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 (1)作文2200字

初一作文

《观沧海》

曹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 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 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 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 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提问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 {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 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 、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 山岛 (壮丽气势)

树木 百草 (向荣姿态) 实景 (借景抒情) 观沧海 秋风 洪波 (气象阔大)

(乐府诗) 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 虚景 (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观沧海》

曹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 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 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 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 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 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提问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 {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 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 、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 山岛 (壮丽气势)

树木 百草 (向荣姿态) 实景 (借景抒情) 观沧海 秋风 洪波 (气象阔大)

(乐府诗) 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 虚景 (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相关作文

  • 观沧海(网友来稿)-教学教案作文700字
  •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 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 ...

  • [观沧海]教案(七年级必修)作文600字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 ...

  • 观沧海-教学教案作文1200字
  •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x /xx 如" ...

  • 观沧海 教案1作文1700字
  • <观沧海>教案 刘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文大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要求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作 ...

  • 我也追星教学设计(七年级教案设计)作文1000字
  • 我也追星 ◆活动目标: 1.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树立高尚情趣,树立健康的追星观. 2.开发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名人伟业""名人故事""名人风采""名人瑕瑜"等竞赛性活动,使学生充分展 ...

  • 锦瑟教案作文3900字
  • (一)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 (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重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五)难点:本诗的旨意.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井底之蛙教案作文800字
  •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语言.理解"夸奖.尽情.安然.瞠目结舌.渺小"等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读懂课文,感受井底之蛙见识浅陋,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只见一井之水,不知沧海之大.知道成语"井底之蛙"比喻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人. 教学过程: ...

  • [锦瑟]教案作文2600字
  • ◆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 ...

  • 锦瑟作文1600字
  • <锦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了解李商隐的生 平和艺术创作特点. 2.学习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意境. 情感和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 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情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