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记忆
──读《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
“……下了汽车,我们登上大坝。坝顶宽阔平坦,可以并排行驶四辆卡车。站在坝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碧绿的湖水映着蓝天白云,更显得清澈…… 我正望着一条条伸向远方的高压输电线出神,爸爸说:“快看,泄洪道开闸了!”顿时,湖水如万马奔腾,倾泻直下,发出一阵阵轰鸣,掀起一团团水雾……”这是小学语文课本里关于刘家峡水电站的画面,这幅画是许多人的记忆,也许日后有人会像景军老师这般,走进刘家峡去看看这恢弘的水电站留下的历史,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这可能就已成为脑海里关于刘家峡唯一永久性的记忆,当人们无意间谈论起,脑海里凭借这一记忆浮现的也只是“碧绿湖水,万马奔腾”。然而鲜活的个体却被这种深远影响力的叙事所淹没,看似无始无终的静态画面,遮蔽了宛在水中央的大川。这就是记忆,每个真实存在过的个体都在“创造”记忆,或是真实经历、世代流传的神话传说,亦或是凭空想象、编纂,这些都有可能因为时代的现代性所构成的一种积极进步的涂尔干式的“集体记忆”,而失去了自己表述另一种记忆的机会。 但这种种都未曾离开历史的长河,在历史的大江大浪中留下过痕,让后世人发掘、深究以至回味。而对于学习认识这个社会的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和谈论这纷繁复杂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记忆”?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讲的就是有关于“记忆”的内容,作者在大川的大量调查是为了理解村庄的过去是如何作用于村庄的今天。而主要涉及两个主题:“第一个涉及人类的苦难,包括个人经历的苦痛以及记忆,和社会遭受的挫败以及记忆。第二个涉及人们对苦难经历的处理,以及在政治迫害、经济萧条、文化传承不断受阻之后的乡土重建”①。作者从社会记忆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与庙宇相关的仪式、族谱、民众记忆中的村史、人们的苦难叙事、复仇性的政治、仪式意涵的对立观点以及人们对激进社会主义的态度。他把“社会记忆”分为三种取向,即“集体记忆、官方记忆和民间记忆”, 从这三大取向分析大川人民记忆中的历史。整本书虽然有苦难和仇恨的记忆,但质朴细腻的情感文字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一幅幅画面随着大川人民的记忆不断描绘出来,把书合上,大川的历史长轴图也就浮现在眼前。正如美国康耐尔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桑格瑞对《神堂记忆》一书的评价:“景军著作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他不仅写出了地方社会各类互联的文化形态之复兴,而且还点明了大川人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所做出的创造性转化。作者对理论概念的运用相当老练,同时没有故弄玄虚去掉书袋。该书对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和连续的叙述属于可读性最强又是章节安排最聪明的同类书籍之一,而且可能在学生读书大纲上占一席之地”②。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如此喜爱这本书的原因。 ①
景军.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3. ②桑格瑞关于《神堂记忆》的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44303/.2013-08-24.
令人记忆深刻的有很多篇章,但这里想细细品味一番第四章,苦难记忆。与刘家峡一样成为黄河上游重要水电站的还有盐锅峡水电站。文中如此说到“1961年3月31日上午10时,盐锅峡大坝下闸蓄水。几十个小时后,闸门再次提起,黄河水已灌满占地160平方公里的水库,16个村庄被淹没。这个人工湖的形成迫使9014人搬迁。村民付出的代价包括1507栋民房、11258亩耕地、2079座坟墓、110975株果树”①。水库移民问题在当时应该还未受到众多人的关注,举国上下更为关心的是水库的蓄水量、发电量以及为下游解决的实际问题。正如小学课本里写的一样,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水电站的宏伟,以及这项惠民工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水坝或是水库夺去的了移民的生存根基,而且摧毁移民的伦理道德坐标,将支撑深切情感认同的历史基石化为乌有。这才是这段记忆背后更为深远的影响,后世之人划船行至湖中,指着清澈的湖水念道这曾是我们村的大路,湖面上有波纹的远方便是我的家,“家”被淹没在水中央。并非不是没有移民政策,只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怕也是无力去顾及这些移民的生活保障。集体记忆告诉我们这段历史的积极正面的一方面,而留给生活在那里的个体记忆确实苦难的,苦的不仅仅是经历过那段真实的人们,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正如文中概括的如此“经过精心谋划的主导叙事将移民的苦难经历排除在公众媒体之外,从而将这一段悲惨历史合法化”②。 ①景军.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79. ②景军.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84.
