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今年花开别样红
——201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解析
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三中 张峪铭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旧调重弹】
对一道作文题的评判,必须要有一个比较项。回顾安徽省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出题者可谓煞费苦心,为了防止文章宿构与套作,总是推陈出新,可连年遭人诟病,多年被网上评为全国奇葩作文。笔者不敢苟同,细加分析,公开写了《安徽作文没坑爹》等系列文章为其叫屈。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非专业角度评判作文,往往自我代入,轻率评价。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深深体会出题者的良苦用心:考查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必须言为心声,言之成理。而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尽管我非常认同安徽卷作文,但也为安徽作文的“标新立意”捏一把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翻新难。幸好今年安徽回归全国卷,而此卷关于教育评价的漫画作文,让考生“人人心中有,绝少笔下无”,高考作文从云端漫步,转为贴地而行。
【作文解析】
全国卷作文以漫画形式出现,无非是将原来的新材料作文作了一个转换。读图时代,这些不成问题。因为学生都知道,“徽标是弘扬正面能量,漫画是讽刺负面现象”,所以全国高考题以漫画呈现,就是讽刺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将它转化成文字,最好是以审视的眼光、批判的态度去立意。
用当下行话说,这是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题。依我浅显认知,也就是针对当下的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就事论事,针对性强,思辨性强,观点鲜明,不搞骑墙思维,少举现成事例。具体按照如下程序去作文:1. 分析材料,亮明论点;2. 列举现象,指出危害;3. 剖析原因,指明方向。在这三个环节中,分析材料,亮明观点尤为重要,因为“千古文章立意高”,论点错了,一切努力背道而驰,偏离更远。而立意是将具体问题抽象化,表面现象本质化的过程。学生若没细加审题,精心立意,很可能就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憾。 具体到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我有如下看法:
一、横看成岭,侧望成峰
作文材料是以“田”字形漫画形式呈现的,若从横向看:一位学生考了100分,受到了“吻”的奖励;另一位学生只考55分,受到“掌”的惩罚。分数高受到了奖赏,分数低受到了惩罚,这似乎符合当下的“成王败寇”的刚性评价。将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去比较,孰高孰低,一目了然。这种奖惩,应该说很符合大众心理。若从纵向看:一位学生某次考了100分,受到“吻”的嘉奖而喜笑颜开;后来考了98分,受到“掌”的惩罚而愁眉苦脸。而另一位学生先前考了55分受罚,后来考了61分获奖。可以看出这是以分数看进步,只要进步,那怕61分也要奖;只要退步,即使98分也要罚。
二、奖惩高低,本质相同
不管横看纵看,依当下教育的现状判断,似乎无可厚非。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对一位学生、一位成长中的人的评价仅限于分数的高低是非常偏颇的事。 首先我们从横向看,考100受奖,考55分就该罚吗?人的禀赋是有区别的,根据九种智能理论,人不可能是全能型的。用韩寒的话说,若全面突出,很可能就是全面平庸。我认为考了100是顶峰,将无高可登;考了50有余地,将有所发展。从纵向看恰好给予了自证,成绩地提高,可看到向上的趋势,用行政语说,就是可持续性发展。未来谁好谁差,难以预料。 其次我们从纵向看,从55分到61分该奖,可从100分到98分就该罚吗?且不说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说不能没有一次的失误,但“高处不胜寒”,一个人在任何状态下,若都保持最优、最亢奋的状态,这样的人一旦不小心跌下来,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了。因少考了2分要罚,这样的苛责,我不知道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的是什么?是完美无瑕“花无缺”?还是唯我独尊“任天行”?
