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幸福时刻》
《幸福时刻》的小作者闫雪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好孩子,白白胖胖的,圆圆的脸、圆圆的大眼睛特别可爱。在他上小学三、四年级时,我曾做过他的语文老师。当时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当然我会每天认真地批改所有日记,并抽时间(如每天早饭后的自由支配时间、课间操后的加餐时间学生边吃边听以及课表上的自习课时间等)进行讲评。记得有一次讲评闫雪阳的日记,他写的是科任课后他带队回班淘气了,结果听到同学向班主任老师告状,他想:不好,老师知道了,我得赶紧跑。结果刚迈腿就被老师叫住了。读到这里,全班同学都笑了。我告诉同学们,大家笑了是因为他写的是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小事,写出了童真童趣,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渐渐地,孩子们不仅爱写日记,更爱听我讲评日记,常常追着我问:徐老师,什么时候讲评日记呀?而我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每天要批改完全班的日记,还要抽空讲评,的确比同年级其他老师劳累、辛苦不知多少倍,但是看到孩子们日渐增长的写作兴趣,日渐提高的写作水平,我的心里很满足、很高兴。四年级结束时,我编辑了一本《优秀作文集》,收录了全班学生的100多篇优秀作文和日记。其中闫雪阳的文章就有《和猴子拔河》《大自然的启示》《西湖音乐喷泉》《一次难忘的考试》等11篇。这本作文集受到许多人的交口称赞。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闫雪阳的期末作文试卷《幸福时刻》,作为一个刚上初一的学生,在规定的两课时内,从审题、确定中心、选材、组材到即兴成文,已经不容易了,何况他还写得么好,真让我佩服。高兴之余,我在网上给他写了如下的评论 :本文具体描述了小麻雀在阳光下的幸福陶醉,写出了作者对此的理解:它在感恩,由此使小作者感悟到自己也要学会感恩,使文章富有强烈的思想性。文体已初步完成了从记叙文向散文的过渡,文章选材角度新颖,立意深刻,语言朴实、流畅,如涓涓流水沁人心脾,内容蕴含哲理,读来使人受益匪浅。结尾那幸福的一刻,我将永远铭记心中巧妙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文章第一自然段没人能给幸福定义表达得不够准确,应略加修改。最后一段人&&也应该&&感恩自己的父母一句似乎在认知上太过狭窄,应再展开来写(连小麻雀都感谢四个方面)。本段第一句不在刺耳应为不再刺耳。
这篇文章选材新颖,构思巧妙,颇具独到之处。说到幸福,一般的孩子都会立刻想到,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战胜疾病获得了健康、成绩突出受到了表彰、比赛胜利站到了领奖台上&&而闫雪阳却选择了学会感恩和满足,这一角度恐怕连我们大人都很难想到。更为奇巧的是,他学会感恩和满足,源于窗外一只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麻雀。小麻雀,尤其还是一只,停在窗外的什么地方的情景比比皆是,而闫雪阳却唯独选择了这一被人们看做是司空见惯、甚至熟视无睹的现象,是因为 早上金黄的太阳光落在了窗台上,也落在了刚才让我厌烦的那只麻雀身上。它站在窗台上,全身都沐浴着那金色的太阳光。阳光将它身上原本灰麻色的羽毛染成了金色。麻雀闭上了眼,怡然欢愉自在地唱起了歌。我终于明白了,它,在感恩。也就是说闫雪阳从小麻雀闭上眼、欢快地唱歌这一现象展开了想象,并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理解此时小麻雀的内心感受,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小麻雀以感恩的思想,感谢苍天的雨露,感谢天空的寥廓,感谢绿树带给自己的家园,感谢绿叶带来的欢欣&此时闫雪阳写到:已被它那情绪感染了,其实他是被自己的认识感染了,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写到此有的同学可能就搁笔了,以为已经点到题了。但是闫雪阳却没有终止,由于认识
的转变,仿佛那叫声不再刺耳,它表达着满足与感恩。&&人不也应该这样吗?感恩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感谢他们的谆谆教诲;感恩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他们的那颗善良之心。学会满足,贪婪是真正的贫穷,而满足才是真正的财富。那幸福的一刻,我将永远铭记心中。结尾部分,他再一次用了四个排比句式,更加深刻地写出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和认识,那一刻他的幸福感一定更加强烈。这样点题就会更加自然、更加顺利成章、更富有感染力。以上便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
写完评论后,我又一次上网看他修改的情况,发现他只改了一个错别字。我担心他不理解我提的问题,于是又打电话和他进行了交流,结果他说:我马上去改!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修改后的文章。闫雪阳就是这样一个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己的好孩子。
在本文最后,我衷心祝贺闫雪阳骄人的成绩,并衷心祝福他更加茁壮地成长!
