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例文1】 出入之间(62分)
庄周豁然,不耐与人争短长;胡适奋然,计较大小胖瘦。此二者看似相去甚殊,其实只是基于所处立场不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私以为两种观点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权衡一二,不失为处世明哲。
庄周超然物外,粪土功名,浮云利欲,是为出世之旷;胡适为启民智,文学救国,奋不顾身,是为入世之达。然则,过分求逍遥,无助于世;过分谋得失,无利于己。现代人既学不来庄子高山鸟瞰的旷达,也学不了胡适力推白话、改良文学的激愤,莫不如折中,在出入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
有人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比作五谷果腹之用,将道家无为出世的思想比作悬壶济世之药,我深以为然。隐居生活固然清妙,但若将点推及至面,全民隐居,那又会是怎一般光景?社会需要精神高地,也需要庸俗的物质,历史进步是建立在两者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缺一不可。因而,倘若天平的一端过于偏向出世,只会引起社会的倒退。恰如一人终日不食五谷只服丹药,结局不言自明。
既然(一味)提倡“出”不可取,那么是否“入”就能大展身手呢?严复曾极力推崇资本主义文明,却在晚年悔悟,看不见百年来(倡导的)自由平等空余一纸荒唐言,竟得欧罗巴大陆四载腥风血雨(可改为:看不见欧罗巴大陆四载腥风血雨,百年来自由平等空余一纸荒唐言),一战是对现代文明的拷问,其悲剧不乏有入世太过的原因。过分深入浊世会使大部分人只见名利金钱,不见礼义廉耻,兽性即如脱缰野马般肆虐人间,恰如一个人病入膏肓仍忌疾拒医。简单而言,人不吃饭会死,病时不就医,不吃药也会危及健康。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鲜少有不擅有权衡出入的。苏轼诗词书画样样皆精,仕途却坎坷飘摇。他曾被一贬再贬,流放南海,苦闷之中却依旧秉持对人生的希望,侣鱼虾而友麋鹿,乐观旷达,可见一斑。他的人生经历恰能完美诠释出入的平衡,多一分则太过,少一分则不足。美国首位总统华盛顿亦在权力与隐居中平衡甚好,他带领北美人民独立后毅然回乡种地,摆脱权力的桎梏,然而,但美国陷入解体危难之时,他又挺身而出,确立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启了美国富强昌盛之路,八年后他没有丝毫不舍,作别权力,不带走一片云彩。出与入的转换在这位伟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轼与华盛顿,跨越了时空,在出世与入世的平衡点上握手相笑。
其实,出世与入世的把握全在人心。庄子说“何必去争谁高谁低”是不与人争;胡适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是与己争。不与人争,是有容乃大,欲与己争是积极昂扬,两种品质都是处世为人不可或缺的宝藏。
神仙在天上看人,凡人在地上看人,我在心里看人。 不出不入,亦出亦入。
【例文2】 身处山下,心在山上(61分)
庄子山上看人,皆如蝼蚁,他说,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山下看人,他说,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胡适着意务实,而庄子追求超越。可我们何去何从?身处山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可当我们为种种较量而烦恼时,不妨把心搬往山上。
我们是山下人,除了参与竞争,别无选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比较中不至于被淘汰,拥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也许有人把山上比作避难所,自以为无欲无求便可远离纷扰独善其身,孰不知落后就要挨打,这避难所并不可靠。中国近代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清王朝并不想参与国际的竞争,可紧锁的国门被硬生生地叩开,天朝美梦彻底破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种群如此,文明如此,个人同样如此。身处山下,唯有直面而非逃避无所不在的竞争,我们才能生存;唯有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我们才能过得更好。身处山下,让我们勇敢、上进,在这相对的比较中,追求卓越!
可在这山下的较量中也诞生了不少悲剧。前些日子,复旦医学博士生黄洋遭人投毒至死。这又勾起人们对二十年前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至残的惨痛回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还是比较。过于看中别人胜于自己的那一点长处,心中不悦,乃至妒火中烧,乃至害人害己,惑矣!
我们在山下奋斗着,但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不只是山下。遥相山尖远眺的情景,我们原如此渺小,皆如蝼蚁,而山下人的那些差别,又算得了什么?又何足烦恼?把自我看得渺小了,故心胸宽广,得以容纳更多天地造化,潇洒自得。把差别看小,妒忌自然没有了存在的土壤,一派祥和,老子说:“与世无争,则世无与之争。”我想,这并不是叫人自甘平庸,而是让我们的心别拘泥于比较之中。放下对比较结果的计较,自无烦恼了吧。
当我们能忘我且不急功近利地付出汗水,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们将毫无畏惧竞争,积极投身其中;而面对得失之时,心无挂碍。身处山下,务实而平淡地劳碌;心在山上,别有另一番世界。这样的人生,大概美满而洒脱吧。 .
