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初次读这本书时,感觉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有点深奥,似乎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历史书籍不太一样,后来自己百度了作者的经历,黄仁宇是就读于美国的历史学博士,他的历史观点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汉学家的影响,实际上反应了中西方历史思维观的差异。
看书时,我喜欢看目录和作者写的序,因为如果是作者本人写的,那么本书的一些精华将被提炼在这里。《万历十五年》“自序”中“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私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一句,一下子吸引了我。虽然此话被用来反证明代的中国封建经济并没有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但是它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澄明于读者面前。
本书一开始写了幼时的万历皇帝的经历,他的生活起居,在皇宫的生活、与大臣如何相处。然后写到他有一位非常严厉而知识渊博的老师,张居正,总所周知他是明朝的宰相,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历史上对张居正的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进了明朝整体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个人是一个大贪官,他死后从家里搜出10余万两白银,政治方面他极力推崇自己的党羽,极力的排斥异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他极力得皇帝和皇太后
的信任。当张居正死后被查出种种劣迹,万历皇帝伤心了,自己的老师如此的虚伪,自己以前所受的教育都是虚假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从小饱腹诗书都是假的。从此他由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变成一个沉迷于后宫美色的君主。万历皇帝堕落的原因还有一个,因为他看清了官场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左右的。无论张居正,还是后来的内阁首府申时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的利益于皇权一向对立。万历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问任文官集团自己争斗。本书从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
本书无意将万历十五年琐碎的事件不厌其烦地讲述,看似琐碎,其实背后另有用意,命运背后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后的历史不可抗拒性,来完成作者自己对“大历史观”的一次总论证。总的来说封建式礼仪钝化了百姓,它使百姓成为循规蹈矩的愚民,使来自下层的发展动力接近于无。从刀耕火种时期开始,农业就是主导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作为农民来说,有自己的耕地就有了自立根深的能力,但自古都有剥削和防抗,应该说,中国封建礼仪的力量很是惊人,各个王朝治下的百姓揭竿而起不外两大原因:1. 官逼;2饥饿。后者尤为主导因素。可见封建文官集团统治的荒谬和黑暗,整个社会如病如膏肓。王朝的统治者不知道饥饿对农民带来的是怎样的痛苦。
其实,中国的哪个朝代不是如此,礼教治国、皇帝世袭、大一统观念,决定了中国的政治运行的状态,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一命数。因为这个政治在中国除了皇帝个人专制外没有其他的。于是在这必然的制度下就有了这些人的必然命运,我想此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历史知识,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初次读这本书时,感觉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有点深奥,似乎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历史书籍不太一样,后来自己百度了作者的经历,黄仁宇是就读于美国的历史学博士,他的历史观点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汉学家的影响,实际上反应了中西方历史思维观的差异。
看书时,我喜欢看目录和作者写的序,因为如果是作者本人写的,那么本书的一些精华将被提炼在这里。《万历十五年》“自序”中“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私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一句,一下子吸引了我。虽然此话被用来反证明代的中国封建经济并没有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但是它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澄明于读者面前。
本书一开始写了幼时的万历皇帝的经历,他的生活起居,在皇宫的生活、与大臣如何相处。然后写到他有一位非常严厉而知识渊博的老师,张居正,总所周知他是明朝的宰相,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历史上对张居正的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推出的新政很大的促进了明朝整体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个人是一个大贪官,他死后从家里搜出10余万两白银,政治方面他极力推崇自己的党羽,极力的排斥异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师,他极力得皇帝和皇太后
的信任。当张居正死后被查出种种劣迹,万历皇帝伤心了,自己的老师如此的虚伪,自己以前所受的教育都是虚假的,他甚至觉得自己从小饱腹诗书都是假的。从此他由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变成一个沉迷于后宫美色的君主。万历皇帝堕落的原因还有一个,因为他看清了官场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左右的。无论张居正,还是后来的内阁首府申时行,都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的利益于皇权一向对立。万历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够改变这个已成的制度,索性不管不问任文官集团自己争斗。本书从军事,文化,三个因素所决定的明朝走向没落的原因。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明朝的内阁权利非常强大,甚至到可以和皇帝抗衡的地步。
本书无意将万历十五年琐碎的事件不厌其烦地讲述,看似琐碎,其实背后另有用意,命运背后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后的历史不可抗拒性,来完成作者自己对“大历史观”的一次总论证。总的来说封建式礼仪钝化了百姓,它使百姓成为循规蹈矩的愚民,使来自下层的发展动力接近于无。从刀耕火种时期开始,农业就是主导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作为农民来说,有自己的耕地就有了自立根深的能力,但自古都有剥削和防抗,应该说,中国封建礼仪的力量很是惊人,各个王朝治下的百姓揭竿而起不外两大原因:1. 官逼;2饥饿。后者尤为主导因素。可见封建文官集团统治的荒谬和黑暗,整个社会如病如膏肓。王朝的统治者不知道饥饿对农民带来的是怎样的痛苦。
其实,中国的哪个朝代不是如此,礼教治国、皇帝世袭、大一统观念,决定了中国的政治运行的状态,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一命数。因为这个政治在中国除了皇帝个人专制外没有其他的。于是在这必然的制度下就有了这些人的必然命运,我想此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历史知识,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