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作文2900字

初二作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十二小节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默读第十二小节,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一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出示)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a .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b .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a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

择?

(2)老师用抉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带着这份崇敬读。

4、人在灾难面前是那么渺小,但谭老师张开的双臂却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坚强、勇敢、责任„„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5、文章引用了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1、(师引读)然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小练笔,理解“最后的姿势”。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爱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流练笔,体味结尾。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说得好的写在黑板上)因而人们赞颂他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

4、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5、总结

谭千秋老师走了,可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怀抱着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老师、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念他们,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回报他们。 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请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普通

英 精

雄 神

不 千

死 秋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十二小节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默读第十二小节,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评价谭老师。(适时板书:普通、爱与责任)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一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导读:读出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2008年5月12日——他人生的最后一堂课。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小节,画出地震来临瞬间谭老师的语言、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出示)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a .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b .导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谭老师的精神。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a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

择?

(2)老师用抉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带着这份崇敬读。

4、人在灾难面前是那么渺小,但谭老师张开的双臂却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坚强、勇敢、责任„„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

5、文章引用了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话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1、(师引读)然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小练笔,理解“最后的姿势”。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大家能更好的理解这句话,老师设置了一道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拿出练习纸,一起来试试吧。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牺牲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是一个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____的姿势,是一个_____的姿势。(爱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流练笔,体味结尾。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说得好的写在黑板上)因而人们赞颂他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

4、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5、总结

谭千秋老师走了,可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永远感动着人们,其实,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怀抱着爱与责任无私地关爱我们,在我们享受着老师、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与责任的同时,让我们也感念他们,用我们的爱与责任回报他们。 作业设计: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请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普通

英 精

雄 神

不 千

死 秋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相关作文

  • 6.最后的姿势导学案作文2000字
  • 山阳同仁九年制学校六步互动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编号:tr2016-9-1) 第1页 共2页 6制作人:韦国云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第6课 最后的姿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 ...

  •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作文1700字
  • 六年级语文上册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 ...

  • 地震来临时的姿势作文1000字
  •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孩子只受 ...

  • 语文书里的故事--最后的姿势作文1000字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灰泪始干."千百年来,无数人赞美过教师的高尚品质:赞美过教师的大爱无私:赞美过教师的恪尽职守:是啊,老师是一种多美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我们课文中就有这么一位人民教师--谭千秋. 2008年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 ...

  • 6.[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1)作文1200字
  • <最后的姿势>作业单 一.形近字组词. ⎩⎨⎧虚( )墟( ) ⎩⎨⎧感( )撼( ) ⎩⎨⎧覃( )潭( ) 二.照样子,写词语. (1)含有"生"和"死"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军训日记 2作文700字
  • 军训日记 2 大家都拖着昨天的疲惫来到今天的训练课堂. 今天上午是练习正步走的腿部姿势: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上体正直,微向前倾.这是我们整个军训当中最难的一个姿势,刚开始我们都东倒西歪,坚持不了多久,但经过几次的练习后,我感觉其实这并不是非常难,只要依靠站立那只脚的 ...

  • 灾区教师作文1200字
  • 在汶川地震中,涌现出了一位又一位"心系学生,舍己舍亲人"的伟大的人民教师,我想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也许很多人会无法做到,毕竟站在你面前的是死亡之神. 我仍记得这样一个久久感动着我的姿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这是一名20出头的年轻教师-汤宏,他家里的孩子刚 ...

  • [最后的姿势]拓展作文1500字
  • 千秋之爱 --为地震遇难教师谭千秋而歌 刘 肖(河南<教育时报>总编辑) 2008年5月13日,支边教师谭千秋的遗体,被从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废墟中扒出来.救援人员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讲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学 生 ...

  • 请跟我来作文1200字
  • 请跟我来 亲爱的同事: 大家好! 您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我不称呼您"家长朋友",而称您为"同事"?有句话这样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深表认同,并且认为还应该再加一句:"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你看,这样一来,我们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