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公园绿地系统类型、功能、特征分析与相关建议
一、长沙市城市公园系统总体布置模式
长沙市近代公园建设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步的。90年代中期,特别是2000年开始,长沙市园林绿化建设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长沙市建成区城市公园系统的总体布置模式可概括为“一环、三带、五楔、七心,多点、多线”
“一环”是指城市边缘空间的绿色风景环.它以城市边缘空间的自然山水环境为支撑,结合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进行建设,强调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在山林地尽量保持现有植被,并加强林分改造;在农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形成一条串珠状的链形结构。这一环是长沙城市公园系统构建的依托,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主导因素,它的建设将使得长沙市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既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又能使城市与城市外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得以实现。
“三带”是指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和圭塘河风光带。湘江风光带由湘江,江中洲及沿江绿化带组成,浏阳河风光带由浏阳河和局部开阔地带构成,圭塘河风光带则由圭塘河和两岸的带状公园组成。由于河流的自净作用以及流域范围的上方有广阔的空间,使其对城市空间的污染物有着良好的排放作用,因此长沙市城市公园系统中三带的建设,能够维护生境多样性,也能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排污通道。
“五楔”是指五片由城市生态绿环伸向城市内部的生态楔形绿地。五片生态楔形绿地是根据长沙市的主风向从城市的各个方向伸入城市空间的,顾及到了城市空间的平衡。在城市公园系统中楔形绿地的建设以风景林地为主,通过树种的合理性搭配,达到生态美,使城市边缘自然景观逐渐渗透到城市空间中.同时顺着长沙市的风向建设,将城市中的污浊空气排出而将城市外围新鲜的空气引入.形成城市的主要换气通道。
“七心”是指长沙市内部七个大规模的公园绿地。包括一个核心公园、一个中心公园和五个公园组团。这七个公园的布局充分考虑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情况和居民点的分布情况,使其成为各个片区的固碳制氧的基地,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郊大气良性循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并使长沙市民拥有大型的休闲娱乐空间.
“多点”是指在长沙市内大力发展小型公园绿地。这些小型公园绿地可以利用城市空隙地及历史文化遗址,见缝插针地建设。其具有投资小、规划灵活、建设周期短、收效快等特点.将其广布于城市大型公园绿地之间,贴近居民的生活解决城市居民出门游园难的问题,也使得生物有众多停靠的空间。通过这些小型公园的建设使公园绿地分布趋向合理。
“多线”主要指长沙城市内部的线性绿色廊道。其建设以城市交通绿道为主,将城市中的各类公园绿地和城市边缘的楔形绿地、环形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为生物提供迁移的通道,更使得游人能安全地穿梭于城市公园之间,并延续了城市的文脉。
长沙市通过“一环、三带、五楔、七心、多点、多线”的公园建设,将形成一个布局结构合理、功能多效发挥的城市公园系统,使绿色生态气息弥漫整个市区,使休闲游憩空间遍布整个市区,从本质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满足游人游憩的需要,并为将为长沙市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向森林生态城市转变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长沙市现有公园有烈士公园、长沙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生态动物园、省植物园等20多个。 植物园、月湖公园、橘子洲公园、动物园(全市性公园),天心公园(全市性公园),桔洲公园(全市性公园),晓园公园(社区公园),桂花公园(社区公园),紫凤公园(社区公园),王陵公园(风景名胜),岳麓山公园(风景名胜)
烈士公园(全市性公园):
湖南烈士公园位于长沙市区中心,公园总用地142.2公顷,东北面为浏阳河,东、南、西三面临街,北面为住宅区。它始建于1951年,1953年正式开园。 是一个以纪念湖南革命先烈为主题,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是集纪念、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公园。
休闲娱乐功能:本园设有游览区,主题是“人与自然”,以年嘉湖为中心,分为“水域风光园”、“民俗风情园”、“儿童游乐园”、“山水休闲园”,为市民提供一个游览、休闲、娱乐活动的区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气氛。
文化纪念功能:纪念区以烈士塔为核心,以纪念湖湘烈士精神和展现湖南民俗文化为主,公园纪念区内矗立着高达58.7米的烈士纪念塔,市民能在此感受“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洋湖湿地公园(其他绿地):
