠词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词语,音相同,韵也相同,链接运用,连续运用。(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是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他还可以起强调作用。叠词的运用是我们这一篇文章语言美的一个体现) 田田和后面的一个叠词----层层共同写出了荷叶的密,而且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非常的繁密,田田一词不仅有一种和缓轻柔的音乐美,还能让人联想起“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的旖旎y ǐ nǐ美景。

2、(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这里的婷婷就是这亭亭玉立,高崎修长的意思,这里的婷婷就是和前面的高相呼应的,写出了荷叶的高。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他的本体是叶子,喻体是裙。叶子高出水面,大大的叶子微微下垂,弧度非常的柔和,很自然的舒展着,就像舞女转动时候的那个裙摆,舞女的裙和叶子自然舒展的那种形态是相似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这一个比喻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丽,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妖美、绰(chuo )约风姿(写出了荷叶的美)。

这一部分作者写出了荷叶多、密、高、美这四个特点,运用了精当的叠词和比喻,表现了月下荷叶满目茂密的特点,还有他那种绰约的风姿。

荷花:

3、(师)“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照应前面的零星,用满池的荷叶来映衬零星的和荷花,只因为他的零落,所以叶多而花少,用点缀一词使得荷塘里的白花更加的醒目、显眼,这是从数量上来表现荷花醒目、显眼的特点。

4、(生)“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袅娜”写出了荷花的饱满盛开的样子,“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那能不能将他换成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喻?为什么?

袅娜、羞涩,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正好回应上面的舞女,叶子像舞女的裙子,那花就更应该像舞女的容颜,同样的千姿百态,同样的楚楚动人。“袅娜”本来是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后来要来形容女子的体态轻柔、优美。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饱满的、盛开时候的那种轻盈柔美。甚至于柔媚的风情。“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他写出了荷花的花骨朵儿的那种羞答答的不好意思,含苞待放时候的那种娇羞妩媚的神态。这两个词本来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神情的,现在用它来写荷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注期间,写出了荷花的那种神韵、逼真。自然的引起人很多的联想。

5、(生)“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喻体修饰一个本体,在修辞上这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叫博喻。博喻是比喻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这句话中明珠、星星、美人是喻体,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多层次的描写本体荷花的特点,展现他的风貌,那么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第一,月下的荷花是白而光亮的,而且是零星的点缀着的,这显然和一粒粒的明珠就非常相似,这里是借用他的亮,在月色当中暗色调的背景下,白花好像明珠一般的靓丽柔和,而一粒粒,就写出了荷花的那种晶莹剔透,写出了他的色泽。第二,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就像碧天里的星星,月色朦胧,作者踱着步,荷塘里的荷花叶多花少,这就使花有了隐隐约约闪现的样子,时隐时现,闪动如星,光华明暗。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那么他的神态、色泽都和刚出浴的美人及其相似,质地光洁。这里把水面的荷花写得极为标致,光鲜、美好、妩媚。

在一个句子中作者抓住了月下荷花的少,体态的柔美,神态的娇羞,还有我们刚刚讲到的色泽晶莹,光华明暗,质地光洁这六个特点,运用了映衬、拟人、博喻等等的修辞手法,将淡月辉映下,荷花那艳媚多姿的神韵,可以说全写尽了。

荷香:

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运用了通感的手法,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也就是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移置到乙类感官上。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其实我们日常对话中也常常会用到通感,比如,你笑得好甜(视觉转为味觉),雨像跳动的音符(视觉转为听觉),他的声音很粗(听觉转为视觉)等等。这就是通感,我们要在写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去使用。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个是清香,嗅觉,一个是歌声,听觉。他们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的相似之处就在于断断续续,若有如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更真切,更新奇,运用通感的手法表现了荷香的那种神奇清淡。烘托出几分月夜的幽雅和宁静来。此时,作者的心也应该是宁静的,不然他怎么会听到那轻淡飘渺的歌声?这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空间。

荷波: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有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为什么是一道啊?荷叶那么多,密密的挨着,应该有很多道才对呀,这里作者其实是想说明什么?看前面,像闪电般、一丝的颤动,作者想表现的是这个风的速度很快,荷波传递的很快,所以是一道,而不是几道。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的挨着的那些荷叶,他们形成的波浪就是凝碧的,碧绿的,绿得不得了。作者非常善于捕捉刹(cha )那间的那种动感,“闪电”这个比喻,说明微风过后这种叶动花颤,再加上“霎时”一词,准确的传达出荷波传递快神速的这样一种细微的情状。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

