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给人生增色添彩作文5500字

初一作文

周海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年从事音乐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就卓著,并荣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他先后发表过40余篇论文,其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获得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2年获第3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除此之外,合作出版了《音乐美学》《儿童钢琴学习指南》《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钢琴之路―结构定向设计钢琴集体课教材》等著作,并在文化部“九? 五”规划教材《音乐美学》中负责《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与《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等章节的写作。

1997年他主持《父母必读》杂志的《琴凳上下》专栏,发表音乐教育心理学普及文章12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98年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发表系列文章12篇,指出以往音乐普及工作中存在的音乐美学认识误区,引起音乐界广泛关注;提出的“关怀强迫症”“成就焦虑”等概念产生广泛影响。

近年来,他致力于严肃音乐普及工作,经常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中组部培训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举行讲座,受到了广泛好评。

曾几何时,钢琴还只属于少数上流社会或者专业人士才拥有的奢侈品,如今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许多家庭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郎朗掀起的这股席卷全国的钢琴热潮还未退去,一大批“郎爸”“郎妈”似的人物诸见报端。谁是下一个“郎朗”,谁能再造古典音乐界的神话,就像一道魔咒让本应快乐的学琴过程变得枯燥和痛苦。

其实每个学过乐器的孩子都有过勤学苦练的经历,但学琴就一定是苦的吗?这是正常的吗?有没有不痛苦的练琴方法呢?相信所有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很想问出这个问题。也许很多“过来人”都会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的幼稚,根本不值得回答。但是这些问题已经是严重影响琴童生活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要小看这些问题,更不要把习惯当成正常。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教授周海宏就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方面入手,用科学、实用的理论方法为琴童解答了学琴“苦”的问题。

牛仔裤加衬衫就是工作服

周教授出版了众多优秀的音乐理论著作,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学者,同时在坊间他有着极高的社会知名度,是一位特别接地气儿的高雅音乐文化宣传者。每当提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就会想到周海宏,他的名字几乎代表着国内最权威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周老师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千余场讲座,听众达到几十万人。近几年,他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面向社会各界,对高雅音乐艺术进行了全面化的普及和推广,并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和播出了他的全民音乐普及课程《音乐何需“懂”》电视节目。与那些身穿正装、正襟危坐的学者不同的是,周教授总是以一条牛仔裤,一件简单的衬衫形象示人。他语言幽默,由浅入深,用朴素的语言带领群众走进高雅文化。他说:“我不会穿那些昂贵的衣服去讲课,牛仔裤加衬衫就是我的工作服。我跟大家是一样的,除了用朴实的语言,还要给大家留下最平和的形象。摘去我身上的那些光环,听众才能信服我,我的讲座才有感染力。”

周教授每天的生活异常繁忙,除了学校的行政工作外,他还担任着各项教学任务以及社会讲堂工作。每到他给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的进修生讲课时,这间能容纳百人的教室绝对座无虚席。据学生反映,周教授的课在学生中满意度是极高的。

音乐让我变成鲜活的人

周教授的人生经历跟音乐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音乐让他从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变成了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学者。他回忆说:“我学琴和现在的孩子完全不一样,我学琴主要是为了生存。我是在‘文革’期间开始学琴的,究其原因,更多是源于我家庭的因素。我母亲是位画家,

父亲是作家,他们俩都喜欢音乐。谈到学琴,我特别感谢我的启蒙老师――许路加。许老师是我母亲的同学,他对我产生了极大影响。那时的我不苟言笑,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孩子。许老师用音乐培养了我,用音乐把我变成了鲜活的人,让我对生活、对周边的一切有了自己的感受,使我练就了很好的性格。我每次上钢琴课,许老师总是跟我一起唱一起跳,让我真正地体会了音乐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学习的钢琴教材都是许老师自己编的。更有意思的是,我母亲负责画教材里面的插画,又增加了我学习钢琴的兴趣,由此我踏上了学琴之路。后来我考上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又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念了一个学期后,我决定转学,毕竟我当时学琴太晚,手指不如从小练琴的孩子灵活。另外,我还是喜欢搞理论,就在第二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现在,周教授的讲座讲到哪里,就感染一大片,这跟他童年良好和适当的音乐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所学知识,改变中国目前学琴“苦”的怪现象,将那些深受学琴之“苦”的孩子解救出来,享受音乐为人生带来的快乐。

