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话题作文指导" 三步曲" :拟好题目 "题好一半文"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标新立异,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现在,仍以书或读书为话题,介绍几种拟题的方法:
1、扩展法:
就是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上面的话题可拟题为:《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读书轶事》《世界因书而精彩》„„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一种拟题方法,同时也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
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据此,以上话题可拟题为:《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梦幻的书海》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法拟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
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以上话题可拟题为:《书的自白》《" 我" 心灵的镜》《书与书柜的对话》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引用法:
即引导学生引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或对它们加以变通作题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中提炼出精练、含蓄、韵味十足的题目来。可将话题的题目拟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开卷有益》《无巧不成书》《说书》等。使题目更具吸引力。
5、引申法:
就是在话题原意的基础上,分析它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如" 书" 可引申为对人类或个人历史的记载," 读书" 可以理解为了解人生等。由此,可尝试拟题为:《我用心血为自己写" 书" 》《认真读" 天书" 》《要善于" 吃书》等。这些题目挖掘了话题的深层含义,使文章立意新颖,主题深刻。
6、悬念法:
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题为:《书的诞辰有几何?》《书告诉我们„„》《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当然,指导学生运用悬念法拟题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成,因为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初期,要发挥集体的作用,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拟出好的题目。慢慢的学生们就会在相互启发中激起巧设悬念的灵感,具备设置悬念的能力。
初中生话题作文指导" 三步曲" :选择角度 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
写文章即写生活。要想把文章写好,需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在选择过程中:或记叙、描写,以事感人;或夹叙夹议,表达见解;或横纵联系,抒发感受;或介绍事物教给人知识等。
如话题作文:
"书可以医治愚昧,书可以使人聪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翼,书演示着人成长的途径;书折射着老师、同学的情义和我们的喜怒哀乐„„
要求: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由于文体不限,给了学生很大的写作空间。有的叙述自己和书的故事,表现自己和书的情结,或描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或折射长辈、老师、同学的关怀;有的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对书的深刻认识;有的由叙而议,表达见解,畅谈自己对书的认识;还有的介绍书的起源和种类,了解它对人类的贡献„„
这样,交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生活的平台,使写作成了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作业。使其写出的文章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也使教师能有机会了解学生的生活,感受其多彩的精神世界。 另外,由于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学生一时无从下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反映主题。从具体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初中作文中叙述和描写方法介绍
(一) 教学要求
通过写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即自己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旁观性的见闻) 学习各种叙述和描写的方法。
(二) 初中作文中叙述和描写方法练习指导
1.叙述
是记叙文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即对人物的活动、经历、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一般性的交代和述说。
叙述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是:
(1)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介绍事悄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z)一般地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 使读者能有概括的了解。
(3)用于开头、结尾、插叙、补叙、过渡、照应,作这些成分的表达方式。
(4)作抒情和议论的一种特殊手段。
叙述有种种分类。从叙述方式上,有顺叙、倒叙、擂叙、追叙、补叙等; 从叙述角度上,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从叙述的详略上,有概叙和详叙。
概叙,也就是概括叙述,即用简明扼要的句子介绍人物或事件的梗概. 使人对人或事获得一个轮廓式的印象。
详叙,也就是具体叙述. 即把人物的情况和活动,事情的面貌和过程,比较详细,连带各种细节述说出来。
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往往配合起来使用。在行文中,或者先概括叙述事物概貌、背景. 再具体叙述事物详情和过程; 或者先具体叙述事物详情和过程,再作总貌或结论性的概述,或者把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交叉起来进行.
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往往表现为一种条块组合,并运用于对事物进行的点面结合的介绍说明之中,把概述交代事情进程、人物行踪和具体叙述事情进程中各阶段的面貌、情景,人物行踪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 这叫条块组合,这是一种叙事模式。对事物的介绍往往又要用点面结合的方式。“面”指照顾全面的大面儿上的材料. 这往往用概叙方式,“点”,指在事物全面和整体上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重点材料,这往往要用详叙的方式。点面结合. 概叙详叙结合,便能使人对事物获得既全面而又具体的印象,也最节省笔里,符合语言表达上的“经济”性原则
2.描写
是记叙文的另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即对人物、事物、场面、景物所作的具体、形象的刻画和描幕. 它是用语言为人、物、景造形、“照相”,再现景物风貌、人物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 使人获得对人物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窥其心,对物如睹其状、如临其境的鲜明、真切的感受。
描写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有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场所描写. 人物描写又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而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中又包含了细节描写。(见前面章节)
叙述和描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表达的语言内容,能否在读者头脑里形成画面,形成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使读者获得某种体验或共鸣。不能,即是叙述; 能,即是描写。
“五多”高分作文的必杀技
多观察:就是说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周
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观察。
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时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可以经久不忘,也可以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除了阅读文学书以外,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读书,还要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该努力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多练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有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
多思考:老舍先生说:“读一篇文章,读完要仔细想想。会写文章的人,他用一个字就能顶几个字,他会找一个顶合适的字来用。读文章的时候只念一念,不仔细想一想,是体会不到它的好处的。”读文章要想,写文章也要想,拿起笔就写,结果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只好“挤牙膏”,想一句,写一句,东拉西扯,这样的文章怎能写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多联想才能把文章写生动。
多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需要改,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同学们初学写作文,更应该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
小学生写作应以练笔为主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课标低年级侧重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是习作,到初中才用“作文”“写作”一词。我们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作文是写话、是生活的需要,如同衣食住行一样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需要什么就写什么,要求不高,没有必要都向“优秀习作”看齐,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只要把自己的见闻、情感,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就行。
小学生的练笔也叫随笔,就是把看到、听到、读到的事、物或人,及由些而产生的感想、体会马上记下来。写“随笔”,可以积累素材,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随时动笔的好习惯。
随笔所记内容应是最近一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可大可小,随心所欲,但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与日记不同的是比写日记更随便,没有一定格式,只要简明流畅,表达清自己的意思,达到练笔目的即可。篇幅也没有规定,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依据实际内容、具体情况来定。
随笔主要是让学生练笔,所以与指导写大作文不同。在开始时教师加一些指导,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写,让他们自己把身边的事写真切写生动,以锻炼他们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另外,要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要一味仿写、套写或者说些假话、空话。
1、较真课本,写出新意。学完《开天劈地》后,张晓锋同学的《我发现课文插图错了》,提出课文与插图有两点不符。一,课文明明说盘古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而插图画的却是双手握斧乱砍乱劈。二,课文交待盘古未倒下之前天地未开混沌一片,要到身化万物后才有花草树木。而插图却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了花草山水。向编辑建议改选插图,以免误导学生。
2、较真现实,敢说真话。学生本身就是社会一分子,对现实肯定有自己的一知半解。要学会发表真实的看法。姚艳星同学面对各种繁多的考试,发出了《我喜欢这样的考试》的呼声。提出“那一张张的考卷并不一定能考出我们真实的特长和才干。”而欢迎自然课自我选择,把学到的自然知识编成一份手抄报的全新考查方式。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3、梳理回顾,表现美好。生活中不泛美好的东西,让她再现,既鼓舞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也是锻炼自己写作水平的好机会。像《快乐的夜晚》,《难忘的游戏》《我的烦恼》都是表现自己曾经拥有的美好回顾。
4、续写改写,想象情节。每学完一节课,我都让学生发挥想象,或续写,或改写,或按自己意愿进行改写。这样既锻炼思维又训练写作能力。记得在教〈乌鸦与狐狸〉时,我在让学生按课文意思表演课本剧时,一个很不情愿演乌鸦的小朋友在演乌鸦时一直不肯松嘴吐出嘴中的“肉”,任凭其他同学怎么喊,就是不松嘴。我很不理解,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松口呢?”他说:“我不愿意当愚蠢的乌鸦,我才不上狐狸的当呢。”于是我趁机启发学生想象乌鸦下一次又碰到狐狸会怎么对付?学生兴致勃勃地发挥想象,写的可带劲了。
5、贴近生活,想象对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喜好。只有让他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更理解人生沧桑。我让学生写《假如我是校长》,《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中国》,《假如我是小警察》等,既学会了描写生活,又体验了另一个我。
6、放飞翅膀,想象未来。对于未来生活充满希望,才能珍惜现在,才能焕发努力去开创未来。我让学生依据科学预测未来,《二十年后再相会》,《未来的世界》,〈二十年后的我〉等。都让学生放飞畅想翅膀,漫游未来,写出了水平。
7、真情表达,直抒胸臆。学生最怕没经历过的好事或景观。但却喜欢向老师说悄悄话。一般写的都是真实感情。姚联辉同学在〈老师教我作人〉一文中写道:“我这个人贪玩,好动,但老师并没有一味指责,而是认为玩是儿童本性,只要不耽搁学习就好。你对我们宽宏大度,劳动时自己能做的事大都自己默契无闻地做了,对我们的淘气常常一笑了之。”这没有认真的体验是写不出的。姚鸿凤同学在〈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中再现了古诗复习课的精彩场面。“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仍然沉浸在诗的海洋中。”也是精彩的写照。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帮助学生体验习作的成功和与人交流的愉悦。
8、提供平台,愉悦作文。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就要为学生提供表现平台。为此我创办了《重华之光》校刊。几年来已出五十期,共登出各类诗文七百余篇。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表现欲.
作文写作如何避免偏离题意
语文作文涉及到语言、内容、形式、感情、思想等方方面面,哪一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但说到高考作文,切合题意恐怕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偏离题意,也就是我们惯说的走题、偏题了,那么,不管文章的语言是多么优美、内容多么充实、感情多么真挚、见解多么深刻、形式多么新颖,都不能说是一篇好的文章,都会降低文章的等级给分。可见切题的重要,它是前提,是基础,是所有评分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所谓纠正偏颇,就是在文章写到一定篇幅的时候发现有不对题意的可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挽救措施,努力使文章走上正确的道路上来。
走题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审题不准,重点把握不当,所以在动笔之前,实际上就注定了文章要走题,而在写作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的话,文章走题偏题就在所难免了。所以动笔之前的审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纠偏的话,审清题目要求、审清题意就是最可靠的纠偏,也是最有效的纠偏。
不过,考试毕竟是考试,尤其是高考,事关重大,心理紧张自不必说,在短时间内就能把题目要求理解得全面透彻,确实是件很难的事。即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挂一漏万的事也会发生。所以会有不少考生在基本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开始动笔了,一边写,一边继续审题,这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文章已经写了一部分,或者已经过半了,发现有点不对路子,继续写下去肯定要走题的。这个时候,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起炉灶已没有可能,况且已写的部分占去了不少作文页面,再写一篇的话,可能都容不下800个字。相信考生如果发现这个情况会急出一身冷汗的。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是常常碰到这个情况的,有些性急的考生会不假思索拿起橡皮就擦,或者有笔把它划去,结果耗时不说,搞得卷面也不整洁。那么,对此该怎么办?我们以为这个时候最为需要的是冷静、冷静,要冷静思考一下,问题出在何处,又是何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或许能生机再现,柳暗花明。 一般说来,出现走题的情况有这样几种:
写作重点对象易位
这在记叙文中比较常见。比如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这类文章同学们是有话可说的,拿起笔就能洋洋洒洒的写下去,有一位同学一下子就写了不少,突然感觉不对劲,发觉写父亲的篇幅太多了。怎么办,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把笔锋一转,“不要以为我们家父亲如此,说起母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爱有时真让我有点受不了。”下面过渡到写母亲。下面专心致志写母亲。这一转可谓恰倒好处,使得前面写父亲的一段不仅不是败笔,而且倒成了文章的一个亮点:原来作者是要以父亲作陪衬,以此来突出母亲之爱。
文章主旨易位
这在议论文中比较常见。比如有这样一篇材料作文,说是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自己家门口摆茶摊,免费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条件是给我讲一所知道的奇奇怪怪的事情。蒲松龄就是以这种方式搜集了大量民间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聊斋志异》。
读了这则故事,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谢,并以此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一位同学思考得比较深入,他的观点与众不同。他想别的同学肯定都对蒲松龄的这一做法表示赞赏,蒲松龄不摆读书人的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给群众提供方面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他要唱唱反调,于是给自己的文章取题为《家门口有多大》,他想表达这样的观点,蒲松龄在家门口,坐等行人经过,过去不像现在,交通不发达,农业经济,人们活动范围比较小的,不需要大量的流动,所以一天能有几个人经过呢?与其说是坐等,不如主动上门,走出家门口,到异地采风,这样获得的材料会更多更好。可为了把文章写得很严密,还是对蒲松龄的这种做法表示肯定,这一写就是一小半。这时作者感到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文章的观点只能大众化了,必须赶紧拨转写作方向。“罗里罗嗦,说了这一通,并不说明我就完全赞同蒲松龄的这一做法,其实在我想来,蒲还有更好的方法在。”这一转使得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强化,前面所写并没有弱化文章的中心,反而使得文章严丝合缝,井井有条。 文体易位
这在话题作文中比较常见。本来想写议论文,写了一半还在记叙,怎么办?将错就错,干脆写成记叙文,一种方法是把你的故事继续敷衍下去,还有一种方法是立即结束记叙,辅以适当的议论(抒情),然后再记叙再议论(抒情),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的文章。
句式的变换与选择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选择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的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的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
下列情况常用被动句:
①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如:地里的庄稼被收完了。这句就无需写出主动者。
②表示特定的感情,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选择
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意思的,是否定句。正因为肯定句与否定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
双重否定是肯定语气,三重否定是否定语气。如人们常用“不得不”表示必须,而“不是没有否定”表示否定。
3、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选择
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把下面这个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难道你就不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北方的农民?应改成: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4、长短句的变换、选择
长短句只是就单句说的。单句如果结构复杂,字数多,容量大,那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 短句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它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决肯定的语气。长句能使句子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磅。政治论文、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的心理状态、思想变化的句子多用长句。
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可调整语序,可增删某些词语,不能有语病。 把下面几个短句变为一个长句。
他用双手创造了奇迹!十二年间,在这荒山野岭上创造了大片森林。它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改为长句是:在原来的荒山野岭上,经过十二年时间,他用双手奇迹般地创造了这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
上面的例子是短句变长句,如前后互换,也就成了长句变短句了。
5、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的变换、选择
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不同。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可以变换。
请看下面句式变换的例子。
①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谁都记得井冈山的青青翠竹。(陈述句)
——当年„„谁不记得„„翠竹?(反问句)
②你给我买一张车票吧。(祈使句)
——你给我买一张车票好吗?(疑问句)
③此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陈述句)
——此刻,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感叹句)
④独立自由最可贵。(陈述句)
——什么最可贵?独立自由最可贵。(设问句)
①③④三组中的后句比前句语气强烈、肯定,观点更加突出;②组中的前句比后句委婉、客气、礼貌,易被对方接受。
6、句式变换、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①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间进行的,所以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为此,同考点(句式的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②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的关系、主动句和被动句相对应等等。要按照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同时要注意通顺、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造句原则
造句是把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四点:
1、内容忌单调,要具体。不要把造句练习限制在一个短句范围内,而是要多写几个句子,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造出内容具体的佳句。
2、结构忌简单,要丰富。句子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同一个内容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结构来表达。
3、句式忌单一,要灵活。要学会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气来造句。
4、句意忌含混,要明确。在造句时,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要让人能读懂,不要句意模糊不清,不完整,甚至产生歧义。
要形似,更要神似
现在,我们上商场购物,就怕买到假货。同样,我们看别人的文章,就怕读到假话。读到假话,就似乎遭人欺骗一般。俗话说的" 假、大、空" 都是脱离实际的东西。远离人们生活实际的东西,人们就会感到厌恶。作文,要吐真言,说真话,抒真情。切忌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写人,更要写真人,记真事。
老师常让我们学记人的记叙文,比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的老师,同桌,榜样,我忘不了他等。这类作文怎么写?
我说,很简单,要写活他!
要写好人物,首先要了解他,熟悉他。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熟悉他的一举一动,熟悉他的兴趣爱好,熟悉他的喜怒哀乐。
写人的基本要求是:写得像,写得传神。要写得像,就必须抓住人的外形特点;要写得传神,就必须抓住人的性格特点。一句话,要写活他,既要写得形似,更要写得神似。先说写得像。把人物的外部形态特点写好,这是第一步。我一直记得十六年前读到的顾宇小朋友写的习作《朱老师的眼睛》。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练的笔墨把朱老师的外形特点给勾勒出来了: 朱老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啊,嘿,朱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文中的朱老师我认识,她的确是这么一个人,她的眼睛的确很有神,的确" 会说话" 。顾宇同学把朱老师写得很像。
要写得像,不算太难;要写得传神,则不是那么容易了。所谓传神,就是笔触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要写出人的精神。只有写出了人的精神,这样的人才不会徒有虚表,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只有达到了传神的地步,写出来的人物才能" 面目精神,跃然纸上" 。 《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是写彭德怀大元帅担任国防部长时下基层检查工作的小故事。当他发现" 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不符合要求,就再也忍不住了" 。他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对那位团长说:" 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挨了严肃批评的团长很内疚,不肯坐下就餐。彭总发现了也感到自己批评过重,有点自责。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 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这一段话写得十分精彩,把彭老总快人快语、坚持原则、敢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品质、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这么说,作者把彭总写活了。
让我们再看看一位小朋友笔下的《表弟斌斌》:
一天,斌斌趴在桌子边看我写字。
"写错啦,写错啦!" 他突然一迭声地叫喊起来,吓了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又操起橡皮擦去我刚写好的" 犬" 字,并拿起笔,歪歪斜斜地写了个" 大" 字:" 怎么样?' 大' 字多写了一点吧!"
