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到道德的源泉。很多人认为,经济学的前提条件是人都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道德是要求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所以经济学不讲道德,仿佛道德与自私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其实,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也是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偏差。经济学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讲道德。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自私是为己,道德是为他,二者如何并行不悖?这就要从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谈起。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情感交流的需要,第四是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之后,他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被人尊重,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理论虽然无法用数学推理来给予证明,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假如我们承认马斯洛理论的正确,那么我们就能推断出,人的道德其实是来自于人性,因为被人尊重和颂扬是每一个已经安居乐业的人的渴望。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对于讲道德的人,尤其是对那些慷慨解囊乐善好施或者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人,总是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授予崇高的荣誉,相反,对那些铁石心肠毫无恻隐之心或者损人利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人,总是给予强烈的谴责或者投以鄙视的眼光。所以,大凡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性当中就潜存着充当道德楷模从而被人尊重乃至被人顶礼膜拜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讲道德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褒奖,同样也能得到更大的和更长远的物质利益。因为一个被别人尊重的人,往往能够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信任往往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难得的融合剂。有了信任你卖东西人家相信其品质,你买东西人家给你公道价格,你借钱财别人不担心你赖账,你在广告里吆喝一声,人们就会因为对你的信任化为对广告产品的无限钦慕。如果一个人名满天下万民景仰,那就是一个顶级品牌,拥有者不仅精神上畅快无比,一般来说物质上同样也会富甲天下,这也是无数凡夫俗子都渴望一夜成名享誉天下的根本原因。陈光标为什么甘冒行骗的风险也要充当道德楷模?因为他已经从过去的道德楷模光环中尝到了回报巨大的甜头。
二、人性从自私转化为道德需要哪些条件?道德与自私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道德的源泉其实就是自私,但是,自私转化为道德仍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简单地说,就是既然道德源自于自私,因此,讲道德不能违背人的自私本性。比如说,在旅游景区往往容易买到假冒伪劣,而自己小区杂货铺的商品往往都是货真价实。为什么?因为景区的游客都是外地来的,买了一次几乎就没有二次,商贩们并不奢望能够从一个人身上赚多次钱;而小区的顾客却总是那些人,你若卖了假冒伪劣,传扬开去,你这个店基本上就混不下去了。不是小区的店主比景区的商贩品德更加高尚,而是因为长远利益的制约。所以说,道德产生的前提是当事人出于对长远利益的需要,如果没有长远利益的制约,那么人们必定会目光短浅杀鸡取卵。再比如,我们在大街上常常遇见年迈或者伤残的乞丐,风烛残年却在寒风中乞讨,断肢残臂却在烈日里曝晒,看到他们悲惨的境遇,过往的行人会不时地给他们一元几角的零币,既帮助了他人,也发扬了善心;但是如果遇到需要花特别长的时间或者特别多的财力才能办妥的事情,比如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孤苦伶仃需要抚养,或者穷困潦倒的老人需要遮风挡雨安度晚年,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会退避三舍,此时只有他的血缘亲人才会担起重任。也就是说,道德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成本不能太高,如果成本太高,人们将会选择逃避;如果不仅成本高还会带来危险,人们将慌不择路逃之夭夭。又比如,如果一个人来到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他必定不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庭广众之下更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谦谦君子;而如果一个人到了非常肮脏的环境中,如果别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无所顾忌,那么他一人也基本会随波逐流而无法独善其身。人的行为反差如此之大,并非道德水准上窜下跳,而是因为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在整洁的环境中,不讲卫生将会被人暗地耻笑,甚至会遭到他人的当面批评与谴责,因为你的不讲卫生直接妨碍了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道德产生的外部条件,是看周围有没有相应的监督,哪怕这种监督是无形的。通过对上面三个日常事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讲道德的先天基础,但是,如果要想把这种先天基础转化为道德优势,那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有长远的固定的利益可以期盼,或者做善事的成本低廉不会惹祸,或者有相应的外部批评与监督等等,有了这些条件可依靠可制约,人的自私本性才能转化为道德力量。
