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读书笔记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一九零四年的一个夏日,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迷路走进了夏目漱石的家里,闯入了他的生活。夏目漱石以这只猫为原型,于翌年一月在杂志上开始发表《我是猫》的连载。在当时广受好评,于是夏目漱石便开始了不断地续写。因此这本书是在不断地构思之中完成的,没有严格的情节演进过程,但这也成为了本书的魅力之一。
最初选择这本书来阅读,是由于他独特的名字。如果是猫,为什么不叫《一只猫的故事》呢,而用第一人称来取名。作者用了这样的名字,那么又会进行怎样的描写呢?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展开了阅读。阅读之后才了解到,作者把对明知社会时期的现象的“冥思”写进了这本书中,用猫的视觉来批判社会,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了明治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本书以闯入一个名叫苦沙弥的穷教师的家中继而被其收养的猫为主人公,并且以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的心理。猫公不仅爱思考有见识,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有文人一样的气质,将人类世界的许多事情看得十分透彻。与许多人类相比,这只猫善于辞辩,讲出的话又富有哲理,对人类的弱点琢磨的透彻清楚,抨击起社会来,也是相当的有见地:“说不定整个社会就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集在一处,相互残杀、争吵、叫骂、角逐。”最终从而得出了“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人才是正常人”这样的结论。虽然听起来觉得滑稽可笑,但却抨击了当时社会的不良之风。由此可以看出,笔者的尖锐和刻薄并不是通过激烈的言辞来表现出来的,反而像是藏在梅花肉垫之后的猫爪子,看似软软的,却冷不丁狠狠地戳你一下,正中你的要害,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嘲弄。夏目漱石把他愤世嫉俗的情怀,掩藏在消极避世的身后,提炼出一种冷漠的生存哲学,这也是他的大智慧所在,令人深深折服,为之汗颜。
猫公说:“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就像它的眼珠一样时大时小,变化多端。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评论翻雨覆雨,颠倒黑白。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啊,一只猫把世间的一切看得通通彻彻、明明白白。但与此同时,它又蠢得出奇,吃年糕会被年糕黏住,喝酒也会喝醉,甚至最后因为掉进水缸而一命呜呼了,最后也难以逃脱被人嘲笑的下场。
文章的主人公苦沙弥是一位教师,喜欢看书,然而看个两三页就跑去同周公下棋去了,只留着书躺在桌子上。他偶尔会忘记给猫公喂食,所以猫公就会跑去厨房逛上一逛,去偷吃小鱼干。有次它偷吃年糕,却被年糕黏住了牙齿,它拼了命用爪子去弄年糕的时候,竟然奇迹的实现了“双脚行走”,这段看起来最引人发笑,但猫公总是不以为然,总能从中得出一些真理,譬如“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之类的话。这些对猫的行为的十分有趣的描写也是本书的出彩之处,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文中猫公看到的事件也都是作者亲历的一些事,是明治时代社会现实的缩影。夏目漱石对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但他和大多数资产阶级作家一样,无法提出摆脱这种显示的方法,因此“厌世”、“苦恼”、“郁愤”之类是他常用的词语,文章字里行间也充斥着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调侃和讥讽。
看完这本书,由于文化背景等的各种差异,我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但我觉得它值得我们花心思去研读去揣摩。平日里,繁忙之余,读一读《我是猫》吧,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身处的世界。谢谢夏目漱石先生,也谢谢我们的猫公带领我们从一个别样的视角来观察我们身处的世界。
《我是猫》读书笔记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一九零四年的一个夏日,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迷路走进了夏目漱石的家里,闯入了他的生活。夏目漱石以这只猫为原型,于翌年一月在杂志上开始发表《我是猫》的连载。在当时广受好评,于是夏目漱石便开始了不断地续写。因此这本书是在不断地构思之中完成的,没有严格的情节演进过程,但这也成为了本书的魅力之一。
最初选择这本书来阅读,是由于他独特的名字。如果是猫,为什么不叫《一只猫的故事》呢,而用第一人称来取名。作者用了这样的名字,那么又会进行怎样的描写呢?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展开了阅读。阅读之后才了解到,作者把对明知社会时期的现象的“冥思”写进了这本书中,用猫的视觉来批判社会,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了明治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本书以闯入一个名叫苦沙弥的穷教师的家中继而被其收养的猫为主人公,并且以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的心理。猫公不仅爱思考有见识,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有文人一样的气质,将人类世界的许多事情看得十分透彻。与许多人类相比,这只猫善于辞辩,讲出的话又富有哲理,对人类的弱点琢磨的透彻清楚,抨击起社会来,也是相当的有见地:“说不定整个社会就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集在一处,相互残杀、争吵、叫骂、角逐。”最终从而得出了“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人才是正常人”这样的结论。虽然听起来觉得滑稽可笑,但却抨击了当时社会的不良之风。由此可以看出,笔者的尖锐和刻薄并不是通过激烈的言辞来表现出来的,反而像是藏在梅花肉垫之后的猫爪子,看似软软的,却冷不丁狠狠地戳你一下,正中你的要害,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嘲弄。夏目漱石把他愤世嫉俗的情怀,掩藏在消极避世的身后,提炼出一种冷漠的生存哲学,这也是他的大智慧所在,令人深深折服,为之汗颜。
猫公说:“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就像它的眼珠一样时大时小,变化多端。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评论翻雨覆雨,颠倒黑白。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啊,一只猫把世间的一切看得通通彻彻、明明白白。但与此同时,它又蠢得出奇,吃年糕会被年糕黏住,喝酒也会喝醉,甚至最后因为掉进水缸而一命呜呼了,最后也难以逃脱被人嘲笑的下场。
文章的主人公苦沙弥是一位教师,喜欢看书,然而看个两三页就跑去同周公下棋去了,只留着书躺在桌子上。他偶尔会忘记给猫公喂食,所以猫公就会跑去厨房逛上一逛,去偷吃小鱼干。有次它偷吃年糕,却被年糕黏住了牙齿,它拼了命用爪子去弄年糕的时候,竟然奇迹的实现了“双脚行走”,这段看起来最引人发笑,但猫公总是不以为然,总能从中得出一些真理,譬如“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之类的话。这些对猫的行为的十分有趣的描写也是本书的出彩之处,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文中猫公看到的事件也都是作者亲历的一些事,是明治时代社会现实的缩影。夏目漱石对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但他和大多数资产阶级作家一样,无法提出摆脱这种显示的方法,因此“厌世”、“苦恼”、“郁愤”之类是他常用的词语,文章字里行间也充斥着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调侃和讥讽。
看完这本书,由于文化背景等的各种差异,我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但我觉得它值得我们花心思去研读去揣摩。平日里,繁忙之余,读一读《我是猫》吧,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身处的世界。谢谢夏目漱石先生,也谢谢我们的猫公带领我们从一个别样的视角来观察我们身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