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心》
引入新课: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通过讲述一些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请你仔细聆听下面的歌曲,听后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学习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2、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3、体验歌曲的情绪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重点与难点:
1、体验歌曲的情绪。
2、分辨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音乐知识:
声乐的演唱形式:
1、独唱:一个人演唱的形式。
2、齐唱与轮唱:由两个以上或更多的人演唱同一个旋律。
3、重唱:多声部的作品,根据声部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等。
4、对唱:两个人或两组人作对答式的演唱。
5、合唱:包括几种形式:
①混声合唱:四个声部的演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②同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童生合唱。 ③领唱加合唱:一领众和形式。
④小合唱:人数较少的合唱。
⑤无伴奏合唱:无乐器伴奏,由纯人声演唱的合唱。
(二)、感受鉴赏: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请学生仔细聆听,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作品简介:
《我的中国心》由黄沾词、王福龄曲。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青年歌手张明敏演唱了这首歌曲。由于歌曲的歌词感情炽热、真挚、旋律优美动听,深深地表达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心声,因此,一经唱出,即在全国引起震撼性的反映,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经久不衰。
3、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我的中国心》。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4、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5、再次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1)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
(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 )、弱(p )、中强(mf )、强(f )、很强(ff ))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三)、探索创新:
下面我们分成两组进行表演,看哪组同学表现的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可以用各种演唱形式„„
(四)、互测自结:
仔细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分析一下是下面的哪种演唱形式?
1、独唱 2、齐唱 3、重唱 4、对唱 5、合唱
《春天的故事》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春天的故事》,感受和体验歌唱中情感表现的重要因素,学会运用声音的刚与柔、强与弱、亮与暗以及收与放来表达作品的情绪,准确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中出现的六度大跳。
教学过程:
(一)思考:
1、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情绪怎样? 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作品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
(二)演唱《春天的故事》:
1、用“lü”来唱主题部分。把声音打开,找到歌唱状态及头腔共鸣的感觉,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故事》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合作性、创造性、审美能力的培养。)
3、谈谈你对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
(三)跟唱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东方之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 、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表现祖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主题,深刻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音的强弱
像一天有白昼,有夜晚,像队列行进有左脚,右脚一样,各种不同长短的音被有组织有规律的组合起来,也形成了它的强弱规律。
(一)小节线
在乐谱中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条竖线,这就是小节线,乐谱中小节线的作用是:①划分小节的节数;②明确节拍的强弱规律。
(二)拍子拍号
拍子种类;拍号含义;读法;强弱规律。
二拍子:2/4每小节有二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二拍。 三拍子:3/4每小节有三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三拍。
四拍子:4/4每小节有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四拍。
六拍子:6/8每小节有六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八六拍。
二、学习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
师:大家说《东方之珠》是哪里?
生:香港!
师:对!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师:(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播放音乐。
师:请同学们注意边欣赏边体会,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生:(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随琴演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师: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
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
(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弹琴为学生伴奏完成)
师:“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师:哪些乐句多次重复?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生:“让海风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重复强调,表达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
的爱国之情。
了解作者——罗大佑:
师:饱含着浓浓爱国情的《东方之珠》是著名的台湾作曲家罗大佑创作的,他的作品有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分析歌曲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
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
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
第一部分:旋律特点平稳、温柔、亲切,抒写描绘香港的美丽。用A 表示。
第二部分:情绪高涨、激动,把对东方之珠的爱恋,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B 表示。
重复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叫做补充部分,因此,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就是带补充的单二部曲式。
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分男女声部,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小结
同学们,在音乐世界里许多作品如昙花一现过眼云烟,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但也有许多作品生命力很强,究其原因就是:只有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融进作品中,作品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有爱国爱家我们的祖国才能统一,我们的民族才能昌盛!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够为《“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第一主题试着填写歌词。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听、唱、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念故乡》片段,提问:
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由谁作曲?是哪一部著名的交响曲的主题?
