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音乐畅想
贝多芬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在音乐表现上,他无疑是一个天才。他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他得几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师的教授,继承了他们的音乐精髓,不但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被尊称为“乐圣”。可以说这是人们对他的努力的认可。可是,天才的道路似乎也不是很容易走的。他的童年被父亲压在钢琴旁边,几乎没有了所谓的童年的快乐,对他后来的性格的影响极其大的。他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一生中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备受折磨。别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贝多芬后期命运的坎坷或许就不难解释了。不过,一个背后有故事的人所创作的作品总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贝多芬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其中,1801年在经历情感波折后的贝多芬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原名《升C 小调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后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尝试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打破传统的格局,其中《升c 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以低沉忧郁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似是淡淡的申诉,低而缓,表现的是思考的过程。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表现出“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在我看来,第一章沉静而忧郁。那几声深夜里的鸟鸣虫叫,低缓的音乐在流淌,显得孤寂而悲哀,似乎在渴求着,但又无法释放的愁绪环绕在周围;让人深深体会和联想到晚上月光下一个人走着的无助和悲凉的背影;听着会觉得有淡淡的心痛。第二乐章,拖蹋中带着跳跃,也是低缓的音乐诉说着平静,没有第一乐章那么忧郁,但是仍觉得有着无法解脱的悲伤,缓缓流出,心情逐渐归于大自然的平静。第三章,激动的急板,与之前两章所表达的感情有很大的不一样,少了一份悲伤,多了一份期待;少了一份沉静,多了一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在尾声的时候,热情到达顶点,继而沉寂下来。它似乎在描述一个过程。首先描绘了一个场景,然后一个经历不幸,悲伤忧郁,深夜里无声的申诉,沉重的愁绪,到最后细想上的升华与重生,重新找回自己的希望,重新踏上新旅程的期待。一个人能从打击中回复不容易,能从打击中回复并且创作出比以往更好的作品更是困难。当时的贝多芬已经耳聋,却还能创作出这样细腻的音乐,不得不让人佩服与尊敬。 除此外,在《备忘录》中,贝多芬写了这句话“我的心潮因美妙的大自然而澎湃„„”,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憧憬,崇尚朴实的精神。而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充分将音乐与大自然融合,为音乐界留下一部感人的音诗。《田园交响曲》还能体现出希望,可是在《命运交响曲》,第一章是绝望的悲哀,是对命运的绝望的追求。贝多芬曾经说过他要握住命运的咽喉,那个时候他创作了意气风发的《第二交响曲》。他一直都在向命运挑战,但是在隐秘的痛苦,郁积的愤怒和绝望的梦想后面,是那一首让人感受到激情的同时还有浓浓的悲伤和绝望。事实上,他成功地挑战了自己的命运,留下一段让人感叹的历史。
贝多芬于1827年逝世,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是一位值得人们尊敬的音乐家。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贝多芬》一书的作者康拉德·居斯特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人们以不同的方式
去了解贝多芬。在贝多芬的时代,他既有崇拜者、也有批评家,甚至还有不能理解他的音乐的人。对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说他是一个榜样,虽然这个榜样有时会起到震慑的作用,因为很难想象有人能在作曲方面与贝多芬比肩。„„这种榜样,不但影响了音乐家,还影响了音乐爱好者。”贝多芬的音乐是他一生的写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2011年修订
维基百科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2011年修订
2011-12-19
贝多芬音乐畅想
贝多芬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在音乐表现上,他无疑是一个天才。他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他得几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师的教授,继承了他们的音乐精髓,不但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被尊称为“乐圣”。可以说这是人们对他的努力的认可。可是,天才的道路似乎也不是很容易走的。他的童年被父亲压在钢琴旁边,几乎没有了所谓的童年的快乐,对他后来的性格的影响极其大的。他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一生中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备受折磨。别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贝多芬后期命运的坎坷或许就不难解释了。不过,一个背后有故事的人所创作的作品总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贝多芬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其中,1801年在经历情感波折后的贝多芬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原名《升C 小调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后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尝试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打破传统的格局,其中《升c 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以低沉忧郁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似是淡淡的申诉,低而缓,表现的是思考的过程。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表现出“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在我看来,第一章沉静而忧郁。那几声深夜里的鸟鸣虫叫,低缓的音乐在流淌,显得孤寂而悲哀,似乎在渴求着,但又无法释放的愁绪环绕在周围;让人深深体会和联想到晚上月光下一个人走着的无助和悲凉的背影;听着会觉得有淡淡的心痛。第二乐章,拖蹋中带着跳跃,也是低缓的音乐诉说着平静,没有第一乐章那么忧郁,但是仍觉得有着无法解脱的悲伤,缓缓流出,心情逐渐归于大自然的平静。第三章,激动的急板,与之前两章所表达的感情有很大的不一样,少了一份悲伤,多了一份期待;少了一份沉静,多了一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在尾声的时候,热情到达顶点,继而沉寂下来。它似乎在描述一个过程。首先描绘了一个场景,然后一个经历不幸,悲伤忧郁,深夜里无声的申诉,沉重的愁绪,到最后细想上的升华与重生,重新找回自己的希望,重新踏上新旅程的期待。一个人能从打击中回复不容易,能从打击中回复并且创作出比以往更好的作品更是困难。当时的贝多芬已经耳聋,却还能创作出这样细腻的音乐,不得不让人佩服与尊敬。 除此外,在《备忘录》中,贝多芬写了这句话“我的心潮因美妙的大自然而澎湃„„”,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憧憬,崇尚朴实的精神。而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充分将音乐与大自然融合,为音乐界留下一部感人的音诗。《田园交响曲》还能体现出希望,可是在《命运交响曲》,第一章是绝望的悲哀,是对命运的绝望的追求。贝多芬曾经说过他要握住命运的咽喉,那个时候他创作了意气风发的《第二交响曲》。他一直都在向命运挑战,但是在隐秘的痛苦,郁积的愤怒和绝望的梦想后面,是那一首让人感受到激情的同时还有浓浓的悲伤和绝望。事实上,他成功地挑战了自己的命运,留下一段让人感叹的历史。
贝多芬于1827年逝世,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是一位值得人们尊敬的音乐家。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贝多芬》一书的作者康拉德·居斯特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人们以不同的方式
去了解贝多芬。在贝多芬的时代,他既有崇拜者、也有批评家,甚至还有不能理解他的音乐的人。对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说他是一个榜样,虽然这个榜样有时会起到震慑的作用,因为很难想象有人能在作曲方面与贝多芬比肩。„„这种榜样,不但影响了音乐家,还影响了音乐爱好者。”贝多芬的音乐是他一生的写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2011年修订
维基百科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2011年修订
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