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报告作文3600字

初三作文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6年11月10日

二、调查地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食堂

三、调查对象: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五、调查人:张佐 张宝丰 赵炜楠 张宇航 王昊

前言

在这个炎热的漫长暑假中,我在学校的倡议下,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我相信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一直所谓的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一些准备和铺垫,有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现在做的这些事很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后总会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帮助和成长。

主体

1. 正月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

2. 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

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3. 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4. 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

5. 寒食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6. 清明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

热闹非凡,不光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7. 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8. 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

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但是人们却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热情了。

9. 七夕

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10. 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11. 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12. 重阳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 腊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腊八粥”流传了下来,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

14. 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结尾

通过这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许多许多,还知道了一些平时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节日,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渐丰富的文化的熏陶中,我们更不能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个大学生,更因为我们是个中国人,我们就有义务和责任将之继承和传递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6年11月10日

二、调查地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食堂

三、调查对象: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五、调查人:张佐 张宝丰 赵炜楠 张宇航 王昊

前言

在这个炎热的漫长暑假中,我在学校的倡议下,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我相信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一直所谓的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一些准备和铺垫,有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现在做的这些事很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后总会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帮助和成长。

主体

1. 正月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

2. 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

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3. 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4. 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

5. 寒食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6. 清明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

热闹非凡,不光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7. 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8. 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

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但是人们却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热情了。

9. 七夕

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10. 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11. 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12. 重阳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 腊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腊八粥”流传了下来,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

14. 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结尾

通过这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许多许多,还知道了一些平时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节日,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渐丰富的文化的熏陶中,我们更不能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个大学生,更因为我们是个中国人,我们就有义务和责任将之继承和传递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相关作文

  • 重阳节班级活动作文2300字
  • 重阳节班级活动 李静2014级1班 755603539 一.活动的提出 重阳节,每一年都过,但是有一些古朴的习俗却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地流失了.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其独特的渊源,也都有着独特的节日韵味.了解传统节日,既是学生丰富对社会的感知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大契机,何不开发一下 ...

  •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作文]作文700字
  • 小学端午节作文_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 ...

  • 传统节日备课作文5000字
  • 学校课程<传统节日>备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他们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2. 知道几个主要民间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风俗. 能力目标: 1.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 ...

  • 节日类作文构思导引作文2200字
  • 节日类作文构思导引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瑰宝.学生过好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点燃智慧与情感的"火炬",而且能有效拓展视野,为写作积累广泛的素材.学生进入小学中高段年级,对中国传统节日也有了一定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 ...

  • 关于春节的由来的作文作文1000字
  •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 ...

  • 清明节来历作文6200字
  • [清明节来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 ...

  •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作文3200字
  • 1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

  • 过年啦作文2800字
  • 过年啦 一.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 三年级上册 52-53页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 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 ...

  •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作文0字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