当然我们对作文的分析也不能总在分数——数字上纠结盘桓,其实要将表面问题抽象化,去追根溯源,将现象发生的本质找出来。奖惩依高低,其质本相同。那就是评价单一,唯分数论。
这是个老问题,老到难以解决而又不得不解决的地步。让这些新生代去思考,不仅有现实意义,更有未来的意义。功利化社会以分取人,让人不得不追逐高分,但一味追求考分,又可能将人生中其它的重要东西丢掉了。就像一辆行进的车子,为了某种利益,加速前进,不仅忽视了人生沿途的风景,也将车上装载的“能力”“个性”“品质”等散落一地。这自然联系到培养人的问题。
评价是人生发展的指挥枪,将分数作为学生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是应该的,但唯分数是从,分分计较,这就违背了教育应有的评价之义。所以教育的评价应多元而科学。
【拟题意向】
2016全国高考卷作文,虽说让学生选好角度,但我认为最恰切的关键词还是“评价”与“唯分数论”,若有这两个关键词,且分析到位,思辨合理,应该说能得到相应的高分。若另辟蹊径,有履险之虞。我认为作文可拟题为:《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少考两分就该受罚吗?》《唯分数论要不得》《评价应有多元性》《教育怎能分分计较》《谁给我一个奖惩标准?》……
【感悟提示】
1. 高考作文的审题要学会对材料中的相关名字作二次定义。如材料中的“吻痕”与“掌印”,不能单地理解为行为动作,而应抽象出“赏识”与“惩戒”来;同时具体分数只是一个例子,不能在量上盘桓,而应在质上求真。
2. 任务驱动性作文,要就事论事,谈到位,论彻底,虽不能旁征博引,但也不能不举一些例子加以佐证。唯分数论的危害举例,甚至联系点现实情况,更能增强其说理性。
总之,这样的题目,虽曰有自主性,但我认为与命题作文差不多。这样不仅增强了作文的聚焦点,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套作已无可能,思辨才是出路。
附下水作文:
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
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三中 张峪铭
给我一个吻,只因考百分;给我一掌印,只因差几分。漫画对当下教育评价唯分数论给予极大的讽刺。考得好,家长、学生喜笑颜开,“吻痕”如花,在脸上绽开芳华;考得不好,学生、家长愁眉苦脸,“掌印”如火,在心头煎熬焦灼。
考得好受到奖赏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得不好受到惩罚也无须指责,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唯分数论,不能分分计较,不能少考两分,就暴跳如雷,如丧考妣。其实人的成长,是以完整人格培养作为终极目标的。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全部。若将分数作为评价人好歹的唯一标准,那么其后果是不堪的。
首先“唯分数论”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有好事者对近三十年的高考状元做了一个统计,竟没有一个在行业上成为领军人物。当然不能认为都是高分低能者,但长期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如被称为神童的魏永康,考分一路领先,十三岁以高分进大学,十七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可谓一路辉煌一路歌。可就是这样的“分数学霸”,又被“分数”所伤。唯“分”是图的后果是,生活能力极差,社交能力不足,人格缺陷明显,竟遭校方退学。残酷的现实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分分分,并非学生的命根”。
其次“唯分数论”造成学生个性发展失衡。长期片面的以分数评价学生,就像一个人刻意锻炼身体的某一个肢体,这一肢体健硕无比,可其余的孱弱萎缩,极不协调。这就出现了智长德短,知识学习是富翁,品行修炼是乞丐。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如前不久被处极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学业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投毒杀害自己的同学,害人害己,让多少人嗟声长叹。
可能有人要说,这些只不过是个例。是的,一件揪心事件地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但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体到群体,唯“分”是从,自然忽视或淡化了其品行的矫正与培养。“分”数的晕轮效应,让学习优者自小占尽先机,人们怎能不对“考分”趋之若鹜呢?这与当下追求GDP 是一个道理,当一切以GDP 为重要政绩时,就自然出现了“求富不仁”,环保弱化的现象。
总之,我们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但更需要的是多元性评价,尤其是教育,尤其是对人的评价更应多元而科学。吻痕可以有,掌印也能行,但千万不能唯分数论。
作者简介:张峪铭,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教研室副主任,池州市学科带头人,英特尔未来教育省级优秀主讲教师,省首批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教师,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曾任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字著作权签约作家,《格言》《阅读经典》《文苑》杂志签约作家;
