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的意境探析
摘要:瘦西湖位于扬州北郊,是扬州园林的杰出代表,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瘦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拥有众多的匠心独具的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意境深远,值得从多个角度探析与品味。
关键词:瘦西湖 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
一。[1] 其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就是因为它以意境创造为其造园的主导思想;其所以独特,是因为中国人把园林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艺术来进行创作、欣赏。[2] 本文以扬州瘦西湖为例,从多个角度诠释它的意境之美。
1. 扬州瘦西湖概况
1.1瘦西湖的由来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障河。面积480多亩,长4.3公里。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1.2瘦西湖名字的由来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hàng)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
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3] “瘦西湖”,名字就很是精巧传神。三个字,把她与“淡妆浓抹总相宜”、被人们比作西子的杭州西湖既联系又区分开来。类西湖而“瘦”,一个“瘦”字,巧妙地传递出瘦西湖的独特神韵:瘦而不枯,风韵暗藏。
1.3瘦西湖风景特点
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
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
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所谓“两岸花柳全
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其名园胜迹,散布在
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
2. 借取的意境
扬州人借山借水借塔,但没有舀西湖一勺水,挖金山一锹土,搬北海一块砖,他们所借的,实际是这些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再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开辟新境。
可能有人会问:“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一个是‘瘦' ,一个是‘小' 。为什么扬州人会这么谦虚呢?”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撰写的一副对联:“借取西湖一角 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 何惜乎小。”李院长幽默地调侃说:湖瘦是苗条,山小是精巧,也点出了扬州园林善于借鉴却不落俗套的妙处。
2.1向杭州借个湖
瘦西湖最宽的地方也不过数丈而已,实在不像湖。但从1600多年前的南朝起,就不断有人在河浜建亭台楼阁,种奇花异木。乾隆初年,杭州诗人汪沆来游,作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扬州人接受了“瘦西湖”这个名称。杭州西湖已很出名,扬州人借了一下,不讳言,不掩饰,加个“瘦”字,表明毕竟还与杭州西湖有所区别,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2.2向镇江借座山
从来山傍于水才显得苍茫,水依于山才显得灵动。当年瘦西湖之畔少山,扬州人便想出借山的办法。乾隆年问,盐商程志铨疏浚瘦西湖,见景致不够灵动,便吩咐运盐船返回时,从南方顺路带许多山石回扬州,并叠石护土,建以亭阁,植以花木,从而成一山岛。这一山岛与长江对岸镇江金山相望,于是命名为小金山。[4]
2.3向北京借座塔
相传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 白塔比例匀称,玉立亭亭。和身边
的五亭桥相映成趣。[5]
3. 蕴藏在景点之中的意境
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经对于江南城市园林建设的诗画境界作出如此感叹: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所谓“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落叶树的栽培,又使人们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感觉。草木华滋,是它得天独厚处。亦正如北宗山水多金碧重彩、南宗多水墨浅降的情形相同,因为园林建设所表现的诤睛画意,正如诗画相同,诗画言境界,园林建设同样言境界。[6] 瘦西湖共有27景,大多匠心独运,意境深远。
3.1大虹桥
如果把瘦西湖看作是一支优美动听、张弛有度的乐曲,那么大虹桥便是她的前奏和序曲。从这里向北,水面骤然开阔,有了“湖”的意味;而穿过虹桥向南之后,水面便渐收为一条河。大虹桥最初是明崇祯年间建造的一座木桥,因为有着红色的栏杆,当时被称作红桥。到清代乾隆年间,木桥被改建为一座单孔石桥。新建的石桥就像一道彩虹横跨在湖面上,此后便被人称为虹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孔石桥是1972年重建的,桥身尽量使用原来的青石板,桥面则以城内宋代的花岗岩条石加工而成。整座桥在原来的
基础上拓宽和加长,显得非常壮观。
“虹桥览胜”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
一。这座石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景
点,是和它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分不开的。
1659年,27岁的王士祯来到扬州担任推
官。推官是一个主管地方司法的职位,
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但是,这个青年才子显然对诗文更感兴趣。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后人更喜欢称他为王渔洋,他论书所创立的“神韵说”对当时及后世的诗风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王渔洋25岁就中了进士,27岁任官扬州,但他过人的才气并没有表现在断案上,却给扬州留下了一件文坛盛事,并确立了自己在清初文坛的领袖地位。公务之外,王渔洋纵情于山水,扬州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使他才情勃发,而他的才情又给扬州的山水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在无数个秉烛赋诗的夜晚,在和文人名士的交往中,那些频繁的诗词唱和,成为今天我们解读清初扬州文化的途径之一。[7]