景军老师关于“历史记忆”的处理方法使得我们能够想到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这本著作中,柯文先生把这段历史也分为三个基调,一是作为叙事化的历史,梳理了书面记载,学者研究的义和团;二是作为经历过的历史记忆,这其中包括了经历者的回忆和民间的谣言;三是作为神话化的历史,义和团这段历史在历经这几百年中,不断被后人的“回忆”创造出新的“历史片段”,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历史也在不断不创造出新的神话。这两本著作虽然在探讨不同的问题,但有一点很相似,就是对于“历史记忆”的态度,二者都倾向于研究下层社会记忆,由此返观国家与社会的历史,解答为何会形成如此记忆,即记忆生产的大环境与小环境。 庆幸的是我们还有机会利用“口述记忆”接近真实,这里只能说是无限接近,却自始至终都无法还原,“实际经历是凌乱的、复杂的和不明晰的,而记忆亦或是书本上的历史,则把杂乱无章的经历条理化和明晰化了”①。所以,我们能够做的不是还原那段历史,而是无限接近,解释历史留下的细枝末节。而不管是人类学家还是历史学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让读者不再认为发生于其后者必然是其结果,相反,事情的发展是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②。所以,我们回头张望时更要看“细枝末节”,通过集体记忆之外的个体记忆重建当地社会的自身的历史。 学着认识社会的我们从中能够学习很多。当“田野调查”成为我们深入社会的方法,在其过程中将会接触到千千万万个“历史记忆”,①
柯文.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5. ②柯文.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8.
集体记忆、官方记忆、民间记忆、个体记忆……这些记忆错综复杂,其背后的真实也并非真实,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记得初看这本书时,这种种“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冲突很是让人矛盾,在田野中我们也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抉择?当王铭铭老师授课时,他的解答让笔者豁然开朗,对于这些有冲突的“记忆”我们能做的是告诉世人这“记忆”的存在,解释和揭露为何会有这样的历史,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了解这个社会,并不是记忆的冲突。当我们明确调查的目的,也就不会因为这些“记忆”乱了阵脚。
读书的好处就是能帮助我们答疑解惑,梦想成为一名历史老师的我总为教科书与其他渠道得来的种种记忆冲突而烦恼,不知该如何拿捏这中间的度,这本书给予我的帮助就在于此,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记忆”,我们应该从包括历史教科书在内的各式各样的文类、从民间文书或是从日常书写的字里行间中爬梳其历史观、了解社会,从对于“过去”的叙事中发掘出他所酒藏的“现在”及“未来”①。
①王汎森. 历史教科书与历史记忆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a4604e01012e5k.html.2012-05-22.
历史中的记忆
──读《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
“……下了汽车,我们登上大坝。坝顶宽阔平坦,可以并排行驶四辆卡车。站在坝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碧绿的湖水映着蓝天白云,更显得清澈…… 我正望着一条条伸向远方的高压输电线出神,爸爸说:“快看,泄洪道开闸了!”顿时,湖水如万马奔腾,倾泻直下,发出一阵阵轰鸣,掀起一团团水雾……”这是小学语文课本里关于刘家峡水电站的画面,这幅画是许多人的记忆,也许日后有人会像景军老师这般,走进刘家峡去看看这恢弘的水电站留下的历史,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这可能就已成为脑海里关于刘家峡唯一永久性的记忆,当人们无意间谈论起,脑海里凭借这一记忆浮现的也只是“碧绿湖水,万马奔腾”。然而鲜活的个体却被这种深远影响力的叙事所淹没,看似无始无终的静态画面,遮蔽了宛在水中央的大川。这就是记忆,每个真实存在过的个体都在“创造”记忆,或是真实经历、世代流传的神话传说,亦或是凭空想象、编纂,这些都有可能因为时代的现代性所构成的一种积极进步的涂尔干式的“集体记忆”,而失去了自己表述另一种记忆的机会。 但这种种都未曾离开历史的长河,在历史的大江大浪中留下过痕,让后世人发掘、深究以至回味。而对于学习认识这个社会的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和谈论这纷繁复杂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记忆”?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讲的就是有关于“记忆”的内容,作者在大川的大量调查是为了理解村庄的过去是如何作用于村庄的今天。而主要涉及两个主题:“第一个涉及人类的苦难,包括个人经历的苦痛以及记忆,和社会遭受的挫败以及记忆。第二个涉及人们对苦难经历的处理,以及在政治迫害、经济萧条、文化传承不断受阻之后的乡土重建”①。作者从社会记忆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与庙宇相关的仪式、族谱、民众记忆中的村史、人们的苦难叙事、复仇性的政治、仪式意涵的对立观点以及人们对激进社会主义的态度。他把“社会记忆”分为三种取向,即“集体记忆、官方记忆和民间记忆”, 从这三大取向分析大川人民记忆中的历史。整本书虽然有苦难和仇恨的记忆,但质朴细腻的情感文字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一幅幅画面随着大川人民的记忆不断描绘出来,把书合上,大川的历史长轴图也就浮现在眼前。正如美国康耐尔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桑格瑞对《神堂记忆》一书的评价:“景军著作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他不仅写出了地方社会各类互联的文化形态之复兴,而且还点明了大川人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所做出的创造性转化。作者对理论概念的运用相当老练,同时没有故弄玄虚去掉书袋。该书对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和连续的叙述属于可读性最强又是章节安排最聪明的同类书籍之一,而且可能在学生读书大纲上占一席之地”②。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如此喜爱这本书的原因。 ①
景军.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3. ②桑格瑞关于《神堂记忆》的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44303/.2013-08-24.