世人对如何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问题有的可能都漠不关心了。原因在于,有人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比如官员作更大的官、商人发更大的财,往往均与其道德境界的高低无关。不仅如此,那些
自觉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有德之人,有时甚至还会落难为社会中的悲剧性人物。对于当下争论不已的道德问题,我们不禁追问,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的道德境界?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道德境界的内涵。道德境界是一个表示人格道德水平之高低的范畴,是有层次的。在伦理学中,有两种划分道德境界层次的划法,即“以事划境”与“以人划境”。
何谓“以事划境”,就是用事作为划分道德境界的指标,“有私无私境界论”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与代表。该理论以公私关系中个人私心的多少为依据,将道德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区分为四个层次,即自私自利的境界、先私后公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境界、先公后私的境界和大公无私的境界。关于“以人划境”,则是以不同类型的人来表征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孔子是以人划境的首创者。他用小人、君子、仁人、圣人四个概念,将人格境界由低到高区分为四个层次。
道德境界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整体反映,显然绝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道德指标所能概括的。我结合上述对道德境界的划分法,把道德境界按照人格道德水平的高低分成五种境界,即小人境界、俗人境界、庸人境界、君子境界和完人境界。小人就是缺德之人,俗人就是少德之人,庸人就是合德之人,君子就是美德之人,完人就是完德之人。小人缺德,就是缺乏道德意识,所以总做违反道德的不当之事。俗人少德,就是有少量或部分道德意识,所以有时也会做偏离道德要求的失当或欠当之事。庸人合德,就是有基本够用的道德意识,能基本守住道德底线,所以也基本上总可以保证自己做的是正当之事;君子美德,就是有不少高尚的道德意识,所以不仅做事从不滑出道德底线,而且时常还能达到高线道德的要求,做堪称美德的应当之事。应当之事,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好事中的最好之事,故是美德之体现。完人完德,就是有完满的高尚道德意识,遇事总能按高线道德要求思考,所以总做堪称美德的应当之事。
在由“小人至俗人至庸人至君子至完人”的整个过程中,越到后面的环节就越难,因而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很难完全达到完人的境界。这么说有多重依据。一则在于达到完人历时最久,要经过小人、俗人、庸人、君子等多个环节;二则在于要有较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从小养成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有一个好的人生出发点,不走太多弯路;三则在于要有长期的道德实践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它是培养炽热的道德情感、锻炼坚毅的道德意志和形成高度道德自律精神所不可缺少的铺垫;四则在于要经过较高层次的教育,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先进的道德理论及方法,它是达到明智的道德理性的先决条件;五则在于不仅个人履行美德(如扶老携幼,助人为乐、捐资助学、解困济贫,热心公益、见义勇为等等)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有时即使遵守底线道德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譬如在社会的制度安排存在弊端,尤其是社会的防恶、禁恶、治恶制度有所失效之时,就会出现做好人反而要吃亏的情况。正因如此,一个人不经过长期的道德修炼而想达到超越自我、忍辱负重、始终只做应当之举的完人境界是绝无可能的。
不过完人也不是完全不可及。只要我们尽力求善,履行美德,纵然与完人还有差距,也是在向完人趋近,使自己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完美人性。
中国不缺“中国制造”,中国缺“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碧水蓝天为代价的。
中国不缺历史,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对历史的反思。如何避免人治,如何抛却救世主情结,走向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中国不缺实用主义,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未雨稠缪和细致规划,既发展经济,又保住城市文脉。 中国不缺维权意识,但维权机制有待完善。无恒产便无恒心,一切现代社会制度都无从谈起。
中国不缺潜规则,中国缺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明规则的严格遵守。没有明规则,短期行为被盛行。 中国不缺人才,缺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国家只能是急功近利的国家。
中国不缺教育,中国却没有各种奥数和培训班的童年。中国的应试教育正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幸福为代价。 中国不缺“德”,中国缺“德行”。德之不行,永远只是空洞的训令。
中国不缺“心眼”,中国不缺“精明”,但唯有大智慧方能使社会产生共识。
中国不缺膜拜,中国缺共信共享的价值观。烧香拜佛不应是行贿神灵,而是求诸自己的良知。 中国不缺知识,中国缺常识。没有常识的社会只能听凭谣言四起。
中国不缺解释者,中国缺提问者;中国不缺拥护者,中国缺质疑者。
中国不缺有关部门,中国缺创意部门。
中国不缺刀柄,中国缺刀锋......