《思维与智慧》杂志笔会特邀作家;
《经典美文》“名师激赏”栏目特邀教师;
《意林作文素材》《作文与考试》杂志特约老师;
《学子读写》特约主编。
独立著作4部:《昨夜星辰今夜风》《杏林杂弹》《南山雨一犁》《雁字回时》。在全国百余家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千余篇。
主编或参编《意林高频素材与满分作文》《国学诵读经典》《古诗词阅读(试验验教材)》等书籍若干。
又是一年春草绿,今年花开别样红
——201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解析
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三中 张峪铭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旧调重弹】
对一道作文题的评判,必须要有一个比较项。回顾安徽省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出题者可谓煞费苦心,为了防止文章宿构与套作,总是推陈出新,可连年遭人诟病,多年被网上评为全国奇葩作文。笔者不敢苟同,细加分析,公开写了《安徽作文没坑爹》等系列文章为其叫屈。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非专业角度评判作文,往往自我代入,轻率评价。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深深体会出题者的良苦用心:考查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必须言为心声,言之成理。而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尽管我非常认同安徽卷作文,但也为安徽作文的“标新立意”捏一把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翻新难。幸好今年安徽回归全国卷,而此卷关于教育评价的漫画作文,让考生“人人心中有,绝少笔下无”,高考作文从云端漫步,转为贴地而行。
【作文解析】
全国卷作文以漫画形式出现,无非是将原来的新材料作文作了一个转换。读图时代,这些不成问题。因为学生都知道,“徽标是弘扬正面能量,漫画是讽刺负面现象”,所以全国高考题以漫画呈现,就是讽刺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将它转化成文字,最好是以审视的眼光、批判的态度去立意。
用当下行话说,这是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题。依我浅显认知,也就是针对当下的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就事论事,针对性强,思辨性强,观点鲜明,不搞骑墙思维,少举现成事例。具体按照如下程序去作文:1. 分析材料,亮明论点;2. 列举现象,指出危害;3. 剖析原因,指明方向。在这三个环节中,分析材料,亮明观点尤为重要,因为“千古文章立意高”,论点错了,一切努力背道而驰,偏离更远。而立意是将具体问题抽象化,表面现象本质化的过程。学生若没细加审题,精心立意,很可能就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憾。 具体到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我有如下看法:
一、横看成岭,侧望成峰
作文材料是以“田”字形漫画形式呈现的,若从横向看:一位学生考了100分,受到了“吻”的奖励;另一位学生只考55分,受到“掌”的惩罚。分数高受到了奖赏,分数低受到了惩罚,这似乎符合当下的“成王败寇”的刚性评价。将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去比较,孰高孰低,一目了然。这种奖惩,应该说很符合大众心理。若从纵向看:一位学生某次考了100分,受到“吻”的嘉奖而喜笑颜开;后来考了98分,受到“掌”的惩罚而愁眉苦脸。而另一位学生先前考了55分受罚,后来考了61分获奖。可以看出这是以分数看进步,只要进步,那怕61分也要奖;只要退步,即使98分也要罚。
二、奖惩高低,本质相同
不管横看纵看,依当下教育的现状判断,似乎无可厚非。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对一位学生、一位成长中的人的评价仅限于分数的高低是非常偏颇的事。 首先我们从横向看,考100受奖,考55分就该罚吗?人的禀赋是有区别的,根据九种智能理论,人不可能是全能型的。用韩寒的话说,若全面突出,很可能就是全面平庸。我认为考了100是顶峰,将无高可登;考了50有余地,将有所发展。从纵向看恰好给予了自证,成绩地提高,可看到向上的趋势,用行政语说,就是可持续性发展。未来谁好谁差,难以预料。 其次我们从纵向看,从55分到61分该奖,可从100分到98分就该罚吗?且不说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说不能没有一次的失误,但“高处不胜寒”,一个人在任何状态下,若都保持最优、最亢奋的状态,这样的人一旦不小心跌下来,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了。因少考了2分要罚,这样的苛责,我不知道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的是什么?是完美无瑕“花无缺”?还是唯我独尊“任天行”?