学琴“苦”是中国式现象

2009年,周教授开始撰写《海宏教授琴童教师、家长课》一本长达37节课8个章节的论著。书中论述了孩子到底为什么学琴,学什么乐器,几岁学,怎么找老师,家长做什么铺垫准备,如何让兴趣更长久,老师、家长应该学习哪些更符合人性法则的教育策略,提升孩子的自信人格,避免怯场等话题,几乎囊括了孩子在学琴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他说,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在一些相关媒介进行了连载,不过由于篇幅太长,连载了3年才到第5章节。时间的确有点长,但已经从读者中得到了相当多的反馈,并且对琴童家长和社会音乐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谈到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著书立人,周教授有着自己的原因与期望。他说:“音乐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把人的能力分为五大能力,童年基础教育主要在这五大能力上进行教育,包括:数字、言语、听觉、视觉、体能等,这几大能力在童年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如今,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素质基础教育,如同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乐就排在第二位,可见音乐对人是何等重要。现代的科学实验也表明,人在音乐活动中,大脑资源调动是最全面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做法是对的,但学琴苦成了公论,成了压抑孩子个性发展的枷锁,会使得亲子关系陷入困境。学琴体罚占孩子体罚总量的92%,走向了家长最初让孩子学琴的反面,这些大量错误都来自家长和老师对学琴观念的误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比得上音乐教育更加全面。现今,大量琴童家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大家公认的音乐教育是最苦的,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我要在我的书中,从原理上给家长讲道理,在实际操作上让孩子走出学琴苦的状态。” 业余教育过于专业化

在谈到目前我国器乐教育的现状时,周教授说,其实98%家长都不指望孩子成为专业音乐家,然而业余教育却对100%的孩子进行了苛刻的专业化训练。表面似乎好听,但使孩子接受不必要的专业化训练,将本来对音乐有兴趣的孩子挡在了专业训练技术门槛之外。这种弊端,举几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打乒乓球本来是个不错的体育运动,大家都可以玩,但如果让专业教练看,我们恐怕连拍子都拿得不对。作为专业化训练,不碰球每天挥拍几千次,但绝大多数都做不到如此严格。再比如游泳,很多人姿势都不对,如果以专业化的训练谁还去游泳?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唱卡拉ok ,如果五音不全,总有人在你张嘴的时候就贬损你,还有多少人愿意打开自己的喉咙呢?我国的业余教育过于专业化是有历史原因的,器乐教育在过去要么是贵族化教育,要么就是专业教育这两条路,而专业化的教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学音乐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已经变成国民基础教育,所以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教育的方法和体系却没有跟着变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目标导致了现在学琴的“苦”。周教授说:“为了让孩子脱离学琴的痛苦,我为琴童规

划了一条路线图。从学琴到热爱艺术,从热爱艺术到热爱生活,从热爱生活到获得幸福的人生。”

提及业余教育,就不得不提投身于此的音乐老师们。周海宏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专业教育水平不够高,没有教出大批世界一流的演奏家,而业余教育水平就更低。试问,我们有多少业余音乐老师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为终生喜欢音乐的爱乐者?我所说的教育水平低,并非指的是教师的演奏水平低,而且演奏水平的高低也不意味着你教育水平的高低。要做一个优秀的普及教师是多么的难!正如,我在给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们上第一堂课时,就直白地告诉他们,‘我不是打击你们,我是帮助你们。假如孩子学琴不愉快,老师会很痛苦,你们就是劳而无功的。’”