令人记忆深刻的有很多篇章,但这里想细细品味一番第四章,苦难记忆。与刘家峡一样成为黄河上游重要水电站的还有盐锅峡水电站。文中如此说到“1961年3月31日上午10时,盐锅峡大坝下闸蓄水。几十个小时后,闸门再次提起,黄河水已灌满占地160平方公里的水库,16个村庄被淹没。这个人工湖的形成迫使9014人搬迁。村民付出的代价包括1507栋民房、11258亩耕地、2079座坟墓、110975株果树”①。水库移民问题在当时应该还未受到众多人的关注,举国上下更为关心的是水库的蓄水量、发电量以及为下游解决的实际问题。正如小学课本里写的一样,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水电站的宏伟,以及这项惠民工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水坝或是水库夺去的了移民的生存根基,而且摧毁移民的伦理道德坐标,将支撑深切情感认同的历史基石化为乌有。这才是这段记忆背后更为深远的影响,后世之人划船行至湖中,指着清澈的湖水念道这曾是我们村的大路,湖面上有波纹的远方便是我的家,“家”被淹没在水中央。并非不是没有移民政策,只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怕也是无力去顾及这些移民的生活保障。集体记忆告诉我们这段历史的积极正面的一方面,而留给生活在那里的个体记忆确实苦难的,苦的不仅仅是经历过那段真实的人们,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正如文中概括的如此“经过精心谋划的主导叙事将移民的苦难经历排除在公众媒体之外,从而将这一段悲惨历史合法化”②。 ①景军.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79. ②景军.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利与道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84.
景军老师关于“历史记忆”的处理方法使得我们能够想到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这本著作中,柯文先生把这段历史也分为三个基调,一是作为叙事化的历史,梳理了书面记载,学者研究的义和团;二是作为经历过的历史记忆,这其中包括了经历者的回忆和民间的谣言;三是作为神话化的历史,义和团这段历史在历经这几百年中,不断被后人的“回忆”创造出新的“历史片段”,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历史也在不断不创造出新的神话。这两本著作虽然在探讨不同的问题,但有一点很相似,就是对于“历史记忆”的态度,二者都倾向于研究下层社会记忆,由此返观国家与社会的历史,解答为何会形成如此记忆,即记忆生产的大环境与小环境。 庆幸的是我们还有机会利用“口述记忆”接近真实,这里只能说是无限接近,却自始至终都无法还原,“实际经历是凌乱的、复杂的和不明晰的,而记忆亦或是书本上的历史,则把杂乱无章的经历条理化和明晰化了”①。所以,我们能够做的不是还原那段历史,而是无限接近,解释历史留下的细枝末节。而不管是人类学家还是历史学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让读者不再认为发生于其后者必然是其结果,相反,事情的发展是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②。所以,我们回头张望时更要看“细枝末节”,通过集体记忆之外的个体记忆重建当地社会的自身的历史。 学着认识社会的我们从中能够学习很多。当“田野调查”成为我们深入社会的方法,在其过程中将会接触到千千万万个“历史记忆”,①
柯文.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5. ②柯文.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8.
集体记忆、官方记忆、民间记忆、个体记忆……这些记忆错综复杂,其背后的真实也并非真实,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记得初看这本书时,这种种“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冲突很是让人矛盾,在田野中我们也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抉择?当王铭铭老师授课时,他的解答让笔者豁然开朗,对于这些有冲突的“记忆”我们能做的是告诉世人这“记忆”的存在,解释和揭露为何会有这样的历史,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了解这个社会,并不是记忆的冲突。当我们明确调查的目的,也就不会因为这些“记忆”乱了阵脚。
读书的好处就是能帮助我们答疑解惑,梦想成为一名历史老师的我总为教科书与其他渠道得来的种种记忆冲突而烦恼,不知该如何拿捏这中间的度,这本书给予我的帮助就在于此,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记忆”,我们应该从包括历史教科书在内的各式各样的文类、从民间文书或是从日常书写的字里行间中爬梳其历史观、了解社会,从对于“过去”的叙事中发掘出他所酒藏的“现在”及“未来”①。
①王汎森. 历史教科书与历史记忆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a4604e01012e5k.html.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