二、欣赏《“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1、介绍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
《“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2、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
3、听、辨、分析音乐主题
(1)听引子分辨是何类乐器、在哪个音区奏出了几个和弦?表现了何种情绪?烘托了何种气氛?(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了七个和弦,表现了低沉、忧郁的情感,烘托了故事的悲惨、凄切的气氛)
(2)唱a 主题,讲故事
1)英国管演奏的悲凉、伤感的主题,歌曲《念故乡》就是由这个主题发展而来,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演唱并感受一下。这个主题既像是揭示海华沙的孤独和痛苦,又像是奄奄一息的敏妮海哈对海华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寄寓作者对遥远祖国的怀念。
2)听辨b 主题,是何种乐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 是否相同?(是由弦乐加弱音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 主题基本相同,只是稍激动些) 。
3)演唱、比较c 、d 两个主题
①听两个主题的录音。
②比较两个主题在节奏、旋律、调式、情绪上有何不同?对比节奏时让同学们念两主题的节奏。
三、小结
本课介绍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欣赏了《“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同学们被此曲深深地感染,愿乐曲动人的旋律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念故乡》
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歌曲当中体验,发现和享受音乐美,让学生中在音乐中体验热爱故乡的情感。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材分析:
歌曲《念故乡》是从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摘选出来的。这部交响曲描述了作曲家踏上新大陆(美国)土地时的种种印象,表现了作曲家对美国黑人命运的同情,以及他远离重洋,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音乐主题是从波西米亚名额中提炼出来的,并吸取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特点,用五声调式写成,旋律富有歌唱性,朴实有没,情深意浓,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后来,这段音乐由他的学生填上歌词,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该曲传入我国后,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李叔同先生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重新填词。
歌曲为c 大调,4/4拍子,附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为该曲的基本节奏,曲式结构师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加补充乐句。
第二部分
(b )的节奏与第一部分相同,只是提高了音区,旋律中的和声内涵为下属和弦,形成对比,很有新鲜感。最后两小节的补充,是在前一小节音高不变的基础上,将音节值扩展,给人以稳定的终止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念故乡》,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目标:
(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科学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聆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感受古典作曲家音乐创作魅力。 教学重点:
科学的有情感的演唱。
教学难点:
两个八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区别,能灵活运用到歌曲当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家乡)
师: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与“故乡”二字有关。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与故乡有关的文学作品或是音乐作品。
老师: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在固定地域内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很少到其他地方定居,因此就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称之为祖籍,也就是一个人的籍贯所在,人们称那里是老家,也就是故乡。“故乡”从来就和
学者文人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李白《静夜思》会背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思乡歌曲《念故乡》。
二、新课讲授:
1、师:那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按正确的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师:这首歌曲的歌名叫《念故乡》。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作品,出生于布拉格以北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他就非常喜欢听自己故乡的民歌。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他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得到很多大学授予给他的荣誉,还被美国的朋友邀请到美国担任音乐学院的院长。在天清清,风凉凉的时候,引起了阵阵乡愁,想起故乡的人,常常难以忘返。他感到很孤单,非常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与自己的朋友,欢聚一堂,同享从前的快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创作了歌曲《念故乡》。
2、德沃夏克介绍。
师:德沃夏克是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念故乡》也是他创作的最著名的音乐旋律之一。
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抒情的,思念的,忧伤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音乐能表现出思念、忧伤的情绪呢?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从力度、音色、速度、旋律线上引导学生。)
师:力度怎样?(从力度的强弱上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师: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蓝、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这首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流行于我国,词义贴切,优美动人。充满了异乡游子思乡的忧郁情怀。这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自新大陆”交响曲》里的第二乐章。
3、完整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交响乐《自新大陆》的一部分,在交响乐演奏
的过程中是由一个乐器单独演奏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什么乐器来演奏这段抒情的、思念的、忧伤的旋律。
4、师:《“自新大陆”交响曲》问世以后,便倍受人们的青睐。开始由木管乐和铜管乐奏出一段引子之后,便是英国管迷人的曲调,低回婉转、抒情秀丽,衬以柔和的弦乐作伴,更显示出哀怨的怀乡感。这是交响曲慢板中最动人的一段,据说首演时听众别感动的热泪满襟。中段感情是激动的。后段仍由英国管吹出开始时的旋律,并由小提琴加弱音器予以装
饰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情调最后以忧郁的和弦静静地结束。
三、拓展知识:
介绍交响乐: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一个妈妈的女儿》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藏族风格,体验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表达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准确地歌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太阳和月亮”的“亮”字和“他们的妈妈”的“妈”处的节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初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感受歌曲情绪。
1. 初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后谈谈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学生回答问题。
2. 教师出示《一个妈妈的女儿》曲谱介绍歌曲,复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二、学唱歌曲
阶段目标:分段学习歌曲,对比歌曲乐句的旋律,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 再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为歌曲分段。
第一乐段(1、2乐句);第二乐段(3、4乐句)
2. 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1、2乐句)
(1)教师分别弹奏第一、二乐句旋律,请学生进行分辨旋律不同的地方,出示第一乐句谱例、第二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一、二乐句,先不看连线模唱,再加入连线模唱。注意根据学生情况加入颤音记号演唱,如觉得较难可以先不加。
(3)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3. 学习歌曲第二乐段。(3、4乐句)
(1)教师播放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第三乐句音响,并出示第三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三乐句。
(3)出示第二乐句谱例、第四乐句谱例,请学生分别听这两个乐句的旋律进行比较,寻找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4)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四乐句。
(5)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二乐段。
4. 完整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1)加入歌词,连贯地演唱歌曲。
(2)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完整并深情地演唱。
三、歌曲的藏族风格
阶段目标:使学生了解歌曲中包含的藏族民歌惯用的旋律。
1.
教师介绍歌曲中
等藏族民歌惯用的曲调行进
和歌曲中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使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藏族民歌风格。
2. 学生们试着唱一唱歌曲中含有这些旋律的乐句。
四、拓展音乐视野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熟悉的藏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民族风格和藏族歌曲惯用的旋律。
教师介绍一些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如:《天路》《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视唱歌曲的谱例片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的民歌。这首比较难唱的歌曲同学们学得很快,声音和表情上还要更一步提高。希望课后同学们多唱多听藏族民歌。
《我的祖国》
指导思想:
本单元选择了一组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歌曲。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歌唱祖国、歌颂友谊。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理念:
“爱祖国”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从《我的祖国》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学生通过了解电影《上甘岭》的创作背景,来体验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内容:
聆听欣赏《我的祖国》。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目标:
1. 认知与技能: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作品表达的主题;懂得独唱与合唱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体验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在于欣赏《我的祖国》并熟记旋律,简要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 、B 两段的对比。
教学难点:
分辨作品的乐段及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作品主题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有看伦敦奥运会吗? 师:当我国的奥运健儿拿到了金牌,在颁奖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同学们看到此场景,
内心是怎样的心情?
