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经验交流
在读写交融生长中打造作文教学
——谈语文教学读写有机体的建立
龙湾区实验中学 叶仙英
现状
• 随意性(说起来是半壁江山,忙起来就得靠边站)
• 指导缺少策略,甚至完全没有指导的过程
谈语文教学读写有机体的建立
所谓读写有机体就是说读写是一体的,写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有机的就是生长的,它应该有个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从操作的层面上说是这样的:课时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阅读的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读写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实践写作的指导。这样既省时又可以化写作任务于无形,养成学生经常表达的习惯,培养其写作的意识和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
我们基于这样的考虑: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这个名义下,写作资源积极开发的同时我们忘记了课本是最重要的资源。
2、读写结合本身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3、分析学生的写作经验,不难发现写作需要阅读的支持,需要积极的写作态度,需要适当的写作方法指导 。
徐文雅:足以令你的作品出众的是文字的内涵。提高文字内涵和吸引力的比较基本而有效的办法是阅读。在阅读之中寻求对作品的独到解读是我最喜欢的方法。把这种分析的缜密和创造力扩大到人和事,再加上比较好的心态,写作就真的如此而已了。
4、读写有机体的建立的一个小小创新是努力创造读写双赢的局面。
一、读和写应该是一体的
所谓一体的,就是说读和写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系统,它们相互补充,可以双向迁移。
我想先展示一个案例。
教学案例一、《夸父逐日——在想象中学会想象,认识神话》
初读课文时,学生在笔记中主要有这样的疑惑:夸父长什么样?夸父怎么会渴死?真的有夸父这样的人吗?
这正是我想要的问题!于是我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先带领学生多次读课文,疏通文意。后教师提问:有同学问夸父是什么样子?解决这个问题得动用想象。对于想象,我们接触过,你回忆一下。想象是通过感知记忆来反映未曾经历过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想象是神话之翼,你也来想象一下,夸父是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眼睛大如铜铃,声如洪钟,一步迈过一座山头„„
夸父坐在一座山头,两脚踩在绕山而行的清澈的大河里,对面的山头是他的桌子。
你知道同学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吗?
学生:努力夸大
努力而不是无限止的?
学生:过头了就接受不了了
那么夸大到什么程度呢?
学生:生活中能够找得到影子的。
你说对了,夸张真是想象的左膀右臂,但想象还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是你们说的找到影子。
古人也很擅长这一招哦。(出示另一夸父的文言材料;再出示绘画作品中的夸父形象。)不同的时空,不同的领域,想象是相通的。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这个环节我就有意识地进行写作的指导了。什么事想象
那么,夸父在你们心中是一个巨人,是一个有大气魄的英雄式人物喽。”在这样的认知的基础上我问,“这个巨人做了一件大气魄的事——逐日,抓住具体的文字,想象夸父逐日的具体情节。要求细致,生动。”当堂写段
学生1:夸父追呀追,一直追到太阳已经西斜。但夸父身上的灼热丝毫没有改变。汗顺着夸父凌乱的长发大颗大颗地落下,掉入土里却立刻不见了,只留下一圈圈漾开去的烟尘。
学生2:夸父追逐着太阳跑,自己跑了多久,他已经不记得,他只知道,日头就在前方,快了,就要追上它了。他觉得自己心中燃烧着一团热焰,他就要追上了!可就在这时,他也痛苦地发现口中令人窒息的烧灼。他不得不停下来。一口喝干了大河的水——他已经很久没有喝到水了!„„这是学生对文本本身的二度创作
学生依据文章的“逐”、“渴”做了很棒的心理呈现。我顺势引导学生再关注夸父这个渴字,在渴字中获得人物形象的信息。最后让学生思考神话给夸父设置的死的悲壮结局,意图呈现怎样的内涵? “夸父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表现一个为理想敢于赴死的斗士。”“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是会穷其一生不懈奋斗的,就像夸父,生命不息,追日不止。”“ 许多为理想敢于赴死的人,都是夸父,我国历代都有。神话应该赞扬这样一种精神。”“与时间赛跑,可能是这个神话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话,夸父很多。”这样的内涵就出来了。
读指导了写,写促进了读,读写不是双赢的吗?
