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记生字、词语。
2、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
3、通过对李大钊语言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 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 自学生字新词。
3. 教师准备本课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吗?今天就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一个老师和大家相识的日子。那我再写一个日子(板书4月28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是一段难以忘记的回忆,是一段惨痛的经历。她给这段记忆起了一个名字叫《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效果,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回忆”内容。
1、检查字词,理清顺序。
(1)学习新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智慧接力棒一棒接一棒)
(3)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下列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2、检查课文预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的是谁?(李大钊) 你了解李大钊吗?交流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十六年前是指哪一年?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哪一年?
(3)十六年前的事情了,过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作者还难以忘记,到底十六年
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概括完成内容。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回忆了关于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如果用小标题概括可以概括成(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这几件事。
三、感受慈父形象。
1、作为一个父亲,李大钊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引导感情朗读“父亲是很慈祥的...... ”的一句。
(1)指明学生读。
(2)父亲是很慈祥的,不是一般的慈祥,一点的慈祥,再读。(重读“很”字)
(3)我这么慈祥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只能成为我永久的回忆,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和感动的心情来读。(读出回忆)
(4)多么慈祥的一个父亲,在1927年4月28日,被残忍的杀害了,被活活的吊死了。当我提笔写他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沉重、悲痛)怎么读出这种感受呢?再读。(读出沉痛)
(5)我“总爱”问父亲问题,父亲“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的讲给我听。从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这里充满了父亲浓浓的爱意。)(读出关爱)
四、 父亲的哪些话令你感动?写出自己的体会。(全班交流)
五、品味语言,感悟父亲对家人的爱和工作的高度负责。
1、品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 ”一句。
(1)指明读,谈体会。
(2)“坚决”是什么意思,(毫不犹豫)你能用坚决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
(3)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再读。比较一下哪个语气更重?
(4)为什么慈祥而有耐心的父亲要对自己的妻子用这么强烈的语气说话?为什么不能商量着说呢,非要说的那么坚决,那么强烈呢?(时间紧迫,局势严重)所以面对妻子只能这样坚决的告诉她——读......
(5)父亲难道不知道自己处境的危险,形势的紧张吗?留下来只会凶多吉少,但是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党,他毅然决定留下来,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忠于革命的精神。
2、品读“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 ”一句。
(1)指明读,谈体会。我认为这里他撒了个谎。你们知道吗?其实作者不是李大钊最大的孩子,他最大的孩子,就是他的儿子李葆华,也一直在从事革命工作。李大钊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想保护这个儿子。
(2)再指明读。交流: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懂吗?什么都不知道吗?为什么要这样说?这又撒了一个慌呀?这是为什么呢?(为了不连累家人)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跟谁有关系?(跟自己有关系)再来读最后两句。
( 3) 我们从中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为家人着想,急于让家人脱困,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 品读:“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一句
(1)指明学生读。
(2)慈祥的父亲怎么会这样回答我呢?为什么他不耐心的讲给我听呢?
(3)交流探求原因:父亲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之所以不告诉我是因为父亲是为了保护我,有时候知道的越少也就越安全,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包含着父亲对我浓浓的爱意。带着这种爱意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4)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慈祥)再读
六.总结:
这就是作者对父亲的语言的回忆和描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慈祥的,对家人关爱,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父亲形象。课文中还有一些对父亲外貌、动作、神态的回忆和刻画,请同学们自己先从文中找出来,仔细体会,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语言描写 慈祥、对工作高度负责 被害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记生字、词语。
2、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
3、通过对李大钊语言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联系当时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 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 自学生字新词。
3. 教师准备本课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吗?今天就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一个老师和大家相识的日子。那我再写一个日子(板书4月28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是一段难以忘记的回忆,是一段惨痛的经历。她给这段记忆起了一个名字叫《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效果,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回忆”内容。
1、检查字词,理清顺序。
(1)学习新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智慧接力棒一棒接一棒)
(3)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下列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2、检查课文预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的是谁?(李大钊) 你了解李大钊吗?交流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十六年前是指哪一年?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哪一年?
(3)十六年前的事情了,过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作者还难以忘记,到底十六年
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概括完成内容。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回忆了关于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如果用小标题概括可以概括成(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这几件事。
三、感受慈父形象。
1、作为一个父亲,李大钊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引导感情朗读“父亲是很慈祥的...... ”的一句。
(1)指明学生读。
(2)父亲是很慈祥的,不是一般的慈祥,一点的慈祥,再读。(重读“很”字)
(3)我这么慈祥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只能成为我永久的回忆,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和感动的心情来读。(读出回忆)
(4)多么慈祥的一个父亲,在1927年4月28日,被残忍的杀害了,被活活的吊死了。当我提笔写他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沉重、悲痛)怎么读出这种感受呢?再读。(读出沉痛)
(5)我“总爱”问父亲问题,父亲“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的讲给我听。从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这里充满了父亲浓浓的爱意。)(读出关爱)
四、 父亲的哪些话令你感动?写出自己的体会。(全班交流)
五、品味语言,感悟父亲对家人的爱和工作的高度负责。
1、品读:“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 ”一句。
(1)指明读,谈体会。
(2)“坚决”是什么意思,(毫不犹豫)你能用坚决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
(3)把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再读。比较一下哪个语气更重?
(4)为什么慈祥而有耐心的父亲要对自己的妻子用这么强烈的语气说话?为什么不能商量着说呢,非要说的那么坚决,那么强烈呢?(时间紧迫,局势严重)所以面对妻子只能这样坚决的告诉她——读......
(5)父亲难道不知道自己处境的危险,形势的紧张吗?留下来只会凶多吉少,但是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党,他毅然决定留下来,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忠于革命的精神。
2、品读“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 ”一句。
(1)指明读,谈体会。我认为这里他撒了个谎。你们知道吗?其实作者不是李大钊最大的孩子,他最大的孩子,就是他的儿子李葆华,也一直在从事革命工作。李大钊之所以这样说就是想保护这个儿子。
(2)再指明读。交流: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懂吗?什么都不知道吗?为什么要这样说?这又撒了一个慌呀?这是为什么呢?(为了不连累家人)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跟谁有关系?(跟自己有关系)再来读最后两句。
( 3) 我们从中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为家人着想,急于让家人脱困,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3、 品读:“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一句
(1)指明学生读。
(2)慈祥的父亲怎么会这样回答我呢?为什么他不耐心的讲给我听呢?
(3)交流探求原因:父亲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之所以不告诉我是因为父亲是为了保护我,有时候知道的越少也就越安全,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包含着父亲对我浓浓的爱意。带着这种爱意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4)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慈祥)再读
六.总结:
这就是作者对父亲的语言的回忆和描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慈祥的,对家人关爱,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父亲形象。课文中还有一些对父亲外貌、动作、神态的回忆和刻画,请同学们自己先从文中找出来,仔细体会,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语言描写 慈祥、对工作高度负责 被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