天赋对成就的制约

“天赋对成就有制约作用。”周海宏说道,“不要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最后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天赋。所有的人都在努力,为什么郎朗和刘翔只能有一个?这些成功一定是有天赋作为支撑的。我曾经在天津、沈阳、北京等3所音乐学院的学生中做过调查,调查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从零基础到业余考级最高级,他们平均用3年时间达到。我曾问过我们学校小提琴教授薛伟,他说他差不多用两年时间达到了相当于业余最高水平。韩国小提琴家萨? 张学习3年,就跟指挥家祖宾? 梅塔在美国演奏了《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我们总是刻意地回避天赋的制约作用,表面在努力,但树立不适当的目标,提出了不适当的教育要求,反而让孩子走向了‘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的尴尬境地。作为一位业余教师,当你有了足够高的水平时,你是否应该勇于把技术难度降低下来,引导孩子走向真正热爱音乐的道路,给孩子丰富多彩的音乐熏陶,将孩子引向快乐的音乐之路?作为优秀的业余老师,大脑就像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储备库,必须给孩子选择好听且丰富的曲目。当孩子学习跳音时,老师脑子里至少有十几首关于跳音的曲目,并且与这个孩子的水平相当。此时老师就要在你的储备库里选择几首演奏给孩子听,然后在这几首里面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曲目来弹,这样孩子能不喜欢弹琴吗?如今家长也慢慢意识到孩子不能只练琴,而没有音乐熏陶。但是有丰富音乐知识的老师并不多,满足不了这些孩子的需求,孩子不爱练琴,这就是结果。所以说,音乐教育必须以美为主导。我双向发力,给家长和教师讲课,解除孩子身上的双重枷锁,让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

家长不经意间的惩罚

对于琴童的音乐教育,首先需要学习和教育的就是家长。周海宏多年在琴童问题上的研究,也从中搜集了很多家长存在的教育问题。比如对于孩子的奖惩制度。周海宏说,奖惩是什么?其实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就惩罚了自己的孩子。比如一个小小的错误,孩子出错了,可能老师会说,你孩子哪里不行啊,回家多努力,作为家长,你上来就说孩子不行,其实只是一点点的小疏忽而已。此时,家长没有意识到,你对孩子说的“你不行”比其他惩罚更严重,“不行”是对一个孩子能力的差评。“惩罚就是对行为的矫正,当孩子已经在努力,努力去改正时,你还在用‘不行’来否定他的做法,惩罚孩子,那孩子还努力什么?肯定就不努力了吧。所以说,作为家长要适度掌握孩子的心理,懂得奖惩,有助于孩子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就,提升快乐。”

像我这样的人太少了

在网络上有人把周海宏称为“中国音乐心理研究第一人”。周教授表示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搜索引擎公司提出不要把自己说成是第一人,为此还做过很多更正工作,但都于事无补。“事实上我的确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欣赏高雅音乐,里面蕴含着很大的音乐系统架构。你要让人们欣赏高雅音乐,就一定要先让人理解、懂得高雅音乐。我非但不怕别人说我自贬身价,做普及型的讲座,相反我还鄙夷有那些想法的人,鄙夷那些不屑于把艺术与他人分享精神和做法的人。艺术家惨淡经营,高雅音乐的审美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人们

因听不懂而困惑,这不是在建设我们的音乐事业,而是在破坏!说实话,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高雅艺术说的人越多听的人越少。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来投身到百姓之中,让百姓了解和接触高雅艺术,并由此喜欢高雅艺术,而不是远离,这就是对国家音乐事业的贡献。”

办学最难保持本真的良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这块净土也难免被校门外的经济发展所左右。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来没有像一些学校那样,为了占领教育资源而扩充各种社会上的所谓热门专业,相反一直保持了中央音乐学院原有的办学特色。周海宏说:“这个跟学校的定位有关系。中央音乐学院能把流行音乐办得最好吗?能把音乐剧办得最好吗?教育部一直在强调办学特色,术业有专攻。前一阵,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里设立了马列主义学院。试问马列主义教研室能支持马列主义学院的构架吗?这是一个大学办学的价值观和定力的问题。在浮躁的社会,保持本真的良知是十分难得的。如果都能回归到本真的层面,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中央音乐学院这几年很保守,没有跟随社会潮流,开设各种专业课或者专业系。我们就是要保持本真的状态,本真的良知。”

假如有幸聆听周教授的课,你会发现,在讲台上的他语言诙谐幽默,道理由浅入深,带领着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更会让你深切地体会到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作为一位高雅音乐教育普及者,除了担任学校的本职工作外,他还肩负了很多社会责任。比如,有时他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后,晚上还会被邀请到国家大剧院举行讲座。对他来说,与其说这些是工作,不如说是回到百姓之中,回到他最想去的地方,正如他所说的本真的回归。这本真应该就是周海宏教授对琴童的那句寄语吧:让音乐给人生增色添彩。