这么一个细节描写,把他表弟斌斌的淘气天真可爱的特点全表现出来了。纸上的表弟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四周各种各样的人,留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一定能把人物写活的。
切切记住:写人,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呢?
俄国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一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 当时,另一位作家看了给他提出了意见:" 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 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 应该这么说:' 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那位街头乐师的脚跟前有一块磁铁的话,那么,这一枚五戈比的硬币就会悄无声息地落在那儿,否则,硬币落在马路上,必然会丁丁当当地弹跳着。写硬币落地时" 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怎样写董存瑞炸暗堡呢?如果这么写也未尝不可:董存瑞站在桥底下,把导火索一拉,炸药包爆炸了,桥炸毁了,英雄也壮烈地牺牲了。这样写不是太枯燥乏味了吗?请看课文中那生动的描述:
"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 哧哧" 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一段文字,将董存瑞炸暗堡这件事动态的顺序写得很有条理,而带点的这些动词,把连续动作又反映得极为准确。
因此,我们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不能" 三级跳" ,也就是说,把有些应该写出来的动作没有写出来。有一位同学在记叙一次劳动的过程时是这样写的:
"我们包饺子包得可欢啦!有的擀面粉,有的洗菜切菜,干着干着我不想干了„„" 说他们" 干得可欢" ,可是下面只有十多个字的概述,这个欢乐的劳动场面,本来就写得过于简单,紧接着就写他" 不想干了" ,本来干得可欢,怎么又突然间不想干了呢?这中间断了线,跳了过去。这样写,就显得不够具体,也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事后经了解,这位同学在劳动的
时候,并没有留心当时大家劳动的情况,因此对劳动的场面也不太了解,感受当然也不深。俗话说" 看不真,写不清" ,这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浒传》在好几个地方写了打虎的故事。像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尤其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几节文字,更是写得栩栩如生。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肃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多次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扑食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猛虎搏斗的情况。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 动" 的过程写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 扫除" 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 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地写下来。
这里不妨举个学生习作中的例子。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写他小时候学棋不专心,他是这么写的:
记得我在幼儿园念大班的时候,妈妈让我学围棋。每当我和小朋友下棋的时候,我总是" 猴子屁股坐不住" 。那一年,我参加市里的围棋比赛,跟我对弈的是那些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比着比着,我没有心思继续下了,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捡棋子,一会儿绕着桌子转几个圈儿。我的教练卜老师见了,干脆把我抱在他的大腿上继续比赛。这次比赛我胜四负二,连升两级,得到了八级证书。后来我升到高级培训班了,一个星期得训练三个晚上,由于我吃饭速度慢,加上作业多,没有时间去参加训练而缀学了。教练卜老师为此很惋惜,说我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坚持训练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成为" 第二个常昊、罗洗河" 什么的。 这一段文字很精彩,也很传神。其主要原因便是小作者没有说空洞、乏味的话,他十分注意把自己学棋是如何不专心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还是那句老话: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
妙笔能生辉。" 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人是这么说的。
斟字酌句 咬文嚼字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 僧敲月下门" 。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原来他想写" 僧推月下门" ,后来又觉得可以写" 僧敲月下门" 。是用" 推" 字好,还是用" 敲" 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 推门" 和" 敲门" 的动作,细心体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 推" 和" 敲" 的动作,潜心研究诗句。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官名)来了,直到跟前才发觉。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京兆尹叫来韩愈(唐朝时一位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 用' 敲' 字比用' 推' 字好。" 并解释道," 敲" 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
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的绝句。
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 推敲词句" 了。
这种" 推敲词句" 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
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 写话" 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
有相当数量的小朋友在写话时,考虑不周,信手写来,结果造成一些不该犯的" 低级错误"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太粗心" 。
比如,一位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
"奶奶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一样礼物给奶奶,表表我晚辈的一份孝心。送什么好呢?我猛然想起,奶奶的眼睛少了一个盒子。对了,我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一个眼睛盒吧!" 毫无疑问,小作者的用心是好的,由于粗心所致,把" 眼镜" 误写成" 眼睛" ,闹了一个大笑话。难道你非要取下奶奶的眼睛放在盒子里不可?
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读到这里一定会说,笑话,哪有这么老迈的孩子?事实上,一个孩子确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
显然,毛病就出在少了一个小小的标点上。小作者粗心又马虎,竟然在"7" 和"8" 之间漏了一个顿号。
以上举的是孩子在作文时犯的两个" 低级错误" 的例子。更多的是在说话、写话时考虑不够缜密,说话啰嗦,意思却又表达不清。
比如,有一个同学写了这么一句话:
"爷爷今年60岁,奶奶今年58岁,爸爸今年41岁,妈妈今年38岁,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
你看,这一句话多啰嗦,听起来多费劲!再者," 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 ,真如他所说还不乱套?如果改成这样,岂不简单明了、合乎情理:
"爷爷六十,奶奶五十八,爸爸、妈妈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听听我的。"
单用一个" 听" ,表示" 服从" ;而" 听听" ,则表示商量、征求意见的意思。相差一点点,表达的意思竟然会大相径庭。
用词不当,语意不清,必然会产生歧义,必然会影响正确意思的表达。请看下面一句话: "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
对这一句话,我们不妨来" 咬一咬" ," 嚼一嚼" 。
一、" 有幸" ,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 有幸" 能管住" 我" ,而要管" 爸爸" ,则有些牵强了。道理很简单,上海、杭州相距不甚远,爸爸去杭州的机会一定不少,因此,应将" 有幸" 一词置于" 我" 的后面较为贴切。
二、将" 和" 改成" 随" 或" 跟" 较好,借以说明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用" 来到" ,而须用" 去" 或者干脆删去" 来" 字。
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别人读了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去奔丧、扫墓,也算" 有幸" ?因此,后面该加" 游览" 一词。
这么一" 咬文嚼字" ,就能辨别出一点味道来了。把原句改为:" 寒假里,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 意思不是明白多了吗?看似改一个字,添一个词,变换一下词序无关紧要,其实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呀!
有的句子看似无可挑剔,句子通顺,意思明白,然而,还得反复诵读,仔细推敲。 比如,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么一个句子:
"我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呢!" 横看竖读,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看看吧。
一、" 文章" 都是写出来的,故" 写" 字可以删去。
二、" 文章" 的概念较大,领导人的政论、作家的小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都属" 文章" ,虽说,小学生写的也属" 文章" ,但确切说,应是" 习作" 。
三、" 发表" 一般指的是较重要的、有一定分量的文章登在杂志或报纸上。小学生的作文被报刊或杂志选用,改为" 刊登" 为妥。
四、" 许多" 与" 不少" 意思差不多,将" 许多" 改为" 不少" ,似谦虚一点。
如此一改,原句变成:" 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呢!"
怪不得俄国作家契诃夫说:" 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你看,删,还能删出好的文章来呢!
总之,作文之前,要缜密思考;作文之时,要一丝不苟;作文之后,还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材料要靠平时的积累
小朋友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 没有东西写" 了。老师出了个题:《难忘的一件事》,小朋友往往会抓耳挠腮,想不出一件难忘的事;老师请同学写一篇《我做对(错)了》的作文,同样的,不少同学感到困难重重,无从落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作文材料、积累作文材料的好习惯。古人云:" 书到用时方恨少。" 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显得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的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 没有东西写" 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然而,即使聪明过人的人,如果他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的积累,到头来还是些不出什么好文章的。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人,之所以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他们不断积累,不断提炼的结果。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人们称他为" 神童" 。其实,他的成就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每天吃过早饭,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天长地久,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加以创新,终于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明末清初的学者陶宗仪,常常用树枝作笔记本。平时,只要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就马上摘下一片树叶,把三言二语记在上面,然后装进瓮里,瓮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之后,他积累了十多个瓮。后来,他把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资料作了分析、归类、整理,终于写出了著名的《辍耕录》三十卷。
中国古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年轻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积累写作的素材。十二岁时,他已经上中学了。他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注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又把每一个人的神情、服饰、走路的样子等飞快地记在笔记本上。在学校里,他做完功课之后,又常常去观察不同性格地同学。休息日里,他经常手持笔记本,到街上去观察各式各样地人。他那厚达四百九十页地笔记本上,记录着著名作家地谈话,记录着历史掌故和地理知识,记录着各地的民情和风俗典故,也记录着他自己的所想所感。可以说,这是一本" 万宝全书" ,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为他后来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由此,我们得到启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身边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 作文材料仓库" 。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都可以储藏到这个" 作文材料仓库" 里去。
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乱七八糟,还要分门别类,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存放和寻找。比如:
人物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
记事类(校园里发生的、家里发生的、马路上发生的等)
状物类(家用电器、文具、生活用品、玩具摆饰、植物等)
写景类(春、夏、秋、冬景,都市街道、农村、田野等)
语言类(谚语、歇后语、警句、名言等)
建立作文材料仓库,既可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又能为自己随时随地地提供好的作文材料,真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作文的材料要靠平时积累。"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累作文材料,锻炼作文本领,功到自然成。到时候,你就不愁" 作文没有东西写" ,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如何做好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小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作文偏题或离题。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审题。这样一来,往往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里就讲讲审题的几个要点。
审清写作体裁。就是仔细考虑题目要求写哪类作文。审清体裁类型,可以采用提问法。就是审题时给自己提一些问题,如:它是什么文体?是记事还是写人?是写景还是状物? 审清写作范围。就是仔细考虑题目对作文内容限定了哪些范围。这样做,便于正确理解题意,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
审清写作重点。就是仔细思考题目中指明写作重点或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个关键词就叫:“题眼”,也就是题旨的重点。学生抓住了“题眼”,也就是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
审清题外附加要求,便于迅速切题作文。如,题目《印象深刻地一件事》,附加要求:“写最近发生在你周围的事”,是命题有了时间的限制,选材的范围也相应缩小了。对附加要求的正确理解,有利于学生迅速切题动手作文,少走弯路。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 语文" ,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 汉语" 。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我国的高玉宝文化程度很低,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由于他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的帮助下,不也写出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高玉宝》吗?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
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 殊不知,其中别字还不少呢," 焦" 应为" 蕉" ," 平" 应为" 苹" ," 波罗" 应为" 菠萝" 。纵然是招牌,也有草率行事的:" ××按(安)装公司" 、" ××段(假)肢厂" ,一些个体公交车站路牌上的不规范的字更是比比皆是:" 加(嘉)定--青朴(浦)"" 陆家咀(嘴)--圹(塘)桥" 。还有一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把早已简化了的汉字故意写成繁体字,不伦不类,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这种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的少先队组织开展" 上街捕捉错别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 的活动呢!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过一工地,见门口写着: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门上还写着" 安全第一" 。他读了以后感到挺顺口的,回家问了爸爸才知道,这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以后,每逢春节,见到每家每户门口贴着的一幅幅大红春联,他总愿意多看几眼,默记心中。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他便对那些精彩绝伦、措辞严整的联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又着手收集起一些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的对联来。这位小朋友的语文水平也因此提高很快。我认为,他主要得益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 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 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
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
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
有一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拥有的读者也相当不少。当有人向其讨教写作之窍门时,他直言相告:" 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乍听此话,似乎不得其要领,然而,仔细想来,终能悟出一些道理来。" 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正是这位作家获得成功之捷径。
比如,我们说:" 小明哭了。" 如若换一种说法,变成:" 小明眼睛一闭,挤出几颗银豆豆。" 假如再变换一种说法,就成了下面一段话:
" 小明站在屋子中间。他望望爷爷,爷爷不理他,瞅瞅奶奶,奶奶不吭声,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各忙各的,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此时的小明伤心极了,他眨巴着眼睛,渐渐的,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的一双小手往脸上一按,嘴一张,' 哇' 的哭出声来。泪水向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往下挂。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双腿,边哭边一个劲地嚷着:' 爷爷坏,奶奶坏,爸爸、妈妈都是大坏蛋。'"
这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如果要问,哪一种写法好,你一定会脱口而出:" 当然是第三种写法好!" 不错,第三种写法把小明哭的原因、哭的模样,以及他哭的时候所说的话都写出来了,形象具体,活灵活现,读了之后,真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正由于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所以人们获得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前两种表述的方式呀!第一种说法简洁、明了,直截了当;第二种写法比较生动、活泼。这三种写法,各有千秋长短,各有利弊与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笼而统之去评论哪一种方法最佳,哪一种方法次之,哪一种方法不好,一切要视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语言现象。
四个孩子相约十时整在学校门口会面,再一起去拜访老师。甲、乙、丙三人均按时抵达,可是左等右等仍不见丁的踪影。正当他们三个人刚要离开时,丁气喘吁吁的赶来了。于是,三个人纷纷责怪起丁来了:
甲: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呀!
乙:你如果再晚来一步,就见不到我们了。
丙:你呀,让我们干等了多少时间,你来的未免太早了点吧!
不难看出,尽管三个人说话的内容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焦急的心情是一样的,其表达的意思也都是毫无二致的,即:你来得太晚了!
用词可以" 换一种说法" :" 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妈妈。"
句子可以" 换一种形式" :" 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 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了。"
一段话可以" 换一种形式" :" 我十分喜爱集邮。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纪念邮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纪念邮票,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我就用剪刀把他剪下,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纪念邮册里。有时,我连做梦也梦见我的邮票。"
" 我是个集邮迷。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去邮局排队购买。一天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咕隆咚的洞里放着好多邮票,我乐不可支,便伸手去掏,掏呀掏……突然,我挨了爸爸一个巴掌。我捂着嘴,呆呆地望着爸爸。只见他怒气冲冲地指着我骂道:' 你这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来掏,掏掏掏,掏什么来着?"
" 换一种说法" ,可以让我们另辟蹊径,开拓思路,不落俗套,写得跟别人不尽雷同,有新意,有见地。你若想经常" 换一种说法" ,就必须多读书,勤思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仔细观察生活,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勤思多想"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家说的" 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这一句话,也许对你学写作文有所启迪,也许能帮助你提高作文能力。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 希望工程" ,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妈妈的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的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的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 点睛" 之笔。
"点睛" 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 准确" 是十分重要的。如果" 点" 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 龙" 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 龙" 更加难看。
说了" 点睛" ,再讲讲" 添足" 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 说完,把酒一饮而尽。
后人借这个" 画蛇添足" 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 既然讲了" 大约" ,再用" 左右" ,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词重复,会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如果语句罗嗦,也会使文章不简练。在写《记一个关心我的人》的作文时,有的同学喜欢绕着圈子说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关心着我。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家里的爸爸、妈妈。要问谁最关心我,那不用说了,当然是妈妈。那,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呢?请你耐着性子听我说吧!"