作业: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汉语,将《夸父逐日》改写成一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利用课文做了什么事呢?认识神话;进一步认识想象,并且能在指导(方法)下展开想象(写作)。通过片段的想象写作,实现对阅读文本内涵的挖掘;懂得神话的隐喻性。
我们通过一个点——想象,展开不同形式的认知、对话和倾听,深入文本内核,即实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同时又呈现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写有机体。
写作需要两样东西,一是方法,二是思想。这两样东西主要来自阅读。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本。这些选文对写作能力的影响意义不外乎1、积淀一些文学内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2、实现超越文章本身的知能目标,掌握一些写作技能。教材中的选文,有它的典范性、权威性,它在思路、技巧、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它时,就得充分地认识,深刻地把握,多方面多层面地领会它,并把它当作学生创新的起点。因此课文是一个引子,是一个样本,又是形成学生文学积淀的载体。但我们的学生还不懂得怎样将阅读迁移到写作中,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这里就起到重要的作用了。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简单的“模仿”。它应该展现读和写之间的多重关系和不同时机。对于写作而言,阅读材料(范文)有的可以成为诱发因素(二度创作),有的可以成为模仿的榜样,有的则只能作为揣摩的对象(思维训练);读写有机结合,也要讲究时机,比如:1、在学生疑惑处展开写作,比如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在这里写这个?为什么这样写? 2、在教学的高潮处推动写作3、在文本的留白处展开写作(比如我们利用了《夸父逐日》中的走和渴的留白,4在课的回味中展开写作。(可以是文章的写作特色,也可以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启发。)不一而足,只要选择恰当,大多数文章是可以整合写作的,只要时机恰当,大多数课是可以展开写作教学的。
读写是相互影响的。这里我主要说说读写有机体中读对写的几种影响,以具体说明怎样依托教材进行写作教学。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1、 依托阅读课文,培养语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案例二、
又如:《济南的冬天——传神的语言创造妙境》写作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1、 冬天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概括你的感受,并用一句话描绘你的感受。
S :冷:风向故意跟人做对似的,哪有缝隙就往哪里钻。
S :壮:山从葱翠变得苍凉,仿佛一个汉子,历尽沧桑却依然挺拔
评价我们同学的描述。
S 讲到拟人、比喻、对比的修辞和钻等文字妙用,指出语言的生动。
引导:学习老舍的作品,你会从中发现,创造出妙境的语言不止是生动。那么还有什么呢?
2、指导阅读课文。逐渐进入语言的品析。(找出你有感觉的语句说说你的感觉)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S 拟人手法,有人的情态
那么“一个老城,全在天底下躺着,舒舒服服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也是拟人呀
S 怎么就少了一份安适得感觉呢!
哦,好语言除了要生动,还得让读者对上你的那种感觉,这样的语言才传神。
S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一个小村庄,冬日午后,要是有点太阳,也是这样的感觉!
他告诉我们好的语言要怎样?——要有感染力,要能够唤起读者的记忆获情感。
再读文章,找到这样的语言说说
课堂得出一个统一认识:传神的语言就是能够唤起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头脑中产生光、色、态的具体形象,唤起读者情感的语言。
3、情境创设,精选写作点(你的生命历程中曾有过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留给你或温情或甜蜜或恬静或凛冽的感受呢,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呈现它的光色态,怎样让读者感受的到你的感受?)
