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三班 刘宏坤
电影名字:《赎罪》 导演:乔·怀特
情节简介: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恋人因被13岁少女的一个误会,在战火中阴差阳错,造成悲剧的唯美爱情故事。
影评: 残忍的是美好幻想背后的现实 一个残忍的故事。
在1935年闷热的盛夏里,十三岁的暗恋应该是不知所措的。然而光线隐隐投入的暗室里,一双充满幻想的眼睛却看到了幻灭的场景。这双敏感的眼睛背后是天生的作家,它窥探着身边所有的人,因为有无节制的自信和嫉妒在里头,那份模糊的恨意来得格外的强烈,觉着自己该是命定的证人,自以为是地解析,审判那所谓的恶。
有布里奥妮出现的所有桥段里都能感觉到她时刻紧绷的身体和神经,纤细敏感的神经,使得她对周边的世界充满了既抗拒又接纳的心态。我们都曾经有过那样嘈切的往事,冷眼似乎以为看透了世间的肮脏。抑或埋怨生活灰暗不公,于是在脑中构建大爱大恨,并也许就逐渐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即使这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可以用年少的意气来解释。但伤害,终究无可避免。
当画面忽然变暗,十八岁的年华骤然变成的耄耋老妇,布里奥妮苍蓝色的眼睛仍旧延续着十八岁时的悔意。这个小说家直到这部她人生最后的作品她才说出了她这个背负了一辈子的故事,说出了她的无可挽回。在故事中的结局是她在十八岁那年终于鼓足勇气面对姐姐和罗比,向他们忏悔,诉说自己当年的无知,说愿意尽自己的一切来弥补。看着罗比出征前与姐姐最后的欢聚,她站在窗下神情释然。然而这只是小说中的结局。她很高兴她能通过她的生花妙笔,让想象的世界有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但她心里存余着挥之不去的歉疚,总觉得悲剧是她造成的,这样的忧伤无从消解,就如同那美丽的片尾,罗比猛回首的一脸忧伤。伤害的后果其实已经被沧桑的世事抹平,无奈伤害在心灵里造成的阴影却不能抹去。恰恰其实最苦的还是这个妹妹,死的早死了,生的人最苦。就如同苏格拉底临死前说的那样,他去赴死了,你们留下来,谁羡慕谁还两说呢。
电影的终末,这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老人,用坚定的语气诉说着让自己一生无法赎罪的悔恨。她说,在小说的最后,“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gave”从她口中说出的时候仿佛用尽了她浑身力气。她在一切都物是人非之后能够给予的只有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
电影中时断时续的打字机的背景声,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年布里奥妮在写她的小说时,打字机发出的声音。白发苍苍,等待死亡的她只是给了我们最后的假象,用一支笔。那个夏夜前去向心爱姑娘表白的男孩已经死在敦刻尔克的沙滩边,那光影中一袭绿裙独立风中的女子也湮没在滔滔洪水中。
人生如戏。
没有人会认为杜撰一个幸福的结局就意味着赎罪。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在真实的人生里发生的遗憾是没有办法在书中得到填补。就算在千秋万世之后,读者仍能从书中误以为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在序言中,难道不会有文字写道:在真实的人生里,他们一人死于败血病,一人死于空袭,抱着最美好的夙愿,却终生并无再见。
爱情,即使最终逃脱不了生离死别的宿命,那过往里遗失的美好,总是让人缅怀它的壮烈。
“come back.,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come back to me”..."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银幕落下,脑中不断回荡着罗比对塞西莉亚不止的告白,我终渐渐明白,纵使可以删掉重新开始,但是生活不可以,不再想那么多的如果和当初,没有什么比此刻更更值得珍惜
高一三班 刘宏坤
电影名字:《赎罪》 导演:乔·怀特
情节简介: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恋人因被13岁少女的一个误会,在战火中阴差阳错,造成悲剧的唯美爱情故事。
影评: 残忍的是美好幻想背后的现实 一个残忍的故事。
在1935年闷热的盛夏里,十三岁的暗恋应该是不知所措的。然而光线隐隐投入的暗室里,一双充满幻想的眼睛却看到了幻灭的场景。这双敏感的眼睛背后是天生的作家,它窥探着身边所有的人,因为有无节制的自信和嫉妒在里头,那份模糊的恨意来得格外的强烈,觉着自己该是命定的证人,自以为是地解析,审判那所谓的恶。
有布里奥妮出现的所有桥段里都能感觉到她时刻紧绷的身体和神经,纤细敏感的神经,使得她对周边的世界充满了既抗拒又接纳的心态。我们都曾经有过那样嘈切的往事,冷眼似乎以为看透了世间的肮脏。抑或埋怨生活灰暗不公,于是在脑中构建大爱大恨,并也许就逐渐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即使这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可以用年少的意气来解释。但伤害,终究无可避免。
当画面忽然变暗,十八岁的年华骤然变成的耄耋老妇,布里奥妮苍蓝色的眼睛仍旧延续着十八岁时的悔意。这个小说家直到这部她人生最后的作品她才说出了她这个背负了一辈子的故事,说出了她的无可挽回。在故事中的结局是她在十八岁那年终于鼓足勇气面对姐姐和罗比,向他们忏悔,诉说自己当年的无知,说愿意尽自己的一切来弥补。看着罗比出征前与姐姐最后的欢聚,她站在窗下神情释然。然而这只是小说中的结局。她很高兴她能通过她的生花妙笔,让想象的世界有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但她心里存余着挥之不去的歉疚,总觉得悲剧是她造成的,这样的忧伤无从消解,就如同那美丽的片尾,罗比猛回首的一脸忧伤。伤害的后果其实已经被沧桑的世事抹平,无奈伤害在心灵里造成的阴影却不能抹去。恰恰其实最苦的还是这个妹妹,死的早死了,生的人最苦。就如同苏格拉底临死前说的那样,他去赴死了,你们留下来,谁羡慕谁还两说呢。
电影的终末,这位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老人,用坚定的语气诉说着让自己一生无法赎罪的悔恨。她说,在小说的最后,“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gave”从她口中说出的时候仿佛用尽了她浑身力气。她在一切都物是人非之后能够给予的只有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
电影中时断时续的打字机的背景声,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年布里奥妮在写她的小说时,打字机发出的声音。白发苍苍,等待死亡的她只是给了我们最后的假象,用一支笔。那个夏夜前去向心爱姑娘表白的男孩已经死在敦刻尔克的沙滩边,那光影中一袭绿裙独立风中的女子也湮没在滔滔洪水中。
人生如戏。
没有人会认为杜撰一个幸福的结局就意味着赎罪。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在真实的人生里发生的遗憾是没有办法在书中得到填补。就算在千秋万世之后,读者仍能从书中误以为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然而在序言中,难道不会有文字写道:在真实的人生里,他们一人死于败血病,一人死于空袭,抱着最美好的夙愿,却终生并无再见。
爱情,即使最终逃脱不了生离死别的宿命,那过往里遗失的美好,总是让人缅怀它的壮烈。
“come back.,come back to me. come back,come back to me”..."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银幕落下,脑中不断回荡着罗比对塞西莉亚不止的告白,我终渐渐明白,纵使可以删掉重新开始,但是生活不可以,不再想那么多的如果和当初,没有什么比此刻更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