荷叶是没有肩的,但作者却把荷叶写成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运用拟人手法,使荷叶有了人的特点,微风过处菏叶在风中错落起伏,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写出了荷花的颜色美;这样一来,有色有形,动静结合,写出了荷叶摇曳多姿的美好形象,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

8、“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流水是无声、含蓄的,而用“脉脉”好像饱含深情一样的,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小结

这一个自然段的描写有一个顺序,并且这顺序是不能调换的,为什么?我们来看,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所以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然后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接着写花这也显得理所当然,因为有花,所以微风过处有淡淡的幽香,因为有微风,所以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所以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了流水,所以叶子更间风姿。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上,所以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下一自然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有关联的,非常富有层次感。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的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清淡的月色的笼罩下形成的。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三、仿写

板书:

月荷叶:多 密 高 美

下荷花:醒目 柔美 娇羞

荷荷香:断断续续 若有如无

塘荷波:传递快 颜色美

菏韵:无声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三、朗读课文

1.听朗诵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

四、简介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五、整体把握

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 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指导:《荷塘月色》的每个自然段有其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无论是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还是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这10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二)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9三

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第十段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现实)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虚幻)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现实)

六、写作线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清代学者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本文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

1)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2) 用词句美、 语言美。

3) 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散步

师生共同明确。

明线 游踪: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暗线 情感: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

问题(3)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煤屑路 :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 (苦闷)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 (喜悦) (月下)荷塘 (喜悦)

(荷塘)月色 (喜悦)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苦闷)

(江南)采莲—热闹 风流 有趣,可惜无福消受 (向往、遗憾)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 (更加寂寞苦闷)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背景和写作线索做了一个交代,这一节课我们要来具体的看看这一篇课文。

这一篇课文,朱自清先生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本文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第四、五、六段最能体现出这些美,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第四自然段。

一、解析第4自然段

(一)、请学生朗诵 (美文要品,品就要读。要读出荷塘的那种优雅、朦胧、幽静的美和作者复杂的心理,由前面的淡淡的忧伤转变为现在淡淡的喜悦)

(二)、通过整体感知,我们知道这一个自然写了荷塘,月下荷塘美景。那作者写了荷塘的哪一些美景?

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我们说美景还需要美句来表达,请找出这些你们认为美妙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用了哪一些修辞手法?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小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留时间给学生品味,其间教师简单提醒学生):这个部分作者主要用到修辞是比喻,在学习过程当中,大家可以用一些记号标出这些比喻句,并用重点符号标出他们的本体和喻体。体会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精妙的语句,我先带大家赏析一下第一句话,后边的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体会。 荷叶:

1、(师)“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弥望是什么意思(春色弥望)?强调荷叶多,田田的叶子,田田,形容荷叶彼此相连,非常繁密,田田是一个叠词,所谓叠词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词语,音相同,韵也相同,链接运用,连续运用。(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是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他还可以起强调作用。叠词的运用是我们这一篇文章语言美的一个体现) 田田和后面的一个叠词----层层共同写出了荷叶的密,而且是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非常的繁密,田田一词不仅有一种和缓轻柔的音乐美,还能让人联想起“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的旖旎y ǐ nǐ美景。

2、(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这里的婷婷就是这亭亭玉立,高崎修长的意思,这里的婷婷就是和前面的高相呼应的,写出了荷叶的高。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他的本体是叶子,喻体是裙。叶子高出水面,大大的叶子微微下垂,弧度非常的柔和,很自然的舒展着,就像舞女转动时候的那个裙摆,舞女的裙和叶子自然舒展的那种形态是相似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这一个比喻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丽,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妖美、绰(chuo )约风姿(写出了荷叶的美)。

这一部分作者写出了荷叶多、密、高、美这四个特点,运用了精当的叠词和比喻,表现了月下荷叶满目茂密的特点,还有他那种绰约的风姿。

荷花:

3、(师)“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照应前面的零星,用满池的荷叶来映衬零星的和荷花,只因为他的零落,所以叶多而花少,用点缀一词使得荷塘里的白花更加的醒目、显眼,这是从数量上来表现荷花醒目、显眼的特点。

4、(生)“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袅娜”写出了荷花的饱满盛开的样子,“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那能不能将他换成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喻?为什么?

