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 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 掌握几种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考点解读:
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自主确定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中考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材料作文的关键一环。
二、材料作文审题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要求在读材料时弄清其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是必须在整体的框架下进行。
例题:仔细阅读下面这则材料,选出最佳立意,并说明理由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审题结果:
1、 我勤奋努力地雕塑自我
2、 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
3、 通过培养高超的品德来塑造自我
4、 去掉‚多多余的边边角角‛,来雕塑自我
(二)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立意
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
2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过程分析】
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②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究方法,一味蛮干。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
(三)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尽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过程分析】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 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材料作文审题应注意以几点: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3 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摘取中心法。
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即在认真阅读材料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的某提示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
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北大中文系主任谢冕在欢迎新生大会上说道,跻身北大,万里挑一,你们是同龄人的精英,来到北大,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要求:①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②选择适合你表达的文体;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找到谢冕讲话的中心,即“摘去光环,从头做起”,怎样去做?“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由此,我们可以从‚先学做人,后做学问‛或者‚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的方面来探求材料的主旨,进而从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及如何才能事业有成等方面去立意,找到了立意突破口,要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也就不难了。
(二)内容归纳法。
主要用于内容意义明了,但材料中没有中心句或提示性语句的材料。它是通过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草地上有一只牛背鹰在捕食水牛吃草时惊飞的蝇虫,牛背鹰是南方一种常见的鸟类,因经常在家畜及水牛周围捕食而得名,南方的人经常可以看到牛背鹰与水牛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要求:略(与例(一)要求大致相同)
上述材料虽有2个材料,但中心都很明晰,我们可以不难通过对2个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归纳出并存的共性:和谐的主题。由此去探寻和谐的人或事物的立意,我们相信一定能写出符合材料作文主旨的作文来。
(三)比较分析法。
它是通过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行为以及结果等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从而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
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文后要求作文。
20世纪70年代的一场拳击赛中,拳王阿里和拳坛猛将菲雷泽展开激烈对决。当比赛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用解说员的话说,‚这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使菲雷泽认为阿里保持着常有的体力,于是在最后一刻,菲雷泽放弃了。
4 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菲雷泽见此情景后悔莫及。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只要对材料中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阿里已经精疲力竭,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没有气馁,而菲雷泽在激烈对决的最后紧要关头选择了放弃)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体现的是放弃、自信与成功(失败)的关系,从此角度去立意,如‚永不放弃就是成功‛或‚没有自信就是失败‛等等,必能切合材料的主旨。
(四)意义提炼法。
即通过对材料内容所彰显的意义来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分析、提炼,从而让材料的主旨凸现出来。
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文后要求作文。
一位长须及腹的著名老画家,活了半个多世纪也没有因为长须带来烦恼。有一天,一位好奇的陌生人突然问他,老先生你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由于他平时对胡须安放一事从不在意,以至于他一时语塞,只好承诺说,待我晚上睡觉时可再告诉你。乃至当晚就寝,他对平常熟视无睹的胡子投入极大关注,起先,将胡子放在被子上好象不舒服,后来放在被子里也不自然,折腾了一个晚上连觉都没有睡好,反反复复还是解决不了胡子的安放问题。结果到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什么画也画不成了。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在上述材料中,描述了一位著名的老画家因为极大关注长须的安放问题,弄得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影响了正常工作。从材料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作文出题者对材料中的老画家的无作为是持贬义态度的。究其原因,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点提炼出‚过分关注小节或太关注别人的看法都是不妥的‛等方面的主旨。
(五)寓意透视法。
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材料之中,要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正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揣摩、掌握材料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而获得启示去立意的方法即寓意透视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
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
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这则材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浅显,只要抓住重点,读懂“泥土芬芳的原因是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从材料的意义和生活实际上思考,它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作用,揭示了近朱者赤或陶冶的力量等之意,在这样的分析下要正确立意就很容易了。
