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十二小节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默读第十二小节,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一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出示)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a .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b .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a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
择?
(2)老师用抉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带着这份崇敬读。
4、人在灾难面前是那么渺小,但谭老师张开的双臂却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坚强、勇敢、责任„„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5、文章引用了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1、(师引读)然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小练笔,理解“最后的姿势”。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爱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流练笔,体味结尾。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说得好的写在黑板上)因而人们赞颂他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
4、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5、总结
谭千秋老师走了,可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怀抱着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老师、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念他们,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回报他们。 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请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普通
英 精
雄 神
不 千
死 秋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十二小节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默读第十二小节,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一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出示)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a .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b .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a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
择?
(2)老师用抉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带着这份崇敬读。
4、人在灾难面前是那么渺小,但谭老师张开的双臂却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坚强、勇敢、责任„„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5、文章引用了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1、(师引读)然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小练笔,理解“最后的姿势”。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爱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流练笔,体味结尾。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说得好的写在黑板上)因而人们赞颂他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
4、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5、总结
谭千秋老师走了,可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怀抱着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老师、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念他们,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回报他们。 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请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普通
英 精
雄 神
不 千
死 秋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