2
【例文3】 身在红尘(64分)
庄子驻足于山巅,看山下之人,自然认为他们太痴,何必争那些无所谓的东西。可是更多的人只能和胡适先生一样,在山下计较着人生的得失。
没有人不向往老庄的心境,没有人不敬仰老庄的人生哲学,可是万事皆空的淡泊又有几个人学得来?放下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我们常在试图放手的一瞬间感受过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因为我们身在红尘,因为我们身在红尘。
一路成长, 我们经历过太多的竞争与淘汰。每一次成功后, 我们断然不会想起那些什么“淡泊”“放下”。只有在失败后苦涩的夜里,我们暗自咀嚼着悲伤时,才会敬仰起所谓“淡泊”,以此作为劝解疗伤的良药。而在下一次征程开始后,又飞快地全然忘记那一天说要“放下一切”的誓言。
我们就是这样生活在红尘中。 我们不会疲惫么?
善男信女虔诚地拜倒在佛的脚上,乞求佛的博大,让他们解下尘世间的包袱。可是,佛脚下的那些人,恰恰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又为人生中无穷无尽的计较所累,逃离吗?在庄子所在的山顶上笑看众生吗?我们时常有这样渴望遁世的情怀,可是稍稍一试便知,自己没有那样的心境,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做到遗世独立。
这就是红尘吧。
我常常在一次寄情山水,忘乎所以的旅行后,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一下子感觉脚下的土地分外踏实。旅行让我忘记了生活的繁琐,快乐吗?真得很快乐,可是越快乐,越是知道这快乐不可多得,是暂时的。而生活中的那些计较,才是我人生中逃避不了的主旋律。这才是生活!我们生在红尘, 注定逃不过那些繁琐, 那些连自己都鄙夷的欲望与追求。我们冷静地, 从容地在红尘中行走,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计较. 做不到庄子的淡泊,不如从容地做一个俗人,逃不开就面对!
不过做一个快乐的俗人,也需要自己的一点点克制。纪德说过:“要学会找到幸福的方法,是要学会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他们。”所以,有些计较,便适可而止吧,这又有些是向庄子借鉴了。
的确,我们身处山下的滚滚红尘中,依然可以从容行走,又可以不失时机地看一眼山上的庄子,看看人家淡泊的笑。
【例文4】 山上与山下(67分)
我们确实是“山下人”。
胡适先生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哲学家。所谓“山下人”,不过是掉在社会“大染缸”中的一员。我们毕竟不是隐居山间的贤者,无法体会出世而淡泊的实感。近在咫尺的张张面孔,远比高山上看得清晰真实。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无法回避。
想想人确实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了群体几乎无处遁逃。生存是最紧迫的压力,争名逐利更是急促的暗号。被定义为“世界是物质的”,接受了唯物主义的时代显得处处充满了“真实”。然而“真实”的另一面是“残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虽稍显低俗,但却为世人皆知的事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虽道出了一丝无情,可是反映了人性的真相;“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纵然是读书人的自勉,却依然改变不了逐名逐利的竞争关系。
无怪乎胡适先生在接受过“进化论”,熏陶之后会产生这样的认知。想想那时的中国,已不能再固步自封,更不可以用“山上人”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你不争,别人也要争,社会是残酷的。为了适应“优胜劣汰”的法则,我们受胁迫地去计较高低,大小,胖瘦。
但是如果给我一个选择,我会成为“山下人”吗,显然不会。大多数人都应当渴望脱离“山下”的混沌,还自己一片清净。
有些人计较得过火了,自尊心变成了嫉妒心;渴望变为了欲望;希望化为诅咒,于是他投了毒去谋害自己的同学。这么一看,“山下”的世界未免过于可怕,还是“山上”为好。
其实也未必。庄子所言“山上”,更像是精神的高山。好比“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心态的变化如同视角的变化,“山下之人”未尝改变。佛说,色即是空。一切浮华之物质只是表象,其本质即是虚无。看得透的贤者即使身处乱世依然能“小天下”而不争,困于所溺者纵然久居深山却还是抱有计较之心,分别之心。“山上”与“山下”与人的处境无关,庄子的出世之心不过是一颗面对尘世泰然自若的心,对于万物无分别的认识。就这一点来说,并非世人所不能为也。
人还是终究要做真正的“山上人”的,人赤身而来,等到盖上棺盖的一刻手中也不曾握住任何东西。这时再要看其一生之经历,每分每秒的皆如蝼蚁,何必争过高低?
