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作文10200字

初二作文

《朝花夕拾》片段赏析

原文: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原文: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简析: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动作……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原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

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原文: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原文: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

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原文: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简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当时觉得索然无味, 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

原文: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原文: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活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

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原文: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简析:鲁迅留学日本是学医的,本文他用切身的体会对当时中国医学的落后观念和落后现状进行了痛切地揭露和剥析,甚至有“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样极而言之的话,他用一个思想深刻的医学生的良知和洞察力,击中了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的要害,并且也显示了要救人身先救人心的思想转变历程,中国后来可能少了一个思想激进/操守严明的好医生,却有了一个为民族人民呐喊警世的大文学家,从本文中正可看到其伟大转变的的缘由。

原文: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赏析: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原文: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亮。

赏析:这是一段景物描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比作光柱让我们知道阳光的形状。语言非常优美,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平静愉悦的心情,很享受,惬意的样子。

原文: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赏析: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正因

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也是让人们反省一下, 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

原文: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他发展白话文是为了下一代,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原文: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在即将去东关看五猖会是,却被父亲突然叫住,让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许一家人去的时候心里的感慨。我很同情他,本来是一件很高兴地事,却要背古文,真的是很扫兴,而且又没有人帮助他。从“在百静中”“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些语句中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

原文: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帜,使牺牲者知道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行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了,因为那时也就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嗷嗷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了。--选自《狗猫鼠》

赏析:这段话将人与动物进行对比。通俗的讲,意思大概是动物哪怕有不足之处,却不会厚颜无耻的当不足为优点。自命清高。而人呢,比动物进步了,有思想有言论,却说着空话么,说着违心之论。两者进行对比,更加明显的反映出当时那个社会中人的品行之恶俗,行为之无耻。以至于鲁迅先生这样讽刺当时人们的品行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原文: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赏析:一片青白的冰上,却有星星的火焰,而且紧密的交织着,这点点火焰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带人走出冰谷。

原文: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实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

赏析:在这段话中,鲁迅先生似乎把生死看得很开,但是他也告诉了我们,贫富贵贱是不可能伴随一生的,虽然“见阎王”有点迷信,可是不能做坏事却是真的,也是硬道理,这段话意思表达很直白!

原文:不必说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赏析:虽然鲁迅先生用了“不必说”,可这些不必说的却正让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百草园,有五颜六色的植物,有各种各样的昆虫,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虽然不是些多么有趣的东西,可是那种自然的却是作者的最爱,那里是他的乐园。

原文: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尾巴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赏析:平白无故的流言竟然经常产生,这些造谣的人难道没有事情做吗?真的是很奇怪,而流言却可以给作者带来那些影响,还真是不得不担心流言的影响,让人感到莫名的害怕,难怪后来的鲁迅先生是那么的讨厌流言,无论如何也要抨击流言。

原文: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赏析:这段话很明显的写出了部分中国人在那个时候,几乎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面对自己同胞的被枪毙,也没有丝毫的反应,鲁迅先生很无奈也很气愤。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明白了自己应该要开始做什么拯救自己的民族了。

原文: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赏析:一片青白的冰上,却有星星的火焰,而且紧密的交织着,这点点火焰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带人走出冰谷。

原文: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景色,但鲁迅先生却可以这么好的把它描写出来,换作是当地人,是不可能发现这样的景色,也写不出这样的话的吧。

经典人物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 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这本书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记》记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表现打击和嘲讽。

4·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 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 为下文作铺垫, 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啪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 何首

乌根是有像人形的, 吃了便可以成仙,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 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 突出“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 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 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 写景层次井然, 条理分明. 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 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 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 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6·我忐忑着, 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 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 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 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 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 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 便站起来, 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 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 读着, 强记着, ——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

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7·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

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 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 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 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 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 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 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 带点思考, 也带点批判.

8·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 大家就都有些紧张, 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 惟独与他最为稔熟, 也最为亲密, 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死无常黑脸、黑衣, 谁也不爱看. 在“阴死间”里也有的, 胸口靠着墙壁, 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 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 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 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 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天空一碧如洗, 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 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 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亮.

赏析:这是一段景物描写,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阳光比作光柱让我们知道阳光的形状. 语言非常优美, 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平静愉悦的心情, 很享受, 惬意的样子.