师:说明我们同学也一样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是热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音乐课上,我们主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三、授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祖国是怎样的画面?
师: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聆听《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看看它是怎样描绘的。(播放视频——歌曲《我的祖国》)
师:我要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出示课件)《我的祖国》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作于1955年。影片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师:提到了上甘岭战斗,它是源于“抗美援朝”的历史事件。
(出示课件 “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师:(出示课件)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电影插曲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它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
的真挚感情和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坚强信念。
师:刚才所听的歌曲可以分几部分?
师:两部分的情绪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师:第一部分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部分为什么和第一部分有所不同?
师:(出示课件)第一部分是在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部分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自豪感。
师:听A 乐段歌曲思考问题: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生:优美抒情婉转流畅。
师:聆听B 乐段思考问题:和A 乐段相比音乐的情绪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的?
生:充满激情的、气势磅礴的……
师:此歌曲中的合唱起什么作用?
师:因为B 乐段的混声合唱,女高音绚丽的富有穿透力的、女中音柔和甜美的、男高音高亢的明亮的、男低音低沉浑厚的,四种不同的音色分别演唱四个声部不同的旋律——这种多声部旋律形成的和声织体,它的音响效果是立体的重叠交织在一起同时呈现给听众的,音响上给人一种庞大恢宏的感觉——厚重感,再加上宽广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的行进,把气势磅礴的情绪渲染出来,使我们产生了激情澎湃的感觉,也把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决心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四、结束部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歌曲《我的祖国》这首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经典音乐作品。在建国将近60年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祖国不再是残垣断壁,不再是饥寒交迫,不再是伤痕累累,任人宰割……但是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祖国的繁荣还需要你们去建设,祖国的强大更需要你们去保卫。
《我和我的祖国》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初步感知和熟悉歌曲的旋律,能较好的表现歌曲的节奏及旋律特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朴素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的旋律,初步学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掌握6/8和9/8拍子的旋律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祖国是一片海,我们就是海里的一滴水,假如祖国是一片蓝天,我们就是天上的白云一朵。祖国是伟大的母亲,孕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我们和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请听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课题)二、新授课:
初听歌曲:
1、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优美、抒情、庄严、充满激情)
2、师范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老师唱这首歌曲时运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独唱)
3、复听歌曲,说说歌曲的演唱形式,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合唱(同声合唱、混声合唱)、齐唱、重唱(二重唱、四重唱) 、对唱、轮唱等。
4、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6/8和9/8)。
歌曲分析:
1、比一比。(做拍手游戏)
2、看歌谱听音乐,找出6/8和9/8拍子的位置并分析歌曲可以分几部分?(A﹢B)
歌曲赏析:
单二部曲式结构:A 段旋律起伏,优美动听,深情地表现了人们对祖国的依恋;B 段采用了混合节拍,充满激情,以八度的大跳直接进入高潮,与A 段形成了鲜明的音区对比。进一步抒发了共和国公民无比热爱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最后变化重复B 段,并在高潮中结束。
三、学唱歌曲:
1、有感情的读歌词。
2、小声跟唱歌曲。
小组讨论: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和认为最难唱的一句。
3、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互动与创编活动:
老师教一些简单动作,师生一起互动。
五、总结:
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 学习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2. 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美好的意境,培养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用优美清晰、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 教材分析:
《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为一段体,G 大调,4/4拍,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常见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歌曲的旋律多次反复,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
一、三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第六乐句在旋律上与二、四乐句重复,在节奏上有所变化。歌曲旋律起伏流畅、优美动听,充分表现了新疆哈萨克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唤起人们对新疆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舞视频。
2.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呢? 学生回答。
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 教师介绍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手鼓。
师:哈萨克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和手鼓。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认识哈萨克族乐器,进而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并引入本课歌曲的学习。
二、学习歌曲
1. 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
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赞美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
2. 再次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问题。
师:歌曲表现了天山脚下的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
(2)歌曲是什么速度?
学生回答:中速。
3. 《美丽的夏牧场》歌曲学习。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句学唱歌谱。
提问: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哪两个乐句旋律相同?
