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2100字

初二作文

《资治通鉴》读后感

以前家里就有资治通鉴这一本书,闲来无事翻翻看,也是有些感悟的。 我记得有名家这样说过: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在玄武门政变和他正式登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以后,他就实际控制了政权。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和解政策,对原来的敌对势力极尽拉拢,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唐太宗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问话之前有一句铺垫,证明的是魏征回答是实话。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之后,李世民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只是没有必要达。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在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分析。史书在叙事的时候,把多少历史信息隐藏在了文字的背后,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我们的阅读就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载,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背景。

魏征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馬是東宮司经局的首脑,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要跟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在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看来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的人有一个东宫、齐王府左右百人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时间是六月十二日。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辩白,而是说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祸难。魏征竟然如此说话,我想,当场的众人一定更加吃惊。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李世民为什么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魏征为什么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责任?他凭什么敢于直言说自己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可以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最高权力的斗争,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线。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征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态度十分重要。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有限文字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于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可能回到现场,感受现场气氛,了解背景和问题的核心,不放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如此这般,可以看作是提高史书阅读力的重要途径。当隐藏的历史真相在你的阅读面前渐渐显露的时候,作为读者我们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个案件在我们手中告破一样。

而重点,真的是在“鉴”上啊!

《资治通鉴》读后感

以前家里就有资治通鉴这一本书,闲来无事翻翻看,也是有些感悟的。 我记得有名家这样说过: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在玄武门政变和他正式登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以后,他就实际控制了政权。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和解政策,对原来的敌对势力极尽拉拢,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唐太宗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问话之前有一句铺垫,证明的是魏征回答是实话。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之后,李世民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只是没有必要达。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在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分析。史书在叙事的时候,把多少历史信息隐藏在了文字的背后,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我们的阅读就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载,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背景。

魏征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馬是東宮司经局的首脑,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要跟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在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看来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的人有一个东宫、齐王府左右百人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时间是六月十二日。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辩白,而是说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祸难。魏征竟然如此说话,我想,当场的众人一定更加吃惊。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李世民为什么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魏征为什么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责任?他凭什么敢于直言说自己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可以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最高权力的斗争,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线。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征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态度十分重要。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有限文字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于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可能回到现场,感受现场气氛,了解背景和问题的核心,不放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如此这般,可以看作是提高史书阅读力的重要途径。当隐藏的历史真相在你的阅读面前渐渐显露的时候,作为读者我们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个案件在我们手中告破一样。

而重点,真的是在“鉴”上啊!


相关作文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11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 七.十六 郝慕伦 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11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贵的经验.回顾历史的长河,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倘若我们以史为鉴,便可知兴衰.明得失.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古人也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早已把历史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后人借鉴. 宋朝司马光就是这样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花费了19年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1200字
  • 历史无时无刻不展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可以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鉴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最近我阅读了宋朝司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编的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记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2200字
  • 篇一:资治通鉴读后感 这几天,我利用寒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23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 姓名:翟茜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号:21411002 学号:1120102975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记载的历史达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 ...

  •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作文1400字
  •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

  • 16说勤奋作文3400字
  • - 1 - 16. 说 勤 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课文是如何用事实来说明&q ...

  •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感作文4100字
  • 读<朱熹的历史世界>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1.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我们能看到"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 ...

  • [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900字
  •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编年史书,作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这套书非常厚重,五号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页,虽然译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还是可见司马光在编此书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