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见真知
----哲理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涪陵一中 董凤霞
一、案例背景
1、在新的考试背景下,无论是重庆卷还是全国卷,作文考查近几年发生者很大的变化:由命题、话题作文等转变为新材料作文。且材料类型丰富,有叙述类材料、寓言类材料、名句类材料、漫画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虽出现的次数不是很频繁,但却是学生审题立意的难点和软肋。
2、高2014级重庆二诊考过这样的材料作文:阅读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自主命题、立意写作。这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即最准确的立意为“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结果立意不佳和偏题的作文较多。甚至有学生写成“莫言”,离题万里。
3、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班和高三13班的语文教学。高二年级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学习很多古诗词,会接触很多富有哲理和意蕴深刻的诗词。高三年级本来就要进行诗歌复习和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但在两个班级的学习和平时的练习中,都发现,学生仅仅会背一些诗词,但自主学习、读懂并探究诗歌的主旨的兴趣不高,更别说对哲理诗词进行审题立意并作文。
二、案例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1、学生读不懂诗意。
诗歌表达情感和诗人的情怀不会直露出来,不能一目了然,它往往通过饱含情感的物象(意象)间接传达,含蓄而委婉;诗歌语法的表达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它可以随性跳跃;而且与文言实词虚词也有关联,学生的文言基础差;诗歌也惯用典故。如此浩瀚精深,底子差了,自然无法运作。
2、学生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老师讲,自己听;老师念,自己写。长期的习惯养成,让学生折了双翅,禁锢了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对学生这一现状的写照。
三、案例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收集哲理诗(古今中外都可)
2、教师制作四环一线课件。
四、案例过程描述
1、创境示标环节。
以鲁迅对《红楼梦》的解读导入新课,创境示标。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让学生明白,读小说如是,读诗歌亦如是。如苏轼的诗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阐释了相同的道理。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景语和情语读懂富有哲理的诗歌;
分条归纳蕴含的哲理,并立意。
2、自主学习环节。
分发给学生资料,上面附有这几首诗歌,要求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自读诗词并理解诗意。
阅读下面诗歌,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附诗歌)
(1)错觉(泰戈尔 )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 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 也许, 幸福尽在对岸
(2)琴诗(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3)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4)《篱笆那边》(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 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 真甜!
可是, 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 要骂我! / 哦, 亲爱的, 我猜, 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3、合作互学环节。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蕴含的哲理。每一小组选一首诗,分条整理诗歌的意蕴。写在作业本上,幻灯片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老师总评。(20分钟)
(附部分小组优秀成果)
(1)《错觉 》立意: 抓住眼前的幸福,知足常乐;墙内开花墙内香;幸福在此岸;不必攀比;风景这边独好。
(2)《琴诗》立意:双赢的智慧;主客体结合,方能产生美
(3)《泥土》立意:奉献是一支快乐的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与身份无关;平常与伟大。
(4)《篱笆那边》立意:追逐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保持本真;越过困难与挫折,拥有美好的未来;“上帝”也可以转变观念,成为时代的先锋。
合作互学环节,学生讨论积极,相互点评,指出其解读不当之处,肯定其他组解读的亮点,并优化语言。
4、归纳应用环节。
(1)归纳审题立意的方法,拨开诗歌的层层迷雾,显出真理。
找出诗眼,准确立意(如《错觉》;多角度入手,找准基点(如《篱笆那边》);明确寓意,确立观点(如《琴诗》);弄清褒贬,正确立意。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哲理诗词并运用以上归纳的方法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 (附学生整理的部分哲理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王安石)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
五、案例反思
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完成的很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尤其在归纳应用环节,学生展示了他们收集的诗词,很全面,很丰富。不仅为诗歌类审题立意提供了材料,还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能为写作增光添彩。 从后来的诗歌教学来看,学生对诗歌学习重拾了信心。诗歌教学氛围明显好转。
不足之处在于,很多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还处在意会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意会之后言传是今后诗歌教学的重点。