学生回答:旋律中“6”音出现的最多,一二乐句旋律相同。
师:以“6”音为主的旋律一般给人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
(2)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学生随琴唱歌谱。
4. 学习歌词。
(1)学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学生说出难唱的地方,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2)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找出最抒情的一句。
歌曲中“啊”用连线“⌒”连接,显得尤为抒情。
(3)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啊”(第三乐句),并在声音的运用上加以指导。
(4)学生唱第二段歌词。
这段歌词中提到的“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编词弹唱,这是其他歌手所不及的,所以他们受到哈萨克族人民的特别尊敬。
(5)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5. 歌曲处理。
(1)分析歌词。
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夏牧场的美丽,有红花、绿水,远处的冰峰和近处的牛羊。演唱时要用优美抒情的歌声唱出夏牧场的美丽景色,第五乐句“啊”要唱得连贯流畅、优美抒情。
第二段歌词描写了牧民们的幸福生活,炊烟袅袅、奶茶飘香、歌声阵阵。演唱时心情应稍带激动。
(2)为歌曲设计、安排各种演唱形式,将这首歌曲唱得更为动听。 ① 学生采用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例如:前四小节领唱,中间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最后四小节为男女声齐唱。但是,也可以“逆向思维”,即前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中间四小节领唱,最后四小节齐唱。
②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6. 欣赏《美丽的夏牧场》动画,并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了多种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从中感受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骨干音介绍
骨干音是指T 属D 属S 、四、五级音,分别调式主音及其上方和下方纯五度,属音和下属音分别从上下方五度支持主音,主音、属音和下属音是调试的支柱,因而也称正音。
《赛马》
教学内容:
《赛马》。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乐曲《赛马》。
(一)欣赏《赛马》第一段A 。
1、初听。
师:同学们,请大家安静的坐好,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
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走进音乐,请你听完后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段乐曲的情绪怎样?你听了后心情如何?你觉得它会是来自哪个民族的? (学生聆听乐曲第一段后交流,“欢快、豪放的情绪,来自蒙古族”)
2、交流乐曲最初的印象。
同学的感受非常正确,这首乐曲的情绪是豪放、激烈、热情的,这首乐曲来自美丽的蒙古族,提到内蒙古你们眼前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老师眼前浮现的是内蒙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草原,蒙古族的人们对草原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因为草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好处。
3、复听。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听一次乐曲的第一段,请你试着记一记你觉得最能表现大草原上豪放、热情情绪的乐句,好吗?
4、学唱旋律。
师: 同学们唱的很不错,下面的时间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5、模击典形节奏。
师:老师就把节奏拿出来拍一拍,你们听……
你们感觉这样的节奏好像什么?(马蹄声)没错,来,跟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很好,这种节奏让人联想马蹄发出的声音,想到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的奔腾。那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音乐击打拍子,哼唱你熟悉的旋律,体会骏马奔腾的感觉。
6、学生随乐击拍伴奏。
(二)欣赏《赛马》第二段B 。
1、聆听《赛马》第二段的第一乐句B1。
师:从刚才的第一段,同学们从音乐中找到了很多信息,下面继续欣赏乐曲的第二段的第一乐句,听听音乐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1)学生聆听、交流。(旋律变了,变得舒展、优美)
师:在速度情绪都没有太大变化的时候,主题旋律变化了,变成了一个很舒展同时又很热情的旋律。(教师哼唱)这种舒展的旋律又让老师想到了正是内蒙古蔚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让蒙古族人民心胸开阔,性格爽朗,舞蹈也是非常的洒脱,有一种舒展之美,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身体站直,双手摊开。
(2)用舞蹈动作随第一乐句律动。
师:让我们继续欣赏第二乐句,第二乐句同学们会觉得很熟悉,但是它又有了一些新变化,一起来听听有什么样的变化?
(1)聆听、讨论。
师: 第二句相对于第一乐句,音乐更加活泼、有跳跃感,同时音乐音符加密了,带来了不仅欢快而且更加热烈的情绪,草原上的人们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乐器,就让我们当一回小音乐家,模仿演奏二胡吧!
(2)介绍二胡演奏并且配乐模仿。
3、聆听《赛马》第二段的第三乐句B3。
师:我们的欣赏继续,请同学们安静下来,再仔细听听第三句,这一遍你们又能聆听出音乐有什么变化吗?在音乐当中你有没有听到?
(1)学生聆听,交流。
师:这一句有新的乐器出现,它是扬琴,扬琴在演奏主旋律,声音很清脆明亮,大家见过扬琴没有?扬琴的演奏方式……双手拿着轻轻的敲打琴弦。那么二胡演奏到哪去了呢?二胡的音色你们听到了吗?
(2)再次聆听,介绍拨弦。
师:这一句二胡用了一种特别的演奏方式,叫做拨弦,也就是不用弓,直接用手指拨动琴弦而发出声响,这个地方的拨弦使音乐情绪烘托得更加的欢快、热烈。老师可以用口技加上手的动作模拟二胡的拨弦演奏
(3)用声音模仿拨弦。
4、完整欣赏《赛马》第二段B 。
师:刚才同学们聆听第二段的时候都在认真的聆听、积极的思考。下面让我们完整地聆听这一乐段,随着音乐的进行,主旋律的重复与变奏,同学们可以在第一句时轻声哼唱并用一些动作来随音乐律动,第二句也可以当当小乐手模仿二胡演奏。第三句的时候可以加上口技和拍手来伴奏,好的,赶快自己再回忆一下,待会儿老师要看看谁欣赏音乐时最投入!