然而“争”还是要“争”的。人不可能脱离生活,为了生存“计较”成了一种天理,然而更应当将自己的心寄托于“山上”,将“计较”与得失看淡些,这样我们才能留出更多的心境来享受人生。
1
【例文1】 出入之间(62分)
庄周豁然,不耐与人争短长;胡适奋然,计较大小胖瘦。此二者看似相去甚殊,其实只是基于所处立场不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私以为两种观点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权衡一二,不失为处世明哲。
庄周超然物外,粪土功名,浮云利欲,是为出世之旷;胡适为启民智,文学救国,奋不顾身,是为入世之达。然则,过分求逍遥,无助于世;过分谋得失,无利于己。现代人既学不来庄子高山鸟瞰的旷达,也学不了胡适力推白话、改良文学的激愤,莫不如折中,在出入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
有人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比作五谷果腹之用,将道家无为出世的思想比作悬壶济世之药,我深以为然。隐居生活固然清妙,但若将点推及至面,全民隐居,那又会是怎一般光景?社会需要精神高地,也需要庸俗的物质,历史进步是建立在两者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缺一不可。因而,倘若天平的一端过于偏向出世,只会引起社会的倒退。恰如一人终日不食五谷只服丹药,结局不言自明。
既然(一味)提倡“出”不可取,那么是否“入”就能大展身手呢?严复曾极力推崇资本主义文明,却在晚年悔悟,看不见百年来(倡导的)自由平等空余一纸荒唐言,竟得欧罗巴大陆四载腥风血雨(可改为:看不见欧罗巴大陆四载腥风血雨,百年来自由平等空余一纸荒唐言),一战是对现代文明的拷问,其悲剧不乏有入世太过的原因。过分深入浊世会使大部分人只见名利金钱,不见礼义廉耻,兽性即如脱缰野马般肆虐人间,恰如一个人病入膏肓仍忌疾拒医。简单而言,人不吃饭会死,病时不就医,不吃药也会危及健康。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鲜少有不擅有权衡出入的。苏轼诗词书画样样皆精,仕途却坎坷飘摇。他曾被一贬再贬,流放南海,苦闷之中却依旧秉持对人生的希望,侣鱼虾而友麋鹿,乐观旷达,可见一斑。他的人生经历恰能完美诠释出入的平衡,多一分则太过,少一分则不足。美国首位总统华盛顿亦在权力与隐居中平衡甚好,他带领北美人民独立后毅然回乡种地,摆脱权力的桎梏,然而,但美国陷入解体危难之时,他又挺身而出,确立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启了美国富强昌盛之路,八年后他没有丝毫不舍,作别权力,不带走一片云彩。出与入的转换在这位伟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轼与华盛顿,跨越了时空,在出世与入世的平衡点上握手相笑。
其实,出世与入世的把握全在人心。庄子说“何必去争谁高谁低”是不与人争;胡适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是与己争。不与人争,是有容乃大,欲与己争是积极昂扬,两种品质都是处世为人不可或缺的宝藏。
神仙在天上看人,凡人在地上看人,我在心里看人。 不出不入,亦出亦入。
【例文2】 身处山下,心在山上(61分)
庄子山上看人,皆如蝼蚁,他说,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山下看人,他说,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胡适着意务实,而庄子追求超越。可我们何去何从?身处山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可当我们为种种较量而烦恼时,不妨把心搬往山上。
我们是山下人,除了参与竞争,别无选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比较中不至于被淘汰,拥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也许有人把山上比作避难所,自以为无欲无求便可远离纷扰独善其身,孰不知落后就要挨打,这避难所并不可靠。中国近代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清王朝并不想参与国际的竞争,可紧锁的国门被硬生生地叩开,天朝美梦彻底破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种群如此,文明如此,个人同样如此。身处山下,唯有直面而非逃避无所不在的竞争,我们才能生存;唯有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我们才能过得更好。身处山下,让我们勇敢、上进,在这相对的比较中,追求卓越!
可在这山下的较量中也诞生了不少悲剧。前些日子,复旦医学博士生黄洋遭人投毒至死。这又勾起人们对二十年前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至残的惨痛回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还是比较。过于看中别人胜于自己的那一点长处,心中不悦,乃至妒火中烧,乃至害人害己,惑矣!
我们在山下奋斗着,但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不只是山下。遥相山尖远眺的情景,我们原如此渺小,皆如蝼蚁,而山下人的那些差别,又算得了什么?又何足烦恼?把自我看得渺小了,故心胸宽广,得以容纳更多天地造化,潇洒自得。把差别看小,妒忌自然没有了存在的土壤,一派祥和,老子说:“与世无争,则世无与之争。”我想,这并不是叫人自甘平庸,而是让我们的心别拘泥于比较之中。放下对比较结果的计较,自无烦恼了吧。
当我们能忘我且不急功近利地付出汗水,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们将毫无畏惧竞争,积极投身其中;而面对得失之时,心无挂碍。身处山下,务实而平淡地劳碌;心在山上,别有另一番世界。这样的人生,大概美满而洒脱吧。 .