其实,这一节里边,只需留下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 在家里,数妈妈最关心我。" 既简洁又明了。省下笔墨,可以多举一些妈妈关心" 我" 的事例。
又如,一个同学在写《我》这个作文题的文章时,写了这么一段令人费解的话:
"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一个少年正在飞奔。他长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绿色的运动服穿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有精神。噢,也许你会问,他是谁呢?猜一猜吧,对了,一点儿也没错,那就是我--一个五年纪的小男孩。"
这一节话纯属多余,弃之毫不可惜。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
要" 画龙点睛" ,不要" 画蛇添足" 。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怎样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也有人称为中心或主旨。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做“立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歌颂、或批评。
在一篇记叙文中,确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清朝作家姚鼐说过:“诗文美者,命意必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确立得好,写出的文章才能有神。
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做到鲜明和集中。鲜明,指文章的褒贬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将所有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
一篇好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除了要鲜明、集中之外,还要做到新颖深刻。文章,特别是考场作文,最忌千篇一律。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 公交车上让位子" 、" 马路上捡到皮夹子" 、" 桥头推车子" 、" 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 、" 十字路口搀扶瞎子" 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 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 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 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随着通讯事业越来越发达,寻呼机(俗称Bp 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十分普及。然而,很少见同学在作文里能反映这方面的材料。有一位二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Bp 机》的作文。文章写道:
"爸爸是做生意的,腰间佩着一个Bp 机。Bp 机一叫,他就忙着去打电话。有时妈妈忘了买菜,就Bp 机呼叫爸爸:' 下班后请带一块冬瓜。' 过了一小时,爸爸果然带回了一块冬瓜。有一次,我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谁知,爸爸对我直瞪眼,很生气地Bp 机给我看,只见中文显示着:' 陈彬作业未完成,张老师呼叫。' "
文章在结尾时写道:
"爸爸的Bp 机真顶用,能帮爸爸做生意,能助妈妈做家务,还能让张老师管住我。"
作文讲的是孩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情趣,没有一点儿成人腔调。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平中有奇;语句并不优美,但是前后有联系。读了这种作文,我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
"我" 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 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 灵' 了" 。
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
"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
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学生如何掌握好写作心理之记忆
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能力,要正常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写作更是如此。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概念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形象记忆用于感知形象,如游过济南的趵突泉之后,可以想起刻有“趵突泉”和“天下第一泉”的石碑和泉水的形象。概念记忆用于记忆抽象的词语概念,如对“理性”、“文德”等的记忆。情绪记忆用于感情积累,如吴伯箫散文《歌声》中那“感人的歌声”留给他的记忆。运动记忆是往昔学会的如骑车、游泳、书写等活动而现在还会做的记忆,其中的书写对于写作尤为重要。? 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称为表象。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了表象,作者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才能拿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作比较,进行思维。所以,表象成为作者从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
在理解表象的概念和作用之后,还须进一步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有三种: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情绪记忆。它们分别建立在意志、思维、情感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功能之上。三者相互渗透,相补为用,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要具备的素质。
一般地说,科技写作要求作者有较强的机械记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文学创作则要求作者有较强的情绪记忆能力。黑格尔在《美学》中强调指出,记忆对于文艺创作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他写道:“属于这种创作活动的,首先是掌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经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人心里。此外,这种
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
创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记忆是一种比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具有四个显着的特征:
第一,古老与原始。沈从文从自己襁褓中的记忆追溯到他刚来到世界上四个月的时候,这时他的祖母刚死不久,他说,仿佛记得被人抱着在一个白色的人堆里转动,“若不是我在两岁以后做梦,这点影子便应当是那时唯一的记忆。”(沈从文:《从文自传》)
第二,感性与新鲜。惠特曼说,他当年参加林肯总统的葬礼时,是一个四月的天气,棺材两边堆满了紫丁香花。在以后的年月中,“由于一种难以解释的奇怪想法,我每次看见紫丁香,每次闻到它的香味,我就想起了林肯的悲剧。”(荒芜:《惠特曼与林肯》)
第三,可塑与变形。鲁迅回忆童年生活时,写到当年安桥头水乡的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是那样“无与伦比的鲜美可口”;他家故居中一个分明是杂草丛生的、半堵颓墙的后院,却变成了色彩续纷、音响悦耳、充满乐趣的儿童乐园。鲁迅很珍惜他的这些情绪记忆,说是“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回顾„„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朝花夕拾·小引》)
第四,无意与不自然。柯岩曾写道:“人的记忆也是很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有些情景,有些话语,在你刚刚接触它的时候,也许并没着意,但不知为什么,它却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似乎铭刻在那儿了。”(1979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由于情绪记忆“是哺育作家个性的摇篮”、“是感情积累的库房”,“是驰骋艺术想象的基地”、“是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琴弦”,因此我们在培养记忆素质的时候,有必要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
学生如何写好想象文章
马克思说,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第二册)所谓想象,是人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当人们直接或间接地感知某种外在事物之后,这种事物的形象会印在人的头脑中,以后它会在遇到机会时重新浮现,并组成、创造为新的形象。
想象是以感觉、知觉和记忆为基础的。三者的区别在于:感觉、知觉反映当前事物的形象;记忆反映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想象则反映未曾经历过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及各种妖魔鬼怪,都是想象的形象,是非现实的。? 想象在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受想象的启发而获得的,无数文学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认为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绝对必需的。例如,茅盾说:“创作文学时必不可缺的,是观察的能力与想象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 想象力的基础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牢固的记忆力。较强的想象力表现为:善于控制想象的方向,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想象;善于提高想象活动的新颖程度;善于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非现实的新形象;想象的内容是丰富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这种较强的想象力主要是经由人的后天教育与环境熏陶,通过实践的锻炼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重视并且认真培养、锻炼想象力,就可使想象活动在写作中发挥开拓思路、强化感情、促进独创、深化主题的作用。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写作中的想象按其创造性的本质来说,则都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科学写作中的想象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而文学写作中的想象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 文学创作想象的主要特点是进行表象的分解与综合。只有在理解想象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经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培养出丰富的想象能力。
写景作文的三个重要方法
大自然物换星移、雨雪云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人们生活的一些环境。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美使人们触景生情,或赞扬、或感叹,并想用语言文字将这美景及瞬间的感情记录下来,这便是写景作文的内地动力。但有的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不是滥形容、乱比喻、堆砌词语,就是想到写得美;怎样才算写得美,有些学生往往认为多形容、多描写,才能写得美。例如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让学生写好景物作文呢?
一、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第一要抓时序的特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或晨、午、黄昏一天早晚,景色自然不一样。比如:《高大的皂荚树》中:“春天,下小雨啦。皂荚树为我们遮挡着,雨滴就不会很快调下来。我们就能够像平常一样,在操场上做体操,做游戏。夏天,暴烈的太阳当头照。有了皂荚树的遮挡,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我们活动在操场上觉得格外凉爽。秋天,皂荚树上许许多多得皂荚儿成熟了,那样子,就像常见得大扁豆。高年级得同学爬上树去,用带钩子得小竹竿把皂荚儿钩下来。小同学呢,把它们捡进筐里,交给老师。冬天,皂荚树落叶了。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在地上铺一层一层。这时候,我们就把树叶扫到一起,堆放在墙脚下。”这些片断作者抓住了皂荚树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反映了作者对校园皂荚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要抓场所的特点。
写景的文章有的指明了场所的,如《街头一景》、《校园春色》,就要把“校园”、“街头”、等这些场所的特点写出来。
第三要抓景色的特点。
不同的风景点特点是不同的,如有的是山景为主,有的以奇石闻名,有的借江湖增光,就应当抓住这些不同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如:《火烧云》中:“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二、动静结合,写好景物特点。
在写景作文中,景物有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自然景色总是沉静的,但又都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写景时既要注意静态的景,又在善于看出景中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描写时或先写静态后写动态,或先写动态后写静态,使景物处于静态与动态时的特征和谐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中的景色特点“活”起来。如《第一场雪》中:“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地银条儿;冬夏常青地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三、以情观景,借景抒情。
写景物的作文,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关键在于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溶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在方法上,可多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带有人的特点,让写实与想象完美结合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使读者也能从课文美的文字中真切体会到景美物美,以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如:《夕照》中:“太阳被裹上了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杨树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的:“波纹”是夕阳得意的杰作。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它踩碎的吗?啊,它和我一样调皮!”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和巧妙的拟人手法,写出了夕阳的柔美,落山时调皮的模样,使夕阳有了情感,有了生命活力,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夕阳的赞美,对夕阳的喜爱之情。
总的来说,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平时要多观察、多练习,把你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色写出来,让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何做好话题作文的写作及文体选择
一、什么是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最先出现在1999年的高考中。这种开放性的命题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充分的写作自由,因而受到考试命题者和广大考生的青睐;所以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从2001年“诚信”,又到2002年“心灵的选择”,连续4年全国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的形式。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强,比较符合现代选拔人才的需求的特点,因而一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目前,话题作文正日益受到广大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已经成为高中生日常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1.话题作文命题的结构
话题作文的命题分三个部分:话题前的材料或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材料或提示语用来引出话题,话题提供写作范围,写作要求是对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请看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材料: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口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机敏”、“诚信”、“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河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话题: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这个话题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作文内容只要与这个话题相关,都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经历的事情、编述故事(包括小小说、童话、寓言、戏剧) 、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等。
(3)无论是写记叙文(包括小小说、童话、寓言、戏剧) 还是写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
2.话题作文的基本特点
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是话题作文的三个基本特点。这三个特点为话题作文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从感受最深的一点出发确立主题,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比如“诚信”这个话题,可以围绕历史上有关诚信的故事来写,如古人一诺千金的故事;可以围绕现代社会中与诚信有关的事情来写,如国外的产品召回制度;可以围绕现实中不讲诚信的事情来写,如假冒伪劣产品;可以联系自己身边的事来写,如考试中的作弊问题。同
学们请看,在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下,你可写的东西是不是很多呢?可发挥的空间是不是很大呢?
(2)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你不只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还可以写一个童话、一个科幻故事,可以写一篇日记、一封书信,还可以写一个短剧、一则新闻、一篇采访记等等。在近两年的高考中,考生的文体选择可谓异彩纷呈,出现了不少很有创意的佳作。
(3)话题作文写作的自由度虽然很大,但也有其限制性,同学们必须在话题的范围内写作,超出范围就属跑题。比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话题,就要求我们应该写在这一假定前提(“记忆可以移植”) 下可能发生的事情或问题,如果你写记忆移植绝对不可能发生、或者写情感可以移植就属于跑题了。
二、话题作文不能忽视审题
话题作文的写作空间很大,降低了审题难度,有些同学就认为话题作文的审题不重要,不需要重视了。其实不然,每次考试话题作文都会有跑题、偏题的文章,而且题目审得好不好对能否写好作文至关重要。审题时我们自然要从话题作文命题的三个部分人手:
1.审话题
审话题要注意两点:审出话题丰富的内涵及审清话题中的限制。
(1)审内涵:有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话题内涵,对我们写作话题作文、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讲,内涵包括本义和引申义两层。
以话题“珍宝”为例,珍宝的本义指的是珠玉等宝物,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立意,可写的东西很少;但我们若考虑到“珍宝”的引申义,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来说,良好的制度是珍宝;对一个单位来说,人才是珍宝;对个人来说,珍宝的含义更是丰富多彩,有人把金钱视为珍宝;有人把时间视为珍宝;有人把品质视为珍宝;有人把事业视为珍宝;有人把家庭视为珍宝;有人把感情视为珍宝;有人把快乐视为珍宝„„显而易见,从“珍宝”的引申义来立意,不仅容易写,而且文章还能写得有深度、有新意。
(2)审限制:知道哪些是话题范围以内的,哪些是话题范围以外的,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能扣紧话题,避免跑题、偏题。
下面是两条具体的注意事项:
①准确理解话题,才能把写作范围搞清楚。例如话题“诚信”,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我们就不能只写诚实,如果写狼来了这种故事,或写同学犯错误后大胆承认显然就偏离了题意。 ②抓住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助于理解话题。例如话题“战胜自己”,其关键词是“自己”,我们就不能写成战胜困难,比如写做实验时缺乏器材,同学们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制器材,终于战胜了困难,这样写无疑就跑题了。
2.审材料或提示语
认真审读话题前的材料或提示语,有助于我们理解话题和打开思路。
比如一道作文题目“偶像”,话题前有这样一段材料:
人们往往崇拜自己不熟悉的人和远离自己的人,因为这会有一种神秘感。而神秘感一旦消失,崇拜的情绪就可能淡化。
据说,耶稣在外游历了很长时间后,返回家乡布道。起初,人们为他的学问和智慧所叹服。当大家仔细一瞧,发现眼前这个口若悬河的人,原来不过是本地一个木匠的儿子,诚服钦敬之心顿减,立即变得不恭不敬起来。耶稣还是刚才的耶稣,乡邻却已不是刚才的乡邻了。 这段材料能帮助我们理解话题,找到思路。耶稣的故事说明偶像是靠距离、神秘感等维系的,而这些维系条件一旦消失,可能偶像就不复存在了。同学们可以顺着材料提示的观点去进一步阐述,也可以逆向思考进行反驳,还可以挖掘其原因或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3.审要求
看清话题后的写作要求,弄清在内容、文体、字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限制再下笔作文。
三、打开思路是关键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决定了一个话题下可以有多种思路和多种表达,如果同学们能从这多种思路中找到一个自己最熟悉或最有创意的思路来写,肯定能完成一篇佳作,所以思路开阔对于写作话题作文非常重要。但不少同学因为习惯了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对这种开放性的命题形式反而不适应,拿到话题后脑中茫然一片、无从下笔,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打开思路的方法。
1.打开思路从话题开始
脑中空白时好好看看话题和话题前的提示语,从话题的内涵和提示语中就能受到启发,这一点在前面讲审题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2.打开思路的方式
(1)可以回忆: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与话题相关的素材。
(2)可以推理:考虑与话题相关的各种观念和各种说法,加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形成一种观点,然后在此观点的统摄之下寻找合适的事例,这种方法适合找到议论文的思路。
(3)可以想像和虚构:打开头脑的宝藏,展开想像的翅膀,可以虚构一个童话,可以编一个故事,也可以对头脑中已有的故事原型进行重新演绎,还可以变换一下视角,从物或动植物的视角看待评价一件事情。比如“考试”这个话题,就可以从一只宠物狗的视角来看小主人的中考,小主人每天都要学到很晚,妈妈还不许她给“我”洗澡、陪“我”玩耍,她很痛苦。
3.从四个范畴出发打开思路
掌握了打开思路的方式,如果同学们还是找不到思路怎么办,这里再结合话题“成长”给大家介绍几个范畴,从这几个范畴考虑,相信同学们会很快找到思路。
(1)时间:过去、未来、现在、一段时间、某一时刻。
过去的成长和现在的成长,比如父母过去的成长条件与“我”现在的成长条件相对比;某个时间段的成长,比如“我”是如何在父母的关怀下从蹒跚学步长成一个又蹦又跳的小女孩儿的;某一时刻的成长,比如“我”今年十四岁了,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2)空间:领域、场所。
不同场所中的成长,比如自己在家庭中的成长,或者同学们在学校中的成长;不同领域中的成长,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或者对大自然的感悟越来越丰富。
(3)因果:原因、结果。
成长的原因,例如“我”为什么能够健康地长大,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关怀,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条件;成长的结果,即成长的收获是什么,比如经过了妈妈生病住院一段艰苦的日子,“我”长大了,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4)对象:
①自己是很重要的对象,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可以写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感受。
②其他人,包括周围的人、古人、名人。比如爸爸的成长、同学的成长;李白的成长;比尔·盖茨的成长、乔丹的成长等。
③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比如蜡笔小新的成长,林黛玉的成长。
④动物、植物。比如一只小狗的成长,一棵小草的成长。
⑤群体等。比如,一个小区的社会公德的成长,原来小区脏、乱、差,玻璃经常被砸坏,邻里之间经常吵架,现在干净整洁、窗明几净、邻里和睦。
四、文体选择天地宽
文体不限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不限文体绝不意味着同学们用不着谙熟各种文体。不同文体各有特点,多掌握几种文体,就可以从容选择最适宜的文体来表情达意,可以选择新鲜的文体更有创意地表达内容。
1.常规文体的选择
(1)文体概念要清晰,不能写成四不像。
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要形象具体。
议论文,应以说理为主,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以话题“理解”为例,思路是家长应对孩子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给予理解。若写记叙文,就应通过具体的一两件事来体现,比如写这样两件事:A .妈妈支持我打乒乓球;B .妈妈支持我演讲比赛。若写议论文,就应有充足的道理,可以有以下分论点:A .仅仅死学课本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B .创造力的获得需要主动地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C .创造力的获得还需要接触实际生活;D .学好功课让父母放心。
(2)根据自身特点、特长选择文体:形象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擅长讲道理、逻辑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脑子灵活善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写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小小说等。
(3)结合具体话题和思路选择文体:对某一话题有生动事实和独特感受的同学最好写记叙文,有鲜明观点的同学最好写议论文。
2.特殊文体的选择
特殊文体指的是应用文体和文艺性文体,应用文体包括日记、书信、演讲搞、辩论稿、会议纪要、实验报告、新闻报道、广告等;文艺性文体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故事新编、散文、诗歌等。
(1)使用特殊文体可以更有创意地表达观点,表现素材。
比如“缺陷”这个话题,思路是“维纳斯的断臂是一种缺憾美”。这个思路写成议论文完全可以,但比较平,若写成一篇想像文章就比较新奇了,比如设想维纳斯当初双臂齐全时默默无闻,偶然失去双臂后却一举成名,成为美的化身;或者设想维纳斯的双臂被发现并修复。 再比如话题是“环保”,思路是批判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这思蹄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具体以某个地区为例,记叙它被逐渐破坏的经过,写成一篇记叙文。但这两种文体写成的文章可能比较一般,如果我们以童话这种形式来写,让各种动植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纷纷到法庭来状告人类,文章就很精彩了。
(2)特殊文体还可以扬长避短。请看下面几种文体:
①日记、书信:
扬长: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可以自由地表达。
避短:结构自由,不需要复杂的过渡承接;写作时文体不太规范的同学也能写好。 ②戏剧、对话体:
扬长:思路活跃、善于写对话的同学很容易写好。
避短:不需要什么叙述、描写,文章结构也较灵活。
③童话、寓言、科幻故事:
扬长:善于想象的同学可以借这种文体发挥特长。
避短:素材缺乏的同学可以通过这类文体弥补。
④故事新编:
扬长:有大量故事原型、头脑灵活的同学运用这种文体容易使文章出彩。
避短:素材缺乏的同学可以通过这种文体弥补。
总之,话题作文这种新的命题形式使写作变得很容易,也很有创意,相信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和设计的训练会对同学们有所帮助,认真读读此书、做做其中的练习,你会发现,作文原来可以很快乐!