位于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靳江河以南、以东,总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是长沙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定位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功能:洋湖湿地公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分别是湿地休闲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教区;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水系和植被,搭配了各类动植物,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发挥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构建城市、湿地生态与人居和谐发展的示范新城区。
景观功能:游览者有足够的观赏空间,同时有几种不同的游览路线,可以从各个视觉角度进行观赏。包括沁心花园、水景花园、生态展园和自然展园,沁心花园临近湘江,相对独立,以游客服务中心作为其重点功能;水景花园、生态展园和自然展园三园融为一体,拥有步行游览线、电瓶车道、水上游览线三条游线,并由“一台一榭二亭二廊十三桥”将三园的水景与陆景错落有致地分布开来。
南郊公园(全市性公园)
南郊公园位于长沙市南郊,湘江之滨,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猴子石大挢旁,是集休闲、健身、娱乐、科普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公园。绿化覆盖率达92。5%。 观赏游乐功能:公园以自然风光、植物造景为特色,园内有香樟、杜鹃、银柏、慧桦、紫竹、粉丹竹等名贵花木两百余种。公园游览区分为漫竹湖、秀峰、数红阁等三个景区。秀峰景区位于山腰,以欧式建筑群为主景,配以斜坡绿化、情侣圈、玫瑰园、竹园及大面积植物造景等。漫竹湖景区位于山脚,建有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双亭,湖光、亭影相映成趣。公园内游乐设施有大型野外烧烤乐园,有具备铁索桥、速降、攀岩、好汉桥等健身顼臣的趣乐园;
西湖文化公园(全市性公园)
西湖文化园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地东
至滨湖路及牛形山东侧山脚,南以枫林路为界,西北至龙王港。公园总用地面积165.14公顷。
存在问题:
1. 景区内环境污染严重,西湖渔场水域以及龙王港现状水质均很差,垃圾遍地皆是,
恶臭难闻,陆地少,活动场地少。从而造成可观赏性、可游乐性和可参与性差,虽然区位条件优越,但却很少有人光顾。
2. 景区以东区域均为有一定年代的老街区,以居住用地为主,居住拥挤、功能设施不
完善。大部分建筑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质量差,风貌差,开放空间少。景区以西区域主要为居住用地,大部分为近几年以来新建的住宅区,景区以西沿龙王港一线以高层建筑为主,对湖面的景观视线关系考虑较少。景区以北区域为城市旧城区,局部地块有新开发建设的楼盘,以居住用地为主。大部分滨水岸线被私人地产占据,良好的公共景观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且破旧的建筑界面严重影响了 景区北侧的界面景观。
建议:
通过对景区资源及其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提出对地下、水下、周边空间进行拓展与综合利用,从立体空间的思路出发,消解土地资源瓶颈,从而形成立体的“两轴三区”空间结构。两轴分别指城市中轴和水轴。城市中轴是指从市政府延伸至岳麓山的一条山水景观主轴,该轴从本景区通过,并为本景区与城市景观相互渗透的重要通道。通过入口广场、水上舞台、南岸自然景观界面的塑造对景观轴予以过渡和强化;水轴是一条虚轴,意指本贯穿东西约2公里长的水面,形成与龙王港、湘江融为一体的视觉感受,强调水空间的纵深感。城市中轴与水轴虚实相间,山水交融,构成区域内壮观的山水场。 三区分别为南岸滨水区、北岸滨水区、水域体验区。南岸形成以连续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滨水生态休闲区;北岸观景条件最佳,形成以大众休闲为主的人文景观滨水区;水域体验区为立体空间,包含水底、水中、水面,是多种水域休闲的聚合地。
长沙公园问题及相关建议
长沙市公园的破碎度高,表明公园分布很不均匀,分区差异较大,长沙市有占优势的大型公园,从实际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北部和西部,中小型公园的数量极其有限。公园受人为干扰较重。
建议增加中小型公园的数量,使其均匀地散布于大型公园之间,并使公园的边界复杂化,增大与周围空间的作用,通过绿色廊道的建设,加强各类公园之间的联系。
(2)长沙市2003年的人均公园面积为6.76m2/人,低于国家平均6.83mz /人的标准,分区差异为11.47mz /人大大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定的≤2的分区标准,芙蓉区作为长沙市的中心区,其2.03m2的人均公园面积也远低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心区/>4m2/)L .的标准。
建议充分利用城市中调整用地、荒废用地和再生空间加大城市公园的面积,形成有空间层次感的系统,以解决城市用地有限与人均公园面积需要增加之间的矛盾。
(3)长沙市公园中的植物种类过于单一,城市公园系统中的公园绿地、绿廊绿地中所用的树种多集中于集中常规的树种,而许多有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
建议加大野生乡土植物的驯化和开发,以增加城市公园中的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未来规划方向
1建立局部公园组团,营造多绿色中心城市公园系统。
