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的作文指导作文10200字

初一作文

1 作文指导:一事一议

一、概念

“一事一议”是学写议论文的一项基本训练。这里的“一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说法、一种现象、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等等,甚至还可以指某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某个事件中的某个细节等等。这里的“一议”,是指从某一个角度集中阐述自己的某一点看法,要力求把这一点看法说明白、讲清楚,让人信服,使人接受,“一事一议”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个事件、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表示自己的看法。

二、导写过程

1. 基本写法:

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2. 基本结构:

概括事实—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收束全文。

“概括事实”和“提出论点”部分是文章的“引论”,要求缘事入笔,提出问题;“证明论点”部分是文章的“本论”部分,要求分析问题,加以论证,这一部分还可以加一部分联系实际的材料;“收束全文”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

3、具体写法

(一)概述事情

第一,要求做到不走样,亦即不改变事情的精神实质。

其次,概述事情要力求言简意赅,要用最经济的语言,准确地将“事”叙述出来。一般情况下,不可将命题者提供的事情材料一字不差地照抄,除非原文非常简洁,只有四五十字。

第三,概括事情还要有侧重点,就是你下面将要评议的“点”要侧重叙述。

(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损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损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

(二)分析事情,表明态度

概述事情之后,就要表明你对此事的主张看法,实际上就是亮出观点。这一部分内容可接续在概述事情之后;也可以另起一行。无论哪种写法,都要求观点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不违背社会的价值取向,所谓鲜明就是要明确表态,你是赞同还是反对。

如《实力最重要》写道:“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

2 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处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三)阐明理由

这是文章的重点,实际上,就是支持你上面所亮出的观点的论据。理由一定要写充分,这样你的观点才能成立。阐述理由部分要分条列举,可用“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等语言形式标明。分条一般以三条左右为佳。分条过少则有理由不充分之嫌,且难以满足篇幅(800字)要求,分条过多,则有鸡零狗碎之感,且在800字之内,难以将理由说透。

在这里我们谈谈“一事一议”议论文“议”的角度:

一事一议,议论的角度,一般可分为正面评议事情的积极意义、反面点评事情的消极影响、正面评议与反面评点相结合三个角度。

(一)、正面评议

就是取事情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指出其积极意义。一般此类事情是为时代、社会所大力提倡的,是值得大力弘扬的。

(二)、反面评议

就是指出事情的负面影响及其危害性,还可以从事情的本质、产生根源上加以分析,指出如何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三)、正反结合

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有些事情有其利亦有其弊,对其评判时,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写这样的评议时要注意,你的观点必须鲜明,不能含糊其词,不能陷入 “既提倡又反对”的模糊之中,比如你取其积极一面加以评议,可在文未作反面补充,指出如何避其害的方法,若取其消极一面进行评议,可在文未作正面补充,指出如何用其利的方法。

(四) 总结呼告。

三、例文引路

1、“作弊”一席谈

考试临近,班里几个无聊的家伙又在谈论着各种作弊绝招。虽然听后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但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作弊”这个与考试似同胞兄弟的东西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学校中。

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有人作弊呢?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作弊的人无非是想得高分,自己光彩,老师表扬,父母也高兴。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怕考不好老师批,家长骂,棍棒加身,只好铤而走险,蒙混过关。考试作弊也叫“偷看”,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是件绝妙的事:平时痛痛快快地玩儿,考试只要稍稍用些心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得高分。作弊的人只知用“假分数”来满足一个暂时的虚荣心,却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小小的作弊虽不会使他变得十恶不赦,却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丑陋的种子。

且不说作弊被发现后,老师的失望,学校的处罚,还有其他同学的大眼、小眼,嗤之以鼻的态度;就算这次侥幸逃脱,你心里真就那么踏实吗?你能保证以后不会“东窗事发”吗?我曾记

3 得,一个同学在他作弊后写下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几近崩溃。我怕见父母,怕见老师,也怕见朋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堪回首了。”

是啊,没有什么比拥有坦荡的心灵更令人欣慰,没有什么比愧疚不安和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让人痛苦的;用谎言换来的短暂虚荣终究是要破灭的。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会在工作和婚姻中作弊。当诚实的优良品质在一个国家无处立足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难道也要带上书本、纸条去作弊吗?骗老师、骗家长,到头来还不是骗自己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作弊,固然不对,可这能仅仅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和家长就不该负一些责任吗?有些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把“分数”看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同学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才去作弊的。这难道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反思吗?