(三)欣赏《赛马》第三段 A。
师:今天很开心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首二胡曲《赛马》。二胡除了能表现欢快的激烈的情绪外,还能表现另外一种悲伤凄凉的情绪,以后我们将会欣赏到,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参与,我们下节课再见。
《我的中国心》
引入新课: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通过讲述一些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请你仔细聆听下面的歌曲,听后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学习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2、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3、体验歌曲的情绪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重点与难点:
1、体验歌曲的情绪。
2、分辨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音乐知识:
声乐的演唱形式:
1、独唱:一个人演唱的形式。
2、齐唱与轮唱:由两个以上或更多的人演唱同一个旋律。
3、重唱:多声部的作品,根据声部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等。
4、对唱:两个人或两组人作对答式的演唱。
5、合唱:包括几种形式:
①混声合唱:四个声部的演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②同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童生合唱。 ③领唱加合唱:一领众和形式。
④小合唱:人数较少的合唱。
⑤无伴奏合唱:无乐器伴奏,由纯人声演唱的合唱。
(二)、感受鉴赏: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请学生仔细聆听,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作品简介:
《我的中国心》由黄沾词、王福龄曲。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青年歌手张明敏演唱了这首歌曲。由于歌曲的歌词感情炽热、真挚、旋律优美动听,深深地表达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心声,因此,一经唱出,即在全国引起震撼性的反映,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经久不衰。
3、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我的中国心》。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4、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5、再次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1)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
(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 )、弱(p )、中强(mf )、强(f )、很强(ff ))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三)、探索创新:
下面我们分成两组进行表演,看哪组同学表现的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可以用各种演唱形式„„
(四)、互测自结:
仔细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分析一下是下面的哪种演唱形式?
1、独唱 2、齐唱 3、重唱 4、对唱 5、合唱
《春天的故事》
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春天的故事》,感受和体验歌唱中情感表现的重要因素,学会运用声音的刚与柔、强与弱、亮与暗以及收与放来表达作品的情绪,准确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中出现的六度大跳。
教学过程:
(一)思考:
1、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情绪怎样? 表达怎样的情感?
2、这首作品在演唱上有什么特点?
(二)演唱《春天的故事》:
1、用“lü”来唱主题部分。把声音打开,找到歌唱状态及头腔共鸣的感觉,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故事》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合作性、创造性、审美能力的培养。)
3、谈谈你对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
(三)跟唱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东方之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 、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表现祖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主题,深刻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音的强弱
像一天有白昼,有夜晚,像队列行进有左脚,右脚一样,各种不同长短的音被有组织有规律的组合起来,也形成了它的强弱规律。
(一)小节线
在乐谱中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条竖线,这就是小节线,乐谱中小节线的作用是:①划分小节的节数;②明确节拍的强弱规律。
(二)拍子拍号
拍子种类;拍号含义;读法;强弱规律。
二拍子:2/4每小节有二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二拍。 三拍子:3/4每小节有三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三拍。
四拍子:4/4每小节有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四四拍。
六拍子:6/8每小节有六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八六拍。
二、学习新课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东方之珠》)
师:大家说《东方之珠》是哪里?
生:香港!
师:对!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师:(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播放音乐。
师:请同学们注意边欣赏边体会,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生:(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随琴演唱“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师: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
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
(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弹琴为学生伴奏完成)
师:“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师:哪些乐句多次重复?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生:“让海风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多次的重复强调,表达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
的爱国之情。
了解作者——罗大佑:
师:饱含着浓浓爱国情的《东方之珠》是著名的台湾作曲家罗大佑创作的,他的作品有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分析歌曲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
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
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
第一部分:旋律特点平稳、温柔、亲切,抒写描绘香港的美丽。用A 表示。
第二部分:情绪高涨、激动,把对东方之珠的爱恋,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B 表示。
重复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完全重复,叫做补充部分,因此,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就是带补充的单二部曲式。
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分男女声部,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小结
同学们,在音乐世界里许多作品如昙花一现过眼云烟,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但也有许多作品生命力很强,究其原因就是:只有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融进作品中,作品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有爱国爱家我们的祖国才能统一,我们的民族才能昌盛!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够为《“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第一主题试着填写歌词。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听、唱、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念故乡》片段,提问:
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由谁作曲?是哪一部著名的交响曲的主题?