3.2四桥烟雨
四桥烟雨位于扬州市瘦西湖东岸,与小金山隔湖相望。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南巡时,赐名" 趣园" 。园景久废。1960年秋,于旧址建四桥烟雨楼,楼高二层,面西三楹,四面廊。登楼极目远眺,诸桥形态各异。
向南看,有春波桥、大虹桥,向北看有长
春桥,向西看有玉版桥、莲花桥,可贵的
是诸桥近在咫尺,却桥桥造型各异,风格
趣味全然不同。若在细雨中登楼远眺,诸
桥同处雨雾之中,如蒙上一层轻纱,空朦
变幻,各桥将被湖水分隔的景物相互衔接,又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湖景点自然划分为各有千秋、风格不同的区间,形成了各具韵味的山水园林画卷,难怪乾隆每次游湖,均要登四桥烟雨楼凭窗望 。[8]
“四桥烟雨”,今天是瘦西湖景区里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个有着许多故事的烟波楼,一如一位智慧的长者,宠辱不惊地以惯有的从容,默默凝视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们。
[9]这个弥漫着江南的水气氤氲与烟雨朦胧的地方,只是静悄悄地呆在繁华的边缘,于闹市里,得到一份难得的安宁,在滚滚红尘中,任你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自有淡然与静谧。
3.3五亭桥
有人说,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位婀娜多姿的窈窕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她腰中那条
镶嵌着五朵莲花的腰带。这是一个很精彩
的比喻。五亭桥全长50余米,桥面和桥身
围栏石柱的顶部都有雕凿精巧的石狮,飞
檐下画栋雕梁的彩绘有着北方的风格和手
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亭桥的亭顶,在
金碧辉煌的黄瓦映衬数条青脊画出纵横交
错的优美弧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五亭桥的桥面上,那朵盛开的莲花由五座建在桥面上的亭子组成。中间一亭最高,为重檐四角攒尖式;南北各二亭互相对称,为单檐四角攒尖式,拱出主事。亭与亭之间由短廊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屋面。五亭桥的桥身为拱券形,桥基共由12个粗细不等的桥墩组成。在厚实的桥基上,勾勒出空灵的3种共15个不同的拱券桥洞,使雄伟和秀美集于一体。
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10]
3.4熙春台
熙春台是该景区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碧瓦飞甍,光彩照人。门前的平台横可跃马,纵可方轨,与端庄秀丽的五亭桥遥相呼应,颇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华贵气派。登楼远眺,游目骋怀,只见青山逶迤,绿水如带。极目向东,五亭桥畔,画舫拍波;回首北望,蜀冈山麓,古刹高耸,如瑶
池仙境一般。它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
处在湖面的转折处。这里也是扬州“二
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
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
场面。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给熙春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熙春台荟萃了一大批文人雅士的杰作,楼内悬挂着众多楹联,如:风声度竹有琴韵, 月影写梅无墨痕。红英将尽春有宠, 花王有知暗嫉相。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11] 给熙春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可见好的楹联不仅能够增加诗情画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能点明意境、博会心者一笑,因而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12]
3.5二十四桥
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旱颓圮于荒烟衰草。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姜夔有词《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
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3]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五亭桥西,即二十四桥之所在。这样美的意境,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4. 文化特色中的意境
4.1瘦西湖的船娘
游瘦西湖,最好的方式是乘船。在一个小雨潇潇、雾气蒙蒙的早晨,独自登上船娘的游船,尽览瘦西湖风光。一开船,船娘便哼着扬剧把我带入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两千多年前的扬州古景。
扬州的船娘是有别于其他水乡的。周庄的船娘说的是吴侬软语,哼唱的是昆剧小调。
而扬州的船娘则是软语轻唱,细声细气,有一股妩媚
劲儿。即使用力摇橹时,也不显粗野。船娘的“船调”,
无论是吟唱扬剧、清曲,还是现代流行歌曲,曲曲腔
调悠扬,还真有些专业味道。也可偶尔停桨,让船随
意摇动,微闭双目,体味一下“ 人在画中游”的梦
境。
扬州的船娘一向受文人的关注。从清代开始,船娘的形象便在文人笔下反复出现。但是,船娘的名声却是扬州文化中一道不可替代的风景。这名声中透出一丝甜媚和浪漫,给瘦西湖的山水楼台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蔷薇色。
当代扬州船娘们的轻轻摇橹时倒映在湖中的身姿,也同样让人流连。这些穿着统一服装的、来自水乡的年轻漂亮女孩子,架着各式小船在瘦西湖上来往穿梭。湖面上,间或漂来一两条戏船,扬州清曲和扬剧的曲调便会擦着水面悠悠而来。
4.2瘦西湖的昆曲表演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14]徜徉在瘦西湖里悠悠的小路上,远方传来动听的曲调,把游人带回那古典的意蕴之中。无论游人多还是少,这样的音韵始终在这片土地回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5.结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扬州瘦西湖用它的一景一情传递着意境。江南园林之美,美在景,也美在建筑。[15] 瘦西湖的一景一物都散发着绵绵的体温,值得去追寻和探析。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2]盛頨.江南园林意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 徐炳顺, 杨玉衡. 扬州瘦西湖最初名为“保障河’’[J]. 江苏水利,2008(3).