在写作中学会运用博喻
博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表达一个事物的一个特点。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1、博喻使立意更加高深新颖。如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世;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这四个比喻,分别形容女子高贵的品质、纯洁的个性、光辉的神采和美丽的容貌,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2、博喻使描绘更加鲜明生动。朱自清《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用“明珠”作比,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用“星星”作比,写出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用“美人”作比,写出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这些比喻惟妙惟肖,给读者以美好的感觉。
3、博喻使说理更加具体形象。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有这么几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一连三个比喻,将一个抽象的道理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写景、叙事、抒情、说理紧密交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博喻使节奏更加强烈感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优美动听琴声的句子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描绘琵琶乐声的轻柔尖细、清脆圆润。这些比喻不但通俗别致,而且使句式整齐畅达,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实际上,博喻的节奏感不只限于诗句,在很多散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中应用的民谣:“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预大如鱼,瞿塘不可回;滟预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首民谣也运用了博喻,有很强的节奏感。
秦牧先生说过:“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入浊水上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这段文字讲的是整个比喻的作用,它本身又是以博喻的形式出现的,十分精当。
写作中怎样安排详写和略写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当然,在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也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
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五多”炼就小学作文扎实功底
写文章到底有没有“秘诀”?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从小就要扎扎实实地练好作文基本功。
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呢?
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即:多观察,多读书,多练笔,多思考,多修改。 多观察:就是说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周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观察。
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时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可以经久不忘,也可以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除了阅读文学书以外,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读书,还要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该努力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多练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有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
个字也好。”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
多思考:老舍先生说:“读一篇文章,读完要仔细想想。会写文章的人,他用一个字就能顶几个字,他会找一个顶合适的字来用。读文章的时候,只念一念,不仔细想一想,是体会不到它的好处的。”读文章要想,写文章也要想,拿起笔就写,结果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只好“挤牙膏”,想一句,写一句,东拉西扯,这样的文章怎能写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多联想才能把文章写生动。 多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需要改,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同学们初学写作文,更应该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
浅谈新颖标题的拟法
话题作文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一直独领风骚。而自拟题目则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一个好的标题犹如一双靓丽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内容。所以拟好一个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作文题目,是作文得分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附加法
就是选取话题中的关键词,在其前后补充成分,使之成为标题。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以一个词为话题的作文。如以“声音”为话题,可以拟为《板书的声音》《生命中的声音》等;以“幸福”为话题,可为《追求幸福》《体味幸福》等。
二、修辞法
1.比喻法。如《理解是路,爱是桥》,把爱和理解比喻成缩短心灵距离的桥梁和路,极富文采;《拔除心灵的杂草》,把人类心理的不健康因素比做“杂草”,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比拟式。如《诚信“漂流记”,把“诚信”拟人化,通过诚信巧遇“快乐”“地位”“竞争”的遭遇,可以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再如《诚信喊冤》《天空的诉说》等,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别有韵味。
3.夸张式。如那个障碍粉碎了我(“挫折”话题)等。
4.借代式。如以黑白债为题,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述,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借色彩代本体,寄托深情。
5.反问式。如以“相容”为话题,可以拟题为谁说不相容等。
6.设问式。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索,如《顺境出人才吗》〈我是谁》等。
7.引用式。文题中恰当的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又使作文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可以引用一些流行歌词,如《一笑而过》(以宽容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以心愿为话题)等。
8.双关式。语义双关,如《冬日暖阳》等。
9.对偶式。如《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人生感悟话题),《斩断亲情,昭显正义》(“人与我”话题等)。
10.反复式。如以“探索未知世界”为话题,就可以拟题为《生命的萌芽,萌芽的生命》等。
作文拟题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拟题以增加文采。
三、矛盾法
培养学生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这样拟出来的题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等题目,用了形贬实褒来命题,反而更能吸引人。
四、符号法
如数学中的等式《1+1=?》,不等式《金钱≠幸福》《成绩≠素质》等。这样的拟题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还会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可提供给读者审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要想在作文拟题时得心应手,就必须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不断摸索、训练。
如何掌握好审题
审题,是考生接触作文题后首先跨出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审题正确,所写文章符合题旨,则高分有望;审题有误,下笔偏离题意,则全盘皆输,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并不夸张。审题要做到“瞄准靶心,命中十环”,必须抓住下列四点。
“准”中求“活”
审题的“准”与“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关键是要对题中信息的挖掘。例如,广州市中考“倾听”话题,导语中说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净化心灵的艺术”,这就暗示了“倾听”的对象包括可听信息和不可听信息,文学作品、不发声的物也可作为倾听对象来写。
扫描信息
这是指对作文试题各部分的字句作仔细审读、揣摩,正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扫描的重点有四个:人称、动词(“选取”、“联系”、“结合”
等)、特殊要求、标点(如省略号)。南通市中考作文《合作》,有两篇作文令阅卷老师深感可惜。一篇作文的大意是外星人来到地球,“我”和外星人“合作”解决了他们的难题,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另一篇是议论文,中心论点是“合作是成功的保证”,作者列举古今中外四个典型事例,论证有力,语言流畅。
但这两篇文章最后只能被评为三类卷,为什么?因为这两名考生没有仔细扫描提示语中的下列要求:“„„请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段经历„„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其中“你”(人称)、“选取”(动词)、“真切体验”这三处关键词语都被两名考生忽略了,按照评分细则,这样“走题”的文章一般不能进入二类卷。如果第二篇作文的作者能扫描出上述要求,详写“我”合作成功的事例,将原文中古今中外的例子压缩为概述,那文章可能进入一类卷,这种因审题失之于粗而导致“千里之失”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辨析概念
特别是“似同实异”的概念,要通过比较把握各自的内涵,决定取舍。例如某市中考要求以“特长”为话题写作,有名考生这样写:“我”原来对英语没兴趣,成绩自然不佳;后来因为经历了某一件事,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兴趣变浓了,考试也获得了班级第十名。文章细节描写生动,情感变化过程也写得细腻,但作者一开始就进入了混淆概念的误区。“兴趣”和“特长”是有联系但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兴趣”可以转化为“特长”,“有特长”一般也以“有兴趣”为前提,但“特长”不等于“兴趣”,它是指“人无我有”或是“人少有而我有”的技术和能力。
上述病文如要对准话题“特长”,则构思框架必须作如下变动:“后来不仅英语成绩提高了,我还尝试着用英语演课本剧,在全市的文艺汇演上,我还得了特别奖呢!”英语成绩全班第十名算不了“特长”,但能用英语演课本剧且获奖,的确称得上“特长”,与话题相符,如果立意正确而鲜明,就能获得高分。
贯穿始终
这是指文章的切入、展开、收拢都要围绕同一题目展开,中途不能游移不定,甚至随意转换。
记叙文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
从考试实际出发,我们需要研究文章的结构模式。常见的且比较简单有效的记叙文结构方式有如下三种:总分式、并列式和对照式。
一、总分式结构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我们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中心就是记叙文要展现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写人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式便因此可以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二、并列式结构
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
如果是写一个人物,我们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选择细节。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往往有着多个侧面,那么,要展现一个人复杂的性格,就应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侧面去展现,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既有虚荣心极强的一面,也有自尊自爱的一面,作者通过借项链和丢失项链之后的两方面细节对比展开,展现出玛蒂尔德可恨可鄙又可敬可爱的两个侧面,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如果记叙文写作中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叙述事实,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一章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面的实例加以表现,通过小和大,名人和普通人,文艺界和体育界,物质和精神等等不同的方面的人物或事例,展现相同的主题或者主题的不同深度。如以“丰收”为主题的一篇作文,一位同学就选择了两位不同的人的事例加以展现,一是选取了自己的舅舅因种植的西瓜又大又好而获得了“瓜王”的称号和后光荣回村的情节,展现新时代的农民物质上的丰收。接着又用自己在教师节那一天去看望老师,老师书房中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发来的贺卡,展现了辛勤耕耘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收。这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共同展现出“丰收”的意义,给人深刻的启迪。
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应各自独立,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性格或主旨);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或从属。
三、对照式结构
记叙文的对照式结构其实可以看作是并列结构的一种特例,只因为并列的事例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照式结构。如《守财奴》一课中,巴尔扎克就将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和种种为争夺金钱的种种丑态和女儿欧也妮对金钱的无所谓,对父亲的真爱鲜明对比,突出葛朗台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以及欧也妮灵魂的美好和崇高。记叙文中的对照结构应该特别注意不要简单地通过评价直接对比,而要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让事实说话。
这几种技法,既是分别独立的,又可以融为一体,如总分中,分的内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对照式,而无论是并列还是对照,在一篇文章中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所以不要可以追求形式,还是要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旨。
在作文中如何写好过渡段和过渡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所以,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地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现在汉语中虚词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虚词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能帮助句子表达意义,能表示动作的时间和说话的语气。虚词数量少,且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虚词的使用应注意“四要”:
一、要弄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表达功能相近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93年上海第6题:“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句中的虚词“或”用错了,“或”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而且“或”与“都”不能搭配,它应改为“和”。
二、要弄清虚词的正确搭配。
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96年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欢迎。 A况且何况而且B 况且而且况且
C何况而且何况D 何况况且而且
“何况、而且、况且”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与他们搭配的虚词各不相同。“何况”有前后对比意,有反问语气,常与“尚且”“都”搭配:“而且”常与“不但”“不仅”搭配。再看③“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前两句是并列关系,与后
一句构成递进关系,即“不但质量„„款式„„而且包装也精美了”。由此可排除B 、C ,再看A 、D 两项,“况且”有进一步说明理由的作用,故正确答案应选D 。
三、要弄清虚词的正确位置。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这类考查点,常常出现在病句辨识或修改有语病的语段中,如99年第5题D 句:“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这句就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再有,在复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可放在主语后边,如果不同,就应放在主语之前。
四、不要滥用虚词。
滥用虚词,会造成句子重复罗嗦,同样会造成句子语意不明,甚至造成逻辑上的错误。如97年第7题D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作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句是单句,但结构较复杂。通过语法分析可知,此句的主语是“严重性”,谓语是“在于”,“在于的后边都是宾语。再分析宾语,它的主语,是”对„„行为这个介宾短语,但介宾短语是不能作主语的,“对”的参入淹没了宾语的主语,造成了句子结构上是混乱,去掉“对”句意反而明确。由此可知,这句中的虚词“对”是滥用了。
在写作中同义词的选则使用
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
一、意义
1、适用对象、情景不同。例如:领略/领会,均含理解、认识、体会之义。但“领略”着重感性体验,适于具体事物,如风光、风味;而“领会”则重于理性了解,适于抽象事物,如内容、道理、意思、心情等。
2、词义轻重不同例如:阻拦/阻止,前者着重拦截,不让顺利通过;后者干脆使之停止行动,份量比前者为重。
3、适用对象范围不同例如:节约/节俭,前者可言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的节省;后者只限于生活俭朴,用钱节制。
二、色彩
1、褒贬色彩不同例如:偏向/倾向,前者贬义,后者中性。
2、形象色彩不同例如:祖国/江山、联系/挂钩,每一组的后一个词,都带有那个概念的形象感觉。
3、语体色彩不同例如:脸蛋/面庞、呼扇/颤动,每一组前为口语体,后为书面语体。
三、用法
1、词性有别例如:拘谨/拘束,均为形容词。但后者可作动词,有限制、约束意;前者没有这种用法。
2、构词能力有异例如:生命/性命,前者有构词能力,如生命力、生命线;后者没有这种能力。
3、语法功能不同例如:充足/充分,均可作定语。但后者还可作状语,前者不能。 日记
日记指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同时也是诗歌名,为海子的代表作之一。
定义
从字面理解的话,大概就是记下每天发生的事情。日记即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每天或经常把发生的事、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尤指个人活动、思考或感觉的每日记录。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出现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作文,经常写日记,对写作很有帮助。 分类
日记分为生活日记、工作日记、观察日记,也可分为心情日记,自然日记,有的已经是宝贵的气象学资料,还有琐事日记,写作水平不一样,日记质量也就不一样,例如雷锋日记,就会出现在教科书中。
写法
日记顾名思义就是一日一记。那么日记是不是只能写当天的事呢?不是的。日记也可以写以前的事,如果单篇幅的日记,或是当天无事可写,或是以前发生的事未及时去写,都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经过回忆思考再写下来。写的内容不需要用很好的词组来修饰,这毕竟只是个人在一天内把所做的事情用文字来表达并保存下来。只要连贯,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就行了。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创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便已足够。 虽然日记不一定只写当天的事,还是当天的事当天写好。不要非把当天的事放到以后再去写。
日记通常由书端和正文两个部分组成。日记常以第一人称记下当天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或所想的事情。中、英文的日记三格式大致一样。英语日记的书端是专门写日记的日期、星期和天气的。左上角是日期(年、月、日) 、星期。右上角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 日记是写自己心理活动的,有时也像出气筒一样,是倾诉自己心事的好对象。
写好日记的四个要点
1、留心观察
又要写好日记,就必须留心观察。写日记,就是捕捉生活中的小镜头,而这些小镜头,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获得,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仅是甩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来想,用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去体验。如果走马观花,一暴十寒,你永远会错过那些精彩的瞬间。
2、善于选材
有的同学记日记,除了吃饭、上学、玩儿,再没有别的内容可记了,整天写这些,时间长了,连自己都觉得没意思。其实,生活是七彩的,日记来源于生活,应该有源源不断的好材料。
例如,看了一部电视剧,读了一篇好文章,可以写点体会,就是一篇随笔了;听到家里人议论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把它记下来,就是一段人物对话描写;遇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头有尾地记下来,便是一篇记叙文;对宠物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全程观察,就会有精彩的系列观察日记的诞生……只要我们每天坐在灯下回顾一天的生活时,想想今天我做了些什么事情,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有意思,从中选取自己觉得有表达欲望的材料,把它写下来,就会是一篇不错的日记。一味的流水账,检讨书式的日记还不如不记。
3、实话实说
日记的内容必须真实。写事件必须是亲自经历的,写感想必须是真情实感,不能做作,如果胡编乱造,.等于自己欺偏自己,那就失去了记日记的意义.比如上面提到的鲁迅先生等名失的甘鬼,正因为真实,才成为研究他们和他们那个时代的宝贵资料,如果真假混杂公就投有什么价值了。
我们记日记是为了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愤,是为了有惫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的素材,它是自我表达的需要。所以,日记应该语言朴实、自然、清楚、明白,实话实说。
4、持之以恒
一坚持天夭记日记,这样才有意义.在这种自觉的约束中,,能培养我们的毅力和恒心。有的同学也许会说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记日记。其实不然。
鲁迅先生该是个大忙人吧?可是从1912年5月5日开始,到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两天为止,前后共二十五年,鲁迅先生写日记从未间断。即使因特别的事故中断,他也会补记。他除了写下大量的爱僧分明的杂文、着作外,还留下了厚厚的两大卷《鲁迅日记》。
我国着名的科学家竺可祯每天坚持用蝇头小楷写日记,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12一月6日,共记了四十多本日记,都完好地保存着。竺可祯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日‟记记载的是气象和研究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比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候鸟的迁徙,动物的冬眠与气候的关系.就是在他临终的前一天,竺老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完气象预报后了用颤抖的手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最高气温一1℃,最低气温一7℃。还特别注上“局报”二字,说明这是气象局预报的,不是他观察记录的。
从鲁迅、竺可祯的感人事迹中,我们一定会深受教育和启迪。正如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会有的。当我们抱怨没有时间写日记时,是不是应该学习他们做事始终如一的毅力呢?坚持记日记需要毅力,也能培养毅力。坚持记日记需要时间,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日记类型
日记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一切有关个人的生活、交往、工作、学习、思想、认识、体会、见闻等,都可以写成日记认形式上也比较自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常见的日记类型有以下几种:
1、备忘式日记
这类日记往往以十分简略的文字,对日常事例作个记载、以备需要时查看。鲁迅先生的日记大都是这种备忘式的日记。
例文:
一二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日
三十日‘晴。下午往生活书店付译稿,并买《表》十五本,共泉(钱)四元二角。至北新书局访李小峰。至商务印书馆访三弟。同往冠生园午饭。午后得何自涛信。下午青曲来并赠果脯四合,赠以书籍四种。
(选自《鲁迅日记》下卷第966页)
2、感想式日记:
这类日记多是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或是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看法或评价。像雷锋日记就是感想式日记。
例文一九六一争十一片二十六日.