喜读《幸福时刻》
《幸福时刻》的小作者闫雪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好孩子,白白胖胖的,圆圆的脸、圆圆的大眼睛特别可爱。在他上小学三、四年级时,我曾做过他的语文老师。当时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当然我会每天认真地批改所有日记,并抽时间(如每天早饭后的自由支配时间、课间操后的加餐时间学生边吃边听以及课表上的自习课时间等)进行讲评。记得有一次讲评闫雪阳的日记,他写的是科任课后他带队回班淘气了,结果听到同学向班主任老师告状,他想:不好,老师知道了,我得赶紧跑。结果刚迈腿就被老师叫住了。读到这里,全班同学都笑了。我告诉同学们,大家笑了是因为他写的是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实具体的小事,写出了童真童趣,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渐渐地,孩子们不仅爱写日记,更爱听我讲评日记,常常追着我问:徐老师,什么时候讲评日记呀?而我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每天要批改完全班的日记,还要抽空讲评,的确比同年级其他老师劳累、辛苦不知多少倍,但是看到孩子们日渐增长的写作兴趣,日渐提高的写作水平,我的心里很满足、很高兴。四年级结束时,我编辑了一本《优秀作文集》,收录了全班学生的100多篇优秀作文和日记。其中闫雪阳的文章就有《和猴子拔河》《大自然的启示》《西湖音乐喷泉》《一次难忘的考试》等11篇。这本作文集受到许多人的交口称赞。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闫雪阳的期末作文试卷《幸福时刻》,作为一个刚上初一的学生,在规定的两课时内,从审题、确定中心、选材、组材到即兴成文,已经不容易了,何况他还写得么好,真让我佩服。高兴之余,我在网上给他写了如下的评论 :本文具体描述了小麻雀在阳光下的幸福陶醉,写出了作者对此的理解:它在感恩,由此使小作者感悟到自己也要学会感恩,使文章富有强烈的思想性。文体已初步完成了从记叙文向散文的过渡,文章选材角度新颖,立意深刻,语言朴实、流畅,如涓涓流水沁人心脾,内容蕴含哲理,读来使人受益匪浅。结尾那幸福的一刻,我将永远铭记心中巧妙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文章第一自然段没人能给幸福定义表达得不够准确,应略加修改。最后一段人&&也应该&&感恩自己的父母一句似乎在认知上太过狭窄,应再展开来写(连小麻雀都感谢四个方面)。本段第一句不在刺耳应为不再刺耳。
这篇文章选材新颖,构思巧妙,颇具独到之处。说到幸福,一般的孩子都会立刻想到,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战胜疾病获得了健康、成绩突出受到了表彰、比赛胜利站到了领奖台上&&而闫雪阳却选择了学会感恩和满足,这一角度恐怕连我们大人都很难想到。更为奇巧的是,他学会感恩和满足,源于窗外一只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麻雀。小麻雀,尤其还是一只,停在窗外的什么地方的情景比比皆是,而闫雪阳却唯独选择了这一被人们看做是司空见惯、甚至熟视无睹的现象,是因为 早上金黄的太阳光落在了窗台上,也落在了刚才让我厌烦的那只麻雀身上。它站在窗台上,全身都沐浴着那金色的太阳光。阳光将它身上原本灰麻色的羽毛染成了金色。麻雀闭上了眼,怡然欢愉自在地唱起了歌。我终于明白了,它,在感恩。也就是说闫雪阳从小麻雀闭上眼、欢快地唱歌这一现象展开了想象,并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来理解此时小麻雀的内心感受,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小麻雀以感恩的思想,感谢苍天的雨露,感谢天空的寥廓,感谢绿树带给自己的家园,感谢绿叶带来的欢欣&此时闫雪阳写到:已被它那情绪感染了,其实他是被自己的认识感染了,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写到此有的同学可能就搁笔了,以为已经点到题了。但是闫雪阳却没有终止,由于认识
的转变,仿佛那叫声不再刺耳,它表达着满足与感恩。&&人不也应该这样吗?感恩自己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感谢他们的谆谆教诲;感恩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他们的那颗善良之心。学会满足,贪婪是真正的贫穷,而满足才是真正的财富。那幸福的一刻,我将永远铭记心中。结尾部分,他再一次用了四个排比句式,更加深刻地写出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和认识,那一刻他的幸福感一定更加强烈。这样点题就会更加自然、更加顺利成章、更富有感染力。以上便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
写完评论后,我又一次上网看他修改的情况,发现他只改了一个错别字。我担心他不理解我提的问题,于是又打电话和他进行了交流,结果他说:我马上去改!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修改后的文章。闫雪阳就是这样一个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己的好孩子。
在本文最后,我衷心祝贺闫雪阳骄人的成绩,并衷心祝福他更加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