3、写作任务(推荐题目《冬日,老街暖暖的太阳》)
这种教学中,课文成为语言的榜样,学生必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写作的迁移。
我听到过不少老师力争提高学生语言表现力做的这样的尝试:搜罗各种好词好句,推敲总结出美化语言的几种策略:精选自此,运用修辞,善用句式等,总觉得对语言的教学没有在学生小学所学的基础上加以提升,选的例子也零碎,更不可能展示在文章具体的语境里,是的作文教学流于肤浅了。远没有巧用课文的效果。
2、 依托阅读课文,渗透写作技法的指导。
教学案例三、《夏感》
《夏感》的教学点定位是《夏感——多感官地表现事物的面貌》。
1、首先是文本阅读,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对夏的整体感觉。
2、人是凭借什么感受外面的世界的?眼耳口鼻
说说本文作者动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夏天,感受夏天
(明确:“好象一锅水„„”动用视觉。厚重的颜色里感到夏的热烈;
“蝉鸣„„”动用听觉。恼人的聒聒里有夏的热闹;
“麦浪翻滚„„”视觉,扑打中感受夏的张力;
“麦子成熟的香味„„”嗅觉,夏连气味都那么浓烈„„)
人的五脏六腑都在感受着夏的热烈急促磅礴的气势,真佩服作者把夏的感觉挥洒的淋漓尽致!那么就请你动用五官,也来感受夏的气息。(要求学生热烈地读出声来)
3、再进行写法导引(“梁衡发现的夏,别人也感受过,却未见得能够表现。为什么只有梁衡的文章能够传达出这种让人终生不忘感受?我们来一起探究梁衡在写法上的独特价值。”我引导学生探究梁衡怎么写夏的热烈?怎么写夏的急促?认识和理解多感官描写及其作用。进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品对夏的情感抒发都扣住了“感”,情与感合宜地呼应起来,才能形象深刻地展示自己对事物尤其是景物的独特认识。)
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用相似的方法展开创写活动(你眼中,春夏秋冬有怎样的独特价值,能否用梁衡的办法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我们的课后作文要求基本上是:自拟题目的。其实在这个自拟题目的后面还跟着三个自:自定要求,自写评语,自觉修改。的一个系列的作业常规。因为我们想,读写结合是将作文变成每天要做的事,学生作业形式也应该成为系统和习惯。
这种迁移可以是文章局部的方法也可以在全文的构思中展开。像《荷叶母亲——行文的脉络》《金色花——跳跃的童心》都是可以从全文的构思上进行写作迁移的。有好的文本引路,会让孩子流泻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金色花》中就展现了这一点,学生灵动的语言、纯真的爱心,让我们赞赏和感动:
3、 依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二读创作,拓宽写作样式,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内容的诱发。读写结合让阅读教材成为学生写作的诱发因素,也就是从这里出发,学生联系起自己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有了新的创想。
教学案例三、
在教《理想》时,我充分利用文本哲理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领悟和理解。如诗中的“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请思考这句话里的未尽之意,用“是的,这不正像„„”的方式将它的意义解读下去。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联系你读过的诗文中相似的观点,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来展开解读。学生说:“是的,这不正像行道树那样的人吗?他们远离安逸,奋战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许,至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认可他们,也许有人会笑他傻,但为了正义和神圣的事业,他们依然孤独前行,奋斗对于他们就是幸福,奋斗者的快乐只有他们自己懂得。”课后我布置学生完成短文《由 (《理想》里的一句话)想到的》。
这种二度创作本身就是对诗意的揣摩,不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记得特级教师谷定珍来龙湾中学讲学,示范《中庸之道》的那节课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学生在文中做出批注,大家在相互分享交流。我当时想:这就是最质朴的读写整合,你想批注中学生定会涉及思想,呈现学生的思考,涉及技法,语言,布局等等。
又比如依托文本展开情景,展开画面,展开人物描写,展开心理描写,一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加强理解,二者能让学生加强写作能力的锻炼,三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比如对《天净沙秋思》进行散文化的改写,《记承天寺夜游》对承天寺月色图的扩写,《狼》一文中对屠夫回家时走在山路上的夜景的描写,《论语十则》中对孔子说话时的具体语境的想象再造,《化石吟》复原某化石当年的生活世界或以化石的口吻展示它们的心声等等,无不与课堂教学丝丝入扣,既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深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化石吟》)
4、 依托阅读课文,进行文学文化的积淀,提高写作的思想高度。
读写整合可以着眼于技能技巧的移植,也可以着眼于思想认识的扩展,为提升写作内涵服务。
大多数极具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的教学都能达到这样的写作教学目的。
教学案例五:《他们》的教学设计
我是在八年级第五单元的单元写作中教学《他们》的。
这个单元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等。这些课文的写作点都是立足于人物评价。逐课完成人文精神的解读和理解后,单元写作教学就定位为“他们”。设计如下:
出示话题“他们”。
如果让你说说他们,你会选择说谁?