城市公园系统是一个人工化的城市环境系统,在以城市自然环境为建设基础的前提下,要加入许多的人为活动来具体的规划。科学表明,只有当绿地单体面积大于3hm2以上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时,才能够保证绿地的生态效应,特别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削弱作用,在现代城市公园系统化的建设中,可引入“组团式”建设模式,分化一个大规模的公园为一个中等规模公园和若干小规模公园组成的公园组团,并且将单中心的公园体系多元化为多个中心的公园系统,以平衡城市各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2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增加各类小型公园
从游憩的角度考察,人们普遍希望在工作或居住场所步行5-15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到达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从景观生态的方面看,小型公园可以作为城市公园系统中的中继站,加强其功能上的连续性。因此,将小型公园绿地尽可能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市区,不仅可降低居民使用公园的困难程度,也可加强城市公园系统的连通性。长沙市现有的各级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不完善,使得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不合理。因此,长沙市公园的系统化建设应加强各类小型公园的修建,完善公园系统的梯度,增加居民使用公园的频率。具体进行小型公园的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利用城市调整用地;其二,结合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其三,在新建小区附近预留空间。
3复杂公园边界,增强公园的边缘效应
对于城市中的公园绿地来说,其边界的复杂程度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游人使用的难易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长沙市城市公园的边界复杂程度除了少数几个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建造的公园边界较复杂外,其余的都比较简单。多数的公园绿地,尤其是新建的公园四周都是以道路为边界的,城市道路直线性较强的特点把公园绿地限制在了一个较规则的空间范围之内,从而使得公园更加突兀于城市本底之中,不能很好地与周边空间相融合。结合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对大中型公园主要采用扩建的办法来增加其公园的边界复杂程度。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将公园景观尽量扩展到周边的城市空问中.对小型公园的建设则尽量避免让其边界都接触到城市交通主干道,至少保证有一半的边界延伸到城市中的住宅区、商贸区等区域之中与城市步行景观绿道整合起来,形成开放式的城市活动场所。
长沙市公园绿地系统类型、功能、特征分析与相关建议
一、长沙市城市公园系统总体布置模式
长沙市近代公园建设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步的。90年代中期,特别是2000年开始,长沙市园林绿化建设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长沙市建成区城市公园系统的总体布置模式可概括为“一环、三带、五楔、七心,多点、多线”
“一环”是指城市边缘空间的绿色风景环.它以城市边缘空间的自然山水环境为支撑,结合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进行建设,强调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在山林地尽量保持现有植被,并加强林分改造;在农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形成一条串珠状的链形结构。这一环是长沙城市公园系统构建的依托,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主导因素,它的建设将使得长沙市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既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又能使城市与城市外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得以实现。
“三带”是指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和圭塘河风光带。湘江风光带由湘江,江中洲及沿江绿化带组成,浏阳河风光带由浏阳河和局部开阔地带构成,圭塘河风光带则由圭塘河和两岸的带状公园组成。由于河流的自净作用以及流域范围的上方有广阔的空间,使其对城市空间的污染物有着良好的排放作用,因此长沙市城市公园系统中三带的建设,能够维护生境多样性,也能形成优美的景观,还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排污通道。
“五楔”是指五片由城市生态绿环伸向城市内部的生态楔形绿地。五片生态楔形绿地是根据长沙市的主风向从城市的各个方向伸入城市空间的,顾及到了城市空间的平衡。在城市公园系统中楔形绿地的建设以风景林地为主,通过树种的合理性搭配,达到生态美,使城市边缘自然景观逐渐渗透到城市空间中.同时顺着长沙市的风向建设,将城市中的污浊空气排出而将城市外围新鲜的空气引入.形成城市的主要换气通道。
“七心”是指长沙市内部七个大规模的公园绿地。包括一个核心公园、一个中心公园和五个公园组团。这七个公园的布局充分考虑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情况和居民点的分布情况,使其成为各个片区的固碳制氧的基地,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郊大气良性循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并使长沙市民拥有大型的休闲娱乐空间.