周海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年从事音乐审美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成就卓著,并荣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他先后发表过40余篇论文,其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获得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2年获第3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除此之外,合作出版了《音乐美学》《儿童钢琴学习指南》《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钢琴之路―结构定向设计钢琴集体课教材》等著作,并在文化部“九? 五”规划教材《音乐美学》中负责《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与《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等章节的写作。

1997年他主持《父母必读》杂志的《琴凳上下》专栏,发表音乐教育心理学普及文章12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98年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发表系列文章12篇,指出以往音乐普及工作中存在的音乐美学认识误区,引起音乐界广泛关注;提出的“关怀强迫症”“成就焦虑”等概念产生广泛影响。

近年来,他致力于严肃音乐普及工作,经常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中组部培训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举行讲座,受到了广泛好评。

曾几何时,钢琴还只属于少数上流社会或者专业人士才拥有的奢侈品,如今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许多家庭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郎朗掀起的这股席卷全国的钢琴热潮还未退去,一大批“郎爸”“郎妈”似的人物诸见报端。谁是下一个“郎朗”,谁能再造古典音乐界的神话,就像一道魔咒让本应快乐的学琴过程变得枯燥和痛苦。

其实每个学过乐器的孩子都有过勤学苦练的经历,但学琴就一定是苦的吗?这是正常的吗?有没有不痛苦的练琴方法呢?相信所有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很想问出这个问题。也许很多“过来人”都会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的幼稚,根本不值得回答。但是这些问题已经是严重影响琴童生活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要小看这些问题,更不要把习惯当成正常。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教授周海宏就从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方面入手,用科学、实用的理论方法为琴童解答了学琴“苦”的问题。

牛仔裤加衬衫就是工作服

周教授出版了众多优秀的音乐理论著作,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学者,同时在坊间他有着极高的社会知名度,是一位特别接地气儿的高雅音乐文化宣传者。每当提及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就会想到周海宏,他的名字几乎代表着国内最权威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周老师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千余场讲座,听众达到几十万人。近几年,他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面向社会各界,对高雅音乐艺术进行了全面化的普及和推广,并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和播出了他的全民音乐普及课程《音乐何需“懂”》电视节目。与那些身穿正装、正襟危坐的学者不同的是,周教授总是以一条牛仔裤,一件简单的衬衫形象示人。他语言幽默,由浅入深,用朴素的语言带领群众走进高雅文化。他说:“我不会穿那些昂贵的衣服去讲课,牛仔裤加衬衫就是我的工作服。我跟大家是一样的,除了用朴实的语言,还要给大家留下最平和的形象。摘去我身上的那些光环,听众才能信服我,我的讲座才有感染力。”

周教授每天的生活异常繁忙,除了学校的行政工作外,他还担任着各项教学任务以及社会讲堂工作。每到他给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的进修生讲课时,这间能容纳百人的教室绝对座无虚席。据学生反映,周教授的课在学生中满意度是极高的。

音乐让我变成鲜活的人

周教授的人生经历跟音乐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音乐让他从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变成了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学者。他回忆说:“我学琴和现在的孩子完全不一样,我学琴主要是为了生存。我是在‘文革’期间开始学琴的,究其原因,更多是源于我家庭的因素。我母亲是位画家,

父亲是作家,他们俩都喜欢音乐。谈到学琴,我特别感谢我的启蒙老师――许路加。许老师是我母亲的同学,他对我产生了极大影响。那时的我不苟言笑,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孩子。许老师用音乐培养了我,用音乐把我变成了鲜活的人,让我对生活、对周边的一切有了自己的感受,使我练就了很好的性格。我每次上钢琴课,许老师总是跟我一起唱一起跳,让我真正地体会了音乐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学习的钢琴教材都是许老师自己编的。更有意思的是,我母亲负责画教材里面的插画,又增加了我学习钢琴的兴趣,由此我踏上了学琴之路。后来我考上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又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念了一个学期后,我决定转学,毕竟我当时学琴太晚,手指不如从小练琴的孩子灵活。另外,我还是喜欢搞理论,就在第二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现在,周教授的讲座讲到哪里,就感染一大片,这跟他童年良好和适当的音乐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所学知识,改变中国目前学琴“苦”的怪现象,将那些深受学琴之“苦”的孩子解救出来,享受音乐为人生带来的快乐。

