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今天,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的日本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代表作。
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小时候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妈妈带她来到巴学园。而小林校长却经常鼓励小豆豆:“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鼓励下,小豆豆由一般人眼里“怪小孩”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优秀的好孩子的故事。
小豆豆和同学们在学校里无拘无束,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实践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小豆豆和小林校长几乎没有师生之分,少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谨,仿佛他们就是朋友一样。小林校长还让他们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往自己所喜好的方向发展。小林校长还十分了解孩子们,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去玩,去动,去实践,让他们在学校里自由自在的学习,玩耍。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中国的小学生看来,一定非常羡慕,但又认为只是不可能的,是异想天开。而这正是中国和外国教育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是死板的,而外国的教育则大多数是开放的。
巴学园的上课方式很特别。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就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让他们选则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先上绘画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喜欢物理阿泰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其它的实验。这些在已经习惯了规规矩矩的我们,这似乎都是“天方夜谭”。但这一切全是真实的。这样,随着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对问题的思考方法以及学生的个性。由此,老师能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这样是十分有效的。中国的教育性质说白了,其实就是在压迫,在扼杀我们的童真。我记得丰子恺老先生曾画过一幅画,画的名字叫“教育”。上面画了一只巨大的手,将一个哭得惨兮兮小孩硬往一个人形模版上压。这幅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状况:压迫。记得小林校长说过:“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他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还记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说过:“不要把孩子放在与成人对立的强制的轨道,成人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做到真正从儿童出发,倡导儿童本位。他问了一个沉重的问题:“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像一个孩子?” “作为成年人、作为父亲、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成人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需要什么。成人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成人所控制,是孩子的悲哀。”
但在中国现在的教育形式下,我想没有哪个老师敢这样吧。记得有一个外国老师曾到中国来教英语。他的教育方式很开放:上课时可以直接发表言论,如果遇到意见不一,还可以当堂讨论,学生们还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上课。这种方式,学生们很快乐,老师很轻松,上课的效率也很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而有许多家长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个外国老师的方法不对,应该对学生严加管教,不应该这样无拘无束得学习,他们认为这样是教不出的好学生的。后来,在家长们的压力之下,这个外国老师被迫辞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们”。我多么迫切希望国家能够改变教育观念,保留我们的童真,让我们快乐的学习吧!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今天,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的日本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代表作。
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小时候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妈妈带她来到巴学园。而小林校长却经常鼓励小豆豆:“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鼓励下,小豆豆由一般人眼里“怪小孩”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优秀的好孩子的故事。
小豆豆和同学们在学校里无拘无束,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实践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小豆豆和小林校长几乎没有师生之分,少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谨,仿佛他们就是朋友一样。小林校长还让他们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往自己所喜好的方向发展。小林校长还十分了解孩子们,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去玩,去动,去实践,让他们在学校里自由自在的学习,玩耍。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中国的小学生看来,一定非常羡慕,但又认为只是不可能的,是异想天开。而这正是中国和外国教育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是死板的,而外国的教育则大多数是开放的。
巴学园的上课方式很特别。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就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让他们选则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先上绘画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喜欢物理阿泰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其它的实验。这些在已经习惯了规规矩矩的我们,这似乎都是“天方夜谭”。但这一切全是真实的。这样,随着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对问题的思考方法以及学生的个性。由此,老师能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这样是十分有效的。中国的教育性质说白了,其实就是在压迫,在扼杀我们的童真。我记得丰子恺老先生曾画过一幅画,画的名字叫“教育”。上面画了一只巨大的手,将一个哭得惨兮兮小孩硬往一个人形模版上压。这幅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状况:压迫。记得小林校长说过:“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他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还记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说过:“不要把孩子放在与成人对立的强制的轨道,成人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做到真正从儿童出发,倡导儿童本位。他问了一个沉重的问题:“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像一个孩子?” “作为成年人、作为父亲、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成人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需要什么。成人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成人所控制,是孩子的悲哀。”
但在中国现在的教育形式下,我想没有哪个老师敢这样吧。记得有一个外国老师曾到中国来教英语。他的教育方式很开放:上课时可以直接发表言论,如果遇到意见不一,还可以当堂讨论,学生们还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上课。这种方式,学生们很快乐,老师很轻松,上课的效率也很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而有许多家长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个外国老师的方法不对,应该对学生严加管教,不应该这样无拘无束得学习,他们认为这样是教不出的好学生的。后来,在家长们的压力之下,这个外国老师被迫辞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们”。我多么迫切希望国家能够改变教育观念,保留我们的童真,让我们快乐的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