你听出来了吗,他们怎样说“谁”的?(说外貌的,说事件的,说情感的,说评价的)
你听出来了吗,他们为什么说他们?(表达目的)
如果我请你说说这个单元学到的他们呢,你想说点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方法把你们说的几个人或几件事,几种情意融合到一篇文章里去哦,看我七十二变(展示,指导:片段组合尽显布局之美,不失立意的深度。)
出示片段组合的范例
写作要求:课外丰富你对人物的认识,把三个人都写进你的文章里。也可以用组合的方式自由写作。
圣人肩上的花 徐文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吟诗作对便离不开“花”,只因其内蕴含着的是种绝代风华,一顾倾城。自然,诸多名流之士也会对花产生倾慕之情。
我想像陶渊明的菊一般,开在山间最清透的溪边。如菊的陶渊明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才能,满腔豪情却被那个时代阻遏,被铜墙铁壁围困,当年的风发少年成了垂暮老人。他穷苦潦倒,但他却保有量自己一直呵若珍宝的节操,遗世独立,不为五斗米折腰,傲看云卷云舒,他一生坦荡无憾!
我想像周敦颐的莲一般,生在河间最积厚的泥中。如莲的周敦颐颠覆一句老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论他自身处境如何,社会现况如何,他都能保持藕一样的韧性,勇敢正视现实,以自身去影响大家,他担得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他兼济天下,却意外地一直守护着自我灵魂的那一份高洁脱俗,是为君子者也!
我想像刘禹锡的梅一般长在村间最恶劣的角落里。如梅的刘禹锡背井离乡22年,那一贬再
贬之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八司马”苍凉的背影,还有伴那一袭渺渺青衫跃动的素琴声。陋室内,他兀自沉醉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不理凡尘。在欲望物流的漩涡中,他傲雪独开,香气让陋室蓬荜生辉,也令他自己沐浴在安贫乐道的生活光芒中,获得傲岸的操守。物是人非,他的信仰如昔!
我想起了两千年前的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衔接之际的他,纵使他的政治理想不遂人愿,却为后世读书人留下一个梦,困厄中站立的梦,这个梦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开来,枝繁叶茂。你看他们,盛开在孔圣人的肩膀上,传播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馨香,引导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乱世浊君子所具备的品格,从而继续,他们的盛开。
(坦白说看到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我是感到欣喜的,倒不是说这篇文章如何精品,对于文雅而言这还不算什么,可是作文中呈现了我教学的痕迹,阅读和老师指导阅读带给她的写作留下的痕迹。可见我们的文本解读内化为了孩子的认知,而她的这种认知除了接受还有整合。这就是阅读教学带给她的思想的提升。)
5、 依托阅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对思想的关注程度远甚于对完美文体的在意。”我们要让孩子有思想。有思想的办法一是增长见识,二是提高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们整天嚷着“没东西可写呀”“不会写”。学生的没东西可写,不会写,归根结底是他们对问题缺少思考。这样看来,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克服学生思想的浅俗和苍白要鼓励学生思想内容的创新。鼓励学生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找触点,即事成理。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比如《荷叶母亲》的教学中展开的思维训练: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4/93592.asp
作文教学经验交流
在读写交融生长中打造作文教学
——谈语文教学读写有机体的建立
龙湾区实验中学 叶仙英
现状
• 随意性(说起来是半壁江山,忙起来就得靠边站)
• 指导缺少策略,甚至完全没有指导的过程
谈语文教学读写有机体的建立
