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浅谈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之我见
王凤莲 电话:13996707987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五小学
摘要:本文浅谈了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素材,结合活动勤写作文,写完后反复修改来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
关键词:兴趣 积累素材 真情实感 体验作文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小学习作训练是孩子们学会表达开启心扉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习作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有很多学生却害怕习作,甚至逃避习作,一提笔就抓耳挠腮,大半天挤不出一个字。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坚持做好生活小练笔,积累生活素材,练活文笔,爱上写作文。为此,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了几个方面的简单尝试。
一、加强指导,培养写作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写作的兴趣,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哪怕是再难解决的问题,他也能想方设法去克服,就不会对写作文产生恐惧心理,而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引导学生编撰自己的“作文集”。这几年我所教过的班,学生们都有至少一本“自家出版社”出版的“优秀作文集”,这些作文集封面设计精美,里面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什么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 应有尽有。这些作文有同学们从报刊上裁剪的,从老师、同学那里转抄的,从网络下载的,还有从自己习作中挑选出来的“得意之作”„„由于对编撰自己的作文集感兴趣,同学们兴致很高,为使自己的作文集更吸引人,阅读了大量的文章,拓宽。
(二) .动手让学生写特色日记。我没有把日记当作一种普通的课外语文作业对待,而是把日记本当作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谈日记达到师生心灵相通、相互理解。我引导学生把日记本当朋友,有高兴事与它同享,有烦恼事向它倾诉;我建议学生把晚上做的有趣的梦写在日记本中,把读完文章的感受记在日记本里,还可以写想象日记、绘画日记、摘抄日记„„实践证明,写这样的特色日记学生喜欢, 对写作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二、引导实践,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
其次,老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雏鹰假日文明小队”,活跃在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深入到群众家中,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免受火灾伤害;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结合活动,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在学校里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
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资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变成了实验室,变成了一个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尽情欢畅,然后记下其所见、所闻、所感。
(二)、在家庭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中的故事小事,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三)、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自己坐车回老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这些形形色色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四)、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远离大自然的孩子的作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适时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童心向往自然,在春天里,我们组织学生到郊外的田野,看返青的麦苗,看无名的野花,看归来的燕子,嗅泥土的气息。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每次走进大自然,我从不事前布置作文题目,也不提什么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在大
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她的触摸,倾听她的软语,尽情尽兴,满意而归。经过的学生充分的体验,教师再稍加引导点拨,便会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因此,此时写的文章自然“文如清泉石上流”。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作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
四、征求新意见,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改的时候非进行反复思考、再三推敲不可。学生的每篇习作要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请同学们品评,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有个学生写的《我的妈妈》一文,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她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可后面却写了妈妈发脾气时:“眼睛瞪得大大的,脸绷得紧紧的,嘴里不停的唠叨着。”他读完了以后,一个同学尖锐地提意见:他妈妈发了脾气,前面不应该写成总是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应该改成‘常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但也有大发雷霆的时候。’大家同学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赞同,这位同学当即感谢,大声说道:“今后我一定注意前后呼应,避免矛盾。”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就在同学间相互的修改中得以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坚持不懈,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习作的浓厚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浅谈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之我见
王凤莲 电话:13996707987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五小学
摘要:本文浅谈了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素材,结合活动勤写作文,写完后反复修改来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
关键词:兴趣 积累素材 真情实感 体验作文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小学习作训练是孩子们学会表达开启心扉的开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习作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有很多学生却害怕习作,甚至逃避习作,一提笔就抓耳挠腮,大半天挤不出一个字。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坚持做好生活小练笔,积累生活素材,练活文笔,爱上写作文。为此,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了几个方面的简单尝试。
一、加强指导,培养写作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写作的兴趣,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哪怕是再难解决的问题,他也能想方设法去克服,就不会对写作文产生恐惧心理,而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引导学生编撰自己的“作文集”。这几年我所教过的班,学生们都有至少一本“自家出版社”出版的“优秀作文集”,这些作文集封面设计精美,里面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什么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 应有尽有。这些作文有同学们从报刊上裁剪的,从老师、同学那里转抄的,从网络下载的,还有从自己习作中挑选出来的“得意之作”„„由于对编撰自己的作文集感兴趣,同学们兴致很高,为使自己的作文集更吸引人,阅读了大量的文章,拓宽。
(二) .动手让学生写特色日记。我没有把日记当作一种普通的课外语文作业对待,而是把日记本当作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谈日记达到师生心灵相通、相互理解。我引导学生把日记本当朋友,有高兴事与它同享,有烦恼事向它倾诉;我建议学生把晚上做的有趣的梦写在日记本中,把读完文章的感受记在日记本里,还可以写想象日记、绘画日记、摘抄日记„„实践证明,写这样的特色日记学生喜欢, 对写作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二、引导实践,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
其次,老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雏鹰假日文明小队”,活跃在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深入到群众家中,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免受火灾伤害;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结合活动,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在学校里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
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资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变成了实验室,变成了一个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尽情欢畅,然后记下其所见、所闻、所感。
(二)、在家庭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中的故事小事,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三)、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自己坐车回老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这些形形色色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四)、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远离大自然的孩子的作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适时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童心向往自然,在春天里,我们组织学生到郊外的田野,看返青的麦苗,看无名的野花,看归来的燕子,嗅泥土的气息。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每次走进大自然,我从不事前布置作文题目,也不提什么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在大
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她的触摸,倾听她的软语,尽情尽兴,满意而归。经过的学生充分的体验,教师再稍加引导点拨,便会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因此,此时写的文章自然“文如清泉石上流”。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作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
四、征求新意见,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改的时候非进行反复思考、再三推敲不可。学生的每篇习作要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请同学们品评,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有个学生写的《我的妈妈》一文,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她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可后面却写了妈妈发脾气时:“眼睛瞪得大大的,脸绷得紧紧的,嘴里不停的唠叨着。”他读完了以后,一个同学尖锐地提意见:他妈妈发了脾气,前面不应该写成总是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应该改成‘常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但也有大发雷霆的时候。’大家同学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赞同,这位同学当即感谢,大声说道:“今后我一定注意前后呼应,避免矛盾。”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就在同学间相互的修改中得以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坚持不懈,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习作的浓厚兴趣,提高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