原文:人呢, 能直立了, 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 然而也就堕落, 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说空话尚无不可, 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 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 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赏析: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 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 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 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 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 正因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 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 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 也是让人们反省一下, 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 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

原文: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 得到一种最黑, 最黑, 最黑的咒文, 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 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 因这最恶的心, 应该堕入地狱, 也将绝不改悔, 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 妨害白话者.

赏析: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 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 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 他发展白话文是为了下一代, 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原文:在百静中, 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 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 仿佛深秋的蟋蟀, 在夜中鸣叫似的.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在即将去东关看五猖会是, 却被父亲突然叫住, 让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许一家人去的时候心里的感慨. 我很同情他, 本来是一件很高兴地事, 却要背古文, 真的是很扫兴, 而且又没有人帮助他. 从“在百静中”“仿佛深秋的蟋蟀, 在夜中鸣叫似的”这些语句中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

原文:但是, 和无常开玩笑, 是大家都有此意的, 因为他爽直, 爱发议论, 有人情, ——要寻真实的朋友, 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和喜爱之情, 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 作为一个人, 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和善心.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 吃了便可以成仙,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赏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 当时觉得索然无味, 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 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 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 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 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

《朝花夕拾》片段赏析

原文: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原文: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简析: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动作……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原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

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原文: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原文: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

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原文: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简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当时觉得索然无味, 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

原文: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原文: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活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

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原文: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简析:鲁迅留学日本是学医的,本文他用切身的体会对当时中国医学的落后观念和落后现状进行了痛切地揭露和剥析,甚至有“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样极而言之的话,他用一个思想深刻的医学生的良知和洞察力,击中了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的要害,并且也显示了要救人身先救人心的思想转变历程,中国后来可能少了一个思想激进/操守严明的好医生,却有了一个为民族人民呐喊警世的大文学家,从本文中正可看到其伟大转变的的缘由。

原文: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赏析: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原文: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亮。

赏析:这是一段景物描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比作光柱让我们知道阳光的形状。语言非常优美,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平静愉悦的心情,很享受,惬意的样子。

原文: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赏析: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正因

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也是让人们反省一下, 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

原文: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他发展白话文是为了下一代,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原文: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在即将去东关看五猖会是,却被父亲突然叫住,让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许一家人去的时候心里的感慨。我很同情他,本来是一件很高兴地事,却要背古文,真的是很扫兴,而且又没有人帮助他。从“在百静中”“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些语句中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

原文: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帜,使牺牲者知道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行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了,因为那时也就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嗷嗷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了。--选自《狗猫鼠》

赏析:这段话将人与动物进行对比。通俗的讲,意思大概是动物哪怕有不足之处,却不会厚颜无耻的当不足为优点。自命清高。而人呢,比动物进步了,有思想有言论,却说着空话么,说着违心之论。两者进行对比,更加明显的反映出当时那个社会中人的品行之恶俗,行为之无耻。以至于鲁迅先生这样讽刺当时人们的品行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原文: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赏析:一片青白的冰上,却有星星的火焰,而且紧密的交织着,这点点火焰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带人走出冰谷。

原文: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实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

赏析:在这段话中,鲁迅先生似乎把生死看得很开,但是他也告诉了我们,贫富贵贱是不可能伴随一生的,虽然“见阎王”有点迷信,可是不能做坏事却是真的,也是硬道理,这段话意思表达很直白!

原文:不必说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赏析:虽然鲁迅先生用了“不必说”,可这些不必说的却正让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百草园,有五颜六色的植物,有各种各样的昆虫,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虽然不是些多么有趣的东西,可是那种自然的却是作者的最爱,那里是他的乐园。

原文: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尾巴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赏析:平白无故的流言竟然经常产生,这些造谣的人难道没有事情做吗?真的是很奇怪,而流言却可以给作者带来那些影响,还真是不得不担心流言的影响,让人感到莫名的害怕,难怪后来的鲁迅先生是那么的讨厌流言,无论如何也要抨击流言。

原文: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赏析:这段话很明显的写出了部分中国人在那个时候,几乎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面对自己同胞的被枪毙,也没有丝毫的反应,鲁迅先生很无奈也很气愤。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明白了自己应该要开始做什么拯救自己的民族了。