所谓读写有机体就是说读写是一体的,写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有机的就是生长的,它应该有个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从操作的层面上说是这样的:课时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阅读的文本中寻找写作教学点,读写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实践写作的指导。这样既省时又可以化写作任务于无形,养成学生经常表达的习惯,培养其写作的意识和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
我们基于这样的考虑: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这个名义下,写作资源积极开发的同时我们忘记了课本是最重要的资源。
2、读写结合本身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3、分析学生的写作经验,不难发现写作需要阅读的支持,需要积极的写作态度,需要适当的写作方法指导 。
徐文雅:足以令你的作品出众的是文字的内涵。提高文字内涵和吸引力的比较基本而有效的办法是阅读。在阅读之中寻求对作品的独到解读是我最喜欢的方法。把这种分析的缜密和创造力扩大到人和事,再加上比较好的心态,写作就真的如此而已了。
4、读写有机体的建立的一个小小创新是努力创造读写双赢的局面。
一、读和写应该是一体的
所谓一体的,就是说读和写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系统,它们相互补充,可以双向迁移。
我想先展示一个案例。
教学案例一、《夸父逐日——在想象中学会想象,认识神话》
初读课文时,学生在笔记中主要有这样的疑惑:夸父长什么样?夸父怎么会渴死?真的有夸父这样的人吗?
这正是我想要的问题!于是我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先带领学生多次读课文,疏通文意。后教师提问:有同学问夸父是什么样子?解决这个问题得动用想象。对于想象,我们接触过,你回忆一下。想象是通过感知记忆来反映未曾经历过的或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想象是神话之翼,你也来想象一下,夸父是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眼睛大如铜铃,声如洪钟,一步迈过一座山头„„
夸父坐在一座山头,两脚踩在绕山而行的清澈的大河里,对面的山头是他的桌子。
你知道同学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吗?
学生:努力夸大
努力而不是无限止的?
学生:过头了就接受不了了
那么夸大到什么程度呢?
学生:生活中能够找得到影子的。
你说对了,夸张真是想象的左膀右臂,但想象还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就是你们说的找到影子。
古人也很擅长这一招哦。(出示另一夸父的文言材料;再出示绘画作品中的夸父形象。)不同的时空,不同的领域,想象是相通的。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这个环节我就有意识地进行写作的指导了。什么事想象
那么,夸父在你们心中是一个巨人,是一个有大气魄的英雄式人物喽。”在这样的认知的基础上我问,“这个巨人做了一件大气魄的事——逐日,抓住具体的文字,想象夸父逐日的具体情节。要求细致,生动。”当堂写段
学生1:夸父追呀追,一直追到太阳已经西斜。但夸父身上的灼热丝毫没有改变。汗顺着夸父凌乱的长发大颗大颗地落下,掉入土里却立刻不见了,只留下一圈圈漾开去的烟尘。
学生2:夸父追逐着太阳跑,自己跑了多久,他已经不记得,他只知道,日头就在前方,快了,就要追上它了。他觉得自己心中燃烧着一团热焰,他就要追上了!可就在这时,他也痛苦地发现口中令人窒息的烧灼。他不得不停下来。一口喝干了大河的水——他已经很久没有喝到水了!„„这是学生对文本本身的二度创作
学生依据文章的“逐”、“渴”做了很棒的心理呈现。我顺势引导学生再关注夸父这个渴字,在渴字中获得人物形象的信息。最后让学生思考神话给夸父设置的死的悲壮结局,意图呈现怎样的内涵? “夸父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表现一个为理想敢于赴死的斗士。”“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是会穷其一生不懈奋斗的,就像夸父,生命不息,追日不止。”“ 许多为理想敢于赴死的人,都是夸父,我国历代都有。神话应该赞扬这样一种精神。”“与时间赛跑,可能是这个神话告诉我们的。这样的话,夸父很多。”这样的内涵就出来了。
读指导了写,写促进了读,读写不是双赢的吗?