学琴“苦”是中国式现象

2009年,周教授开始撰写《海宏教授琴童教师、家长课》一本长达37节课8个章节的论著。书中论述了孩子到底为什么学琴,学什么乐器,几岁学,怎么找老师,家长做什么铺垫准备,如何让兴趣更长久,老师、家长应该学习哪些更符合人性法则的教育策略,提升孩子的自信人格,避免怯场等话题,几乎囊括了孩子在学琴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他说,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在一些相关媒介进行了连载,不过由于篇幅太长,连载了3年才到第5章节。时间的确有点长,但已经从读者中得到了相当多的反馈,并且对琴童家长和社会音乐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谈到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著书立人,周教授有着自己的原因与期望。他说:“音乐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把人的能力分为五大能力,童年基础教育主要在这五大能力上进行教育,包括:数字、言语、听觉、视觉、体能等,这几大能力在童年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如今,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素质基础教育,如同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乐就排在第二位,可见音乐对人是何等重要。现代的科学实验也表明,人在音乐活动中,大脑资源调动是最全面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做法是对的,但学琴苦成了公论,成了压抑孩子个性发展的枷锁,会使得亲子关系陷入困境。学琴体罚占孩子体罚总量的92%,走向了家长最初让孩子学琴的反面,这些大量错误都来自家长和老师对学琴观念的误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比得上音乐教育更加全面。现今,大量琴童家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大家公认的音乐教育是最苦的,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我要在我的书中,从原理上给家长讲道理,在实际操作上让孩子走出学琴苦的状态。” 业余教育过于专业化

在谈到目前我国器乐教育的现状时,周教授说,其实98%家长都不指望孩子成为专业音乐家,然而业余教育却对100%的孩子进行了苛刻的专业化训练。表面似乎好听,但使孩子接受不必要的专业化训练,将本来对音乐有兴趣的孩子挡在了专业训练技术门槛之外。这种弊端,举几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打乒乓球本来是个不错的体育运动,大家都可以玩,但如果让专业教练看,我们恐怕连拍子都拿得不对。作为专业化训练,不碰球每天挥拍几千次,但绝大多数都做不到如此严格。再比如游泳,很多人姿势都不对,如果以专业化的训练谁还去游泳?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唱卡拉ok ,如果五音不全,总有人在你张嘴的时候就贬损你,还有多少人愿意打开自己的喉咙呢?我国的业余教育过于专业化是有历史原因的,器乐教育在过去要么是贵族化教育,要么就是专业教育这两条路,而专业化的教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学音乐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已经变成国民基础教育,所以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教育的方法和体系却没有跟着变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目标导致了现在学琴的“苦”。周教授说:“为了让孩子脱离学琴的痛苦,我为琴童规

划了一条路线图。从学琴到热爱艺术,从热爱艺术到热爱生活,从热爱生活到获得幸福的人生。”

提及业余教育,就不得不提投身于此的音乐老师们。周海宏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专业教育水平不够高,没有教出大批世界一流的演奏家,而业余教育水平就更低。试问,我们有多少业余音乐老师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为终生喜欢音乐的爱乐者?我所说的教育水平低,并非指的是教师的演奏水平低,而且演奏水平的高低也不意味着你教育水平的高低。要做一个优秀的普及教师是多么的难!正如,我在给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们上第一堂课时,就直白地告诉他们,‘我不是打击你们,我是帮助你们。假如孩子学琴不愉快,老师会很痛苦,你们就是劳而无功的。’”