“多点”是指在长沙市内大力发展小型公园绿地。这些小型公园绿地可以利用城市空隙地及历史文化遗址,见缝插针地建设。其具有投资小、规划灵活、建设周期短、收效快等特点.将其广布于城市大型公园绿地之间,贴近居民的生活解决城市居民出门游园难的问题,也使得生物有众多停靠的空间。通过这些小型公园的建设使公园绿地分布趋向合理。
“多线”主要指长沙城市内部的线性绿色廊道。其建设以城市交通绿道为主,将城市中的各类公园绿地和城市边缘的楔形绿地、环形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为生物提供迁移的通道,更使得游人能安全地穿梭于城市公园之间,并延续了城市的文脉。
长沙市通过“一环、三带、五楔、七心、多点、多线”的公园建设,将形成一个布局结构合理、功能多效发挥的城市公园系统,使绿色生态气息弥漫整个市区,使休闲游憩空间遍布整个市区,从本质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满足游人游憩的需要,并为将为长沙市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向森林生态城市转变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长沙市现有公园有烈士公园、长沙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生态动物园、省植物园等20多个。 植物园、月湖公园、橘子洲公园、动物园(全市性公园),天心公园(全市性公园),桔洲公园(全市性公园),晓园公园(社区公园),桂花公园(社区公园),紫凤公园(社区公园),王陵公园(风景名胜),岳麓山公园(风景名胜)
烈士公园(全市性公园):
湖南烈士公园位于长沙市区中心,公园总用地142.2公顷,东北面为浏阳河,东、南、西三面临街,北面为住宅区。它始建于1951年,1953年正式开园。 是一个以纪念湖南革命先烈为主题,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是集纪念、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公园。
休闲娱乐功能:本园设有游览区,主题是“人与自然”,以年嘉湖为中心,分为“水域风光园”、“民俗风情园”、“儿童游乐园”、“山水休闲园”,为市民提供一个游览、休闲、娱乐活动的区域,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气氛。
文化纪念功能:纪念区以烈士塔为核心,以纪念湖湘烈士精神和展现湖南民俗文化为主,公园纪念区内矗立着高达58.7米的烈士纪念塔,市民能在此感受“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洋湖湿地公园(其他绿地):
位于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靳江河以南、以东,总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是长沙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定位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功能:洋湖湿地公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分别是湿地休闲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教区;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水系和植被,搭配了各类动植物,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发挥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构建城市、湿地生态与人居和谐发展的示范新城区。
景观功能:游览者有足够的观赏空间,同时有几种不同的游览路线,可以从各个视觉角度进行观赏。包括沁心花园、水景花园、生态展园和自然展园,沁心花园临近湘江,相对独立,以游客服务中心作为其重点功能;水景花园、生态展园和自然展园三园融为一体,拥有步行游览线、电瓶车道、水上游览线三条游线,并由“一台一榭二亭二廊十三桥”将三园的水景与陆景错落有致地分布开来。
南郊公园(全市性公园)
南郊公园位于长沙市南郊,湘江之滨,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猴子石大挢旁,是集休闲、健身、娱乐、科普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公园。绿化覆盖率达92。5%。 观赏游乐功能:公园以自然风光、植物造景为特色,园内有香樟、杜鹃、银柏、慧桦、紫竹、粉丹竹等名贵花木两百余种。公园游览区分为漫竹湖、秀峰、数红阁等三个景区。秀峰景区位于山腰,以欧式建筑群为主景,配以斜坡绿化、情侣圈、玫瑰园、竹园及大面积植物造景等。漫竹湖景区位于山脚,建有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双亭,湖光、亭影相映成趣。公园内游乐设施有大型野外烧烤乐园,有具备铁索桥、速降、攀岩、好汉桥等健身顼臣的趣乐园;
西湖文化公园(全市性公园)
西湖文化园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北部,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地东
至滨湖路及牛形山东侧山脚,南以枫林路为界,西北至龙王港。公园总用地面积165.14公顷。
存在问题:
1. 景区内环境污染严重,西湖渔场水域以及龙王港现状水质均很差,垃圾遍地皆是,
恶臭难闻,陆地少,活动场地少。从而造成可观赏性、可游乐性和可参与性差,虽然区位条件优越,但却很少有人光顾。
2. 景区以东区域均为有一定年代的老街区,以居住用地为主,居住拥挤、功能设施不
完善。大部分建筑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质量差,风貌差,开放空间少。景区以西区域主要为居住用地,大部分为近几年以来新建的住宅区,景区以西沿龙王港一线以高层建筑为主,对湖面的景观视线关系考虑较少。景区以北区域为城市旧城区,局部地块有新开发建设的楼盘,以居住用地为主。大部分滨水岸线被私人地产占据,良好的公共景观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且破旧的建筑界面严重影响了 景区北侧的界面景观。