作业: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汉语,将《夸父逐日》改写成一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利用课文做了什么事呢?认识神话;进一步认识想象,并且能在指导(方法)下展开想象(写作)。通过片段的想象写作,实现对阅读文本内涵的挖掘;懂得神话的隐喻性。
我们通过一个点——想象,展开不同形式的认知、对话和倾听,深入文本内核,即实现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同时又呈现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写有机体。
写作需要两样东西,一是方法,二是思想。这两样东西主要来自阅读。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本。这些选文对写作能力的影响意义不外乎1、积淀一些文学内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2、实现超越文章本身的知能目标,掌握一些写作技能。教材中的选文,有它的典范性、权威性,它在思路、技巧、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它时,就得充分地认识,深刻地把握,多方面多层面地领会它,并把它当作学生创新的起点。因此课文是一个引子,是一个样本,又是形成学生文学积淀的载体。但我们的学生还不懂得怎样将阅读迁移到写作中,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这里就起到重要的作用了。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简单的“模仿”。它应该展现读和写之间的多重关系和不同时机。对于写作而言,阅读材料(范文)有的可以成为诱发因素(二度创作),有的可以成为模仿的榜样,有的则只能作为揣摩的对象(思维训练);读写有机结合,也要讲究时机,比如:1、在学生疑惑处展开写作,比如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在这里写这个?为什么这样写? 2、在教学的高潮处推动写作3、在文本的留白处展开写作(比如我们利用了《夸父逐日》中的走和渴的留白,4在课的回味中展开写作。(可以是文章的写作特色,也可以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启发。)不一而足,只要选择恰当,大多数文章是可以整合写作的,只要时机恰当,大多数课是可以展开写作教学的。
读写是相互影响的。这里我主要说说读写有机体中读对写的几种影响,以具体说明怎样依托教材进行写作教学。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1、 依托阅读课文,培养语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案例二、
又如:《济南的冬天——传神的语言创造妙境》写作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1、 冬天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概括你的感受,并用一句话描绘你的感受。
S :冷:风向故意跟人做对似的,哪有缝隙就往哪里钻。
S :壮:山从葱翠变得苍凉,仿佛一个汉子,历尽沧桑却依然挺拔
评价我们同学的描述。
S 讲到拟人、比喻、对比的修辞和钻等文字妙用,指出语言的生动。
引导:学习老舍的作品,你会从中发现,创造出妙境的语言不止是生动。那么还有什么呢?
2、指导阅读课文。逐渐进入语言的品析。(找出你有感觉的语句说说你的感觉)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S 拟人手法,有人的情态
那么“一个老城,全在天底下躺着,舒舒服服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也是拟人呀
S 怎么就少了一份安适得感觉呢!
哦,好语言除了要生动,还得让读者对上你的那种感觉,这样的语言才传神。
S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一个小村庄,冬日午后,要是有点太阳,也是这样的感觉!
他告诉我们好的语言要怎样?——要有感染力,要能够唤起读者的记忆获情感。
再读文章,找到这样的语言说说
课堂得出一个统一认识:传神的语言就是能够唤起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头脑中产生光、色、态的具体形象,唤起读者情感的语言。
3、情境创设,精选写作点(你的生命历程中曾有过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留给你或温情或甜蜜或恬静或凛冽的感受呢,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呈现它的光色态,怎样让读者感受的到你的感受?)