再次奉劝各位同学:与其考试时费尽心机,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作弊”是一种麻醉剂,我们应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它。

△点评

本文通过对作弊成因的思考,分析作弊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说明作弊的不可取,呼吁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 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4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3、改蹲为坐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缺乏社会公德,简直就是“有爹生无娘教”的那一种。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

△点评

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去分析。全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从个人的身份、道德修养、健康、对他人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最后提出“改蹲为坐”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全文虽然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和名人名言,但论据也比较充分,说服力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切合实际从多方面去分析,写得朴实而有道理。

4、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 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

5 么这么锋利? ”,“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 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 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 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 ”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

5、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 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 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 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6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6、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

7 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 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 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 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 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四、学生作文:以 “小议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作文

附: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作客。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他。火车来了,司机却找不到爱因斯坦,便空车回去向国王报告,说教授没有来。可是半小时以后,爱因斯坦身穿沾满尘土的破雨衣,脚着一双旧皮鞋来了。原来是司机只看衣冠不认人,爱因斯坦便自己步行而来。

学生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论点:①爱因斯坦生活朴素;②只认衣冠不认人的通病;③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④爱因斯坦不摆名人架子,平易近人;⑤爱因斯坦专注于科学事业,在成名之后也不追求个人享受;⑥接站,尤其是接不认识的人,应该约好联系的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有国王司机的错误。比较几个论点,除⑥就事论事,把指导材料看得太一般化,③缺少个性,而且一味追求深刻,有点牵强附会外,其他几个论点都适应议论的需要。如根据①

8 谈谈要成就一番事业,生活上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根据②可以谈谈以貌取人,以衣着取人,是庸俗而肤浅的;根据④可以谈谈一个真正有修养的学者是不会徒慕虚荣,计较小节的;根据⑤可以谈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造福于全人类而不追求个人享受。

莫让施善变成施舍

——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犹记得前几年“犀利哥”的照片被曝光后,伴随着网络热议,许多公司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声称要帮助他改善生活。然而,面对一场场T 台秀,一次又一次捐款,“犀利哥”选择黯然返乡。临走时,他说:“我愿接受帮助,但我仿佛感受到了另一种压力。”如今,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善者。然而,我们在行善时需要注意,莫让施善变成施舍,让诸如“犀利哥”这样尴尬的事件再次发生。

施善,用当下的一句流行语来说,便是传递一种正能量。施善固然是重要的,德兰修女曾说:“即使你竭尽全力每天做善事也许都不够,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施善。”尤其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施善能够有效地弥补我们心灵的缺口。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施善是一种基于平等关系上的行为。换句话说,施善者与接受者之间虽有富贫之别,但无贵贱之分。因此,施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舍予,即施舍。施善与施舍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施善,在施予我们善意的时候,在无形之中也给予了一份尊重;施舍,在给予帮助时,却有可能给接受者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因此,我们说,莫让施善变成施舍。

在现实生活中,陈光标对于我们来说都很熟悉。他自称是中国施善的第一人,然而迎接他的却总是一阵又一阵的非议,原因就在于他将施善这一崇高的行为演变成了一种施舍。四川汶川地震时,为了赈灾,他将捐款垒成一座高堡,并拍照发到网上;走进农村给农民派发物资时,他却要求农民必须先听一场他的音乐会„„在我看来,陈光标先生固然充满着爱心,但是他在施善的时候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被施予者的人格与尊严,从而将施善变成了一种颇具作秀色彩的施舍,引起非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壹基金的做法则引来了人们的称赞。他们在献爱心、施予帮助的时候,还会主动邀请那些被帮助的人也一同加入壹基金,成为他们共同的一员。这样,被施善者在以后的日子就变成了主动施善的一员,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被帮助的温暖,还有可以帮助他人的快乐。李连杰曾说:“这也许是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施善方式。既保障了他们的尊严,又能使他们发现这其中自己的价值。”我想只有这样的善举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种施善吧。