[4] 黄叔成. 瘦西湖的借取与创新[J]. 文化交流,2004(5).
[5] 百度百科. 瘦西湖 [N/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304.htm.
[6] 黄禹康. 江南园林的诗意与境界[J]. 城乡建设,2009(11).
[7] 陈谋勇. 漫步瘦西湖[J]. 城乡建设,2009(12).
[8] 吉琳,唐红军,范续全. 扬州瘦西湖景点园林艺术赏析[J]. 中国园林,2009(9).
[9] 新浪博客. “四桥烟雨”今犹在[N/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
[10] 陈筱燕.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J]. 艺术百家,2007(22).
[11] 天涯社区.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N/OL]. http://duqing.blog.tianya.cn
[12]楼庆西.中国园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3]王国维.人间词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14] 百度百科. 昆曲 [N/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915.htm
[15]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扬州瘦西湖的意境探析
摘要:瘦西湖位于扬州北郊,是扬州园林的杰出代表,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瘦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拥有众多的匠心独具的景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意境深远,值得从多个角度探析与品味。
关键词:瘦西湖 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
一。[1] 其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就是因为它以意境创造为其造园的主导思想;其所以独特,是因为中国人把园林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艺术来进行创作、欣赏。[2] 本文以扬州瘦西湖为例,从多个角度诠释它的意境之美。
1. 扬州瘦西湖概况
1.1瘦西湖的由来
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障河。面积480多亩,长4.3公里。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
1.2瘦西湖名字的由来
瘦西湖名称的来历,是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hàng)的一首感慨富商挥金
如土的诗作:“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3] “瘦西湖”,名字就很是精巧传神。三个字,把她与“淡妆浓抹总相宜”、被人们比作西子的杭州西湖既联系又区分开来。类西湖而“瘦”,一个“瘦”字,巧妙地传递出瘦西湖的独特神韵:瘦而不枯,风韵暗藏。
1.3瘦西湖风景特点
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
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
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所谓“两岸花柳全
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其名园胜迹,散布在
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
2. 借取的意境
扬州人借山借水借塔,但没有舀西湖一勺水,挖金山一锹土,搬北海一块砖,他们所借的,实际是这些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再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开辟新境。
可能有人会问:“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一个是‘瘦' ,一个是‘小' 。为什么扬州人会这么谦虚呢?”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撰写的一副对联:“借取西湖一角 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 何惜乎小。”李院长幽默地调侃说:湖瘦是苗条,山小是精巧,也点出了扬州园林善于借鉴却不落俗套的妙处。
2.1向杭州借个湖
瘦西湖最宽的地方也不过数丈而已,实在不像湖。但从1600多年前的南朝起,就不断有人在河浜建亭台楼阁,种奇花异木。乾隆初年,杭州诗人汪沆来游,作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扬州人接受了“瘦西湖”这个名称。杭州西湖已很出名,扬州人借了一下,不讳言,不掩饰,加个“瘦”字,表明毕竟还与杭州西湖有所区别,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2.2向镇江借座山
从来山傍于水才显得苍茫,水依于山才显得灵动。当年瘦西湖之畔少山,扬州人便想出借山的办法。乾隆年问,盐商程志铨疏浚瘦西湖,见景致不够灵动,便吩咐运盐船返回时,从南方顺路带许多山石回扬州,并叠石护土,建以亭阁,植以花木,从而成一山岛。这一山岛与长江对岸镇江金山相望,于是命名为小金山。[4]
2.3向北京借座塔
相传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 白塔比例匀称,玉立亭亭。和身边