3、写作任务(推荐题目《冬日,老街暖暖的太阳》)
这种教学中,课文成为语言的榜样,学生必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写作的迁移。
我听到过不少老师力争提高学生语言表现力做的这样的尝试:搜罗各种好词好句,推敲总结出美化语言的几种策略:精选自此,运用修辞,善用句式等,总觉得对语言的教学没有在学生小学所学的基础上加以提升,选的例子也零碎,更不可能展示在文章具体的语境里,是的作文教学流于肤浅了。远没有巧用课文的效果。
2、 依托阅读课文,渗透写作技法的指导。
教学案例三、《夏感》
《夏感》的教学点定位是《夏感——多感官地表现事物的面貌》。
1、首先是文本阅读,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对夏的整体感觉。
2、人是凭借什么感受外面的世界的?眼耳口鼻
说说本文作者动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夏天,感受夏天
(明确:“好象一锅水„„”动用视觉。厚重的颜色里感到夏的热烈;
“蝉鸣„„”动用听觉。恼人的聒聒里有夏的热闹;
“麦浪翻滚„„”视觉,扑打中感受夏的张力;
“麦子成熟的香味„„”嗅觉,夏连气味都那么浓烈„„)
人的五脏六腑都在感受着夏的热烈急促磅礴的气势,真佩服作者把夏的感觉挥洒的淋漓尽致!那么就请你动用五官,也来感受夏的气息。(要求学生热烈地读出声来)
3、再进行写法导引(“梁衡发现的夏,别人也感受过,却未见得能够表现。为什么只有梁衡的文章能够传达出这种让人终生不忘感受?我们来一起探究梁衡在写法上的独特价值。”我引导学生探究梁衡怎么写夏的热烈?怎么写夏的急促?认识和理解多感官描写及其作用。进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品对夏的情感抒发都扣住了“感”,情与感合宜地呼应起来,才能形象深刻地展示自己对事物尤其是景物的独特认识。)
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用相似的方法展开创写活动(你眼中,春夏秋冬有怎样的独特价值,能否用梁衡的办法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我们的课后作文要求基本上是:自拟题目的。其实在这个自拟题目的后面还跟着三个自:自定要求,自写评语,自觉修改。的一个系列的作业常规。因为我们想,读写结合是将作文变成每天要做的事,学生作业形式也应该成为系统和习惯。
这种迁移可以是文章局部的方法也可以在全文的构思中展开。像《荷叶母亲——行文的脉络》《金色花——跳跃的童心》都是可以从全文的构思上进行写作迁移的。有好的文本引路,会让孩子流泻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金色花》中就展现了这一点,学生灵动的语言、纯真的爱心,让我们赞赏和感动:
3、 依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二读创作,拓宽写作样式,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内容的诱发。读写结合让阅读教材成为学生写作的诱发因素,也就是从这里出发,学生联系起自己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有了新的创想。
教学案例三、
在教《理想》时,我充分利用文本哲理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领悟和理解。如诗中的“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请思考这句话里的未尽之意,用“是的,这不正像„„”的方式将它的意义解读下去。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联系你读过的诗文中相似的观点,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来展开解读。学生说:“是的,这不正像行道树那样的人吗?他们远离安逸,奋战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许,至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认可他们,也许有人会笑他傻,但为了正义和神圣的事业,他们依然孤独前行,奋斗对于他们就是幸福,奋斗者的快乐只有他们自己懂得。”课后我布置学生完成短文《由 (《理想》里的一句话)想到的》。
这种二度创作本身就是对诗意的揣摩,不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记得特级教师谷定珍来龙湾中学讲学,示范《中庸之道》的那节课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学生在文中做出批注,大家在相互分享交流。我当时想:这就是最质朴的读写整合,你想批注中学生定会涉及思想,呈现学生的思考,涉及技法,语言,布局等等。
又比如依托文本展开情景,展开画面,展开人物描写,展开心理描写,一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加强理解,二者能让学生加强写作能力的锻炼,三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比如对《天净沙秋思》进行散文化的改写,《记承天寺夜游》对承天寺月色图的扩写,《狼》一文中对屠夫回家时走在山路上的夜景的描写,《论语十则》中对孔子说话时的具体语境的想象再造,《化石吟》复原某化石当年的生活世界或以化石的口吻展示它们的心声等等,无不与课堂教学丝丝入扣,既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深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化石吟》)
4、 依托阅读课文,进行文学文化的积淀,提高写作的思想高度。
读写整合可以着眼于技能技巧的移植,也可以着眼于思想认识的扩展,为提升写作内涵服务。
大多数极具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的教学都能达到这样的写作教学目的。
教学案例五:《他们》的教学设计
我是在八年级第五单元的单元写作中教学《他们》的。
这个单元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等。这些课文的写作点都是立足于人物评价。逐课完成人文精神的解读和理解后,单元写作教学就定位为“他们”。设计如下:
出示话题“他们”。
如果让你说说他们,你会选择说谁?