建议:
通过对景区资源及其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提出对地下、水下、周边空间进行拓展与综合利用,从立体空间的思路出发,消解土地资源瓶颈,从而形成立体的“两轴三区”空间结构。两轴分别指城市中轴和水轴。城市中轴是指从市政府延伸至岳麓山的一条山水景观主轴,该轴从本景区通过,并为本景区与城市景观相互渗透的重要通道。通过入口广场、水上舞台、南岸自然景观界面的塑造对景观轴予以过渡和强化;水轴是一条虚轴,意指本贯穿东西约2公里长的水面,形成与龙王港、湘江融为一体的视觉感受,强调水空间的纵深感。城市中轴与水轴虚实相间,山水交融,构成区域内壮观的山水场。 三区分别为南岸滨水区、北岸滨水区、水域体验区。南岸形成以连续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滨水生态休闲区;北岸观景条件最佳,形成以大众休闲为主的人文景观滨水区;水域体验区为立体空间,包含水底、水中、水面,是多种水域休闲的聚合地。
长沙公园问题及相关建议
长沙市公园的破碎度高,表明公园分布很不均匀,分区差异较大,长沙市有占优势的大型公园,从实际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北部和西部,中小型公园的数量极其有限。公园受人为干扰较重。
建议增加中小型公园的数量,使其均匀地散布于大型公园之间,并使公园的边界复杂化,增大与周围空间的作用,通过绿色廊道的建设,加强各类公园之间的联系。
(2)长沙市2003年的人均公园面积为6.76m2/人,低于国家平均6.83mz /人的标准,分区差异为11.47mz /人大大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定的≤2的分区标准,芙蓉区作为长沙市的中心区,其2.03m2的人均公园面积也远低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心区/>4m2/)L .的标准。
建议充分利用城市中调整用地、荒废用地和再生空间加大城市公园的面积,形成有空间层次感的系统,以解决城市用地有限与人均公园面积需要增加之间的矛盾。
(3)长沙市公园中的植物种类过于单一,城市公园系统中的公园绿地、绿廊绿地中所用的树种多集中于集中常规的树种,而许多有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
建议加大野生乡土植物的驯化和开发,以增加城市公园中的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未来规划方向
1建立局部公园组团,营造多绿色中心城市公园系统。
城市公园系统是一个人工化的城市环境系统,在以城市自然环境为建设基础的前提下,要加入许多的人为活动来具体的规划。科学表明,只有当绿地单体面积大于3hm2以上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时,才能够保证绿地的生态效应,特别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削弱作用,在现代城市公园系统化的建设中,可引入“组团式”建设模式,分化一个大规模的公园为一个中等规模公园和若干小规模公园组成的公园组团,并且将单中心的公园体系多元化为多个中心的公园系统,以平衡城市各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2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增加各类小型公园
从游憩的角度考察,人们普遍希望在工作或居住场所步行5-15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到达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从景观生态的方面看,小型公园可以作为城市公园系统中的中继站,加强其功能上的连续性。因此,将小型公园绿地尽可能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市区,不仅可降低居民使用公园的困难程度,也可加强城市公园系统的连通性。长沙市现有的各级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不完善,使得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不合理。因此,长沙市公园的系统化建设应加强各类小型公园的修建,完善公园系统的梯度,增加居民使用公园的频率。具体进行小型公园的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利用城市调整用地;其二,结合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其三,在新建小区附近预留空间。
3复杂公园边界,增强公园的边缘效应
对于城市中的公园绿地来说,其边界的复杂程度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游人使用的难易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长沙市城市公园的边界复杂程度除了少数几个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建造的公园边界较复杂外,其余的都比较简单。多数的公园绿地,尤其是新建的公园四周都是以道路为边界的,城市道路直线性较强的特点把公园绿地限制在了一个较规则的空间范围之内,从而使得公园更加突兀于城市本底之中,不能很好地与周边空间相融合。结合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对大中型公园主要采用扩建的办法来增加其公园的边界复杂程度。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拆违建绿”、“拆墙透绿”将公园景观尽量扩展到周边的城市空问中.对小型公园的建设则尽量避免让其边界都接触到城市交通主干道,至少保证有一半的边界延伸到城市中的住宅区、商贸区等区域之中与城市步行景观绿道整合起来,形成开放式的城市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