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准确捕捉和表达自己的心灵触动和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发掘感动点,写出心灵的触动。
2、学习如何选择触动心灵的材料。
三、教学设想:
指导作文,不仅要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师生共同回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学生讲述。
2、教师讲述。
3、多媒体展示:事例及图片
①、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去山顶吃中饭。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可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5米,10米,15米„„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 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事故造成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她以这个令人震撼的事件为题材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并经过多方联系,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每次听韩红的《天亮了》,心里总有一种酸痛,总能感受到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呐喊。
天亮了
韩红
2 / 4
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 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 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 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 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 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 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 不要离开,不要伤害。 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 这是一个夜晚 天上宿星点点 我在梦里看见我的妈妈
一个人在世上要学会坚强
你不要离开 不要伤害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天亮了
我看到爸爸妈妈这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他们笑了 天亮了
②、1912年,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美国的大洋上触礁将沉。乘客史密斯夫人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因救生艇不能超载,她不能再上去了。眼睁睁望着即将生离死别的骨肉,她绝望地痛苦起来:“我是她们的妈妈呀„„”这时,坐在艇上的一位女士站了起来,决意换回史密斯夫人。她像回家一样走回泰坦尼克号,只留下一句话:“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几分钟后泰坦尼克号沉没,1503人丧失生命,其中有那位女士。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喝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前面。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叫,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后面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人们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
3 / 4
都流下了滚滚热泪。
有声的故事讲完了,其实触动我们心灵的还有许多无声的故事,比如图片。(多媒体展示)
4、教师小结:
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但有哪些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产生这些情感呢?
(1)、自然之美,坚韧、孝敬、英勇等高尚的品格,悲悯情怀和纯洁的爱情等美好的东西
(2)、自然灾害、冷漠、不公、贫穷等不好的方面。
前者激励我们向善趋美,后者警示我们避丑除恶。
如果我们在写作时遇到这些东西时又该怎么选择呢?下面看看第三个问题。
(三)、怎样选择触动心灵的材料
选择材料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着眼于“小”。
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就是以小见大地选择一只小狗表现文革的荒唐、丧失人性、讴歌生命。
2、着眼于“真”。
追求真实,既要克服选材虚假的毛病又不能纯客观地描绘、实录生活。这要对生活进行提炼、升华,追求一种艺术上的真,也就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五个一工程”――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要尽力挖掘人物的内心的“真”——真心、真性、真情等。比如前面我给大家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这方面的好材料。
3、着眼于“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由现象到本质,有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普遍,多想想为什么,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比如前面我给大家讲的第二个故事就是一个好材料。
(四)、怎样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发掘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诱发你心灵颤动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颗树,水中的一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写作时一定要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感点,然后以这个点为主线,以这个点来源的材料为主要内容,构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当然也可以把这整个感想产生的过程作为作文的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黄芳国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本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这就说明作者的内心非常细腻。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
4 / 4
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2、提炼素材。
素材只是表象,它只是半成品。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使之变成成品。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这个过程,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里面可爱的人和事就是作者从在朝鲜战场上采集到的无数感人的材料中反复推敲、仔细提炼出来的。
3、整体构思。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才能锦上添花。动笔前一定要想一下要写的人和事,需要从哪点展开叙述?重点安排什么材料?在何处、做怎样的议论和抒情?怎么收尾?如果写人,就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就要想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几个环节,是用顺序还是倒叙等。最好先列一份提纲。
4、调动生活情趣,写出独特感受。
触感点确立后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感受就是独特的。写文章要善于避开人们共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写,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比如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样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打动读者。比如《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5、撷取细节,画龙点睛。
细节描写——细微之处显精神 ,琐碎之中波无限。再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烘托人物心情。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这些平凡又微不足道生活细节,经过艺术家的发现、雕琢和呈现,便串成一个个血肉鲜明的形象,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一段段趣味横生的故事„„细节,勾起我们细细的咀嚼、回味和追忆的兴趣,沉淀在意识深处。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徐志摩有日本女郎那一低头的温柔,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总之,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家庭、社会、学校以致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都会给我们垢心灵带来许许多多触动。只有心灵受到触动,真挚的感情才会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笔下流露出来。否则,勉强为之,一定写不出好文章。