拨开迷雾见真知
----哲理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涪陵一中 董凤霞
一、案例背景
1、在新的考试背景下,无论是重庆卷还是全国卷,作文考查近几年发生者很大的变化:由命题、话题作文等转变为新材料作文。且材料类型丰富,有叙述类材料、寓言类材料、名句类材料、漫画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虽出现的次数不是很频繁,但却是学生审题立意的难点和软肋。
2、高2014级重庆二诊考过这样的材料作文:阅读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自主命题、立意写作。这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即最准确的立意为“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结果立意不佳和偏题的作文较多。甚至有学生写成“莫言”,离题万里。
3、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班和高三13班的语文教学。高二年级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学习很多古诗词,会接触很多富有哲理和意蕴深刻的诗词。高三年级本来就要进行诗歌复习和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但在两个班级的学习和平时的练习中,都发现,学生仅仅会背一些诗词,但自主学习、读懂并探究诗歌的主旨的兴趣不高,更别说对哲理诗词进行审题立意并作文。
二、案例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1、学生读不懂诗意。
诗歌表达情感和诗人的情怀不会直露出来,不能一目了然,它往往通过饱含情感的物象(意象)间接传达,含蓄而委婉;诗歌语法的表达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它可以随性跳跃;而且与文言实词虚词也有关联,学生的文言基础差;诗歌也惯用典故。如此浩瀚精深,底子差了,自然无法运作。
2、学生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老师讲,自己听;老师念,自己写。长期的习惯养成,让学生折了双翅,禁锢了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对学生这一现状的写照。
三、案例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收集哲理诗(古今中外都可)
2、教师制作四环一线课件。
四、案例过程描述
1、创境示标环节。
以鲁迅对《红楼梦》的解读导入新课,创境示标。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让学生明白,读小说如是,读诗歌亦如是。如苏轼的诗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阐释了相同的道理。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景语和情语读懂富有哲理的诗歌;
分条归纳蕴含的哲理,并立意。
2、自主学习环节。
分发给学生资料,上面附有这几首诗歌,要求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自读诗词并理解诗意。
阅读下面诗歌,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附诗歌)
(1)错觉(泰戈尔 )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 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 也许, 幸福尽在对岸
(2)琴诗(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3)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4)《篱笆那边》(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 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 真甜!
可是, 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 要骂我! / 哦, 亲爱的, 我猜, 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 如果他能爬过!”
3、合作互学环节。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蕴含的哲理。每一小组选一首诗,分条整理诗歌的意蕴。写在作业本上,幻灯片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老师总评。(20分钟)
(附部分小组优秀成果)
(1)《错觉 》立意: 抓住眼前的幸福,知足常乐;墙内开花墙内香;幸福在此岸;不必攀比;风景这边独好。
(2)《琴诗》立意:双赢的智慧;主客体结合,方能产生美
(3)《泥土》立意:奉献是一支快乐的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与身份无关;平常与伟大。
(4)《篱笆那边》立意:追逐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保持本真;越过困难与挫折,拥有美好的未来;“上帝”也可以转变观念,成为时代的先锋。
合作互学环节,学生讨论积极,相互点评,指出其解读不当之处,肯定其他组解读的亮点,并优化语言。
4、归纳应用环节。
(1)归纳审题立意的方法,拨开诗歌的层层迷雾,显出真理。
找出诗眼,准确立意(如《错觉》;多角度入手,找准基点(如《篱笆那边》);明确寓意,确立观点(如《琴诗》);弄清褒贬,正确立意。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哲理诗词并运用以上归纳的方法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 (附学生整理的部分哲理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王安石)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
五、案例反思
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完成的很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尤其在归纳应用环节,学生展示了他们收集的诗词,很全面,很丰富。不仅为诗歌类审题立意提供了材料,还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能为写作增光添彩。 从后来的诗歌教学来看,学生对诗歌学习重拾了信心。诗歌教学氛围明显好转。
不足之处在于,很多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还处在意会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意会之后言传是今后诗歌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