台湾作家刘墉曾经说:“有一次我碰见一个收废品的阿姨。当我给她钱时,她白了我一眼。而当我给她手中的饮料瓶时,她对我笑了笑。”我想,这也许就是施善与施舍最大的不同点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行善大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请莫让施善变成一种施舍。让我们在施善时也施予一份尊重,将真正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点评:

9 这是一篇观点深刻、说理严密的优秀作文。文章先是由现实生活的典型案例说起,进而分析得出“莫让施善成施舍”的观点,一语中的。然后从正能量的角度来分析施善的行为准则与方式,对观点进行了准确的界定。第三、四段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将“陈光标”与“壹基金”拿来对比分析,得出“施善与施舍”的区别。最终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1 作文指导:一事一议

一、概念

“一事一议”是学写议论文的一项基本训练。这里的“一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说法、一种现象、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等等,甚至还可以指某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某个事件中的某个细节等等。这里的“一议”,是指从某一个角度集中阐述自己的某一点看法,要力求把这一点看法说明白、讲清楚,让人信服,使人接受,“一事一议”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个事件、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表示自己的看法。

二、导写过程

1. 基本写法:

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2. 基本结构:

概括事实—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收束全文。

“概括事实”和“提出论点”部分是文章的“引论”,要求缘事入笔,提出问题;“证明论点”部分是文章的“本论”部分,要求分析问题,加以论证,这一部分还可以加一部分联系实际的材料;“收束全文”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

3、具体写法

(一)概述事情

第一,要求做到不走样,亦即不改变事情的精神实质。

其次,概述事情要力求言简意赅,要用最经济的语言,准确地将“事”叙述出来。一般情况下,不可将命题者提供的事情材料一字不差地照抄,除非原文非常简洁,只有四五十字。

第三,概括事情还要有侧重点,就是你下面将要评议的“点”要侧重叙述。

(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损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损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

(二)分析事情,表明态度

概述事情之后,就要表明你对此事的主张看法,实际上就是亮出观点。这一部分内容可接续在概述事情之后;也可以另起一行。无论哪种写法,都要求观点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不违背社会的价值取向,所谓鲜明就是要明确表态,你是赞同还是反对。

如《实力最重要》写道:“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

2 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处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三)阐明理由

这是文章的重点,实际上,就是支持你上面所亮出的观点的论据。理由一定要写充分,这样你的观点才能成立。阐述理由部分要分条列举,可用“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等语言形式标明。分条一般以三条左右为佳。分条过少则有理由不充分之嫌,且难以满足篇幅(800字)要求,分条过多,则有鸡零狗碎之感,且在800字之内,难以将理由说透。

在这里我们谈谈“一事一议”议论文“议”的角度:

一事一议,议论的角度,一般可分为正面评议事情的积极意义、反面点评事情的消极影响、正面评议与反面评点相结合三个角度。

(一)、正面评议

就是取事情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指出其积极意义。一般此类事情是为时代、社会所大力提倡的,是值得大力弘扬的。

(二)、反面评议

就是指出事情的负面影响及其危害性,还可以从事情的本质、产生根源上加以分析,指出如何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三)、正反结合

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有些事情有其利亦有其弊,对其评判时,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写这样的评议时要注意,你的观点必须鲜明,不能含糊其词,不能陷入 “既提倡又反对”的模糊之中,比如你取其积极一面加以评议,可在文未作反面补充,指出如何避其害的方法,若取其消极一面进行评议,可在文未作正面补充,指出如何用其利的方法。