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我觉得要使直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
(选自《雷锋日记》)
3、专题式日记
这类日记专门记述某一个内容。如实验日记、逐日记录实验情况;旅游日记,记叙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感;学习日记,只记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活动日记、记录参加各项括动的事情;观察日记,一记录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特点、习性等。
像在自然课后,老师布置同学们完成的观察黄豆发芽、生成的记录,就是观察日记,也属实验日记。
4、自由式日记
这种类型的日记最多,即不固定哪一种方式,有事则简单记录改备忘、一有感则直抒胸臆.我们平时的日记就是自由式日记。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一、基本定义
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句子分以下几种:
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即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二、用法简表
一.鉴赏范围词语:
(一)题材方面的: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o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o 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二)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三)运用答题格式:
1. 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 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 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二.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三.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
初中话题作文指导" 三步曲" :拟好题目 "题好一半文"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标新立异,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现在,仍以书或读书为话题,介绍几种拟题的方法:
1、扩展法:
就是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上面的话题可拟题为:《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读书轶事》《世界因书而精彩》„„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一种拟题方法,同时也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
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据此,以上话题可拟题为:《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梦幻的书海》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法拟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
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以上话题可拟题为:《书的自白》《" 我" 心灵的镜》《书与书柜的对话》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引用法:
即引导学生引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或对它们加以变通作题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中提炼出精练、含蓄、韵味十足的题目来。可将话题的题目拟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开卷有益》《无巧不成书》《说书》等。使题目更具吸引力。
5、引申法:
就是在话题原意的基础上,分析它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如" 书" 可引申为对人类或个人历史的记载," 读书" 可以理解为了解人生等。由此,可尝试拟题为:《我用心血为自己写" 书" 》《认真读" 天书" 》《要善于" 吃书》等。这些题目挖掘了话题的深层含义,使文章立意新颖,主题深刻。
6、悬念法:
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题为:《书的诞辰有几何?》《书告诉我们„„》《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当然,指导学生运用悬念法拟题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成,因为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初期,要发挥集体的作用,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拟出好的题目。慢慢的学生们就会在相互启发中激起巧设悬念的灵感,具备设置悬念的能力。
初中生话题作文指导" 三步曲" :选择角度 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
写文章即写生活。要想把文章写好,需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在选择过程中:或记叙、描写,以事感人;或夹叙夹议,表达见解;或横纵联系,抒发感受;或介绍事物教给人知识等。
如话题作文:
"书可以医治愚昧,书可以使人聪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翼,书演示着人成长的途径;书折射着老师、同学的情义和我们的喜怒哀乐„„
要求: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由于文体不限,给了学生很大的写作空间。有的叙述自己和书的故事,表现自己和书的情结,或描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或折射长辈、老师、同学的关怀;有的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对书的深刻认识;有的由叙而议,表达见解,畅谈自己对书的认识;还有的介绍书的起源和种类,了解它对人类的贡献„„
这样,交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生活的平台,使写作成了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作业。使其写出的文章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也使教师能有机会了解学生的生活,感受其多彩的精神世界。 另外,由于话题作文写作范围宽泛,学生一时无从下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反映主题。从具体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初中作文中叙述和描写方法介绍
(一) 教学要求
通过写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即自己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旁观性的见闻) 学习各种叙述和描写的方法。
(二) 初中作文中叙述和描写方法练习指导
1.叙述
是记叙文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即对人物的活动、经历、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一般性的交代和述说。
叙述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是:
(1)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介绍事悄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z)一般地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 使读者能有概括的了解。
(3)用于开头、结尾、插叙、补叙、过渡、照应,作这些成分的表达方式。
(4)作抒情和议论的一种特殊手段。
叙述有种种分类。从叙述方式上,有顺叙、倒叙、擂叙、追叙、补叙等; 从叙述角度上,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从叙述的详略上,有概叙和详叙。
概叙,也就是概括叙述,即用简明扼要的句子介绍人物或事件的梗概. 使人对人或事获得一个轮廓式的印象。
详叙,也就是具体叙述. 即把人物的情况和活动,事情的面貌和过程,比较详细,连带各种细节述说出来。
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往往配合起来使用。在行文中,或者先概括叙述事物概貌、背景. 再具体叙述事物详情和过程; 或者先具体叙述事物详情和过程,再作总貌或结论性的概述,或者把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交叉起来进行.
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往往表现为一种条块组合,并运用于对事物进行的点面结合的介绍说明之中,把概述交代事情进程、人物行踪和具体叙述事情进程中各阶段的面貌、情景,人物行踪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 这叫条块组合,这是一种叙事模式。对事物的介绍往往又要用点面结合的方式。“面”指照顾全面的大面儿上的材料. 这往往用概叙方式,“点”,指在事物全面和整体上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重点材料,这往往要用详叙的方式。点面结合. 概叙详叙结合,便能使人对事物获得既全面而又具体的印象,也最节省笔里,符合语言表达上的“经济”性原则
2.描写
是记叙文的另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即对人物、事物、场面、景物所作的具体、形象的刻画和描幕. 它是用语言为人、物、景造形、“照相”,再现景物风貌、人物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 使人获得对人物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窥其心,对物如睹其状、如临其境的鲜明、真切的感受。
描写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有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场所描写. 人物描写又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而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中又包含了细节描写。(见前面章节)
叙述和描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表达的语言内容,能否在读者头脑里形成画面,形成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使读者获得某种体验或共鸣。不能,即是叙述; 能,即是描写。
“五多”高分作文的必杀技
多观察:就是说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周
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观察。
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时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可以经久不忘,也可以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除了阅读文学书以外,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读书,还要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该努力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多练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有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
多思考:老舍先生说:“读一篇文章,读完要仔细想想。会写文章的人,他用一个字就能顶几个字,他会找一个顶合适的字来用。读文章的时候只念一念,不仔细想一想,是体会不到它的好处的。”读文章要想,写文章也要想,拿起笔就写,结果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只好“挤牙膏”,想一句,写一句,东拉西扯,这样的文章怎能写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多联想才能把文章写生动。
多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需要改,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同学们初学写作文,更应该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
小学生写作应以练笔为主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课标低年级侧重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是习作,到初中才用“作文”“写作”一词。我们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作文是写话、是生活的需要,如同衣食住行一样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需要什么就写什么,要求不高,没有必要都向“优秀习作”看齐,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只要把自己的见闻、情感,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就行。
小学生的练笔也叫随笔,就是把看到、听到、读到的事、物或人,及由些而产生的感想、体会马上记下来。写“随笔”,可以积累素材,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随时动笔的好习惯。
随笔所记内容应是最近一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可大可小,随心所欲,但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与日记不同的是比写日记更随便,没有一定格式,只要简明流畅,表达清自己的意思,达到练笔目的即可。篇幅也没有规定,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依据实际内容、具体情况来定。
随笔主要是让学生练笔,所以与指导写大作文不同。在开始时教师加一些指导,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写,让他们自己把身边的事写真切写生动,以锻炼他们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另外,要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要一味仿写、套写或者说些假话、空话。
1、较真课本,写出新意。学完《开天劈地》后,张晓锋同学的《我发现课文插图错了》,提出课文与插图有两点不符。一,课文明明说盘古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而插图画的却是双手握斧乱砍乱劈。二,课文交待盘古未倒下之前天地未开混沌一片,要到身化万物后才有花草树木。而插图却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了花草山水。向编辑建议改选插图,以免误导学生。
2、较真现实,敢说真话。学生本身就是社会一分子,对现实肯定有自己的一知半解。要学会发表真实的看法。姚艳星同学面对各种繁多的考试,发出了《我喜欢这样的考试》的呼声。提出“那一张张的考卷并不一定能考出我们真实的特长和才干。”而欢迎自然课自我选择,把学到的自然知识编成一份手抄报的全新考查方式。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3、梳理回顾,表现美好。生活中不泛美好的东西,让她再现,既鼓舞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也是锻炼自己写作水平的好机会。像《快乐的夜晚》,《难忘的游戏》《我的烦恼》都是表现自己曾经拥有的美好回顾。
4、续写改写,想象情节。每学完一节课,我都让学生发挥想象,或续写,或改写,或按自己意愿进行改写。这样既锻炼思维又训练写作能力。记得在教〈乌鸦与狐狸〉时,我在让学生按课文意思表演课本剧时,一个很不情愿演乌鸦的小朋友在演乌鸦时一直不肯松嘴吐出嘴中的“肉”,任凭其他同学怎么喊,就是不松嘴。我很不理解,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松口呢?”他说:“我不愿意当愚蠢的乌鸦,我才不上狐狸的当呢。”于是我趁机启发学生想象乌鸦下一次又碰到狐狸会怎么对付?学生兴致勃勃地发挥想象,写的可带劲了。
5、贴近生活,想象对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喜好。只有让他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更理解人生沧桑。我让学生写《假如我是校长》,《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中国》,《假如我是小警察》等,既学会了描写生活,又体验了另一个我。
6、放飞翅膀,想象未来。对于未来生活充满希望,才能珍惜现在,才能焕发努力去开创未来。我让学生依据科学预测未来,《二十年后再相会》,《未来的世界》,〈二十年后的我〉等。都让学生放飞畅想翅膀,漫游未来,写出了水平。
7、真情表达,直抒胸臆。学生最怕没经历过的好事或景观。但却喜欢向老师说悄悄话。一般写的都是真实感情。姚联辉同学在〈老师教我作人〉一文中写道:“我这个人贪玩,好动,但老师并没有一味指责,而是认为玩是儿童本性,只要不耽搁学习就好。你对我们宽宏大度,劳动时自己能做的事大都自己默契无闻地做了,对我们的淘气常常一笑了之。”这没有认真的体验是写不出的。姚鸿凤同学在〈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中再现了古诗复习课的精彩场面。“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仍然沉浸在诗的海洋中。”也是精彩的写照。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帮助学生体验习作的成功和与人交流的愉悦。
8、提供平台,愉悦作文。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就要为学生提供表现平台。为此我创办了《重华之光》校刊。几年来已出五十期,共登出各类诗文七百余篇。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表现欲.
作文写作如何避免偏离题意
语文作文涉及到语言、内容、形式、感情、思想等方方面面,哪一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但说到高考作文,切合题意恐怕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偏离题意,也就是我们惯说的走题、偏题了,那么,不管文章的语言是多么优美、内容多么充实、感情多么真挚、见解多么深刻、形式多么新颖,都不能说是一篇好的文章,都会降低文章的等级给分。可见切题的重要,它是前提,是基础,是所有评分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所谓纠正偏颇,就是在文章写到一定篇幅的时候发现有不对题意的可能,及时采取适当的挽救措施,努力使文章走上正确的道路上来。
走题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审题不准,重点把握不当,所以在动笔之前,实际上就注定了文章要走题,而在写作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的话,文章走题偏题就在所难免了。所以动笔之前的审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纠偏的话,审清题目要求、审清题意就是最可靠的纠偏,也是最有效的纠偏。
不过,考试毕竟是考试,尤其是高考,事关重大,心理紧张自不必说,在短时间内就能把题目要求理解得全面透彻,确实是件很难的事。即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挂一漏万的事也会发生。所以会有不少考生在基本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开始动笔了,一边写,一边继续审题,这样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文章已经写了一部分,或者已经过半了,发现有点不对路子,继续写下去肯定要走题的。这个时候,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起炉灶已没有可能,况且已写的部分占去了不少作文页面,再写一篇的话,可能都容不下800个字。相信考生如果发现这个情况会急出一身冷汗的。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是常常碰到这个情况的,有些性急的考生会不假思索拿起橡皮就擦,或者有笔把它划去,结果耗时不说,搞得卷面也不整洁。那么,对此该怎么办?我们以为这个时候最为需要的是冷静、冷静,要冷静思考一下,问题出在何处,又是何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或许能生机再现,柳暗花明。 一般说来,出现走题的情况有这样几种:
写作重点对象易位
这在记叙文中比较常见。比如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这类文章同学们是有话可说的,拿起笔就能洋洋洒洒的写下去,有一位同学一下子就写了不少,突然感觉不对劲,发觉写父亲的篇幅太多了。怎么办,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把笔锋一转,“不要以为我们家父亲如此,说起母亲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爱有时真让我有点受不了。”下面过渡到写母亲。下面专心致志写母亲。这一转可谓恰倒好处,使得前面写父亲的一段不仅不是败笔,而且倒成了文章的一个亮点:原来作者是要以父亲作陪衬,以此来突出母亲之爱。
文章主旨易位
这在议论文中比较常见。比如有这样一篇材料作文,说是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自己家门口摆茶摊,免费为过往行人供应茶水,条件是给我讲一所知道的奇奇怪怪的事情。蒲松龄就是以这种方式搜集了大量民间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聊斋志异》。
读了这则故事,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谢,并以此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一位同学思考得比较深入,他的观点与众不同。他想别的同学肯定都对蒲松龄的这一做法表示赞赏,蒲松龄不摆读书人的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给群众提供方面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他要唱唱反调,于是给自己的文章取题为《家门口有多大》,他想表达这样的观点,蒲松龄在家门口,坐等行人经过,过去不像现在,交通不发达,农业经济,人们活动范围比较小的,不需要大量的流动,所以一天能有几个人经过呢?与其说是坐等,不如主动上门,走出家门口,到异地采风,这样获得的材料会更多更好。可为了把文章写得很严密,还是对蒲松龄的这种做法表示肯定,这一写就是一小半。这时作者感到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文章的观点只能大众化了,必须赶紧拨转写作方向。“罗里罗嗦,说了这一通,并不说明我就完全赞同蒲松龄的这一做法,其实在我想来,蒲还有更好的方法在。”这一转使得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强化,前面所写并没有弱化文章的中心,反而使得文章严丝合缝,井井有条。 文体易位
这在话题作文中比较常见。本来想写议论文,写了一半还在记叙,怎么办?将错就错,干脆写成记叙文,一种方法是把你的故事继续敷衍下去,还有一种方法是立即结束记叙,辅以适当的议论(抒情),然后再记叙再议论(抒情),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的文章。
句式的变换与选择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选择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的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的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
下列情况常用被动句:
①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如:地里的庄稼被收完了。这句就无需写出主动者。
②表示特定的感情,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选择
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意思的,是否定句。正因为肯定句与否定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
双重否定是肯定语气,三重否定是否定语气。如人们常用“不得不”表示必须,而“不是没有否定”表示否定。
3、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选择
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把下面这个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难道你就不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北方的农民?应改成: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4、长短句的变换、选择
长短句只是就单句说的。单句如果结构复杂,字数多,容量大,那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 短句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它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决肯定的语气。长句能使句子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磅。政治论文、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的心理状态、思想变化的句子多用长句。
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可调整语序,可增删某些词语,不能有语病。 把下面几个短句变为一个长句。
他用双手创造了奇迹!十二年间,在这荒山野岭上创造了大片森林。它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改为长句是:在原来的荒山野岭上,经过十二年时间,他用双手奇迹般地创造了这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
上面的例子是短句变长句,如前后互换,也就成了长句变短句了。
5、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的变换、选择
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不同。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可以变换。
请看下面句式变换的例子。
①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谁都记得井冈山的青青翠竹。(陈述句)
——当年„„谁不记得„„翠竹?(反问句)
②你给我买一张车票吧。(祈使句)
——你给我买一张车票好吗?(疑问句)
③此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陈述句)
——此刻,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感叹句)
④独立自由最可贵。(陈述句)
——什么最可贵?独立自由最可贵。(设问句)
①③④三组中的后句比前句语气强烈、肯定,观点更加突出;②组中的前句比后句委婉、客气、礼貌,易被对方接受。
6、句式变换、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①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间进行的,所以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为此,同考点(句式的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②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的关系、主动句和被动句相对应等等。要按照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同时要注意通顺、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造句原则
造句是把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四点:
1、内容忌单调,要具体。不要把造句练习限制在一个短句范围内,而是要多写几个句子,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造出内容具体的佳句。
2、结构忌简单,要丰富。句子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同一个内容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结构来表达。
3、句式忌单一,要灵活。要学会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气来造句。
4、句意忌含混,要明确。在造句时,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要让人能读懂,不要句意模糊不清,不完整,甚至产生歧义。
要形似,更要神似
现在,我们上商场购物,就怕买到假货。同样,我们看别人的文章,就怕读到假话。读到假话,就似乎遭人欺骗一般。俗话说的" 假、大、空" 都是脱离实际的东西。远离人们生活实际的东西,人们就会感到厌恶。作文,要吐真言,说真话,抒真情。切忌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写人,更要写真人,记真事。
老师常让我们学记人的记叙文,比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的老师,同桌,榜样,我忘不了他等。这类作文怎么写?
我说,很简单,要写活他!
要写好人物,首先要了解他,熟悉他。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熟悉他的一举一动,熟悉他的兴趣爱好,熟悉他的喜怒哀乐。
写人的基本要求是:写得像,写得传神。要写得像,就必须抓住人的外形特点;要写得传神,就必须抓住人的性格特点。一句话,要写活他,既要写得形似,更要写得神似。先说写得像。把人物的外部形态特点写好,这是第一步。我一直记得十六年前读到的顾宇小朋友写的习作《朱老师的眼睛》。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练的笔墨把朱老师的外形特点给勾勒出来了: 朱老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啊,嘿,朱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文中的朱老师我认识,她的确是这么一个人,她的眼睛的确很有神,的确" 会说话" 。顾宇同学把朱老师写得很像。
要写得像,不算太难;要写得传神,则不是那么容易了。所谓传神,就是笔触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要写出人的精神。只有写出了人的精神,这样的人才不会徒有虚表,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只有达到了传神的地步,写出来的人物才能" 面目精神,跃然纸上" 。 《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是写彭德怀大元帅担任国防部长时下基层检查工作的小故事。当他发现" 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不符合要求,就再也忍不住了" 。他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对那位团长说:" 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挨了严肃批评的团长很内疚,不肯坐下就餐。彭总发现了也感到自己批评过重,有点自责。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 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这一段话写得十分精彩,把彭老总快人快语、坚持原则、敢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品质、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这么说,作者把彭总写活了。
让我们再看看一位小朋友笔下的《表弟斌斌》:
一天,斌斌趴在桌子边看我写字。
"写错啦,写错啦!" 他突然一迭声地叫喊起来,吓了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又操起橡皮擦去我刚写好的" 犬" 字,并拿起笔,歪歪斜斜地写了个" 大" 字:" 怎么样?' 大' 字多写了一点吧!"