2
【例文3】 身在红尘(64分)
庄子驻足于山巅,看山下之人,自然认为他们太痴,何必争那些无所谓的东西。可是更多的人只能和胡适先生一样,在山下计较着人生的得失。
没有人不向往老庄的心境,没有人不敬仰老庄的人生哲学,可是万事皆空的淡泊又有几个人学得来?放下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我们常在试图放手的一瞬间感受过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因为我们身在红尘,因为我们身在红尘。
一路成长, 我们经历过太多的竞争与淘汰。每一次成功后, 我们断然不会想起那些什么“淡泊”“放下”。只有在失败后苦涩的夜里,我们暗自咀嚼着悲伤时,才会敬仰起所谓“淡泊”,以此作为劝解疗伤的良药。而在下一次征程开始后,又飞快地全然忘记那一天说要“放下一切”的誓言。
我们就是这样生活在红尘中。 我们不会疲惫么?
善男信女虔诚地拜倒在佛的脚上,乞求佛的博大,让他们解下尘世间的包袱。可是,佛脚下的那些人,恰恰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又为人生中无穷无尽的计较所累,逃离吗?在庄子所在的山顶上笑看众生吗?我们时常有这样渴望遁世的情怀,可是稍稍一试便知,自己没有那样的心境,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做到遗世独立。
这就是红尘吧。
我常常在一次寄情山水,忘乎所以的旅行后,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一下子感觉脚下的土地分外踏实。旅行让我忘记了生活的繁琐,快乐吗?真得很快乐,可是越快乐,越是知道这快乐不可多得,是暂时的。而生活中的那些计较,才是我人生中逃避不了的主旋律。这才是生活!我们生在红尘, 注定逃不过那些繁琐, 那些连自己都鄙夷的欲望与追求。我们冷静地, 从容地在红尘中行走,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计较. 做不到庄子的淡泊,不如从容地做一个俗人,逃不开就面对!
不过做一个快乐的俗人,也需要自己的一点点克制。纪德说过:“要学会找到幸福的方法,是要学会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他们。”所以,有些计较,便适可而止吧,这又有些是向庄子借鉴了。
的确,我们身处山下的滚滚红尘中,依然可以从容行走,又可以不失时机地看一眼山上的庄子,看看人家淡泊的笑。
【例文4】 山上与山下(67分)
我们确实是“山下人”。
胡适先生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哲学家。所谓“山下人”,不过是掉在社会“大染缸”中的一员。我们毕竟不是隐居山间的贤者,无法体会出世而淡泊的实感。近在咫尺的张张面孔,远比高山上看得清晰真实。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无法回避。
想想人确实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了群体几乎无处遁逃。生存是最紧迫的压力,争名逐利更是急促的暗号。被定义为“世界是物质的”,接受了唯物主义的时代显得处处充满了“真实”。然而“真实”的另一面是“残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虽稍显低俗,但却为世人皆知的事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虽道出了一丝无情,可是反映了人性的真相;“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纵然是读书人的自勉,却依然改变不了逐名逐利的竞争关系。
无怪乎胡适先生在接受过“进化论”,熏陶之后会产生这样的认知。想想那时的中国,已不能再固步自封,更不可以用“山上人”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你不争,别人也要争,社会是残酷的。为了适应“优胜劣汰”的法则,我们受胁迫地去计较高低,大小,胖瘦。
但是如果给我一个选择,我会成为“山下人”吗,显然不会。大多数人都应当渴望脱离“山下”的混沌,还自己一片清净。
有些人计较得过火了,自尊心变成了嫉妒心;渴望变为了欲望;希望化为诅咒,于是他投了毒去谋害自己的同学。这么一看,“山下”的世界未免过于可怕,还是“山上”为好。
其实也未必。庄子所言“山上”,更像是精神的高山。好比“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心态的变化如同视角的变化,“山下之人”未尝改变。佛说,色即是空。一切浮华之物质只是表象,其本质即是虚无。看得透的贤者即使身处乱世依然能“小天下”而不争,困于所溺者纵然久居深山却还是抱有计较之心,分别之心。“山上”与“山下”与人的处境无关,庄子的出世之心不过是一颗面对尘世泰然自若的心,对于万物无分别的认识。就这一点来说,并非世人所不能为也。
人还是终究要做真正的“山上人”的,人赤身而来,等到盖上棺盖的一刻手中也不曾握住任何东西。这时再要看其一生之经历,每分每秒的皆如蝼蚁,何必争过高低?
然而“争”还是要“争”的。人不可能脱离生活,为了生存“计较”成了一种天理,然而更应当将自己的心寄托于“山上”,将“计较”与得失看淡些,这样我们才能留出更多的心境来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