“篱笆扎得紧,野狗野猫钻不进”。越是在物质发达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家园;越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越需要健康的信仰
近日,两名“大师”相继出事。一个是吴泽衡,妄称“佛祖转世”“皇帝转生”,自创“华藏宗门”,被检察机关以涉嫌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等罪名提起公诉;另一个是“气功大师”王林,与官员、明星等政商娱乐圈人士多有交集,因涉及绑架杀人案被警方调查。
细究两人的发迹史,可发现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皆行走江湖多年,号称拥有特异功能。比如吴泽衡自吹有“天眼通”“宿命通”,会隔空取物,能治各种疑难杂症,仅靠见面对话就能用气功治病;王林经常演示空盆来蛇、空杯来酒,还经常称要用气功“戳死”得罪他的徒弟、采访中对他不够恭敬的记者。最重要的是,两人都有众多拥趸,并因此名利双收,聚敛了惊人的财富。
从起朱楼、宴宾客,到楼塌了、被关了,吴泽衡与王林的最终命运,应交由法律裁决。与此同时,也该追问,两人与江湖术士无异,却拥有大批弟子,且不乏高学历者、知名人士,难道他们真有超人之能?那些在娱乐圈或官场深耕多年之人,何以被王林们迷得团团转?
先可确定,智商高不等于情商高,情商高不等于无软肋;有学识不等于有见识,有见识不等于无所不能。日本臭名昭著的奥姆真理教,曾制造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具体实施的几名信徒全都受过高等教育。该教创始人麻原彰晃之所以能够俘获那么多信徒,一开始也是因为他宣扬自身拥有特异功能,用“道理”取代真理,又用所谓的“神谕”取代道理,引得不少人顶礼膜拜。
但凡搞邪教、行怪力乱神之人,所擅长的,无非一骗二吓三诱惑。对于吴泽衡、王林来说,“特异功能”只是招徕资源的敲门砖,他们更像是高明的心理学大师,看懂了慕名者的心理,深知求助者的人性弱点。那些心中有非分之想、渴求通过“神迹”谋取利益的人,最容易中了吴泽衡们的道。那些不拜苍生拜鬼神的官员们,深陷其中,理与此同。
从更广的视野观之,吴泽衡、王林们大行其道,一与公民科学素养的缺失有关——2013年12省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达到4.48%,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二与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不适有关——正如有学者所称,现代化引起的巨变除了使人们感到新鲜好奇之外,也使千千万万的人患上了现代化综合征:伤感怀旧,焦灼浮躁,孤独冷漠。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多元价值观之下,各种思潮涌起,人们无所适从,便容易出现信仰迷茫和道德失范。
“篱笆扎得紧,野狗野猫钻不进”。越是在物质发达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家园;越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越需要健康的信仰。精神缺乏定力,就容易失魂落魄;目光缺乏穿透力,最容易为歪理邪说所蛊惑。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清醒坚定的正确信仰,才是应对繁杂社会的定海神针,也是帮助我们洞穿迷雾妖气的火眼金睛。
健康的信仰从哪里来?它体现在对优秀传统价值的认可,比如诚信友善;体现在对人类美好价值的向往,比如自由平等;也体现在对当下社会共识的践行,比如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抽象,它承接传统美德,又对接现代文明;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又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中。以它为精神导航,才不会迷失;时时深味其精髓,人生才不会触礁。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身体失去自由,而是精神不能自主,这种痛楚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自己。”一位被吴泽衡蒙骗的人如此忏悔。“但立直标,终无曲影”,要想不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随波沉沦,不被歪门邪道所诱骗蛊惑,拨正信仰的指针是不二法门。
一、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到道德的源泉。很多人认为,经济学的前提条件是人都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道德是要求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所以经济学不讲道德,仿佛道德与自私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其实,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也是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偏差。经济学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讲道德。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自私是为己,道德是为他,二者如何并行不悖?这就要从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谈起。