这么一个细节描写,把他表弟斌斌的淘气天真可爱的特点全表现出来了。纸上的表弟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四周各种各样的人,留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一定能把人物写活的。
切切记住:写人,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呢?
俄国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一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 当时,另一位作家看了给他提出了意见:" 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 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 应该这么说:' 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那位街头乐师的脚跟前有一块磁铁的话,那么,这一枚五戈比的硬币就会悄无声息地落在那儿,否则,硬币落在马路上,必然会丁丁当当地弹跳着。写硬币落地时" 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怎样写董存瑞炸暗堡呢?如果这么写也未尝不可:董存瑞站在桥底下,把导火索一拉,炸药包爆炸了,桥炸毁了,英雄也壮烈地牺牲了。这样写不是太枯燥乏味了吗?请看课文中那生动的描述:
"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 哧哧" 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一段文字,将董存瑞炸暗堡这件事动态的顺序写得很有条理,而带点的这些动词,把连续动作又反映得极为准确。
因此,我们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不能" 三级跳" ,也就是说,把有些应该写出来的动作没有写出来。有一位同学在记叙一次劳动的过程时是这样写的:
"我们包饺子包得可欢啦!有的擀面粉,有的洗菜切菜,干着干着我不想干了„„" 说他们" 干得可欢" ,可是下面只有十多个字的概述,这个欢乐的劳动场面,本来就写得过于简单,紧接着就写他" 不想干了" ,本来干得可欢,怎么又突然间不想干了呢?这中间断了线,跳了过去。这样写,就显得不够具体,也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事后经了解,这位同学在劳动的
时候,并没有留心当时大家劳动的情况,因此对劳动的场面也不太了解,感受当然也不深。俗话说" 看不真,写不清" ,这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浒传》在好几个地方写了打虎的故事。像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尤其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几节文字,更是写得栩栩如生。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肃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多次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扑食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猛虎搏斗的情况。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 动" 的过程写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 扫除" 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 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地写下来。
这里不妨举个学生习作中的例子。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写他小时候学棋不专心,他是这么写的:
记得我在幼儿园念大班的时候,妈妈让我学围棋。每当我和小朋友下棋的时候,我总是" 猴子屁股坐不住" 。那一年,我参加市里的围棋比赛,跟我对弈的是那些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比着比着,我没有心思继续下了,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捡棋子,一会儿绕着桌子转几个圈儿。我的教练卜老师见了,干脆把我抱在他的大腿上继续比赛。这次比赛我胜四负二,连升两级,得到了八级证书。后来我升到高级培训班了,一个星期得训练三个晚上,由于我吃饭速度慢,加上作业多,没有时间去参加训练而缀学了。教练卜老师为此很惋惜,说我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坚持训练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成为" 第二个常昊、罗洗河" 什么的。 这一段文字很精彩,也很传神。其主要原因便是小作者没有说空洞、乏味的话,他十分注意把自己学棋是如何不专心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还是那句老话: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
妙笔能生辉。" 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人是这么说的。
斟字酌句 咬文嚼字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 僧敲月下门" 。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原来他想写" 僧推月下门" ,后来又觉得可以写" 僧敲月下门" 。是用" 推" 字好,还是用" 敲" 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 推门" 和" 敲门" 的动作,细心体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 推" 和" 敲" 的动作,潜心研究诗句。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官名)来了,直到跟前才发觉。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京兆尹叫来韩愈(唐朝时一位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 用' 敲' 字比用' 推' 字好。" 并解释道," 敲" 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
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的绝句。
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 推敲词句" 了。
这种" 推敲词句" 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
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 写话" 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
有相当数量的小朋友在写话时,考虑不周,信手写来,结果造成一些不该犯的" 低级错误"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太粗心" 。
比如,一位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
"奶奶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一样礼物给奶奶,表表我晚辈的一份孝心。送什么好呢?我猛然想起,奶奶的眼睛少了一个盒子。对了,我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一个眼睛盒吧!" 毫无疑问,小作者的用心是好的,由于粗心所致,把" 眼镜" 误写成" 眼睛" ,闹了一个大笑话。难道你非要取下奶奶的眼睛放在盒子里不可?
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读到这里一定会说,笑话,哪有这么老迈的孩子?事实上,一个孩子确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
显然,毛病就出在少了一个小小的标点上。小作者粗心又马虎,竟然在"7" 和"8" 之间漏了一个顿号。
以上举的是孩子在作文时犯的两个" 低级错误" 的例子。更多的是在说话、写话时考虑不够缜密,说话啰嗦,意思却又表达不清。
比如,有一个同学写了这么一句话:
"爷爷今年60岁,奶奶今年58岁,爸爸今年41岁,妈妈今年38岁,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
你看,这一句话多啰嗦,听起来多费劲!再者," 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 ,真如他所说还不乱套?如果改成这样,岂不简单明了、合乎情理:
"爷爷六十,奶奶五十八,爸爸、妈妈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听听我的。"
单用一个" 听" ,表示" 服从" ;而" 听听" ,则表示商量、征求意见的意思。相差一点点,表达的意思竟然会大相径庭。
用词不当,语意不清,必然会产生歧义,必然会影响正确意思的表达。请看下面一句话: "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
对这一句话,我们不妨来" 咬一咬" ," 嚼一嚼" 。
一、" 有幸" ,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 有幸" 能管住" 我" ,而要管" 爸爸" ,则有些牵强了。道理很简单,上海、杭州相距不甚远,爸爸去杭州的机会一定不少,因此,应将" 有幸" 一词置于" 我" 的后面较为贴切。
二、将" 和" 改成" 随" 或" 跟" 较好,借以说明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用" 来到" ,而须用" 去" 或者干脆删去" 来" 字。
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别人读了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去奔丧、扫墓,也算" 有幸" ?因此,后面该加" 游览" 一词。
这么一" 咬文嚼字" ,就能辨别出一点味道来了。把原句改为:" 寒假里,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 意思不是明白多了吗?看似改一个字,添一个词,变换一下词序无关紧要,其实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呀!
有的句子看似无可挑剔,句子通顺,意思明白,然而,还得反复诵读,仔细推敲。 比如,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么一个句子:
"我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呢!" 横看竖读,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看看吧。
一、" 文章" 都是写出来的,故" 写" 字可以删去。
二、" 文章" 的概念较大,领导人的政论、作家的小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都属" 文章" ,虽说,小学生写的也属" 文章" ,但确切说,应是" 习作" 。
三、" 发表" 一般指的是较重要的、有一定分量的文章登在杂志或报纸上。小学生的作文被报刊或杂志选用,改为" 刊登" 为妥。
四、" 许多" 与" 不少" 意思差不多,将" 许多" 改为" 不少" ,似谦虚一点。
如此一改,原句变成:" 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呢!"
怪不得俄国作家契诃夫说:" 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你看,删,还能删出好的文章来呢!
总之,作文之前,要缜密思考;作文之时,要一丝不苟;作文之后,还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材料要靠平时的积累
小朋友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 没有东西写" 了。老师出了个题:《难忘的一件事》,小朋友往往会抓耳挠腮,想不出一件难忘的事;老师请同学写一篇《我做对(错)了》的作文,同样的,不少同学感到困难重重,无从落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作文材料、积累作文材料的好习惯。古人云:" 书到用时方恨少。" 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显得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的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 没有东西写" 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然而,即使聪明过人的人,如果他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的积累,到头来还是些不出什么好文章的。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人,之所以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他们不断积累,不断提炼的结果。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人们称他为" 神童" 。其实,他的成就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每天吃过早饭,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天长地久,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加以创新,终于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明末清初的学者陶宗仪,常常用树枝作笔记本。平时,只要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就马上摘下一片树叶,把三言二语记在上面,然后装进瓮里,瓮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之后,他积累了十多个瓮。后来,他把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资料作了分析、归类、整理,终于写出了著名的《辍耕录》三十卷。
中国古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年轻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积累写作的素材。十二岁时,他已经上中学了。他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注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又把每一个人的神情、服饰、走路的样子等飞快地记在笔记本上。在学校里,他做完功课之后,又常常去观察不同性格地同学。休息日里,他经常手持笔记本,到街上去观察各式各样地人。他那厚达四百九十页地笔记本上,记录着著名作家地谈话,记录着历史掌故和地理知识,记录着各地的民情和风俗典故,也记录着他自己的所想所感。可以说,这是一本" 万宝全书" ,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为他后来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由此,我们得到启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身边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 作文材料仓库" 。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都可以储藏到这个" 作文材料仓库" 里去。
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乱七八糟,还要分门别类,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存放和寻找。比如:
人物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
记事类(校园里发生的、家里发生的、马路上发生的等)
状物类(家用电器、文具、生活用品、玩具摆饰、植物等)
写景类(春、夏、秋、冬景,都市街道、农村、田野等)
语言类(谚语、歇后语、警句、名言等)
建立作文材料仓库,既可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又能为自己随时随地地提供好的作文材料,真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作文的材料要靠平时积累。"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累作文材料,锻炼作文本领,功到自然成。到时候,你就不愁" 作文没有东西写" ,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如何做好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小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作文偏题或离题。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审题。这样一来,往往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里就讲讲审题的几个要点。
审清写作体裁。就是仔细考虑题目要求写哪类作文。审清体裁类型,可以采用提问法。就是审题时给自己提一些问题,如:它是什么文体?是记事还是写人?是写景还是状物? 审清写作范围。就是仔细考虑题目对作文内容限定了哪些范围。这样做,便于正确理解题意,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
审清写作重点。就是仔细思考题目中指明写作重点或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个关键词就叫:“题眼”,也就是题旨的重点。学生抓住了“题眼”,也就是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
审清题外附加要求,便于迅速切题作文。如,题目《印象深刻地一件事》,附加要求:“写最近发生在你周围的事”,是命题有了时间的限制,选材的范围也相应缩小了。对附加要求的正确理解,有利于学生迅速切题动手作文,少走弯路。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 语文" ,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 汉语" 。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我国的高玉宝文化程度很低,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由于他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的帮助下,不也写出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高玉宝》吗?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
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 殊不知,其中别字还不少呢," 焦" 应为" 蕉" ," 平" 应为" 苹" ," 波罗" 应为" 菠萝" 。纵然是招牌,也有草率行事的:" ××按(安)装公司" 、" ××段(假)肢厂" ,一些个体公交车站路牌上的不规范的字更是比比皆是:" 加(嘉)定--青朴(浦)"" 陆家咀(嘴)--圹(塘)桥" 。还有一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把早已简化了的汉字故意写成繁体字,不伦不类,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这种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的少先队组织开展" 上街捕捉错别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 的活动呢!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过一工地,见门口写着: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门上还写着" 安全第一" 。他读了以后感到挺顺口的,回家问了爸爸才知道,这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以后,每逢春节,见到每家每户门口贴着的一幅幅大红春联,他总愿意多看几眼,默记心中。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他便对那些精彩绝伦、措辞严整的联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又着手收集起一些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的对联来。这位小朋友的语文水平也因此提高很快。我认为,他主要得益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 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 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
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
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
有一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拥有的读者也相当不少。当有人向其讨教写作之窍门时,他直言相告:" 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乍听此话,似乎不得其要领,然而,仔细想来,终能悟出一些道理来。" 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正是这位作家获得成功之捷径。
比如,我们说:" 小明哭了。" 如若换一种说法,变成:" 小明眼睛一闭,挤出几颗银豆豆。" 假如再变换一种说法,就成了下面一段话:
" 小明站在屋子中间。他望望爷爷,爷爷不理他,瞅瞅奶奶,奶奶不吭声,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各忙各的,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此时的小明伤心极了,他眨巴着眼睛,渐渐的,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的一双小手往脸上一按,嘴一张,' 哇' 的哭出声来。泪水向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往下挂。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双腿,边哭边一个劲地嚷着:' 爷爷坏,奶奶坏,爸爸、妈妈都是大坏蛋。'"
这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如果要问,哪一种写法好,你一定会脱口而出:" 当然是第三种写法好!" 不错,第三种写法把小明哭的原因、哭的模样,以及他哭的时候所说的话都写出来了,形象具体,活灵活现,读了之后,真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正由于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所以人们获得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前两种表述的方式呀!第一种说法简洁、明了,直截了当;第二种写法比较生动、活泼。这三种写法,各有千秋长短,各有利弊与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笼而统之去评论哪一种方法最佳,哪一种方法次之,哪一种方法不好,一切要视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语言现象。
四个孩子相约十时整在学校门口会面,再一起去拜访老师。甲、乙、丙三人均按时抵达,可是左等右等仍不见丁的踪影。正当他们三个人刚要离开时,丁气喘吁吁的赶来了。于是,三个人纷纷责怪起丁来了:
甲: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呀!
乙:你如果再晚来一步,就见不到我们了。
丙:你呀,让我们干等了多少时间,你来的未免太早了点吧!
不难看出,尽管三个人说话的内容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焦急的心情是一样的,其表达的意思也都是毫无二致的,即:你来得太晚了!
用词可以" 换一种说法" :" 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妈妈。"
句子可以" 换一种形式" :" 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 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了。"
一段话可以" 换一种形式" :" 我十分喜爱集邮。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纪念邮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纪念邮票,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我就用剪刀把他剪下,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纪念邮册里。有时,我连做梦也梦见我的邮票。"
" 我是个集邮迷。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去邮局排队购买。一天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咕隆咚的洞里放着好多邮票,我乐不可支,便伸手去掏,掏呀掏……突然,我挨了爸爸一个巴掌。我捂着嘴,呆呆地望着爸爸。只见他怒气冲冲地指着我骂道:' 你这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来掏,掏掏掏,掏什么来着?"
" 换一种说法" ,可以让我们另辟蹊径,开拓思路,不落俗套,写得跟别人不尽雷同,有新意,有见地。你若想经常" 换一种说法" ,就必须多读书,勤思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仔细观察生活,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勤思多想"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家说的" 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这一句话,也许对你学写作文有所启迪,也许能帮助你提高作文能力。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 希望工程" ,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妈妈的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的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的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 点睛" 之笔。
"点睛" 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 准确" 是十分重要的。如果" 点" 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 龙" 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 龙" 更加难看。
说了" 点睛" ,再讲讲" 添足" 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 说完,把酒一饮而尽。
后人借这个" 画蛇添足" 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 既然讲了" 大约" ,再用" 左右" ,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词重复,会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如果语句罗嗦,也会使文章不简练。在写《记一个关心我的人》的作文时,有的同学喜欢绕着圈子说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关心着我。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家里的爸爸、妈妈。要问谁最关心我,那不用说了,当然是妈妈。那,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呢?请你耐着性子听我说吧!"