1 / 4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准确捕捉和表达自己的心灵触动和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发掘感动点,写出心灵的触动。
2、学习如何选择触动心灵的材料。
三、教学设想:
指导作文,不仅要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师生共同回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学生讲述。
2、教师讲述。
3、多媒体展示:事例及图片
①、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去山顶吃中饭。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可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5米,10米,15米„„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 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事故造成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她以这个令人震撼的事件为题材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并经过多方联系,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每次听韩红的《天亮了》,心里总有一种酸痛,总能感受到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呐喊。
天亮了
韩红
2 / 4
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 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 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 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 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 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 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 不要离开,不要伤害。 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 这是一个夜晚 天上宿星点点 我在梦里看见我的妈妈
一个人在世上要学会坚强
你不要离开 不要伤害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天亮了
我看到爸爸妈妈这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他们笑了 天亮了
②、1912年,英国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美国的大洋上触礁将沉。乘客史密斯夫人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因救生艇不能超载,她不能再上去了。眼睁睁望着即将生离死别的骨肉,她绝望地痛苦起来:“我是她们的妈妈呀„„”这时,坐在艇上的一位女士站了起来,决意换回史密斯夫人。她像回家一样走回泰坦尼克号,只留下一句话:“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几分钟后泰坦尼克号沉没,1503人丧失生命,其中有那位女士。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喝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前面。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叫,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后面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人们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
3 / 4
都流下了滚滚热泪。
有声的故事讲完了,其实触动我们心灵的还有许多无声的故事,比如图片。(多媒体展示)
4、教师小结:
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但有哪些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产生这些情感呢?
(1)、自然之美,坚韧、孝敬、英勇等高尚的品格,悲悯情怀和纯洁的爱情等美好的东西
(2)、自然灾害、冷漠、不公、贫穷等不好的方面。
前者激励我们向善趋美,后者警示我们避丑除恶。
如果我们在写作时遇到这些东西时又该怎么选择呢?下面看看第三个问题。
(三)、怎样选择触动心灵的材料
选择材料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着眼于“小”。
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就是以小见大地选择一只小狗表现文革的荒唐、丧失人性、讴歌生命。
2、着眼于“真”。
追求真实,既要克服选材虚假的毛病又不能纯客观地描绘、实录生活。这要对生活进行提炼、升华,追求一种艺术上的真,也就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五个一工程”――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要尽力挖掘人物的内心的“真”——真心、真性、真情等。比如前面我给大家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这方面的好材料。
3、着眼于“深”。
要深入挖掘材料,由现象到本质,有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普遍,多想想为什么,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比如前面我给大家讲的第二个故事就是一个好材料。
(四)、怎样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发掘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诱发你心灵颤动的东西。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颗树,水中的一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写作时一定要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感点,然后以这个点为主线,以这个点来源的材料为主要内容,构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当然也可以把这整个感想产生的过程作为作文的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黄芳国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本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这就说明作者的内心非常细腻。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
4 / 4
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2、提炼素材。
素材只是表象,它只是半成品。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使之变成成品。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这个过程,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里面可爱的人和事就是作者从在朝鲜战场上采集到的无数感人的材料中反复推敲、仔细提炼出来的。
3、整体构思。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才能锦上添花。动笔前一定要想一下要写的人和事,需要从哪点展开叙述?重点安排什么材料?在何处、做怎样的议论和抒情?怎么收尾?如果写人,就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就要想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几个环节,是用顺序还是倒叙等。最好先列一份提纲。
4、调动生活情趣,写出独特感受。
触感点确立后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感受就是独特的。写文章要善于避开人们共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写,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比如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样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打动读者。比如《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5、撷取细节,画龙点睛。
细节描写——细微之处显精神 ,琐碎之中波无限。再现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烘托人物心情。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这些平凡又微不足道生活细节,经过艺术家的发现、雕琢和呈现,便串成一个个血肉鲜明的形象,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一段段趣味横生的故事„„细节,勾起我们细细的咀嚼、回味和追忆的兴趣,沉淀在意识深处。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徐志摩有日本女郎那一低头的温柔,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总之,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家庭、社会、学校以致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都会给我们垢心灵带来许许多多触动。只有心灵受到触动,真挚的感情才会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笔下流露出来。否则,勉强为之,一定写不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