二、欣赏《“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1、介绍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
《“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2、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
3、听、辨、分析音乐主题
(1)听引子分辨是何类乐器、在哪个音区奏出了几个和弦?表现了何种情绪?烘托了何种气氛?(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了七个和弦,表现了低沉、忧郁的情感,烘托了故事的悲惨、凄切的气氛)
(2)唱a 主题,讲故事
1)英国管演奏的悲凉、伤感的主题,歌曲《念故乡》就是由这个主题发展而来,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演唱并感受一下。这个主题既像是揭示海华沙的孤独和痛苦,又像是奄奄一息的敏妮海哈对海华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寄寓作者对遥远祖国的怀念。
2)听辨b 主题,是何种乐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 是否相同?(是由弦乐加弱音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 主题基本相同,只是稍激动些) 。
3)演唱、比较c 、d 两个主题
①听两个主题的录音。
②比较两个主题在节奏、旋律、调式、情绪上有何不同?对比节奏时让同学们念两主题的节奏。
三、小结
本课介绍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欣赏了《“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同学们被此曲深深地感染,愿乐曲动人的旋律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念故乡》
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歌曲当中体验,发现和享受音乐美,让学生中在音乐中体验热爱故乡的情感。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材分析:
歌曲《念故乡》是从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摘选出来的。这部交响曲描述了作曲家踏上新大陆(美国)土地时的种种印象,表现了作曲家对美国黑人命运的同情,以及他远离重洋,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音乐主题是从波西米亚名额中提炼出来的,并吸取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特点,用五声调式写成,旋律富有歌唱性,朴实有没,情深意浓,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后来,这段音乐由他的学生填上歌词,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该曲传入我国后,由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李叔同先生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重新填词。
歌曲为c 大调,4/4拍子,附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为该曲的基本节奏,曲式结构师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加补充乐句。
第二部分
(b )的节奏与第一部分相同,只是提高了音区,旋律中的和声内涵为下属和弦,形成对比,很有新鲜感。最后两小节的补充,是在前一小节音高不变的基础上,将音节值扩展,给人以稳定的终止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念故乡》,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目标:
(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科学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聆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感受古典作曲家音乐创作魅力。 教学重点:
科学的有情感的演唱。
教学难点:
两个八分音符与附点八分音符的区别,能灵活运用到歌曲当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家乡)
师: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与“故乡”二字有关。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与故乡有关的文学作品或是音乐作品。
老师: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在固定地域内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很少到其他地方定居,因此就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称之为祖籍,也就是一个人的籍贯所在,人们称那里是老家,也就是故乡。“故乡”从来就和
学者文人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李白《静夜思》会背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思乡歌曲《念故乡》。
二、新课讲授:
1、师:那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按正确的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师:这首歌曲的歌名叫《念故乡》。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作品,出生于布拉格以北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他就非常喜欢听自己故乡的民歌。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他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得到很多大学授予给他的荣誉,还被美国的朋友邀请到美国担任音乐学院的院长。在天清清,风凉凉的时候,引起了阵阵乡愁,想起故乡的人,常常难以忘返。他感到很孤单,非常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与自己的朋友,欢聚一堂,同享从前的快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创作了歌曲《念故乡》。
2、德沃夏克介绍。
师:德沃夏克是捷克最著名的作曲家。《念故乡》也是他创作的最著名的音乐旋律之一。
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抒情的,思念的,忧伤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音乐能表现出思念、忧伤的情绪呢?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从力度、音色、速度、旋律线上引导学生。)
师:力度怎样?(从力度的强弱上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师: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蓝、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这首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流行于我国,词义贴切,优美动人。充满了异乡游子思乡的忧郁情怀。这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自新大陆”交响曲》里的第二乐章。
3、完整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交响乐《自新大陆》的一部分,在交响乐演奏
的过程中是由一个乐器单独演奏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什么乐器来演奏这段抒情的、思念的、忧伤的旋律。
4、师:《“自新大陆”交响曲》问世以后,便倍受人们的青睐。开始由木管乐和铜管乐奏出一段引子之后,便是英国管迷人的曲调,低回婉转、抒情秀丽,衬以柔和的弦乐作伴,更显示出哀怨的怀乡感。这是交响曲慢板中最动人的一段,据说首演时听众别感动的热泪满襟。中段感情是激动的。后段仍由英国管吹出开始时的旋律,并由小提琴加弱音器予以装
饰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情调最后以忧郁的和弦静静地结束。
三、拓展知识:
介绍交响乐: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一个妈妈的女儿》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藏族风格,体验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表达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准确地歌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太阳和月亮”的“亮”字和“他们的妈妈”的“妈”处的节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阶段目标:初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感受歌曲情绪。
1. 初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后谈谈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学生回答问题。
2. 教师出示《一个妈妈的女儿》曲谱介绍歌曲,复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二、学唱歌曲
阶段目标:分段学习歌曲,对比歌曲乐句的旋律,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 再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为歌曲分段。
第一乐段(1、2乐句);第二乐段(3、4乐句)
2. 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1、2乐句)
(1)教师分别弹奏第一、二乐句旋律,请学生进行分辨旋律不同的地方,出示第一乐句谱例、第二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一、二乐句,先不看连线模唱,再加入连线模唱。注意根据学生情况加入颤音记号演唱,如觉得较难可以先不加。
(3)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3. 学习歌曲第二乐段。(3、4乐句)
(1)教师播放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第三乐句音响,并出示第三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三乐句。
(3)出示第二乐句谱例、第四乐句谱例,请学生分别听这两个乐句的旋律进行比较,寻找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4)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四乐句。
(5)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二乐段。
4. 完整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1)加入歌词,连贯地演唱歌曲。
(2)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完整并深情地演唱。
三、歌曲的藏族风格
阶段目标:使学生了解歌曲中包含的藏族民歌惯用的旋律。
1.
教师介绍歌曲中
等藏族民歌惯用的曲调行进
和歌曲中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使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藏族民歌风格。
2. 学生们试着唱一唱歌曲中含有这些旋律的乐句。
四、拓展音乐视野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熟悉的藏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民族风格和藏族歌曲惯用的旋律。
教师介绍一些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如:《天路》《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视唱歌曲的谱例片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的民歌。这首比较难唱的歌曲同学们学得很快,声音和表情上还要更一步提高。希望课后同学们多唱多听藏族民歌。
《我的祖国》
指导思想:
本单元选择了一组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歌曲。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歌唱祖国、歌颂友谊。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设计理念:
“爱祖国”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从《我的祖国》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学生通过了解电影《上甘岭》的创作背景,来体验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内容:
聆听欣赏《我的祖国》。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目标:
1. 认知与技能: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作品表达的主题;懂得独唱与合唱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体验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在于欣赏《我的祖国》并熟记旋律,简要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 、B 两段的对比。
教学难点:
分辨作品的乐段及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作品主题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有看伦敦奥运会吗? 师:当我国的奥运健儿拿到了金牌,在颁奖仪式上升国旗奏国歌,同学们看到此场景,
内心是怎样的心情?
