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常回家看看”
——与战友们谈谈为孝之道
大家好,这次我去南京政治学院接受了两个月的培训,回来以后上级领导叫我给大家做一个成果展示,我想,自己和大家一样都不是理论专业出身,就以一种和大家聊聊社会热点的形式做一个交流吧。
大家知道,最近社会上一个新法规闹得沸沸扬扬——就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什么一个法规会引起这么多媒体的关注?我们来看看这个法规新增加了什么规定。
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本次修改后的法规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可以说,法规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很多人会感到疑惑,本来是自己的家务事现在法律还管上了。尽孝,本来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今天却被赋予了法律内涵。所以,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聊聊新时期革命军人该如何尽孝。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
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当前社会孝道缺失的状况
三、 革命军人应该如何尽孝?
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首先, 我们来看“孝” 这个字。孝这个字,是个会意字,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这说明,孝由“老一辈”和“子一辈”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同时,只有“老一辈”和“子一辈” 共同努力,才能将孝道发扬光大。
我们再看,孝这个字就好象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孝”其本意就是孝敬自己父母,最直白的意义就是儿女对双亲和长辈的义务、责任。也就是说,只有下一代想着如何侍奉好上下一代,才能成为后人的榜样,成为孝的典范。古人用字形就向我们诠释了“孝”的真谛。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把孝视为最美好的品质加以颂扬。在《二十四孝》中还专门记录了一些感人的孝心故事。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故事——卧冰求鲤。
王祥,晋代临沂(今山东人)。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但他仍很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鱼,他来到冰河上解开衣服,裸出胸膛,趴在冰上,用体温将冰融化,这时,从冰面的缺陷口处跳出两条红色的大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种美德,孝道永远也不会过时。我们国家的许多领导人,他们不仅是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的风云人物,其实,在生活中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儿女,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陈毅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日理万机,公务繁忙。有一年,他出国访问归来,刚跨进家门,就看见母亲让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陈毅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告诉儿子藏起的是她尿湿的裤子。陈毅要为母亲洗裤子,母亲忙劝阻。陈毅说,我小时候,不知您给我洗了多少次
尿布尿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不容推辞,陈毅便从创下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去洗得干干净净。
近日,在重庆电视台《记忆》节目中,习总书记的母亲齐心在2001年春节与远在福建的儿子习近平通话的现场视频被曝光。电话中,母亲嘱咐习近平“把重担挑好,千万不可大意。全身投入,把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孝顺”。这个视频在短短时间里已被在线播放99.4万次。
在电话中,习母对儿子春节不能奉在双亲左右倍加理解,她不断鼓励自己的儿子把工作做好,把重担挑好,“把工作做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言语朴实无华,又直抒胸臆。一位伟大母亲的谆谆教诲感动的不仅是她的儿子,更感动了无数中国子女。
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庭同无数中国公民的家庭一样,充满了温馨、幸福和温暖。自家庭照曝光后,习近平总书记似乎离人们更近了,再没有“云深不知处”的高高在上,而是扎根在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一个在温暖中成长的人,必定心有大爱,一个胸怀大爱的领导人,必定以天下为重任。
当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社会孝道缺失的现状也十分严重。回到一开始提到的新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之所以要用法律手段来要求常回家看看,其实是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状,这就使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二、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状
当前社会孝道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孝道观念的漠视。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尽管现在时代不同了,老年人有了必要的社会保障,但是很多老年人仍然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子女赡养。然而,有的子女不了解老人的这种需求,存在不尽赡养义务,虐待老人甚至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现象。
最近网上报道虐待遗弃老年人的案例就让我们痛心疾首:在河南郑州一家养老院,护工拿着一个黄色塑料袋想老人嘴里灌去,嘴里喊着:“好喝不?咸不咸?”其实那个黄色塑料袋里面是尿,老人在睡觉的时候被绑着双手,身体也被绑在床上,老人困得不想起床,护工就猛击老人的头部。
当然,这些负面事件只是社会的支流,但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道德底线的不断突破,孝道观念的不断弱化。
(二)只重物质,不重精神
如果说刚刚讲的是个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份子女对于老人更多的是表现为“只重物质,不重精神。” 城市中的子女忙于工作,农村的子女都外出打工,所以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大量的空巢老人。今天我们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活的标志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变得紧张。有的子女天天加班,有的是到外地发展。他们回家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小。
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实,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钱,太多的物质享受。物质固然重要,但感情关爱在今天显得更加可贵。
(三)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
在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孩子成为了家庭的重心,而这些独生子女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的地位,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重心,老年人得到了冷落。很多家庭都是敬老不足,爱小有余。有的家庭宁愿把钱都给孩子拿去交培训费、买奢侈品,也不给家里面的老人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这里面既有溺爱严重泛滥的原因,更有孝道观念不断弱化的因素。
三、革命军人该如何尽孝?