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情感交流的需要,第四是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之后,他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被人尊重,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理论虽然无法用数学推理来给予证明,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假如我们承认马斯洛理论的正确,那么我们就能推断出,人的道德其实是来自于人性,因为被人尊重和颂扬是每一个已经安居乐业的人的渴望。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对于讲道德的人,尤其是对那些慷慨解囊乐善好施或者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人,总是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授予崇高的荣誉,相反,对那些铁石心肠毫无恻隐之心或者损人利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人,总是给予强烈的谴责或者投以鄙视的眼光。所以,大凡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性当中就潜存着充当道德楷模从而被人尊重乃至被人顶礼膜拜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讲道德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褒奖,同样也能得到更大的和更长远的物质利益。因为一个被别人尊重的人,往往能够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信任往往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难得的融合剂。有了信任你卖东西人家相信其品质,你买东西人家给你公道价格,你借钱财别人不担心你赖账,你在广告里吆喝一声,人们就会因为对你的信任化为对广告产品的无限钦慕。如果一个人名满天下万民景仰,那就是一个顶级品牌,拥有者不仅精神上畅快无比,一般来说物质上同样也会富甲天下,这也是无数凡夫俗子都渴望一夜成名享誉天下的根本原因。陈光标为什么甘冒行骗的风险也要充当道德楷模?因为他已经从过去的道德楷模光环中尝到了回报巨大的甜头。
二、人性从自私转化为道德需要哪些条件?道德与自私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道德的源泉其实就是自私,但是,自私转化为道德仍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简单地说,就是既然道德源自于自私,因此,讲道德不能违背人的自私本性。比如说,在旅游景区往往容易买到假冒伪劣,而自己小区杂货铺的商品往往都是货真价实。为什么?因为景区的游客都是外地来的,买了一次几乎就没有二次,商贩们并不奢望能够从一个人身上赚多次钱;而小区的顾客却总是那些人,你若卖了假冒伪劣,传扬开去,你这个店基本上就混不下去了。不是小区的店主比景区的商贩品德更加高尚,而是因为长远利益的制约。所以说,道德产生的前提是当事人出于对长远利益的需要,如果没有长远利益的制约,那么人们必定会目光短浅杀鸡取卵。再比如,我们在大街上常常遇见年迈或者伤残的乞丐,风烛残年却在寒风中乞讨,断肢残臂却在烈日里曝晒,看到他们悲惨的境遇,过往的行人会不时地给他们一元几角的零币,既帮助了他人,也发扬了善心;但是如果遇到需要花特别长的时间或者特别多的财力才能办妥的事情,比如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孤苦伶仃需要抚养,或者穷困潦倒的老人需要遮风挡雨安度晚年,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会退避三舍,此时只有他的血缘亲人才会担起重任。也就是说,道德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成本不能太高,如果成本太高,人们将会选择逃避;如果不仅成本高还会带来危险,人们将慌不择路逃之夭夭。又比如,如果一个人来到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他必定不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庭广众之下更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谦谦君子;而如果一个人到了非常肮脏的环境中,如果别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无所顾忌,那么他一人也基本会随波逐流而无法独善其身。人的行为反差如此之大,并非道德水准上窜下跳,而是因为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在整洁的环境中,不讲卫生将会被人暗地耻笑,甚至会遭到他人的当面批评与谴责,因为你的不讲卫生直接妨碍了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道德产生的外部条件,是看周围有没有相应的监督,哪怕这种监督是无形的。通过对上面三个日常事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讲道德的先天基础,但是,如果要想把这种先天基础转化为道德优势,那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比如,有长远的固定的利益可以期盼,或者做善事的成本低廉不会惹祸,或者有相应的外部批评与监督等等,有了这些条件可依靠可制约,人的自私本性才能转化为道德力量。
世人对如何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问题有的可能都漠不关心了。原因在于,有人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比如官员作更大的官、商人发更大的财,往往均与其道德境界的高低无关。不仅如此,那些