师:说明我们同学也一样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是热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音乐课上,我们主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三、授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祖国是怎样的画面?
师: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聆听《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看看它是怎样描绘的。(播放视频——歌曲《我的祖国》)
师:我要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出示课件)《我的祖国》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作于1955年。影片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师:提到了上甘岭战斗,它是源于“抗美援朝”的历史事件。
(出示课件 “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师:(出示课件)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电影插曲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它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
的真挚感情和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坚强信念。
师:刚才所听的歌曲可以分几部分?
师:两部分的情绪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师:第一部分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部分为什么和第一部分有所不同?
师:(出示课件)第一部分是在赞美祖国的秀美江山,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部分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自豪感。
师:听A 乐段歌曲思考问题: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生:优美抒情婉转流畅。
师:聆听B 乐段思考问题:和A 乐段相比音乐的情绪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的?
生:充满激情的、气势磅礴的……
师:此歌曲中的合唱起什么作用?
师:因为B 乐段的混声合唱,女高音绚丽的富有穿透力的、女中音柔和甜美的、男高音高亢的明亮的、男低音低沉浑厚的,四种不同的音色分别演唱四个声部不同的旋律——这种多声部旋律形成的和声织体,它的音响效果是立体的重叠交织在一起同时呈现给听众的,音响上给人一种庞大恢宏的感觉——厚重感,再加上宽广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的行进,把气势磅礴的情绪渲染出来,使我们产生了激情澎湃的感觉,也把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决心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四、结束部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歌曲《我的祖国》这首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经典音乐作品。在建国将近60年的今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祖国不再是残垣断壁,不再是饥寒交迫,不再是伤痕累累,任人宰割……但是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祖国的繁荣还需要你们去建设,祖国的强大更需要你们去保卫。
《我和我的祖国》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初步感知和熟悉歌曲的旋律,能较好的表现歌曲的节奏及旋律特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朴素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的旋律,初步学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掌握6/8和9/8拍子的旋律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祖国是一片海,我们就是海里的一滴水,假如祖国是一片蓝天,我们就是天上的白云一朵。祖国是伟大的母亲,孕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我们和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请听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课题)二、新授课:
初听歌曲:
1、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优美、抒情、庄严、充满激情)
2、师范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老师唱这首歌曲时运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独唱)
3、复听歌曲,说说歌曲的演唱形式,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合唱(同声合唱、混声合唱)、齐唱、重唱(二重唱、四重唱) 、对唱、轮唱等。
4、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6/8和9/8)。
歌曲分析:
1、比一比。(做拍手游戏)
2、看歌谱听音乐,找出6/8和9/8拍子的位置并分析歌曲可以分几部分?(A﹢B)
歌曲赏析:
单二部曲式结构:A 段旋律起伏,优美动听,深情地表现了人们对祖国的依恋;B 段采用了混合节拍,充满激情,以八度的大跳直接进入高潮,与A 段形成了鲜明的音区对比。进一步抒发了共和国公民无比热爱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最后变化重复B 段,并在高潮中结束。
三、学唱歌曲:
1、有感情的读歌词。
2、小声跟唱歌曲。
小组讨论: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和认为最难唱的一句。
3、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互动与创编活动:
老师教一些简单动作,师生一起互动。
五、总结:
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 学习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2. 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美好的意境,培养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用优美清晰、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 教材分析:
《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为一段体,G 大调,4/4拍,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常见的手法,将第一、二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歌曲的旋律多次反复,六个乐句,除第五乐句外,
一、三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第六乐句在旋律上与二、四乐句重复,在节奏上有所变化。歌曲旋律起伏流畅、优美动听,充分表现了新疆哈萨克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唤起人们对新疆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舞视频。
2.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呢? 学生回答。
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 教师介绍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手鼓。
师:哈萨克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和手鼓。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认识哈萨克族乐器,进而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并引入本课歌曲的学习。
二、学习歌曲
1. 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
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赞美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
2. 再次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问题。
师:歌曲表现了天山脚下的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
(2)歌曲是什么速度?
学生回答:中速。
3. 《美丽的夏牧场》歌曲学习。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句学唱歌谱。
提问: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哪两个乐句旋律相同?