天赋对成就的制约

“天赋对成就有制约作用。”周海宏说道,“不要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最后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天赋。所有的人都在努力,为什么郎朗和刘翔只能有一个?这些成功一定是有天赋作为支撑的。我曾经在天津、沈阳、北京等3所音乐学院的学生中做过调查,调查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从零基础到业余考级最高级,他们平均用3年时间达到。我曾问过我们学校小提琴教授薛伟,他说他差不多用两年时间达到了相当于业余最高水平。韩国小提琴家萨? 张学习3年,就跟指挥家祖宾? 梅塔在美国演奏了《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我们总是刻意地回避天赋的制约作用,表面在努力,但树立不适当的目标,提出了不适当的教育要求,反而让孩子走向了‘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的尴尬境地。作为一位业余教师,当你有了足够高的水平时,你是否应该勇于把技术难度降低下来,引导孩子走向真正热爱音乐的道路,给孩子丰富多彩的音乐熏陶,将孩子引向快乐的音乐之路?作为优秀的业余老师,大脑就像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储备库,必须给孩子选择好听且丰富的曲目。当孩子学习跳音时,老师脑子里至少有十几首关于跳音的曲目,并且与这个孩子的水平相当。此时老师就要在你的储备库里选择几首演奏给孩子听,然后在这几首里面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曲目来弹,这样孩子能不喜欢弹琴吗?如今家长也慢慢意识到孩子不能只练琴,而没有音乐熏陶。但是有丰富音乐知识的老师并不多,满足不了这些孩子的需求,孩子不爱练琴,这就是结果。所以说,音乐教育必须以美为主导。我双向发力,给家长和教师讲课,解除孩子身上的双重枷锁,让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

家长不经意间的惩罚

对于琴童的音乐教育,首先需要学习和教育的就是家长。周海宏多年在琴童问题上的研究,也从中搜集了很多家长存在的教育问题。比如对于孩子的奖惩制度。周海宏说,奖惩是什么?其实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就惩罚了自己的孩子。比如一个小小的错误,孩子出错了,可能老师会说,你孩子哪里不行啊,回家多努力,作为家长,你上来就说孩子不行,其实只是一点点的小疏忽而已。此时,家长没有意识到,你对孩子说的“你不行”比其他惩罚更严重,“不行”是对一个孩子能力的差评。“惩罚就是对行为的矫正,当孩子已经在努力,努力去改正时,你还在用‘不行’来否定他的做法,惩罚孩子,那孩子还努力什么?肯定就不努力了吧。所以说,作为家长要适度掌握孩子的心理,懂得奖惩,有助于孩子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成就,提升快乐。”

像我这样的人太少了

在网络上有人把周海宏称为“中国音乐心理研究第一人”。周教授表示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搜索引擎公司提出不要把自己说成是第一人,为此还做过很多更正工作,但都于事无补。“事实上我的确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欣赏高雅音乐,里面蕴含着很大的音乐系统架构。你要让人们欣赏高雅音乐,就一定要先让人理解、懂得高雅音乐。我非但不怕别人说我自贬身价,做普及型的讲座,相反我还鄙夷有那些想法的人,鄙夷那些不屑于把艺术与他人分享精神和做法的人。艺术家惨淡经营,高雅音乐的审美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人们

因听不懂而困惑,这不是在建设我们的音乐事业,而是在破坏!说实话,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高雅艺术说的人越多听的人越少。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来投身到百姓之中,让百姓了解和接触高雅艺术,并由此喜欢高雅艺术,而不是远离,这就是对国家音乐事业的贡献。”

办学最难保持本真的良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这块净土也难免被校门外的经济发展所左右。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来没有像一些学校那样,为了占领教育资源而扩充各种社会上的所谓热门专业,相反一直保持了中央音乐学院原有的办学特色。周海宏说:“这个跟学校的定位有关系。中央音乐学院能把流行音乐办得最好吗?能把音乐剧办得最好吗?教育部一直在强调办学特色,术业有专攻。前一阵,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里设立了马列主义学院。试问马列主义教研室能支持马列主义学院的构架吗?这是一个大学办学的价值观和定力的问题。在浮躁的社会,保持本真的良知是十分难得的。如果都能回归到本真的层面,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中央音乐学院这几年很保守,没有跟随社会潮流,开设各种专业课或者专业系。我们就是要保持本真的状态,本真的良知。”

假如有幸聆听周教授的课,你会发现,在讲台上的他语言诙谐幽默,道理由浅入深,带领着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更会让你深切地体会到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下的音乐教育。作为一位高雅音乐教育普及者,除了担任学校的本职工作外,他还肩负了很多社会责任。比如,有时他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后,晚上还会被邀请到国家大剧院举行讲座。对他来说,与其说这些是工作,不如说是回到百姓之中,回到他最想去的地方,正如他所说的本真的回归。这本真应该就是周海宏教授对琴童的那句寄语吧:让音乐给人生增色添彩。


相关作文

  • 让音乐为人生添彩作文700字
  •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与音乐相伴的日子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与音乐相伴的日子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依次从降生到死亡的特别旅行;那么,与音乐相伴的日子,便是沿途最美丽的风景.与音乐相伴我们便拥有了多彩的未来与五彩的梦. 我们是潇洒的. 听着歌的我们,高兴的时候 ...