1 材料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 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 掌握几种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考点解读:
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自主确定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中考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材料作文的关键一环。
二、材料作文审题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要求在读材料时弄清其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是必须在整体的框架下进行。
例题:仔细阅读下面这则材料,选出最佳立意,并说明理由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审题结果:
1、 我勤奋努力地雕塑自我
2、 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
3、 通过培养高超的品德来塑造自我
4、 去掉‚多多余的边边角角‛,来雕塑自我
(二)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立意
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
2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过程分析】
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②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究方法,一味蛮干。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
(三)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尽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过程分析】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 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材料作文审题应注意以几点: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
3 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摘取中心法。
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即在认真阅读材料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的某提示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
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北大中文系主任谢冕在欢迎新生大会上说道,跻身北大,万里挑一,你们是同龄人的精英,来到北大,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要求:①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②选择适合你表达的文体;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找到谢冕讲话的中心,即“摘去光环,从头做起”,怎样去做?“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由此,我们可以从‚先学做人,后做学问‛或者‚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的方面来探求材料的主旨,进而从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及如何才能事业有成等方面去立意,找到了立意突破口,要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也就不难了。
(二)内容归纳法。
主要用于内容意义明了,但材料中没有中心句或提示性语句的材料。它是通过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草地上有一只牛背鹰在捕食水牛吃草时惊飞的蝇虫,牛背鹰是南方一种常见的鸟类,因经常在家畜及水牛周围捕食而得名,南方的人经常可以看到牛背鹰与水牛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要求:略(与例(一)要求大致相同)
上述材料虽有2个材料,但中心都很明晰,我们可以不难通过对2个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归纳出并存的共性:和谐的主题。由此去探寻和谐的人或事物的立意,我们相信一定能写出符合材料作文主旨的作文来。
(三)比较分析法。
它是通过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行为以及结果等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从而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
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文后要求作文。
20世纪70年代的一场拳击赛中,拳王阿里和拳坛猛将菲雷泽展开激烈对决。当比赛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用解说员的话说,‚这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使菲雷泽认为阿里保持着常有的体力,于是在最后一刻,菲雷泽放弃了。
4 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菲雷泽见此情景后悔莫及。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只要对材料中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阿里已经精疲力竭,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没有气馁,而菲雷泽在激烈对决的最后紧要关头选择了放弃)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体现的是放弃、自信与成功(失败)的关系,从此角度去立意,如‚永不放弃就是成功‛或‚没有自信就是失败‛等等,必能切合材料的主旨。
(四)意义提炼法。
即通过对材料内容所彰显的意义来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分析、提炼,从而让材料的主旨凸现出来。
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文后要求作文。
一位长须及腹的著名老画家,活了半个多世纪也没有因为长须带来烦恼。有一天,一位好奇的陌生人突然问他,老先生你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由于他平时对胡须安放一事从不在意,以至于他一时语塞,只好承诺说,待我晚上睡觉时可再告诉你。乃至当晚就寝,他对平常熟视无睹的胡子投入极大关注,起先,将胡子放在被子上好象不舒服,后来放在被子里也不自然,折腾了一个晚上连觉都没有睡好,反反复复还是解决不了胡子的安放问题。结果到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什么画也画不成了。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在上述材料中,描述了一位著名的老画家因为极大关注长须的安放问题,弄得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影响了正常工作。从材料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作文出题者对材料中的老画家的无作为是持贬义态度的。究其原因,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点提炼出‚过分关注小节或太关注别人的看法都是不妥的‛等方面的主旨。
(五)寓意透视法。
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材料之中,要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正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揣摩、掌握材料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而获得启示去立意的方法即寓意透视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
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
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这则材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浅显,只要抓住重点,读懂“泥土芬芳的原因是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从材料的意义和生活实际上思考,它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作用,揭示了近朱者赤或陶冶的力量等之意,在这样的分析下要正确立意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