自觉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有德之人,有时甚至还会落难为社会中的悲剧性人物。对于当下争论不已的道德问题,我们不禁追问,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的道德境界?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解道德境界的内涵。道德境界是一个表示人格道德水平之高低的范畴,是有层次的。在伦理学中,有两种划分道德境界层次的划法,即“以事划境”与“以人划境”。
何谓“以事划境”,就是用事作为划分道德境界的指标,“有私无私境界论”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与代表。该理论以公私关系中个人私心的多少为依据,将道德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区分为四个层次,即自私自利的境界、先私后公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境界、先公后私的境界和大公无私的境界。关于“以人划境”,则是以不同类型的人来表征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孔子是以人划境的首创者。他用小人、君子、仁人、圣人四个概念,将人格境界由低到高区分为四个层次。
道德境界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整体反映,显然绝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道德指标所能概括的。我结合上述对道德境界的划分法,把道德境界按照人格道德水平的高低分成五种境界,即小人境界、俗人境界、庸人境界、君子境界和完人境界。小人就是缺德之人,俗人就是少德之人,庸人就是合德之人,君子就是美德之人,完人就是完德之人。小人缺德,就是缺乏道德意识,所以总做违反道德的不当之事。俗人少德,就是有少量或部分道德意识,所以有时也会做偏离道德要求的失当或欠当之事。庸人合德,就是有基本够用的道德意识,能基本守住道德底线,所以也基本上总可以保证自己做的是正当之事;君子美德,就是有不少高尚的道德意识,所以不仅做事从不滑出道德底线,而且时常还能达到高线道德的要求,做堪称美德的应当之事。应当之事,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好事中的最好之事,故是美德之体现。完人完德,就是有完满的高尚道德意识,遇事总能按高线道德要求思考,所以总做堪称美德的应当之事。
在由“小人至俗人至庸人至君子至完人”的整个过程中,越到后面的环节就越难,因而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很难完全达到完人的境界。这么说有多重依据。一则在于达到完人历时最久,要经过小人、俗人、庸人、君子等多个环节;二则在于要有较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从小养成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有一个好的人生出发点,不走太多弯路;三则在于要有长期的道德实践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它是培养炽热的道德情感、锻炼坚毅的道德意志和形成高度道德自律精神所不可缺少的铺垫;四则在于要经过较高层次的教育,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先进的道德理论及方法,它是达到明智的道德理性的先决条件;五则在于不仅个人履行美德(如扶老携幼,助人为乐、捐资助学、解困济贫,热心公益、见义勇为等等)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有时即使遵守底线道德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譬如在社会的制度安排存在弊端,尤其是社会的防恶、禁恶、治恶制度有所失效之时,就会出现做好人反而要吃亏的情况。正因如此,一个人不经过长期的道德修炼而想达到超越自我、忍辱负重、始终只做应当之举的完人境界是绝无可能的。
不过完人也不是完全不可及。只要我们尽力求善,履行美德,纵然与完人还有差距,也是在向完人趋近,使自己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完美人性。
中国不缺“中国制造”,中国缺“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碧水蓝天为代价的。
中国不缺历史,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对历史的反思。如何避免人治,如何抛却救世主情结,走向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中国不缺实用主义,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未雨稠缪和细致规划,既发展经济,又保住城市文脉。 中国不缺维权意识,但维权机制有待完善。无恒产便无恒心,一切现代社会制度都无从谈起。
中国不缺潜规则,中国缺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明规则的严格遵守。没有明规则,短期行为被盛行。 中国不缺人才,缺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国家只能是急功近利的国家。
中国不缺教育,中国却没有各种奥数和培训班的童年。中国的应试教育正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幸福为代价。 中国不缺“德”,中国缺“德行”。德之不行,永远只是空洞的训令。
中国不缺“心眼”,中国不缺“精明”,但唯有大智慧方能使社会产生共识。
中国不缺膜拜,中国缺共信共享的价值观。烧香拜佛不应是行贿神灵,而是求诸自己的良知。 中国不缺知识,中国缺常识。没有常识的社会只能听凭谣言四起。
中国不缺解释者,中国缺提问者;中国不缺拥护者,中国缺质疑者。
中国不缺有关部门,中国缺创意部门。
中国不缺刀柄,中国缺刀锋......