  • 与音乐同行作文400字
  • 轻轻地,按下按钮,静静地,让音乐涓涓流入我的心扉.拨动轮,让我与窗外清风共同感受音乐的雄浑矫健与缠绵悱恻. 听巍峨高山,听潺潺流水.领悟音乐的韵律,感悟人生之美.琴弦拨动,流出婉的音调,形成一曲曲佳音,道出一段段旧情. 驻足音乐的殿堂,感受钟声的雄厚:雨雾般的缠绵:冰雹般激活:还有那阳春白雪般的典雅 ...

  • 百句经典名句为你的中考作文添彩添色作文4200字
  • 百句经典名句为你的中考作文添彩添色 中考中加一点经典句子,有时会为作文增色不少,熟读这些句子,深刻理解名句的内涵,在合适的时候应用到作文中,就会有不一样的分数! 1. 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此次响起,你被雨淋湿的心,是否依旧 2. 站在寒冬的冷风中,漫天的雪花正纷纷扬扬地包裹着这 ...

  • 为精彩音乐而心动作文700字
  • 精彩音乐,给我以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一瞬之间怦然拨动我们的心弦,为精彩音乐而心动. --题记 轻轻地打开一扇窗,静静地啜饮一口茶.旋动电扭,我与窗外清风,茶中馥香一道,享受这精彩音乐. 为精彩音乐而怦然心动-- 看高山巍巍,听流水潺潺,七弦古琴的韵律使伯牙与子期成为人生的知音.寻寻觅觅,惆惆怅怅 ...

  • 百句经典名句为你的作文添彩添色作文4100字
  • 百句经典名句为你的作文添彩添色 1. 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此次响起,你被雨淋湿的心,是否依旧? 2. 站在寒冬的冷风中,漫天的雪花正纷纷扬扬地包裹着这座寒冷的城市.想着逝去了的那份真挚的无价情义,我忍不住怆然泪下. 3. 你在雨中行走,你从不打伞:你有自己的天空,它从不下雨. ...

  • 精彩音乐作文800字
  • 轻轻地,打开一扇窗;静静地,啜饮一口茶旋动电钮,我与窗外清风.茶中馥香一道,享受精彩音乐! 听高山的巍峨,听流水的潺潺,七弦古琴的韵律使伯牙与子期成为人生的知音,寻寻觅觅惆惆怅怅的琴弦拨出一曲曲佳音妙曲,道出一段段故事旧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人一生也为这音乐抹上了魅力与光彩,聆听着,叫人情不自禁去 ...

  • 秀出你的考场作文作文1500字
  • "秀"出你的考场作文 刷术却万古不朽,他的价值比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有什么卑微之处? 也许你可以决定你的位置是火焰还是火花,但它们不能决定你的价值是泰山还是鸿毛,正如位置可以决定你做机器人还是螺丝钉,但不能决定你是神圣还是庸俗."读读这样的文 字,谁能不为其中的思想所折服 ...

  • 磨难与成功作文900字
  • 磨难是生活之"盐",而生活缺少"盐",将会变得淡而无味.风平浪静的生活,会使人变得毫无生气,重复着每天都要做的并且都知道结果的事情,生活单调如同机器一般,无聊.其实,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充实的生活需要有坎坷,需要充斥着变量,因为只有在变数中,我们才充满着对未 ...

  • 我爱上了音乐作文1100字
  • 王 意 不知什么时候,我爱上了音乐:而且一旦爱上了,就那么执着,那么深厚,那么 专一.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那美妙的音乐旋律才变得精彩. 音乐给了我许多开心和快乐.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跟着电视机里的音 乐哼哼,一哼就没有个完,什么都忘了,什么都置之脑后了.虽然那只是哼,很不标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