那我们军人也是血肉之躯,家中也有父亲母亲。我们在履行使命、奉献忠诚的同时也要遵守孝道。如何平衡好忠与孝的关系,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把军人尽孝归纳为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
(一)孝养父母之身
这个人叫李书杰,他的岳母因糖尿病并发症引发急性败血症,照顾岳母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那时正值盛夏,每天中午下班一身大汗的李书杰提着做好的饭菜赶到病房,先为老人用凉水擦身,然后一勺一勺的喂老人吃饭。每天夜里还要陪床,李书杰每天困得坚持不住,他就来回走动,细心的查看岳母是不是要翻身。因为病情严重,老人大小便失禁,上吐下泻。李书杰从来不嫌脏不嫌累,把老人换下的衣物到水房洗干净。岳母流着泪说:“这辈子能摊上这么姑爷,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中国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功成名就却没有亲人分享的喜悦。曾经一位将军在他退休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动容:当兵当了50多年,我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将军,今天退休其实我很高兴,因为终于可以为家中的母亲尽尽孝了。所以,各位战友,假如您的双亲还在,请及时行孝
(二)孝养父母之心
孝的第二个境界,是孝养父母之心。也就是说,不仅要让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有所保障,更要让他在精神上感到愉悦,让她们高兴。我们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一代亚圣。
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就是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让父母感受精神的愉悦。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孝养父母之心就是要多多努力,少让父母操心。
(三)孝养父母之志
我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养父母之志。大家知道,《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由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班昭,两代人完成的。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渊博,父亲去世后,他整理父亲的遗物,发誓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
虽经历种种挫折,他仍不放弃这个志向,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
“自古忠孝难两全”,历史告诉我们,对军人的“忠”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孝”。对于军人来说,“忠”与“孝”,经常会在道德上发生两难选择。其实,忠和孝也分不同的层次,而“大忠”与“大孝”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
所谓“大忠”,就是忠于祖国,这对于古今中外任何军队的军人来说,都是无一例外的首要德行。但是对“大孝”的理解就见仁见智了。日夜陪伴在父母左右,固然是一种孝,作为军人,立志军营,行报国之道,功高显父母,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表达,是一种真正的大孝。
有句话叫做廉洁是干部最大的孝顺。我想还可以加一句:廉洁敬业是军队干部最大的孝顺。所以,身为共和国军人,就应该不负父母嘱托,立足军营,建功立业,清白为人,献身国防,这才是当代军人实现“忠”“孝”完美统一的最高境界!
谢谢大家。
小议“常回家看看”
——与战友们谈谈为孝之道
大家好,这次我去南京政治学院接受了两个月的培训,回来以后上级领导叫我给大家做一个成果展示,我想,自己和大家一样都不是理论专业出身,就以一种和大家聊聊社会热点的形式做一个交流吧。
大家知道,最近社会上一个新法规闹得沸沸扬扬——就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什么一个法规会引起这么多媒体的关注?我们来看看这个法规新增加了什么规定。
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本次修改后的法规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可以说,法规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很多人会感到疑惑,本来是自己的家务事现在法律还管上了。尽孝,本来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今天却被赋予了法律内涵。所以,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聊聊新时期革命军人该如何尽孝。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
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当前社会孝道缺失的状况
三、 革命军人应该如何尽孝?
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首先, 我们来看“孝” 这个字。孝这个字,是个会意字,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这说明,孝由“老一辈”和“子一辈”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同时,只有“老一辈”和“子一辈” 共同努力,才能将孝道发扬光大。
我们再看,孝这个字就好象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孝”其本意就是孝敬自己父母,最直白的意义就是儿女对双亲和长辈的义务、责任。也就是说,只有下一代想着如何侍奉好上下一代,才能成为后人的榜样,成为孝的典范。古人用字形就向我们诠释了“孝”的真谛。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把孝视为最美好的品质加以颂扬。在《二十四孝》中还专门记录了一些感人的孝心故事。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故事——卧冰求鲤。
王祥,晋代临沂(今山东人)。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但他仍很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鱼,他来到冰河上解开衣服,裸出胸膛,趴在冰上,用体温将冰融化,这时,从冰面的缺陷口处跳出两条红色的大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种美德,孝道永远也不会过时。我们国家的许多领导人,他们不仅是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的风云人物,其实,在生活中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儿女,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陈毅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时,日理万机,公务繁忙。有一年,他出国访问归来,刚跨进家门,就看见母亲让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陈毅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告诉儿子藏起的是她尿湿的裤子。陈毅要为母亲洗裤子,母亲忙劝阻。陈毅说,我小时候,不知您给我洗了多少次
尿布尿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不容推辞,陈毅便从创下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去洗得干干净净。
近日,在重庆电视台《记忆》节目中,习总书记的母亲齐心在2001年春节与远在福建的儿子习近平通话的现场视频被曝光。电话中,母亲嘱咐习近平“把重担挑好,千万不可大意。全身投入,把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孝顺”。这个视频在短短时间里已被在线播放99.4万次。