(四) 总结呼告。

三、例文引路

1、“作弊”一席谈

考试临近,班里几个无聊的家伙又在谈论着各种作弊绝招。虽然听后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但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作弊”这个与考试似同胞兄弟的东西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学校中。

为什么每次考试都有人作弊呢?其实,这也不足为怪。作弊的人无非是想得高分,自己光彩,老师表扬,父母也高兴。也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怕考不好老师批,家长骂,棍棒加身,只好铤而走险,蒙混过关。考试作弊也叫“偷看”,在有些人看来这实在是件绝妙的事:平时痛痛快快地玩儿,考试只要稍稍用些心计,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得高分。作弊的人只知用“假分数”来满足一个暂时的虚荣心,却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次小小的作弊虽不会使他变得十恶不赦,却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丑陋的种子。

且不说作弊被发现后,老师的失望,学校的处罚,还有其他同学的大眼、小眼,嗤之以鼻的态度;就算这次侥幸逃脱,你心里真就那么踏实吗?你能保证以后不会“东窗事发”吗?我曾记

3 得,一个同学在他作弊后写下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一直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几近崩溃。我怕见父母,怕见老师,也怕见朋友。„„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不堪回首了。”

是啊,没有什么比拥有坦荡的心灵更令人欣慰,没有什么比愧疚不安和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让人痛苦的;用谎言换来的短暂虚荣终究是要破灭的。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也会在工作和婚姻中作弊。当诚实的优良品质在一个国家无处立足的时候,我们还能期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难道也要带上书本、纸条去作弊吗?骗老师、骗家长,到头来还不是骗自己呀!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作弊,固然不对,可这能仅仅怪学生吗?难道老师和家长就不该负一些责任吗?有些老师和家长,一味地把“分数”看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许多同学正是迫于这种压力才去作弊的。这难道不应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反思吗?

再次奉劝各位同学:与其考试时费尽心机,偷偷摸摸地搞“地下活动”,还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习。“作弊”是一种麻醉剂,我们应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它。

△点评

本文通过对作弊成因的思考,分析作弊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说明作弊的不可取,呼吁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分享成功

有一个花农,不远万里从非洲带回珍贵的种子。经过几个月精心的培育,春天到来的时候,他的花园开满了朵朵珍奇的花。见此景,邻居和朋友纷纷来要种子,他却舍不得给。原来,他有一个心愿:希望他的花园成为全国最美的。本以为心愿将成,可奇怪的是,他的花竟一年不如一年好了。花农请来学者,才了解到其中的奥妙:由于邻居的花园里种的都是普通的品种,风在流动中把花粉带到他的花园,通过传粉作用,花种的纯度受到了影响。

花农并不自私,只是面对成功有点小小的私心罢了——希望自己的花园是最美丽的。这本无可厚非,他错在不了解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事物多多少少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珍贵的花种,仅靠好的品种和充足的阳光雨露是开不出珍奇的花朵的,还要靠邻居花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心愿只有当他愿与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才能圆满地完成。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存在这样的道理吗? 我们每个人都和其他人——老师、同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一个人能孤立地学习生活而不受他人的影响。我们也常常会有花农一样的私心: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但我们也深知,这不是完全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达到。我们需要老师的指导,需要在和同学的讨论中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只有你所处的环境是优秀的,你才能从中汲取养分,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个同学,别人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不遗余力。我问他难道没留一点私心。他说在解题的过程中他的知识得到了巩固,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也学习到了别人的方法,拓展了思路。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一个分享成功的典型吗?

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喜悦的分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刻。试想花农把珍贵的种子分给邻居,春天来到后,站在远处的山上,发现不仅他的花园,几里以内的花园里都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空气中流动着奇妙的花香。这样的成功,才弥足珍贵;这样的愉悦,才是由衷的啊!