你听出来了吗,他们怎样说“谁”的?(说外貌的,说事件的,说情感的,说评价的)
你听出来了吗,他们为什么说他们?(表达目的)
如果我请你说说这个单元学到的他们呢,你想说点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方法把你们说的几个人或几件事,几种情意融合到一篇文章里去哦,看我七十二变(展示,指导:片段组合尽显布局之美,不失立意的深度。)
出示片段组合的范例
写作要求:课外丰富你对人物的认识,把三个人都写进你的文章里。也可以用组合的方式自由写作。
圣人肩上的花 徐文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吟诗作对便离不开“花”,只因其内蕴含着的是种绝代风华,一顾倾城。自然,诸多名流之士也会对花产生倾慕之情。
我想像陶渊明的菊一般,开在山间最清透的溪边。如菊的陶渊明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才能,满腔豪情却被那个时代阻遏,被铜墙铁壁围困,当年的风发少年成了垂暮老人。他穷苦潦倒,但他却保有量自己一直呵若珍宝的节操,遗世独立,不为五斗米折腰,傲看云卷云舒,他一生坦荡无憾!
我想像周敦颐的莲一般,生在河间最积厚的泥中。如莲的周敦颐颠覆一句老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论他自身处境如何,社会现况如何,他都能保持藕一样的韧性,勇敢正视现实,以自身去影响大家,他担得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他兼济天下,却意外地一直守护着自我灵魂的那一份高洁脱俗,是为君子者也!
我想像刘禹锡的梅一般长在村间最恶劣的角落里。如梅的刘禹锡背井离乡22年,那一贬再
贬之下,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八司马”苍凉的背影,还有伴那一袭渺渺青衫跃动的素琴声。陋室内,他兀自沉醉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不理凡尘。在欲望物流的漩涡中,他傲雪独开,香气让陋室蓬荜生辉,也令他自己沐浴在安贫乐道的生活光芒中,获得傲岸的操守。物是人非,他的信仰如昔!
我想起了两千年前的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衔接之际的他,纵使他的政治理想不遂人愿,却为后世读书人留下一个梦,困厄中站立的梦,这个梦一代一代地积淀传承开来,枝繁叶茂。你看他们,盛开在孔圣人的肩膀上,传播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馨香,引导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乱世浊君子所具备的品格,从而继续,他们的盛开。
(坦白说看到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我是感到欣喜的,倒不是说这篇文章如何精品,对于文雅而言这还不算什么,可是作文中呈现了我教学的痕迹,阅读和老师指导阅读带给她的写作留下的痕迹。可见我们的文本解读内化为了孩子的认知,而她的这种认知除了接受还有整合。这就是阅读教学带给她的思想的提升。)
5、 依托阅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对思想的关注程度远甚于对完美文体的在意。”我们要让孩子有思想。有思想的办法一是增长见识,二是提高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们整天嚷着“没东西可写呀”“不会写”。学生的没东西可写,不会写,归根结底是他们对问题缺少思考。这样看来,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克服学生思想的浅俗和苍白要鼓励学生思想内容的创新。鼓励学生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寻找触点,即事成理。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比如《荷叶母亲》的教学中展开的思维训练: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4/9359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