在电话中,习母对儿子春节不能奉在双亲左右倍加理解,她不断鼓励自己的儿子把工作做好,把重担挑好,“把工作做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言语朴实无华,又直抒胸臆。一位伟大母亲的谆谆教诲感动的不仅是她的儿子,更感动了无数中国子女。
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庭同无数中国公民的家庭一样,充满了温馨、幸福和温暖。自家庭照曝光后,习近平总书记似乎离人们更近了,再没有“云深不知处”的高高在上,而是扎根在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一个在温暖中成长的人,必定心有大爱,一个胸怀大爱的领导人,必定以天下为重任。
当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社会孝道缺失的现状也十分严重。回到一开始提到的新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之所以要用法律手段来要求常回家看看,其实是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状,这就使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二、当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状
当前社会孝道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孝道观念的漠视。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尽管现在时代不同了,老年人有了必要的社会保障,但是很多老年人仍然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子女赡养。然而,有的子女不了解老人的这种需求,存在不尽赡养义务,虐待老人甚至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现象。
最近网上报道虐待遗弃老年人的案例就让我们痛心疾首:在河南郑州一家养老院,护工拿着一个黄色塑料袋想老人嘴里灌去,嘴里喊着:“好喝不?咸不咸?”其实那个黄色塑料袋里面是尿,老人在睡觉的时候被绑着双手,身体也被绑在床上,老人困得不想起床,护工就猛击老人的头部。
当然,这些负面事件只是社会的支流,但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道德底线的不断突破,孝道观念的不断弱化。
(二)只重物质,不重精神
如果说刚刚讲的是个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份子女对于老人更多的是表现为“只重物质,不重精神。” 城市中的子女忙于工作,农村的子女都外出打工,所以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大量的空巢老人。今天我们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活的标志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变得紧张。有的子女天天加班,有的是到外地发展。他们回家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小。
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实,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钱,太多的物质享受。物质固然重要,但感情关爱在今天显得更加可贵。
(三)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
在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孩子成为了家庭的重心,而这些独生子女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的地位,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重心,老年人得到了冷落。很多家庭都是敬老不足,爱小有余。有的家庭宁愿把钱都给孩子拿去交培训费、买奢侈品,也不给家里面的老人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这里面既有溺爱严重泛滥的原因,更有孝道观念不断弱化的因素。
三、革命军人该如何尽孝?
那我们军人也是血肉之躯,家中也有父亲母亲。我们在履行使命、奉献忠诚的同时也要遵守孝道。如何平衡好忠与孝的关系,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把军人尽孝归纳为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
(一)孝养父母之身
这个人叫李书杰,他的岳母因糖尿病并发症引发急性败血症,照顾岳母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那时正值盛夏,每天中午下班一身大汗的李书杰提着做好的饭菜赶到病房,先为老人用凉水擦身,然后一勺一勺的喂老人吃饭。每天夜里还要陪床,李书杰每天困得坚持不住,他就来回走动,细心的查看岳母是不是要翻身。因为病情严重,老人大小便失禁,上吐下泻。李书杰从来不嫌脏不嫌累,把老人换下的衣物到水房洗干净。岳母流着泪说:“这辈子能摊上这么姑爷,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中国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功成名就却没有亲人分享的喜悦。曾经一位将军在他退休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动容:当兵当了50多年,我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将军,今天退休其实我很高兴,因为终于可以为家中的母亲尽尽孝了。所以,各位战友,假如您的双亲还在,请及时行孝
(二)孝养父母之心
孝的第二个境界,是孝养父母之心。也就是说,不仅要让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有所保障,更要让他在精神上感到愉悦,让她们高兴。我们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一代亚圣。
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就是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让父母感受精神的愉悦。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孝养父母之心就是要多多努力,少让父母操心。
(三)孝养父母之志
我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养父母之志。大家知道,《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实际上《汉书》是由班固父子以及班固的妹妹班昭,两代人完成的。班固从小受父亲熏陶,学识渊博,父亲去世后,他整理父亲的遗物,发誓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汉书》写完,完成父亲的事业。
虽经历种种挫折,他仍不放弃这个志向,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诬陷,而被判坐牢。在监狱里,他还坚持整理写书。后来班固去世了,《汉书》还有少部分未写完,班固的妹妹班昭,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女子,又继续哥哥的事业,最后完成《汉书》。
“自古忠孝难两全”,历史告诉我们,对军人的“忠”影响最大的往往是“孝”。对于军人来说,“忠”与“孝”,经常会在道德上发生两难选择。其实,忠和孝也分不同的层次,而“大忠”与“大孝”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
所谓“大忠”,就是忠于祖国,这对于古今中外任何军队的军人来说,都是无一例外的首要德行。但是对“大孝”的理解就见仁见智了。日夜陪伴在父母左右,固然是一种孝,作为军人,立志军营,行报国之道,功高显父母,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表达,是一种真正的大孝。
有句话叫做廉洁是干部最大的孝顺。我想还可以加一句:廉洁敬业是军队干部最大的孝顺。所以,身为共和国军人,就应该不负父母嘱托,立足军营,建功立业,清白为人,献身国防,这才是当代军人实现“忠”“孝”完美统一的最高境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