△点评

4 作者能从花粉的传播这种自然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喜悦,才是最大的成功。文章结构条理清楚,分析了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与别人的成功的关系,善于扣紧原材料去分析,论理充分。特别是作者能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性强,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文章的微中不足是第1段的叙例还欠概括;在论证的过程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或名人名言,会更好一些。

3、改蹲为坐

在校餐厅内,正值开饭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看到某餐桌的某个位置上,有某个同学蹲在板凳上进餐,两腿竖在凳面上且不脱鞋子。我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

从个人的身份看来,身为一个学生,这样的举止跟那些山村野夫有什么两样?或者只有穿着比他们干净整齐些。这就是上述的同学给别人的印象。

又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这样的举止缺乏社会公德,简直就是“有爹生无娘教”的那一种。 这类同学若认为这跟身份或道德修养没有什么联系,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一个位置不仅仅是一个人坐。算算校内也有两千多学生,那餐厅内的几百个位置怎能一下子让所有同学都在厅内吃饭呢?当然要轮坐。但若一人蹲在上面吃,把凳面弄脏,叫下一位同学怎么办?也蹲着吃?若果是男同学还勉强可以,但是女同学呢?只能不坐,毕竟爱斯文是她们的本性。看看,这对别人的影响多大!

无论我怎样思索,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同学要蹲着吃。难道蹲比坐着吃舒服吗?绝对不会,否则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桌凳。更何况蹲着吃对身体也不好。蹲着吃会因肚子被大腿压住,不利于进食,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样的举止若被群众或外人看到那就不单单是某个人的形象问题,而是损害了整个学校的声誉。

为了自己的形象,为了不影响他人,为了自己能健康成长,更为了不损害学校的声誉,请有这样举止的同学改蹲为坐。

△点评

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去分析。全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从个人的身份、道德修养、健康、对他人的影响、对学校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最后提出“改蹲为坐”的建议,很有现实针对性。全文虽然没有典型的历史事例和名人名言,但论据也比较充分,说服力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能切合实际从多方面去分析,写得朴实而有道理。

4、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 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

5 么这么锋利? ”,“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 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 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 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 ”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点评

作者比较熟练“一事一议”文章的一般写法——引、议、联、结。文章开篇概述寓言的内容,然后稍作分析,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接着扣紧论点分析原材料指出猴子的错误,再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指出学生求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最后扣题,强调中心论点。文章条理清晰,过渡自然,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扣紧材料并较好地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去分析,现实针对性强。

5、评“老实人吃亏”

“老实人吃亏”,乍听起来会觉得很不公平,令人气愤,但要仔细想一想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老实人? 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只知道吃嘴边的大饼的人,那么,“老实人吃亏”那是活该! 但如果老实人是指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人,那么,吃亏与否还须理论一番。

其次,“亏”与“不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且不说“失马得福”与“得马得祸”的偶然与必然,只说“亏”与“不亏”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着不同标准。“聪明人”以缺斤短两为亏,从而斤斤计较,老实人以对不住良心有损人格为亏,从而落落大方。所以,同一件事,亏与不亏,不同的人,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水可以装在葫芦里面,也可以装在葫芦外面一样,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说,每个人的行事都体现着各自的观点,各自衡量事物的标准,旁人大可不必代抱不平而“义愤填膺”。

再次,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有人吃亏是必然的。然而,真正吃亏的是谁?是“老实人”,还是“聪明人”? 我认为,亏还有真亏与不亏之分。认为不赚便宜是亏,其实是不亏;认为没有同流合污,从而没有占到便宜、捞到油水是亏,其实也是不亏;而那些机关算尽,投机取巧,赚取不义之财的赚,才是真亏。那些人自以为精明,搞些小手段,发点小财,表面上似乎是赚了,但这只是一时的赚,发展下去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的大亏在后头。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6 事实上,真正聪明和真正老实的人从根本上看是不会亏的,因为他们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因为他们自作聪明,投机取巧,只知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那才是真亏。

做到真正聪明的人,发展才能,不断进取;老实人,也要做真正的老实人,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所以说,这样的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