袅娜、羞涩,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正好回应上面的舞女,叶子像舞女的裙子,那花就更应该像舞女的容颜,同样的千姿百态,同样的楚楚动人。“袅娜”本来是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后来要来形容女子的体态轻柔、优美。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饱满的、盛开时候的那种轻盈柔美。甚至于柔媚的风情。“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他写出了荷花的花骨朵儿的那种羞答答的不好意思,含苞待放时候的那种娇羞妩媚的神态。这两个词本来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神情的,现在用它来写荷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倾注期间,写出了荷花的那种神韵、逼真。自然的引起人很多的联想。

5、(生)“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喻体修饰一个本体,在修辞上这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叫博喻。博喻是比喻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在这句话中明珠、星星、美人是喻体,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多层次的描写本体荷花的特点,展现他的风貌,那么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第一,月下的荷花是白而光亮的,而且是零星的点缀着的,这显然和一粒粒的明珠就非常相似,这里是借用他的亮,在月色当中暗色调的背景下,白花好像明珠一般的靓丽柔和,而一粒粒,就写出了荷花的那种晶莹剔透,写出了他的色泽。第二,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就像碧天里的星星,月色朦胧,作者踱着步,荷塘里的荷花叶多花少,这就使花有了隐隐约约闪现的样子,时隐时现,闪动如星,光华明暗。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那么他的神态、色泽都和刚出浴的美人及其相似,质地光洁。这里把水面的荷花写得极为标致,光鲜、美好、妩媚。

在一个句子中作者抓住了月下荷花的少,体态的柔美,神态的娇羞,还有我们刚刚讲到的色泽晶莹,光华明暗,质地光洁这六个特点,运用了映衬、拟人、博喻等等的修辞手法,将淡月辉映下,荷花那艳媚多姿的神韵,可以说全写尽了。

荷香:

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运用了通感的手法,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也就是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移置到乙类感官上。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其实我们日常对话中也常常会用到通感,比如,你笑得好甜(视觉转为味觉),雨像跳动的音符(视觉转为听觉),他的声音很粗(听觉转为视觉)等等。这就是通感,我们要在写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去使用。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个是清香,嗅觉,一个是歌声,听觉。他们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的相似之处就在于断断续续,若有如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更真切,更新奇,运用通感的手法表现了荷香的那种神奇清淡。烘托出几分月夜的幽雅和宁静来。此时,作者的心也应该是宁静的,不然他怎么会听到那轻淡飘渺的歌声?这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空间。

荷波: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有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为什么是一道啊?荷叶那么多,密密的挨着,应该有很多道才对呀,这里作者其实是想说明什么?看前面,像闪电般、一丝的颤动,作者想表现的是这个风的速度很快,荷波传递的很快,所以是一道,而不是几道。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的挨着的那些荷叶,他们形成的波浪就是凝碧的,碧绿的,绿得不得了。作者非常善于捕捉刹(cha )那间的那种动感,“闪电”这个比喻,说明微风过后这种叶动花颤,再加上“霎时”一词,准确的传达出荷波传递快神速的这样一种细微的情状。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

荷叶是没有肩的,但作者却把荷叶写成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运用拟人手法,使荷叶有了人的特点,微风过处菏叶在风中错落起伏,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写出了荷花的颜色美;这样一来,有色有形,动静结合,写出了荷叶摇曳多姿的美好形象,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

8、“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流水是无声、含蓄的,而用“脉脉”好像饱含深情一样的,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小结

这一个自然段的描写有一个顺序,并且这顺序是不能调换的,为什么?我们来看,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所以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然后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接着写花这也显得理所当然,因为有花,所以微风过处有淡淡的幽香,因为有微风,所以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所以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了流水,所以叶子更间风姿。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上,所以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下一自然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有关联的,非常富有层次感。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的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清淡的月色的笼罩下形成的。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三、仿写

板书:

月荷叶:多 密 高 美

下荷花:醒目 柔美 娇羞

荷荷香:断断续续 若有如无

塘荷波:传递快 颜色美

菏韵:无声


相关作文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2600字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学过他的<匆匆><春><背影>,对朱自清优美的语言.真挚细腻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但由于高一学生阅历比较少,加之情感体验不够丰富,因此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以深入理解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9200字
  •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1-05-12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 ...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作文4500字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 ...

  •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教案设计)作文500字
  • 江苏镇江一中陈晓东 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有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都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写下来交流一下. 生2:荷花在这儿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我在岸边驻足,无人理会.花朵在月光中独自美丽,我在这美丽中迷失自己.这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2800字
  •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转自 安徽岳勇志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700字
  • <兰亭集序>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者:李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探寻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 ...

  • [荷塘月色]教案4作文5300字
  • 荷塘月色教案 执教:李烨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 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以学生自主讨 ...

  •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5作文5300字
  • 荷塘月色教案 执教:李烨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2.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 ...

  • 荷塘月色 教案作文5100字
  •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5.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6.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7.引导学生关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