其实,这一节里边,只需留下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 在家里,数妈妈最关心我。" 既简洁又明了。省下笔墨,可以多举一些妈妈关心" 我" 的事例。
又如,一个同学在写《我》这个作文题的文章时,写了这么一段令人费解的话:
"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一个少年正在飞奔。他长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绿色的运动服穿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有精神。噢,也许你会问,他是谁呢?猜一猜吧,对了,一点儿也没错,那就是我--一个五年纪的小男孩。"
这一节话纯属多余,弃之毫不可惜。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
要" 画龙点睛" ,不要" 画蛇添足" 。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怎样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也有人称为中心或主旨。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做“立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歌颂、或批评。
在一篇记叙文中,确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清朝作家姚鼐说过:“诗文美者,命意必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确立得好,写出的文章才能有神。
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做到鲜明和集中。鲜明,指文章的褒贬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将所有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
一篇好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除了要鲜明、集中之外,还要做到新颖深刻。文章,特别是考场作文,最忌千篇一律。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 公交车上让位子" 、" 马路上捡到皮夹子" 、" 桥头推车子" 、" 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 、" 十字路口搀扶瞎子" 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 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 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 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随着通讯事业越来越发达,寻呼机(俗称Bp 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十分普及。然而,很少见同学在作文里能反映这方面的材料。有一位二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Bp 机》的作文。文章写道:
"爸爸是做生意的,腰间佩着一个Bp 机。Bp 机一叫,他就忙着去打电话。有时妈妈忘了买菜,就Bp 机呼叫爸爸:' 下班后请带一块冬瓜。' 过了一小时,爸爸果然带回了一块冬瓜。有一次,我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谁知,爸爸对我直瞪眼,很生气地Bp 机给我看,只见中文显示着:' 陈彬作业未完成,张老师呼叫。' "
文章在结尾时写道:
"爸爸的Bp 机真顶用,能帮爸爸做生意,能助妈妈做家务,还能让张老师管住我。"
作文讲的是孩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情趣,没有一点儿成人腔调。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平中有奇;语句并不优美,但是前后有联系。读了这种作文,我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
"我" 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 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 灵' 了" 。
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
"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
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学生如何掌握好写作心理之记忆
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能力,要正常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对于写作更是如此。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概念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形象记忆用于感知形象,如游过济南的趵突泉之后,可以想起刻有“趵突泉”和“天下第一泉”的石碑和泉水的形象。概念记忆用于记忆抽象的词语概念,如对“理性”、“文德”等的记忆。情绪记忆用于感情积累,如吴伯箫散文《歌声》中那“感人的歌声”留给他的记忆。运动记忆是往昔学会的如骑车、游泳、书写等活动而现在还会做的记忆,其中的书写对于写作尤为重要。? 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称为表象。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了表象,作者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才能拿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作比较,进行思维。所以,表象成为作者从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
在理解表象的概念和作用之后,还须进一步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有三种: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情绪记忆。它们分别建立在意志、思维、情感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功能之上。三者相互渗透,相补为用,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要具备的素质。
一般地说,科技写作要求作者有较强的机械记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文学创作则要求作者有较强的情绪记忆能力。黑格尔在《美学》中强调指出,记忆对于文艺创作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他写道:“属于这种创作活动的,首先是掌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经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人心里。此外,这种
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
创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记忆是一种比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具有四个显着的特征:
第一,古老与原始。沈从文从自己襁褓中的记忆追溯到他刚来到世界上四个月的时候,这时他的祖母刚死不久,他说,仿佛记得被人抱着在一个白色的人堆里转动,“若不是我在两岁以后做梦,这点影子便应当是那时唯一的记忆。”(沈从文:《从文自传》)
第二,感性与新鲜。惠特曼说,他当年参加林肯总统的葬礼时,是一个四月的天气,棺材两边堆满了紫丁香花。在以后的年月中,“由于一种难以解释的奇怪想法,我每次看见紫丁香,每次闻到它的香味,我就想起了林肯的悲剧。”(荒芜:《惠特曼与林肯》)
第三,可塑与变形。鲁迅回忆童年生活时,写到当年安桥头水乡的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是那样“无与伦比的鲜美可口”;他家故居中一个分明是杂草丛生的、半堵颓墙的后院,却变成了色彩续纷、音响悦耳、充满乐趣的儿童乐园。鲁迅很珍惜他的这些情绪记忆,说是“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回顾„„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朝花夕拾·小引》)
第四,无意与不自然。柯岩曾写道:“人的记忆也是很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有些情景,有些话语,在你刚刚接触它的时候,也许并没着意,但不知为什么,它却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似乎铭刻在那儿了。”(1979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由于情绪记忆“是哺育作家个性的摇篮”、“是感情积累的库房”,“是驰骋艺术想象的基地”、“是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琴弦”,因此我们在培养记忆素质的时候,有必要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
学生如何写好想象文章
马克思说,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第二册)所谓想象,是人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当人们直接或间接地感知某种外在事物之后,这种事物的形象会印在人的头脑中,以后它会在遇到机会时重新浮现,并组成、创造为新的形象。
想象是以感觉、知觉和记忆为基础的。三者的区别在于:感觉、知觉反映当前事物的形象;记忆反映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想象则反映未曾经历过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及各种妖魔鬼怪,都是想象的形象,是非现实的。? 想象在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受想象的启发而获得的,无数文学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都认为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绝对必需的。例如,茅盾说:“创作文学时必不可缺的,是观察的能力与想象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 想象力的基础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牢固的记忆力。较强的想象力表现为:善于控制想象的方向,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想象;善于提高想象活动的新颖程度;善于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非现实的新形象;想象的内容是丰富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这种较强的想象力主要是经由人的后天教育与环境熏陶,通过实践的锻炼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重视并且认真培养、锻炼想象力,就可使想象活动在写作中发挥开拓思路、强化感情、促进独创、深化主题的作用。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写作中的想象按其创造性的本质来说,则都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科学写作中的想象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而文学写作中的想象具有主观性和虚构性。 文学创作想象的主要特点是进行表象的分解与综合。只有在理解想象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经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培养出丰富的想象能力。
写景作文的三个重要方法
大自然物换星移、雨雪云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人们生活的一些环境。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美使人们触景生情,或赞扬、或感叹,并想用语言文字将这美景及瞬间的感情记录下来,这便是写景作文的内地动力。但有的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不是滥形容、乱比喻、堆砌词语,就是想到写得美;怎样才算写得美,有些学生往往认为多形容、多描写,才能写得美。例如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让学生写好景物作文呢?
一、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第一要抓时序的特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或晨、午、黄昏一天早晚,景色自然不一样。比如:《高大的皂荚树》中:“春天,下小雨啦。皂荚树为我们遮挡着,雨滴就不会很快调下来。我们就能够像平常一样,在操场上做体操,做游戏。夏天,暴烈的太阳当头照。有了皂荚树的遮挡,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我们活动在操场上觉得格外凉爽。秋天,皂荚树上许许多多得皂荚儿成熟了,那样子,就像常见得大扁豆。高年级得同学爬上树去,用带钩子得小竹竿把皂荚儿钩下来。小同学呢,把它们捡进筐里,交给老师。冬天,皂荚树落叶了。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在地上铺一层一层。这时候,我们就把树叶扫到一起,堆放在墙脚下。”这些片断作者抓住了皂荚树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反映了作者对校园皂荚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要抓场所的特点。
写景的文章有的指明了场所的,如《街头一景》、《校园春色》,就要把“校园”、“街头”、等这些场所的特点写出来。
第三要抓景色的特点。
不同的风景点特点是不同的,如有的是山景为主,有的以奇石闻名,有的借江湖增光,就应当抓住这些不同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如:《火烧云》中:“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二、动静结合,写好景物特点。
在写景作文中,景物有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自然景色总是沉静的,但又都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写景时既要注意静态的景,又在善于看出景中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描写时或先写静态后写动态,或先写动态后写静态,使景物处于静态与动态时的特征和谐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中的景色特点“活”起来。如《第一场雪》中:“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地银条儿;冬夏常青地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三、以情观景,借景抒情。
写景物的作文,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关键在于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溶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在方法上,可多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带有人的特点,让写实与想象完美结合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使读者也能从课文美的文字中真切体会到景美物美,以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如:《夕照》中:“太阳被裹上了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杨树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的:“波纹”是夕阳得意的杰作。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它踩碎的吗?啊,它和我一样调皮!”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和巧妙的拟人手法,写出了夕阳的柔美,落山时调皮的模样,使夕阳有了情感,有了生命活力,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夕阳的赞美,对夕阳的喜爱之情。
总的来说,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平时要多观察、多练习,把你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色写出来,让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何做好话题作文的写作及文体选择
一、什么是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最先出现在1999年的高考中。这种开放性的命题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充分的写作自由,因而受到考试命题者和广大考生的青睐;所以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从2001年“诚信”,又到2002年“心灵的选择”,连续4年全国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的形式。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强,比较符合现代选拔人才的需求的特点,因而一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目前,话题作文正日益受到广大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已经成为高中生日常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1.话题作文命题的结构
话题作文的命题分三个部分:话题前的材料或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材料或提示语用来引出话题,话题提供写作范围,写作要求是对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请看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材料: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口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机敏”、“诚信”、“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河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话题: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这个话题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作文内容只要与这个话题相关,都符合要求。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经历的事情、编述故事(包括小小说、童话、寓言、戏剧) 、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等。
(3)无论是写记叙文(包括小小说、童话、寓言、戏剧) 还是写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
2.话题作文的基本特点
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是话题作文的三个基本特点。这三个特点为话题作文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从感受最深的一点出发确立主题,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比如“诚信”这个话题,可以围绕历史上有关诚信的故事来写,如古人一诺千金的故事;可以围绕现代社会中与诚信有关的事情来写,如国外的产品召回制度;可以围绕现实中不讲诚信的事情来写,如假冒伪劣产品;可以联系自己身边的事来写,如考试中的作弊问题。同
学们请看,在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下,你可写的东西是不是很多呢?可发挥的空间是不是很大呢?
(2)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你不只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还可以写一个童话、一个科幻故事,可以写一篇日记、一封书信,还可以写一个短剧、一则新闻、一篇采访记等等。在近两年的高考中,考生的文体选择可谓异彩纷呈,出现了不少很有创意的佳作。
(3)话题作文写作的自由度虽然很大,但也有其限制性,同学们必须在话题的范围内写作,超出范围就属跑题。比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话题,就要求我们应该写在这一假定前提(“记忆可以移植”) 下可能发生的事情或问题,如果你写记忆移植绝对不可能发生、或者写情感可以移植就属于跑题了。
二、话题作文不能忽视审题
话题作文的写作空间很大,降低了审题难度,有些同学就认为话题作文的审题不重要,不需要重视了。其实不然,每次考试话题作文都会有跑题、偏题的文章,而且题目审得好不好对能否写好作文至关重要。审题时我们自然要从话题作文命题的三个部分人手:
1.审话题
审话题要注意两点:审出话题丰富的内涵及审清话题中的限制。
(1)审内涵:有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话题内涵,对我们写作话题作文、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讲,内涵包括本义和引申义两层。
以话题“珍宝”为例,珍宝的本义指的是珠玉等宝物,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立意,可写的东西很少;但我们若考虑到“珍宝”的引申义,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来说,良好的制度是珍宝;对一个单位来说,人才是珍宝;对个人来说,珍宝的含义更是丰富多彩,有人把金钱视为珍宝;有人把时间视为珍宝;有人把品质视为珍宝;有人把事业视为珍宝;有人把家庭视为珍宝;有人把感情视为珍宝;有人把快乐视为珍宝„„显而易见,从“珍宝”的引申义来立意,不仅容易写,而且文章还能写得有深度、有新意。
(2)审限制:知道哪些是话题范围以内的,哪些是话题范围以外的,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能扣紧话题,避免跑题、偏题。
下面是两条具体的注意事项:
①准确理解话题,才能把写作范围搞清楚。例如话题“诚信”,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我们就不能只写诚实,如果写狼来了这种故事,或写同学犯错误后大胆承认显然就偏离了题意。 ②抓住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助于理解话题。例如话题“战胜自己”,其关键词是“自己”,我们就不能写成战胜困难,比如写做实验时缺乏器材,同学们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制器材,终于战胜了困难,这样写无疑就跑题了。
2.审材料或提示语
认真审读话题前的材料或提示语,有助于我们理解话题和打开思路。
比如一道作文题目“偶像”,话题前有这样一段材料:
人们往往崇拜自己不熟悉的人和远离自己的人,因为这会有一种神秘感。而神秘感一旦消失,崇拜的情绪就可能淡化。
据说,耶稣在外游历了很长时间后,返回家乡布道。起初,人们为他的学问和智慧所叹服。当大家仔细一瞧,发现眼前这个口若悬河的人,原来不过是本地一个木匠的儿子,诚服钦敬之心顿减,立即变得不恭不敬起来。耶稣还是刚才的耶稣,乡邻却已不是刚才的乡邻了。 这段材料能帮助我们理解话题,找到思路。耶稣的故事说明偶像是靠距离、神秘感等维系的,而这些维系条件一旦消失,可能偶像就不复存在了。同学们可以顺着材料提示的观点去进一步阐述,也可以逆向思考进行反驳,还可以挖掘其原因或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3.审要求
看清话题后的写作要求,弄清在内容、文体、字数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限制再下笔作文。
三、打开思路是关键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决定了一个话题下可以有多种思路和多种表达,如果同学们能从这多种思路中找到一个自己最熟悉或最有创意的思路来写,肯定能完成一篇佳作,所以思路开阔对于写作话题作文非常重要。但不少同学因为习惯了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对这种开放性的命题形式反而不适应,拿到话题后脑中茫然一片、无从下笔,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打开思路的方法。
1.打开思路从话题开始
脑中空白时好好看看话题和话题前的提示语,从话题的内涵和提示语中就能受到启发,这一点在前面讲审题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2.打开思路的方式
(1)可以回忆: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与话题相关的素材。
(2)可以推理:考虑与话题相关的各种观念和各种说法,加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形成一种观点,然后在此观点的统摄之下寻找合适的事例,这种方法适合找到议论文的思路。
(3)可以想像和虚构:打开头脑的宝藏,展开想像的翅膀,可以虚构一个童话,可以编一个故事,也可以对头脑中已有的故事原型进行重新演绎,还可以变换一下视角,从物或动植物的视角看待评价一件事情。比如“考试”这个话题,就可以从一只宠物狗的视角来看小主人的中考,小主人每天都要学到很晚,妈妈还不许她给“我”洗澡、陪“我”玩耍,她很痛苦。
3.从四个范畴出发打开思路
掌握了打开思路的方式,如果同学们还是找不到思路怎么办,这里再结合话题“成长”给大家介绍几个范畴,从这几个范畴考虑,相信同学们会很快找到思路。
(1)时间:过去、未来、现在、一段时间、某一时刻。
过去的成长和现在的成长,比如父母过去的成长条件与“我”现在的成长条件相对比;某个时间段的成长,比如“我”是如何在父母的关怀下从蹒跚学步长成一个又蹦又跳的小女孩儿的;某一时刻的成长,比如“我”今年十四岁了,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2)空间:领域、场所。
不同场所中的成长,比如自己在家庭中的成长,或者同学们在学校中的成长;不同领域中的成长,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或者对大自然的感悟越来越丰富。
(3)因果:原因、结果。
成长的原因,例如“我”为什么能够健康地长大,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关怀,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条件;成长的结果,即成长的收获是什么,比如经过了妈妈生病住院一段艰苦的日子,“我”长大了,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4)对象:
①自己是很重要的对象,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可以写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感受。
②其他人,包括周围的人、古人、名人。比如爸爸的成长、同学的成长;李白的成长;比尔·盖茨的成长、乔丹的成长等。
③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比如蜡笔小新的成长,林黛玉的成长。
④动物、植物。比如一只小狗的成长,一棵小草的成长。
⑤群体等。比如,一个小区的社会公德的成长,原来小区脏、乱、差,玻璃经常被砸坏,邻里之间经常吵架,现在干净整洁、窗明几净、邻里和睦。
四、文体选择天地宽
文体不限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不限文体绝不意味着同学们用不着谙熟各种文体。不同文体各有特点,多掌握几种文体,就可以从容选择最适宜的文体来表情达意,可以选择新鲜的文体更有创意地表达内容。
1.常规文体的选择
(1)文体概念要清晰,不能写成四不像。
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要形象具体。
议论文,应以说理为主,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以话题“理解”为例,思路是家长应对孩子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给予理解。若写记叙文,就应通过具体的一两件事来体现,比如写这样两件事:A .妈妈支持我打乒乓球;B .妈妈支持我演讲比赛。若写议论文,就应有充足的道理,可以有以下分论点:A .仅仅死学课本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B .创造力的获得需要主动地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C .创造力的获得还需要接触实际生活;D .学好功课让父母放心。
(2)根据自身特点、特长选择文体:形象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擅长讲道理、逻辑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脑子灵活善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写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小小说等。
(3)结合具体话题和思路选择文体:对某一话题有生动事实和独特感受的同学最好写记叙文,有鲜明观点的同学最好写议论文。
2.特殊文体的选择
特殊文体指的是应用文体和文艺性文体,应用文体包括日记、书信、演讲搞、辩论稿、会议纪要、实验报告、新闻报道、广告等;文艺性文体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故事新编、散文、诗歌等。
(1)使用特殊文体可以更有创意地表达观点,表现素材。
比如“缺陷”这个话题,思路是“维纳斯的断臂是一种缺憾美”。这个思路写成议论文完全可以,但比较平,若写成一篇想像文章就比较新奇了,比如设想维纳斯当初双臂齐全时默默无闻,偶然失去双臂后却一举成名,成为美的化身;或者设想维纳斯的双臂被发现并修复。 再比如话题是“环保”,思路是批判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这思蹄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具体以某个地区为例,记叙它被逐渐破坏的经过,写成一篇记叙文。但这两种文体写成的文章可能比较一般,如果我们以童话这种形式来写,让各种动植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纷纷到法庭来状告人类,文章就很精彩了。
(2)特殊文体还可以扬长避短。请看下面几种文体:
①日记、书信:
扬长: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可以自由地表达。
避短:结构自由,不需要复杂的过渡承接;写作时文体不太规范的同学也能写好。 ②戏剧、对话体:
扬长:思路活跃、善于写对话的同学很容易写好。
避短:不需要什么叙述、描写,文章结构也较灵活。
③童话、寓言、科幻故事:
扬长:善于想象的同学可以借这种文体发挥特长。
避短:素材缺乏的同学可以通过这类文体弥补。
④故事新编:
扬长:有大量故事原型、头脑灵活的同学运用这种文体容易使文章出彩。
避短:素材缺乏的同学可以通过这种文体弥补。
总之,话题作文这种新的命题形式使写作变得很容易,也很有创意,相信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和设计的训练会对同学们有所帮助,认真读读此书、做做其中的练习,你会发现,作文原来可以很快乐!
在写作中学会运用博喻
博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表达一个事物的一个特点。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1、博喻使立意更加高深新颖。如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世;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这四个比喻,分别形容女子高贵的品质、纯洁的个性、光辉的神采和美丽的容貌,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2、博喻使描绘更加鲜明生动。朱自清《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用“明珠”作比,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用“星星”作比,写出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用“美人”作比,写出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这些比喻惟妙惟肖,给读者以美好的感觉。
3、博喻使说理更加具体形象。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有这么几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一连三个比喻,将一个抽象的道理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写景、叙事、抒情、说理紧密交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博喻使节奏更加强烈感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优美动听琴声的句子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描绘琵琶乐声的轻柔尖细、清脆圆润。这些比喻不但通俗别致,而且使句式整齐畅达,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实际上,博喻的节奏感不只限于诗句,在很多散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中应用的民谣:“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预大如鱼,瞿塘不可回;滟预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首民谣也运用了博喻,有很强的节奏感。
秦牧先生说过:“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入浊水上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这段文字讲的是整个比喻的作用,它本身又是以博喻的形式出现的,十分精当。
写作中怎样安排详写和略写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当然,在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也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
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五多”炼就小学作文扎实功底
写文章到底有没有“秘诀”?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从小就要扎扎实实地练好作文基本功。
怎样练好作文基本功呢?