△点评

作者抓住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观念“老实人吃亏”去批驳,现实针对性强,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全文采用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去反驳,条理非常清楚。文章的批驳的突破口选得准确,抓住什么是老实人和聪明人,什么是亏与不亏,什么是真亏和不亏去反驳,驳到敌论的要害,读后有一种畅快之感。

6、小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人们总以为是贬义的,说它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不懈。”其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现代医学证明:当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疲劳的时候,应该进行充分的休息,以利于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效率。心理学的“艾氏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适当休息所造成的学习上的间隔,有利于增强记忆能力。如果一个人忙于学习从不注意休息,那他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只有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好比“晒网”一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卓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十分注意休息。著名文学家老舍生前酷爱养花,他用欣赏花儿节制极度亢奋的大脑神经,以达到’晒网’的目的。惟其如此,他才有充沛的精力写出《骆驼样子》、《四世同堂》等扛鼎之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究起来可谓废寝忘食。即使是他,也经常在饭后散散步,使疲惫不堪的大脑得以轻松,不至于“破网”。而又正是在休息中,牛顿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

然而,我们的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认识到‘晒网’的必要性。他们一下课不是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借以舒缓大脑紧张状态,而是埋头赶作业,结果弄得上其他课时心神不定。特别是临考前,许多平日较能劳逸结合的同学也一改常态,“开夜车,战通宵”,把“晒网”之事扔到九霄云外。等上了考场要他“三天打鱼”之际,却因为“晒网”未成而使鱼儿“漏网”,造成终生遗憾。据说围棋“超一流”九段聂卫平每当大战前夕封棋不弈而去打桥牌、赛网球。这是他“晒网”的一种特殊方法。正是由于他“晒网”有方,才能有“打鱼”中神聚思集,连挫日方围棋巨星,威震中日棋坛。

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换言之,不会休息的人亦不会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改革开放,全民族腾飞急需后继有人之机,尤应处理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关系。

“三天打鱼”尽可“两天晒网”,窃以为!

△点评

作者能够运用求异思维,对成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给予全新的注解。文章突出的特点是观点新颖,对约定俗成的成语含义提出了新的见解,并能圆其说。文章提出论点后,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去论证,然后联系到同学的学习实际去分析,还列

7 举了聂卫平的事例和列宁的名言去论证。文章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说服力较强。

由一则寓言想到的

曾读过一则寓言,内容大概是说:有一只猴子,在路上捡到一把刀,可刀很钝,连小树也砍不断。于是,它便请教砍柴人,问他怎么样才能使刀锋利。砍柴人告诉它在石头上磨磨就行了。猴子照着去做了,它把刀口磨得越来越短,甚至把刀口磨得与刀背一样厚。可当它拿这把刀再去砍树时就更砍不动了。

刚看这篇寓言时,我不禁笑这猴子实在太愚蠢了,只知道要磨刀,却不懂得如何去磨,为什么不问清楚了再做呢? 而后,我才慢慢领悟到这则寓言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会学习。请教之后,要认真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就像这只猴子,可能它从未接触过刀这种东西,如何让一把钝刀变得锋利,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事物。这个时候,它就要问一些懂得该怎样做的人。它问砍柴人:“你的刀为什么这么锋利?”,“因为在石头上磨过。”砍柴人回答了它的问题,然后再也没说别的,因为猴子也没问别的。可猴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不就是在石头上磨一磨吗? 既然如此,那就磨吧,管它三七二十一呢! 大脑也不动一下,想当然地去做。可实际上,猴子真的懂得该如何做吗? 显然没有。它不过是了解了事情的皮毛,却根本不清楚磨刀究竟该磨哪儿,该怎么磨。我敢肯定地说,倘若它再多问一句话:“应该如何磨刀?”结果就不会是那样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还是学生,在学校里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知识,正确地引导我们。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直到我们弄懂为止。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步入社会。要想适应现代化、高科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可都要靠自己。所以,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会学习,不单单是拥有快捷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学习态度要端正:求学问不能一知半解,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弄懂就不罢休的精神才行。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还不知道怎么做呢,就去做,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当我们无法解读它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请教,了解这种东西。多问为什么,请教之后多思考多研究,不要一知半解,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疑团。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的学会,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是我读过这篇寓言后的最大收获。