的五亭桥相映成趣。[5]
3. 蕴藏在景点之中的意境
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经对于江南城市园林建设的诗画境界作出如此感叹: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所谓“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落叶树的栽培,又使人们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感觉。草木华滋,是它得天独厚处。亦正如北宗山水多金碧重彩、南宗多水墨浅降的情形相同,因为园林建设所表现的诤睛画意,正如诗画相同,诗画言境界,园林建设同样言境界。[6] 瘦西湖共有27景,大多匠心独运,意境深远。
3.1大虹桥
如果把瘦西湖看作是一支优美动听、张弛有度的乐曲,那么大虹桥便是她的前奏和序曲。从这里向北,水面骤然开阔,有了“湖”的意味;而穿过虹桥向南之后,水面便渐收为一条河。大虹桥最初是明崇祯年间建造的一座木桥,因为有着红色的栏杆,当时被称作红桥。到清代乾隆年间,木桥被改建为一座单孔石桥。新建的石桥就像一道彩虹横跨在湖面上,此后便被人称为虹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孔石桥是1972年重建的,桥身尽量使用原来的青石板,桥面则以城内宋代的花岗岩条石加工而成。整座桥在原来的
基础上拓宽和加长,显得非常壮观。
“虹桥览胜”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
一。这座石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景
点,是和它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分不开的。
1659年,27岁的王士祯来到扬州担任推
官。推官是一个主管地方司法的职位,
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但是,这个青年才子显然对诗文更感兴趣。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后人更喜欢称他为王渔洋,他论书所创立的“神韵说”对当时及后世的诗风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王渔洋25岁就中了进士,27岁任官扬州,但他过人的才气并没有表现在断案上,却给扬州留下了一件文坛盛事,并确立了自己在清初文坛的领袖地位。公务之外,王渔洋纵情于山水,扬州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使他才情勃发,而他的才情又给扬州的山水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在无数个秉烛赋诗的夜晚,在和文人名士的交往中,那些频繁的诗词唱和,成为今天我们解读清初扬州文化的途径之一。[7]
3.2四桥烟雨
四桥烟雨位于扬州市瘦西湖东岸,与小金山隔湖相望。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南巡时,赐名" 趣园" 。园景久废。1960年秋,于旧址建四桥烟雨楼,楼高二层,面西三楹,四面廊。登楼极目远眺,诸桥形态各异。
向南看,有春波桥、大虹桥,向北看有长
春桥,向西看有玉版桥、莲花桥,可贵的
是诸桥近在咫尺,却桥桥造型各异,风格
趣味全然不同。若在细雨中登楼远眺,诸
桥同处雨雾之中,如蒙上一层轻纱,空朦
变幻,各桥将被湖水分隔的景物相互衔接,又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湖景点自然划分为各有千秋、风格不同的区间,形成了各具韵味的山水园林画卷,难怪乾隆每次游湖,均要登四桥烟雨楼凭窗望 。[8]
“四桥烟雨”,今天是瘦西湖景区里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个有着许多故事的烟波楼,一如一位智慧的长者,宠辱不惊地以惯有的从容,默默凝视着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们。
[9]这个弥漫着江南的水气氤氲与烟雨朦胧的地方,只是静悄悄地呆在繁华的边缘,于闹市里,得到一份难得的安宁,在滚滚红尘中,任你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自有淡然与静谧。
3.3五亭桥
有人说,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位婀娜多姿的窈窕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她腰中那条
镶嵌着五朵莲花的腰带。这是一个很精彩
的比喻。五亭桥全长50余米,桥面和桥身
围栏石柱的顶部都有雕凿精巧的石狮,飞
檐下画栋雕梁的彩绘有着北方的风格和手
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亭桥的亭顶,在
金碧辉煌的黄瓦映衬数条青脊画出纵横交
错的优美弧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五亭桥的桥面上,那朵盛开的莲花由五座建在桥面上的亭子组成。中间一亭最高,为重檐四角攒尖式;南北各二亭互相对称,为单檐四角攒尖式,拱出主事。亭与亭之间由短廊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屋面。五亭桥的桥身为拱券形,桥基共由12个粗细不等的桥墩组成。在厚实的桥基上,勾勒出空灵的3种共15个不同的拱券桥洞,使雄伟和秀美集于一体。
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10]
3.4熙春台
熙春台是该景区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碧瓦飞甍,光彩照人。门前的平台横可跃马,纵可方轨,与端庄秀丽的五亭桥遥相呼应,颇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华贵气派。登楼远眺,游目骋怀,只见青山逶迤,绿水如带。极目向东,五亭桥畔,画舫拍波;回首北望,蜀冈山麓,古刹高耸,如瑶