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几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即:多观察,多读书,多练笔,多思考,多修改。 多观察:就是说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在答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中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对于周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都要留心观察。
多读书: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少年时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可以经久不忘,也可以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除了阅读文学书以外,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书籍,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读书,还要养成认真的习惯,不要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应该努力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多练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有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已故作家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
个字也好。”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
多思考:老舍先生说:“读一篇文章,读完要仔细想想。会写文章的人,他用一个字就能顶几个字,他会找一个顶合适的字来用。读文章的时候,只念一念,不仔细想一想,是体会不到它的好处的。”读文章要想,写文章也要想,拿起笔就写,结果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只好“挤牙膏”,想一句,写一句,东拉西扯,这样的文章怎能写好呢?多思才能出智慧,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深刻,多联想才能把文章写生动。 多修改:修改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生产一种产品,那么,修改就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道理。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改,什么地方不需要改,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把已经写出来的文章从立意、选材、篇章结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多方面进行增、删、改,使文章更完美、更周密、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同学们初学写作文,更应该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
浅谈新颖标题的拟法
话题作文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一直独领风骚。而自拟题目则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一个好的标题犹如一双靓丽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内容。所以拟好一个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作文题目,是作文得分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附加法
就是选取话题中的关键词,在其前后补充成分,使之成为标题。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以一个词为话题的作文。如以“声音”为话题,可以拟为《板书的声音》《生命中的声音》等;以“幸福”为话题,可为《追求幸福》《体味幸福》等。
二、修辞法
1.比喻法。如《理解是路,爱是桥》,把爱和理解比喻成缩短心灵距离的桥梁和路,极富文采;《拔除心灵的杂草》,把人类心理的不健康因素比做“杂草”,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2.比拟式。如《诚信“漂流记”,把“诚信”拟人化,通过诚信巧遇“快乐”“地位”“竞争”的遭遇,可以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再如《诚信喊冤》《天空的诉说》等,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别有韵味。
3.夸张式。如那个障碍粉碎了我(“挫折”话题)等。
4.借代式。如以黑白债为题,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述,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借色彩代本体,寄托深情。
5.反问式。如以“相容”为话题,可以拟题为谁说不相容等。
6.设问式。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索,如《顺境出人才吗》〈我是谁》等。
7.引用式。文题中恰当的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又使作文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可以引用一些流行歌词,如《一笑而过》(以宽容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以心愿为话题)等。
8.双关式。语义双关,如《冬日暖阳》等。
9.对偶式。如《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人生感悟话题),《斩断亲情,昭显正义》(“人与我”话题等)。
10.反复式。如以“探索未知世界”为话题,就可以拟题为《生命的萌芽,萌芽的生命》等。
作文拟题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拟题以增加文采。
三、矛盾法
培养学生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这样拟出来的题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等题目,用了形贬实褒来命题,反而更能吸引人。
四、符号法
如数学中的等式《1+1=?》,不等式《金钱≠幸福》《成绩≠素质》等。这样的拟题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还会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可提供给读者审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要想在作文拟题时得心应手,就必须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不断摸索、训练。
如何掌握好审题
审题,是考生接触作文题后首先跨出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审题正确,所写文章符合题旨,则高分有望;审题有误,下笔偏离题意,则全盘皆输,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并不夸张。审题要做到“瞄准靶心,命中十环”,必须抓住下列四点。
“准”中求“活”
审题的“准”与“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关键是要对题中信息的挖掘。例如,广州市中考“倾听”话题,导语中说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净化心灵的艺术”,这就暗示了“倾听”的对象包括可听信息和不可听信息,文学作品、不发声的物也可作为倾听对象来写。
扫描信息
这是指对作文试题各部分的字句作仔细审读、揣摩,正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扫描的重点有四个:人称、动词(“选取”、“联系”、“结合”
等)、特殊要求、标点(如省略号)。南通市中考作文《合作》,有两篇作文令阅卷老师深感可惜。一篇作文的大意是外星人来到地球,“我”和外星人“合作”解决了他们的难题,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另一篇是议论文,中心论点是“合作是成功的保证”,作者列举古今中外四个典型事例,论证有力,语言流畅。
但这两篇文章最后只能被评为三类卷,为什么?因为这两名考生没有仔细扫描提示语中的下列要求:“„„请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段经历„„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其中“你”(人称)、“选取”(动词)、“真切体验”这三处关键词语都被两名考生忽略了,按照评分细则,这样“走题”的文章一般不能进入二类卷。如果第二篇作文的作者能扫描出上述要求,详写“我”合作成功的事例,将原文中古今中外的例子压缩为概述,那文章可能进入一类卷,这种因审题失之于粗而导致“千里之失”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辨析概念
特别是“似同实异”的概念,要通过比较把握各自的内涵,决定取舍。例如某市中考要求以“特长”为话题写作,有名考生这样写:“我”原来对英语没兴趣,成绩自然不佳;后来因为经历了某一件事,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兴趣变浓了,考试也获得了班级第十名。文章细节描写生动,情感变化过程也写得细腻,但作者一开始就进入了混淆概念的误区。“兴趣”和“特长”是有联系但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兴趣”可以转化为“特长”,“有特长”一般也以“有兴趣”为前提,但“特长”不等于“兴趣”,它是指“人无我有”或是“人少有而我有”的技术和能力。
上述病文如要对准话题“特长”,则构思框架必须作如下变动:“后来不仅英语成绩提高了,我还尝试着用英语演课本剧,在全市的文艺汇演上,我还得了特别奖呢!”英语成绩全班第十名算不了“特长”,但能用英语演课本剧且获奖,的确称得上“特长”,与话题相符,如果立意正确而鲜明,就能获得高分。
贯穿始终
这是指文章的切入、展开、收拢都要围绕同一题目展开,中途不能游移不定,甚至随意转换。
记叙文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
从考试实际出发,我们需要研究文章的结构模式。常见的且比较简单有效的记叙文结构方式有如下三种:总分式、并列式和对照式。
一、总分式结构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我们都需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这中心就是记叙文要展现的核心,将核心内容放在记叙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是总起;而放在写人叙事的结尾处加以强调,是总括。总分式便因此可以分为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应注意,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二、并列式结构
无论是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还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常常需要从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来写人叙事,表现人物和主题,这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使文章有了层次感和厚重感,这就是最常见的并列式结构。
如果是写一个人物,我们应该围绕人物的性格选择细节。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往往有着多个侧面,那么,要展现一个人复杂的性格,就应该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侧面去展现,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既有虚荣心极强的一面,也有自尊自爱的一面,作者通过借项链和丢失项链之后的两方面细节对比展开,展现出玛蒂尔德可恨可鄙又可敬可爱的两个侧面,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如果记叙文写作中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叙述事实,我们依然可以采用这一章法,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面的实例加以表现,通过小和大,名人和普通人,文艺界和体育界,物质和精神等等不同的方面的人物或事例,展现相同的主题或者主题的不同深度。如以“丰收”为主题的一篇作文,一位同学就选择了两位不同的人的事例加以展现,一是选取了自己的舅舅因种植的西瓜又大又好而获得了“瓜王”的称号和后光荣回村的情节,展现新时代的农民物质上的丰收。接着又用自己在教师节那一天去看望老师,老师书房中满满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发来的贺卡,展现了辛勤耕耘的教师深受学生爱戴,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收。这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共同展现出“丰收”的意义,给人深刻的启迪。
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并列的几个内容应各自独立,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性格或主旨);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注意不要出现交叉或从属。
三、对照式结构
记叙文的对照式结构其实可以看作是并列结构的一种特例,只因为并列的事例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照式结构。如《守财奴》一课中,巴尔扎克就将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和种种为争夺金钱的种种丑态和女儿欧也妮对金钱的无所谓,对父亲的真爱鲜明对比,突出葛朗台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以及欧也妮灵魂的美好和崇高。记叙文中的对照结构应该特别注意不要简单地通过评价直接对比,而要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让事实说话。
这几种技法,既是分别独立的,又可以融为一体,如总分中,分的内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对照式,而无论是并列还是对照,在一篇文章中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所以不要可以追求形式,还是要集中展现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旨。
在作文中如何写好过渡段和过渡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所以,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地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现在汉语中虚词的运用
现代汉语中,虚词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能帮助句子表达意义,能表示动作的时间和说话的语气。虚词数量少,且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虚词的使用应注意“四要”:
一、要弄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表达功能相近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93年上海第6题:“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句中的虚词“或”用错了,“或”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而且“或”与“都”不能搭配,它应改为“和”。
二、要弄清虚词的正确搭配。
汉语中的虚词大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也有成对配合使用的。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96年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欢迎。 A况且何况而且B 况且而且况且
C何况而且何况D 何况况且而且
“何况、而且、况且”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与他们搭配的虚词各不相同。“何况”有前后对比意,有反问语气,常与“尚且”“都”搭配:“而且”常与“不但”“不仅”搭配。再看③“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前两句是并列关系,与后
一句构成递进关系,即“不但质量„„款式„„而且包装也精美了”。由此可排除B 、C ,再看A 、D 两项,“况且”有进一步说明理由的作用,故正确答案应选D 。
三、要弄清虚词的正确位置。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这类考查点,常常出现在病句辨识或修改有语病的语段中,如99年第5题D 句:“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这句就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再有,在复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可放在主语后边,如果不同,就应放在主语之前。
四、不要滥用虚词。
滥用虚词,会造成句子重复罗嗦,同样会造成句子语意不明,甚至造成逻辑上的错误。如97年第7题D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作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句是单句,但结构较复杂。通过语法分析可知,此句的主语是“严重性”,谓语是“在于”,“在于的后边都是宾语。再分析宾语,它的主语,是”对„„行为这个介宾短语,但介宾短语是不能作主语的,“对”的参入淹没了宾语的主语,造成了句子结构上是混乱,去掉“对”句意反而明确。由此可知,这句中的虚词“对”是滥用了。
在写作中同义词的选则使用
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
一、意义
1、适用对象、情景不同。例如:领略/领会,均含理解、认识、体会之义。但“领略”着重感性体验,适于具体事物,如风光、风味;而“领会”则重于理性了解,适于抽象事物,如内容、道理、意思、心情等。
2、词义轻重不同例如:阻拦/阻止,前者着重拦截,不让顺利通过;后者干脆使之停止行动,份量比前者为重。
3、适用对象范围不同例如:节约/节俭,前者可言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的节省;后者只限于生活俭朴,用钱节制。
二、色彩
1、褒贬色彩不同例如:偏向/倾向,前者贬义,后者中性。
2、形象色彩不同例如:祖国/江山、联系/挂钩,每一组的后一个词,都带有那个概念的形象感觉。
3、语体色彩不同例如:脸蛋/面庞、呼扇/颤动,每一组前为口语体,后为书面语体。
三、用法
1、词性有别例如:拘谨/拘束,均为形容词。但后者可作动词,有限制、约束意;前者没有这种用法。
2、构词能力有异例如:生命/性命,前者有构词能力,如生命力、生命线;后者没有这种能力。
3、语法功能不同例如:充足/充分,均可作定语。但后者还可作状语,前者不能。 日记
日记指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当然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同时也是诗歌名,为海子的代表作之一。
定义
从字面理解的话,大概就是记下每天发生的事情。日记即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每天或经常把发生的事、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尤指个人活动、思考或感觉的每日记录。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出现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作文,经常写日记,对写作很有帮助。 分类
日记分为生活日记、工作日记、观察日记,也可分为心情日记,自然日记,有的已经是宝贵的气象学资料,还有琐事日记,写作水平不一样,日记质量也就不一样,例如雷锋日记,就会出现在教科书中。
写法
日记顾名思义就是一日一记。那么日记是不是只能写当天的事呢?不是的。日记也可以写以前的事,如果单篇幅的日记,或是当天无事可写,或是以前发生的事未及时去写,都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经过回忆思考再写下来。写的内容不需要用很好的词组来修饰,这毕竟只是个人在一天内把所做的事情用文字来表达并保存下来。只要连贯,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就行了。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创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便已足够。 虽然日记不一定只写当天的事,还是当天的事当天写好。不要非把当天的事放到以后再去写。
日记通常由书端和正文两个部分组成。日记常以第一人称记下当天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或所想的事情。中、英文的日记三格式大致一样。英语日记的书端是专门写日记的日期、星期和天气的。左上角是日期(年、月、日) 、星期。右上角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 日记是写自己心理活动的,有时也像出气筒一样,是倾诉自己心事的好对象。
写好日记的四个要点
1、留心观察
又要写好日记,就必须留心观察。写日记,就是捕捉生活中的小镜头,而这些小镜头,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获得,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仅是甩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来想,用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去体验。如果走马观花,一暴十寒,你永远会错过那些精彩的瞬间。
2、善于选材
有的同学记日记,除了吃饭、上学、玩儿,再没有别的内容可记了,整天写这些,时间长了,连自己都觉得没意思。其实,生活是七彩的,日记来源于生活,应该有源源不断的好材料。
例如,看了一部电视剧,读了一篇好文章,可以写点体会,就是一篇随笔了;听到家里人议论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把它记下来,就是一段人物对话描写;遇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头有尾地记下来,便是一篇记叙文;对宠物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全程观察,就会有精彩的系列观察日记的诞生……只要我们每天坐在灯下回顾一天的生活时,想想今天我做了些什么事情,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有意思,从中选取自己觉得有表达欲望的材料,把它写下来,就会是一篇不错的日记。一味的流水账,检讨书式的日记还不如不记。
3、实话实说
日记的内容必须真实。写事件必须是亲自经历的,写感想必须是真情实感,不能做作,如果胡编乱造,.等于自己欺偏自己,那就失去了记日记的意义.比如上面提到的鲁迅先生等名失的甘鬼,正因为真实,才成为研究他们和他们那个时代的宝贵资料,如果真假混杂公就投有什么价值了。
我们记日记是为了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愤,是为了有惫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的素材,它是自我表达的需要。所以,日记应该语言朴实、自然、清楚、明白,实话实说。
4、持之以恒
一坚持天夭记日记,这样才有意义.在这种自觉的约束中,,能培养我们的毅力和恒心。有的同学也许会说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记日记。其实不然。
鲁迅先生该是个大忙人吧?可是从1912年5月5日开始,到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两天为止,前后共二十五年,鲁迅先生写日记从未间断。即使因特别的事故中断,他也会补记。他除了写下大量的爱僧分明的杂文、着作外,还留下了厚厚的两大卷《鲁迅日记》。
我国着名的科学家竺可祯每天坚持用蝇头小楷写日记,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12一月6日,共记了四十多本日记,都完好地保存着。竺可祯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日‟记记载的是气象和研究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比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候鸟的迁徙,动物的冬眠与气候的关系.就是在他临终的前一天,竺老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完气象预报后了用颤抖的手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最高气温一1℃,最低气温一7℃。还特别注上“局报”二字,说明这是气象局预报的,不是他观察记录的。
从鲁迅、竺可祯的感人事迹中,我们一定会深受教育和启迪。正如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会有的。当我们抱怨没有时间写日记时,是不是应该学习他们做事始终如一的毅力呢?坚持记日记需要毅力,也能培养毅力。坚持记日记需要时间,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日记类型
日记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一切有关个人的生活、交往、工作、学习、思想、认识、体会、见闻等,都可以写成日记认形式上也比较自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常见的日记类型有以下几种:
1、备忘式日记
这类日记往往以十分简略的文字,对日常事例作个记载、以备需要时查看。鲁迅先生的日记大都是这种备忘式的日记。
例文:
一二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日
三十日‘晴。下午往生活书店付译稿,并买《表》十五本,共泉(钱)四元二角。至北新书局访李小峰。至商务印书馆访三弟。同往冠生园午饭。午后得何自涛信。下午青曲来并赠果脯四合,赠以书籍四种。
(选自《鲁迅日记》下卷第966页)
2、感想式日记:
这类日记多是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或是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看法或评价。像雷锋日记就是感想式日记。
例文一九六一争十一片二十六日.
我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我觉得要使直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
(选自《雷锋日记》)
3、专题式日记
这类日记专门记述某一个内容。如实验日记、逐日记录实验情况;旅游日记,记叙旅游的所见、所闻、所感;学习日记,只记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活动日记、记录参加各项括动的事情;观察日记,一记录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特点、习性等。
像在自然课后,老师布置同学们完成的观察黄豆发芽、生成的记录,就是观察日记,也属实验日记。
4、自由式日记
这种类型的日记最多,即不固定哪一种方式,有事则简单记录改备忘、一有感则直抒胸臆.我们平时的日记就是自由式日记。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一、基本定义
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句子分以下几种:
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即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二、用法简表
一.鉴赏范围词语:
(一)题材方面的: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o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o 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二)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三)运用答题格式:
1. 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 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 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二.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三.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