四、学生作文:以 “小议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作文

附: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作客。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他。火车来了,司机却找不到爱因斯坦,便空车回去向国王报告,说教授没有来。可是半小时以后,爱因斯坦身穿沾满尘土的破雨衣,脚着一双旧皮鞋来了。原来是司机只看衣冠不认人,爱因斯坦便自己步行而来。

学生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论点:①爱因斯坦生活朴素;②只认衣冠不认人的通病;③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④爱因斯坦不摆名人架子,平易近人;⑤爱因斯坦专注于科学事业,在成名之后也不追求个人享受;⑥接站,尤其是接不认识的人,应该约好联系的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有国王司机的错误。比较几个论点,除⑥就事论事,把指导材料看得太一般化,③缺少个性,而且一味追求深刻,有点牵强附会外,其他几个论点都适应议论的需要。如根据①

8 谈谈要成就一番事业,生活上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根据②可以谈谈以貌取人,以衣着取人,是庸俗而肤浅的;根据④可以谈谈一个真正有修养的学者是不会徒慕虚荣,计较小节的;根据⑤可以谈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造福于全人类而不追求个人享受。

莫让施善变成施舍

——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犹记得前几年“犀利哥”的照片被曝光后,伴随着网络热议,许多公司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声称要帮助他改善生活。然而,面对一场场T 台秀,一次又一次捐款,“犀利哥”选择黯然返乡。临走时,他说:“我愿接受帮助,但我仿佛感受到了另一种压力。”如今,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善者。然而,我们在行善时需要注意,莫让施善变成施舍,让诸如“犀利哥”这样尴尬的事件再次发生。

施善,用当下的一句流行语来说,便是传递一种正能量。施善固然是重要的,德兰修女曾说:“即使你竭尽全力每天做善事也许都不够,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施善。”尤其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施善能够有效地弥补我们心灵的缺口。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施善是一种基于平等关系上的行为。换句话说,施善者与接受者之间虽有富贫之别,但无贵贱之分。因此,施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舍予,即施舍。施善与施舍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施善,在施予我们善意的时候,在无形之中也给予了一份尊重;施舍,在给予帮助时,却有可能给接受者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因此,我们说,莫让施善变成施舍。

在现实生活中,陈光标对于我们来说都很熟悉。他自称是中国施善的第一人,然而迎接他的却总是一阵又一阵的非议,原因就在于他将施善这一崇高的行为演变成了一种施舍。四川汶川地震时,为了赈灾,他将捐款垒成一座高堡,并拍照发到网上;走进农村给农民派发物资时,他却要求农民必须先听一场他的音乐会„„在我看来,陈光标先生固然充满着爱心,但是他在施善的时候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被施予者的人格与尊严,从而将施善变成了一种颇具作秀色彩的施舍,引起非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壹基金的做法则引来了人们的称赞。他们在献爱心、施予帮助的时候,还会主动邀请那些被帮助的人也一同加入壹基金,成为他们共同的一员。这样,被施善者在以后的日子就变成了主动施善的一员,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被帮助的温暖,还有可以帮助他人的快乐。李连杰曾说:“这也许是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施善方式。既保障了他们的尊严,又能使他们发现这其中自己的价值。”我想只有这样的善举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种施善吧。

台湾作家刘墉曾经说:“有一次我碰见一个收废品的阿姨。当我给她钱时,她白了我一眼。而当我给她手中的饮料瓶时,她对我笑了笑。”我想,这也许就是施善与施舍最大的不同点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行善大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请莫让施善变成一种施舍。让我们在施善时也施予一份尊重,将真正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点评:

9 这是一篇观点深刻、说理严密的优秀作文。文章先是由现实生活的典型案例说起,进而分析得出“莫让施善成施舍”的观点,一语中的。然后从正能量的角度来分析施善的行为准则与方式,对观点进行了准确的界定。第三、四段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将“陈光标”与“壹基金”拿来对比分析,得出“施善与施舍”的区别。最终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关作文

  • 一事能狂便青春作文9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2014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为青春不朽,现在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已公布,小编将2014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整理与同学们学习写作.更多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诗人纪德在<先知的花园>中说:"时 ...