池仙境一般。它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
处在湖面的转折处。这里也是扬州“二
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
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
场面。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给熙春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熙春台荟萃了一大批文人雅士的杰作,楼内悬挂着众多楹联,如:风声度竹有琴韵, 月影写梅无墨痕。红英将尽春有宠, 花王有知暗嫉相。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11] 给熙春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可见好的楹联不仅能够增加诗情画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能点明意境、博会心者一笑,因而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12]
3.5二十四桥
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旱颓圮于荒烟衰草。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姜夔有词《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
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3]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五亭桥西,即二十四桥之所在。这样美的意境,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4. 文化特色中的意境
4.1瘦西湖的船娘
游瘦西湖,最好的方式是乘船。在一个小雨潇潇、雾气蒙蒙的早晨,独自登上船娘的游船,尽览瘦西湖风光。一开船,船娘便哼着扬剧把我带入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两千多年前的扬州古景。
扬州的船娘是有别于其他水乡的。周庄的船娘说的是吴侬软语,哼唱的是昆剧小调。
而扬州的船娘则是软语轻唱,细声细气,有一股妩媚
劲儿。即使用力摇橹时,也不显粗野。船娘的“船调”,
无论是吟唱扬剧、清曲,还是现代流行歌曲,曲曲腔
调悠扬,还真有些专业味道。也可偶尔停桨,让船随
意摇动,微闭双目,体味一下“ 人在画中游”的梦
境。
扬州的船娘一向受文人的关注。从清代开始,船娘的形象便在文人笔下反复出现。但是,船娘的名声却是扬州文化中一道不可替代的风景。这名声中透出一丝甜媚和浪漫,给瘦西湖的山水楼台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蔷薇色。
当代扬州船娘们的轻轻摇橹时倒映在湖中的身姿,也同样让人流连。这些穿着统一服装的、来自水乡的年轻漂亮女孩子,架着各式小船在瘦西湖上来往穿梭。湖面上,间或漂来一两条戏船,扬州清曲和扬剧的曲调便会擦着水面悠悠而来。
4.2瘦西湖的昆曲表演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14]徜徉在瘦西湖里悠悠的小路上,远方传来动听的曲调,把游人带回那古典的意蕴之中。无论游人多还是少,这样的音韵始终在这片土地回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5.结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扬州瘦西湖用它的一景一情传递着意境。江南园林之美,美在景,也美在建筑。[15] 瘦西湖的一景一物都散发着绵绵的体温,值得去追寻和探析。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2]盛頨.江南园林意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 徐炳顺, 杨玉衡. 扬州瘦西湖最初名为“保障河’’[J]. 江苏水利,2008(3).
[4] 黄叔成. 瘦西湖的借取与创新[J]. 文化交流,2004(5).
[5] 百度百科. 瘦西湖 [N/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304.htm.
[6] 黄禹康. 江南园林的诗意与境界[J]. 城乡建设,2009(11).
[7] 陈谋勇. 漫步瘦西湖[J]. 城乡建设,2009(12).
[8] 吉琳,唐红军,范续全. 扬州瘦西湖景点园林艺术赏析[J]. 中国园林,2009(9).
[9] 新浪博客. “四桥烟雨”今犹在[N/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
[10] 陈筱燕.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J]. 艺术百家,2007(22).
[11] 天涯社区.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N/OL]. http://duqing.blog.tianya.cn
[12]楼庆西.中国园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3]王国维.人间词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14] 百度百科. 昆曲 [N/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915.htm
[15]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