“篱笆扎得紧,野狗野猫钻不进”。越是在物质发达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家园;越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越需要健康的信仰
近日,两名“大师”相继出事。一个是吴泽衡,妄称“佛祖转世”“皇帝转生”,自创“华藏宗门”,被检察机关以涉嫌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等罪名提起公诉;另一个是“气功大师”王林,与官员、明星等政商娱乐圈人士多有交集,因涉及绑架杀人案被警方调查。
细究两人的发迹史,可发现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皆行走江湖多年,号称拥有特异功能。比如吴泽衡自吹有“天眼通”“宿命通”,会隔空取物,能治各种疑难杂症,仅靠见面对话就能用气功治病;王林经常演示空盆来蛇、空杯来酒,还经常称要用气功“戳死”得罪他的徒弟、采访中对他不够恭敬的记者。最重要的是,两人都有众多拥趸,并因此名利双收,聚敛了惊人的财富。
从起朱楼、宴宾客,到楼塌了、被关了,吴泽衡与王林的最终命运,应交由法律裁决。与此同时,也该追问,两人与江湖术士无异,却拥有大批弟子,且不乏高学历者、知名人士,难道他们真有超人之能?那些在娱乐圈或官场深耕多年之人,何以被王林们迷得团团转?
先可确定,智商高不等于情商高,情商高不等于无软肋;有学识不等于有见识,有见识不等于无所不能。日本臭名昭著的奥姆真理教,曾制造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具体实施的几名信徒全都受过高等教育。该教创始人麻原彰晃之所以能够俘获那么多信徒,一开始也是因为他宣扬自身拥有特异功能,用“道理”取代真理,又用所谓的“神谕”取代道理,引得不少人顶礼膜拜。
但凡搞邪教、行怪力乱神之人,所擅长的,无非一骗二吓三诱惑。对于吴泽衡、王林来说,“特异功能”只是招徕资源的敲门砖,他们更像是高明的心理学大师,看懂了慕名者的心理,深知求助者的人性弱点。那些心中有非分之想、渴求通过“神迹”谋取利益的人,最容易中了吴泽衡们的道。那些不拜苍生拜鬼神的官员们,深陷其中,理与此同。
从更广的视野观之,吴泽衡、王林们大行其道,一与公民科学素养的缺失有关——2013年12省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达到4.48%,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二与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不适有关——正如有学者所称,现代化引起的巨变除了使人们感到新鲜好奇之外,也使千千万万的人患上了现代化综合征:伤感怀旧,焦灼浮躁,孤独冷漠。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多元价值观之下,各种思潮涌起,人们无所适从,便容易出现信仰迷茫和道德失范。
“篱笆扎得紧,野狗野猫钻不进”。越是在物质发达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家园;越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越需要健康的信仰。精神缺乏定力,就容易失魂落魄;目光缺乏穿透力,最容易为歪理邪说所蛊惑。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清醒坚定的正确信仰,才是应对繁杂社会的定海神针,也是帮助我们洞穿迷雾妖气的火眼金睛。
健康的信仰从哪里来?它体现在对优秀传统价值的认可,比如诚信友善;体现在对人类美好价值的向往,比如自由平等;也体现在对当下社会共识的践行,比如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抽象,它承接传统美德,又对接现代文明;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又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中。以它为精神导航,才不会迷失;时时深味其精髓,人生才不会触礁。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身体失去自由,而是精神不能自主,这种痛楚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自己。”一位被吴泽衡蒙骗的人如此忏悔。“但立直标,终无曲影”,要想不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随波沉沦,不被歪门邪道所诱骗蛊惑,拨正信仰的指针是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