  • 经一事,长一智作文作文900字
  • 经一事,长一智 江苏省南京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初二(6)班 罗冰清 初一时,妈妈一直猜不透我拼命拖着时间而不肯尽早搬到学校里住的原因.那个原因只有我知道--我在等着一个电话. 记不起事情发生在几月几日,我只知道那一天很冷,途人都裹着笨重的大衣.我独个儿在街上逛着,迎面却匆匆地走过来一个人,我注意到他 ...

  • 一事一议作文作文2300字
  • 希望中学"四研"互助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制定:2013-11- 13授课: 主备人:孙玉华 负责人: 了解生活,学会思考.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小组: 组号: 师评: ☆作文:"一事一议"导学 [展示课导学] 学习 ...

  • "一事分割式"作文写作法作文4500字
  • "一事分割式"作文写作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种新的写巧记叙文的方式--一事分割式.顾名思义,我们在讲述的仍然是一件事的写作,只是采取了分割的方式.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写法,下面我们由一篇文章谈起. 1由一篇文章谈起 打造蓝天 河南一考生 起风了 春天还没有过去,不知怎么了,天气忽 ...

  • 六年级下四单元作文浙教版:纸团疑云一事作文1100字
  • 六年级下四单元作文浙教版:纸团疑云一事 六(1)班在进行数学考试,同学们有的紧皱眉头,有的苦苦思索; 有的胸有成竹,奋笔疾书.班主任夏老师监考.他在同学们中间,时而看看同学的答案,时而扫视一下整个教室.当走到王力身边时,夏老师发现他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脸上不由升起不易觉察的疑云``````` 夏老师 ...

  • 溺水一事作文800字
  • 溺水一事[钟诗淇] 重庆市奉节县金榜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五年级阅读与作文班 钟诗淇 在去年的7月7日,我爸爸到奉节城来接我到兴隆镇三角坝去乘凉.在半路上,发生了一件极其让人痛心的事. 正当我们沉浸在有说有笑的途中,突然,爸爸踩了急刹车,我的脑袋一下子撞到了座位上.我立即向车窗外望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 ...

  • 联想型作文的写作作文1500字
  •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部分明确要求"联想恰当,想象合理".语文界权威人士就高考作文指出:"不要只关注一个,忽视了另一个."1999年高考作文是想象型作文,我们不可只关注想象型作文的写作训练,忽视了联想型作文的写作训练.要通 ...

  • 记寒假一事--交通安全作文400字
  • 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小一年5班白烨 指导:杨秋凉 余雪文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艾美百货买衣服. 已快到新年,街上有的商店张灯结彩,人来人往的,很热闹.大街上的车把本来就不宽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在艾美百货走了一阵子,觉得衣服太贵,就想去金岭商场看一看. 刚到安溪大桥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刺 ...

  • 谈作文的联想作文700字
  • 第1页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谈作文的联想 [师生共同学作文] 一. 难题求助 二. 指点迷津 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 在作文中 三种思路 (一)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也就是作 ...

  • 初中生活一事作文700字
  • 晚自习放学的钟声敲响了,女同学呼呼拉拉走出教室,我们男生却在教室内发生了床位割据战. 由于学校男生宿舍正在装修困难,男生暂时没有寝室,我们不得不寝教合一.吵闹声.叫喊声终于静了下来,课桌上下都睡满了学生,我和几位同学在窗前也划分了一片"势力范围". 天格外地热,上百人在教室里留下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