原文: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赏析:一片青白的冰上,却有星星的火焰,而且紧密的交织着,这点点火焰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带人走出冰谷。

原文: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虽然是一种很平常的景色,但鲁迅先生却可以这么好的把它描写出来,换作是当地人,是不可能发现这样的景色,也写不出这样的话的吧。

经典人物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 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这本书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记》记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表现打击和嘲讽。

4·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 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 为下文作铺垫, 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啪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 何首

乌根是有像人形的, 吃了便可以成仙,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 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 突出“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 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 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 写景层次井然, 条理分明. 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 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 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 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6·我忐忑着, 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 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 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 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 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 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 便站起来, 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 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 读着, 强记着, ——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

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7·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 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

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 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 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 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 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 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 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 带点思考, 也带点批判.

8·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 大家就都有些紧张, 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 惟独与他最为稔熟, 也最为亲密, 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死无常黑脸、黑衣, 谁也不爱看. 在“阴死间”里也有的, 胸口靠着墙壁, 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 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 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 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 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天空一碧如洗, 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 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 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亮.

赏析:这是一段景物描写,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阳光比作光柱让我们知道阳光的形状. 语言非常优美, 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平静愉悦的心情, 很享受, 惬意的样子.

原文:人呢, 能直立了, 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 自然又是一大进步. 然而也就堕落, 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 说空话尚无不可, 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 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 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赏析: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 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 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 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 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 正因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 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 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 也是让人们反省一下, 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 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

原文: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 得到一种最黑, 最黑, 最黑的咒文, 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 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 因这最恶的心, 应该堕入地狱, 也将绝不改悔, 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 妨害白话者.

赏析: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 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 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 他发展白话文是为了下一代, 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原文:在百静中, 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 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 仿佛深秋的蟋蟀, 在夜中鸣叫似的.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在即将去东关看五猖会是, 却被父亲突然叫住, 让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许一家人去的时候心里的感慨. 我很同情他, 本来是一件很高兴地事, 却要背古文, 真的是很扫兴, 而且又没有人帮助他. 从“在百静中”“仿佛深秋的蟋蟀, 在夜中鸣叫似的”这些语句中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

原文:但是, 和无常开玩笑, 是大家都有此意的, 因为他爽直, 爱发议论, 有人情, ——要寻真实的朋友, 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和喜爱之情, 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 作为一个人, 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和善心.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 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 吃了便可以成仙,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赏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 当时觉得索然无味, 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 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 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 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 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


相关作文

  • 朝花夕拾作业作文3200字
  •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 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和< >.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 . 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 ...

  • 读[朝花夕拾]有感2作文500字
  • 读<朝花夕拾>有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 ...

  •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作文700字
  •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我对着这个题目沉思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 ...

  • 朝花夕拾作文700字
  • <朝花夕拾>练习题答案 1<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事重提>.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 ...

  • [朝花夕拾]读后感(朱璇)作文700字
  • [<朝花夕拾>读后感(朱璇)]<朝花夕拾>读后感<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62年2月至11月间,凡十篇,<朝花夕拾>读后感(朱璇) .前五篇写于北京,开始时他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正继续与<现代评论>派文人进行论战,接着发生 ...

  • 读[朝花夕拾]有感作文0字
  • 读<朝花夕拾> 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朝花夕拾>仅为其中一本,就已成为十分优美的散文珍品. <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作者在以儿童的目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以成年人的目光作出评论.这本书中共十篇作品.前七篇散文,追忆了作 ...

  •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600字
  •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 ...

  •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600字
  •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 ...

  •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作文1100字
  •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一) 赵艳飞 想带孩子们读经典,上次读了<城南旧事>,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感悟很深,这次带他们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 <朝花夕拾·呐喊>分为两部分,<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它是关于鲁迅生 ...

  • 钟雪儿:[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600字
  • [钟雪儿:<朝花夕拾>读后感]这段时间,我读完了<朝花夕拾>这本书,里面描写的各种人物令我难忘,描写的各种往事值得我深深回味,钟雪儿:<朝花夕拾>读后感.<朝花夕拾>写的是鲁迅的生活回忆,很真实地反应出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人民的生活情景.其中,在&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