当然我们对作文的分析也不能总在分数——数字上纠结盘桓,其实要将表面问题抽象化,去追根溯源,将现象发生的本质找出来。奖惩依高低,其质本相同。那就是评价单一,唯分数论。
这是个老问题,老到难以解决而又不得不解决的地步。让这些新生代去思考,不仅有现实意义,更有未来的意义。功利化社会以分取人,让人不得不追逐高分,但一味追求考分,又可能将人生中其它的重要东西丢掉了。就像一辆行进的车子,为了某种利益,加速前进,不仅忽视了人生沿途的风景,也将车上装载的“能力”“个性”“品质”等散落一地。这自然联系到培养人的问题。
评价是人生发展的指挥枪,将分数作为学生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是应该的,但唯分数是从,分分计较,这就违背了教育应有的评价之义。所以教育的评价应多元而科学。
【拟题意向】
2016全国高考卷作文,虽说让学生选好角度,但我认为最恰切的关键词还是“评价”与“唯分数论”,若有这两个关键词,且分析到位,思辨合理,应该说能得到相应的高分。若另辟蹊径,有履险之虞。我认为作文可拟题为:《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少考两分就该受罚吗?》《唯分数论要不得》《评价应有多元性》《教育怎能分分计较》《谁给我一个奖惩标准?》……
【感悟提示】
1. 高考作文的审题要学会对材料中的相关名字作二次定义。如材料中的“吻痕”与“掌印”,不能单地理解为行为动作,而应抽象出“赏识”与“惩戒”来;同时具体分数只是一个例子,不能在量上盘桓,而应在质上求真。
2. 任务驱动性作文,要就事论事,谈到位,论彻底,虽不能旁征博引,但也不能不举一些例子加以佐证。唯分数论的危害举例,甚至联系点现实情况,更能增强其说理性。
总之,这样的题目,虽曰有自主性,但我认为与命题作文差不多。这样不仅增强了作文的聚焦点,还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套作已无可能,思辨才是出路。
附下水作文:
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
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三中 张峪铭
给我一个吻,只因考百分;给我一掌印,只因差几分。漫画对当下教育评价唯分数论给予极大的讽刺。考得好,家长、学生喜笑颜开,“吻痕”如花,在脸上绽开芳华;考得不好,学生、家长愁眉苦脸,“掌印”如火,在心头煎熬焦灼。
考得好受到奖赏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得不好受到惩罚也无须指责,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唯分数论,不能分分计较,不能少考两分,就暴跳如雷,如丧考妣。其实人的成长,是以完整人格培养作为终极目标的。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全部。若将分数作为评价人好歹的唯一标准,那么其后果是不堪的。
首先“唯分数论”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有好事者对近三十年的高考状元做了一个统计,竟没有一个在行业上成为领军人物。当然不能认为都是高分低能者,但长期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如被称为神童的魏永康,考分一路领先,十三岁以高分进大学,十七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可谓一路辉煌一路歌。可就是这样的“分数学霸”,又被“分数”所伤。唯“分”是图的后果是,生活能力极差,社交能力不足,人格缺陷明显,竟遭校方退学。残酷的现实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分分分,并非学生的命根”。
其次“唯分数论”造成学生个性发展失衡。长期片面的以分数评价学生,就像一个人刻意锻炼身体的某一个肢体,这一肢体健硕无比,可其余的孱弱萎缩,极不协调。这就出现了智长德短,知识学习是富翁,品行修炼是乞丐。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如前不久被处极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学业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投毒杀害自己的同学,害人害己,让多少人嗟声长叹。
可能有人要说,这些只不过是个例。是的,一件揪心事件地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但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体到群体,唯“分”是从,自然忽视或淡化了其品行的矫正与培养。“分”数的晕轮效应,让学习优者自小占尽先机,人们怎能不对“考分”趋之若鹜呢?这与当下追求GDP 是一个道理,当一切以GDP 为重要政绩时,就自然出现了“求富不仁”,环保弱化的现象。
总之,我们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但更需要的是多元性评价,尤其是教育,尤其是对人的评价更应多元而科学。吻痕可以有,掌印也能行,但千万不能唯分数论。
作者简介:张峪铭,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教研室副主任,池州市学科带头人,英特尔未来教育省级优秀主讲教师,省首批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教师,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曾任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字著作权签约作家,《格言》《阅读经典》《文苑》杂志签约作家;
《思维与智慧》杂志笔会特邀作家;
《经典美文》“名师激赏”栏目特邀教师;
《意林作文素材》《作文与考试》杂志特约老师;
《学子读写》特约主编。
独立著作4部:《昨夜星辰今夜风》《杏林杂弹》《南山雨一犁》《雁字回时》。在全国百余家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千余篇。
主编或参编《意林高频素材与满分作文》《国学诵读经典》《古诗词阅读(试验验教材)》等书籍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