学生回答:旋律中“6”音出现的最多,一二乐句旋律相同。
师:以“6”音为主的旋律一般给人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
(2)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学生随琴唱歌谱。
4. 学习歌词。
(1)学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学生说出难唱的地方,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2)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找出最抒情的一句。
歌曲中“啊”用连线“⌒”连接,显得尤为抒情。
(3)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啊”(第三乐句),并在声音的运用上加以指导。
(4)学生唱第二段歌词。
这段歌词中提到的“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阿肯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编词弹唱,这是其他歌手所不及的,所以他们受到哈萨克族人民的特别尊敬。
(5)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5. 歌曲处理。
(1)分析歌词。
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夏牧场的美丽,有红花、绿水,远处的冰峰和近处的牛羊。演唱时要用优美抒情的歌声唱出夏牧场的美丽景色,第五乐句“啊”要唱得连贯流畅、优美抒情。
第二段歌词描写了牧民们的幸福生活,炊烟袅袅、奶茶飘香、歌声阵阵。演唱时心情应稍带激动。
(2)为歌曲设计、安排各种演唱形式,将这首歌曲唱得更为动听。 ① 学生采用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例如:前四小节领唱,中间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最后四小节为男女声齐唱。但是,也可以“逆向思维”,即前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中间四小节领唱,最后四小节齐唱。
②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6. 欣赏《美丽的夏牧场》动画,并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了多种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从中感受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骨干音介绍
骨干音是指T 属D 属S 、四、五级音,分别调式主音及其上方和下方纯五度,属音和下属音分别从上下方五度支持主音,主音、属音和下属音是调试的支柱,因而也称正音。
《赛马》
教学内容:
《赛马》。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乐曲《赛马》。
(一)欣赏《赛马》第一段A 。
1、初听。
师:同学们,请大家安静的坐好,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
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走进音乐,请你听完后告诉老师,你觉得这段乐曲的情绪怎样?你听了后心情如何?你觉得它会是来自哪个民族的? (学生聆听乐曲第一段后交流,“欢快、豪放的情绪,来自蒙古族”)
2、交流乐曲最初的印象。
同学的感受非常正确,这首乐曲的情绪是豪放、激烈、热情的,这首乐曲来自美丽的蒙古族,提到内蒙古你们眼前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老师眼前浮现的是内蒙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草原,蒙古族的人们对草原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因为草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好处。
3、复听。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听一次乐曲的第一段,请你试着记一记你觉得最能表现大草原上豪放、热情情绪的乐句,好吗?
4、学唱旋律。
师: 同学们唱的很不错,下面的时间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5、模击典形节奏。
师:老师就把节奏拿出来拍一拍,你们听……
你们感觉这样的节奏好像什么?(马蹄声)没错,来,跟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很好,这种节奏让人联想马蹄发出的声音,想到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的奔腾。那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音乐击打拍子,哼唱你熟悉的旋律,体会骏马奔腾的感觉。
6、学生随乐击拍伴奏。
(二)欣赏《赛马》第二段B 。
1、聆听《赛马》第二段的第一乐句B1。
师:从刚才的第一段,同学们从音乐中找到了很多信息,下面继续欣赏乐曲的第二段的第一乐句,听听音乐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1)学生聆听、交流。(旋律变了,变得舒展、优美)
师:在速度情绪都没有太大变化的时候,主题旋律变化了,变成了一个很舒展同时又很热情的旋律。(教师哼唱)这种舒展的旋律又让老师想到了正是内蒙古蔚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让蒙古族人民心胸开阔,性格爽朗,舞蹈也是非常的洒脱,有一种舒展之美,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身体站直,双手摊开。
(2)用舞蹈动作随第一乐句律动。
师:让我们继续欣赏第二乐句,第二乐句同学们会觉得很熟悉,但是它又有了一些新变化,一起来听听有什么样的变化?
(1)聆听、讨论。
师: 第二句相对于第一乐句,音乐更加活泼、有跳跃感,同时音乐音符加密了,带来了不仅欢快而且更加热烈的情绪,草原上的人们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乐器,就让我们当一回小音乐家,模仿演奏二胡吧!
(2)介绍二胡演奏并且配乐模仿。
3、聆听《赛马》第二段的第三乐句B3。
师:我们的欣赏继续,请同学们安静下来,再仔细听听第三句,这一遍你们又能聆听出音乐有什么变化吗?在音乐当中你有没有听到?
(1)学生聆听,交流。
师:这一句有新的乐器出现,它是扬琴,扬琴在演奏主旋律,声音很清脆明亮,大家见过扬琴没有?扬琴的演奏方式……双手拿着轻轻的敲打琴弦。那么二胡演奏到哪去了呢?二胡的音色你们听到了吗?
(2)再次聆听,介绍拨弦。
师:这一句二胡用了一种特别的演奏方式,叫做拨弦,也就是不用弓,直接用手指拨动琴弦而发出声响,这个地方的拨弦使音乐情绪烘托得更加的欢快、热烈。老师可以用口技加上手的动作模拟二胡的拨弦演奏
(3)用声音模仿拨弦。
4、完整欣赏《赛马》第二段B 。
师:刚才同学们聆听第二段的时候都在认真的聆听、积极的思考。下面让我们完整地聆听这一乐段,随着音乐的进行,主旋律的重复与变奏,同学们可以在第一句时轻声哼唱并用一些动作来随音乐律动,第二句也可以当当小乐手模仿二胡演奏。第三句的时候可以加上口技和拍手来伴奏,好的,赶快自己再回忆一下,待会儿老师要看看谁欣赏音乐时最投入!
(三)欣赏《赛马》第三段 A。
师:今天很开心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首二胡曲《赛马》。二胡除了能表现欢快的激烈的情绪外,还能表现另外一种悲伤凄凉的情绪,以后我们将会欣赏到,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参与,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